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
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没有地方落脚了。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注释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赏析
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
下面两句转向诗人自叙: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故园芜已平”,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就辞官而去,归隐田园,自得其乐。自己也是仕途坎坷,处处碰壁,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可是,故园荒芜,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进亦难,退亦难!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最后两句是作者对蝉说的话: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君”,指蝉。“警”,警醒,这里有触动的意思。蝉在告诫什么呢?有人说是警告诗人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故园;有人则认为是提醒诗人保持高洁的操守。此联前一句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后一句“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蝉】虞世南
垂缕饮[ruí ]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jiè ]秋风。
这首诗大约是虞世南由隋入唐后,受太宗李世民知遇之恩而作。作者是唐初官廷文人的领袖,以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确五绝擅名于当时,主持编我了著若名类节(北堂书钞》,为诗歌创作单的偶对求事提供了方便。他的宫延应制诗未尽脱齐梁藻饰之习,而乐府诗却风格清新俊爽,已革去梁陈浮艳之病。这首五言小诗,是广为流传的咏物诗,也是唐诗中最早具雏形的五言绝句。
诗的风格清华隽朗,立意巧妙。全诗用比兴,借蝉言志,既赞美了蝉的高情逸韵,又暗寓自己的华贵身份,寄托了对高洁品质的赞扬,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卷一九)
诗的前二句描写蝉的行状:首句说蝉在垂下的枝条上饮清凉的露水。续(rui蕊),古代帽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这里指蝉头上的触须,借指蝉。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把“垂续”暗示的显宦身份同一般人心目中的“清”统一了起来使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甚巧。二句是写蝉声之远传。古代有风凰非梧桐树不栖的说法,这里描绘其鸣声从疏桐中间传出,言其品格高尚。一个“出”,将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用“疏”形容梧桐枝干的高挺清拔,对应了末句的“秋风”。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读者从中可以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也使得三四两句的发挥字字有根。三四句借蝉抒怀,是全篇比兴寄托的定睛之笔。“言果能立身高洁者,不待凭藉,自能名声远闻也。”(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诗人以为,一个人的声誉和影响取决于他个人的品格高下,不能依靠他人的(输扬,正如蝉鸣于高树,一般人可能认为它是借助于秋风而得以远传,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其声自远。正如曹不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此诗意由己田,不因袭落俗,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十分可贵,为唐代咏物诗开创了一个不俗的开端。
(蒲仁)
虞世南简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舍人名叫少孺子,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有...
非常感谢吾小慈提出这么好的一个问题,我试着回答一下,和大家共同赏析一下这首诗,互相学习。虞世南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生于南北朝时期...
原文: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这一句话是庄子写的。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仔细,思考严密,行事低调,恰当提防,就连最灵敏狡猾的蝉也能捕捉到;小心...原...
这首诗的意思是:蝉垂下像蝉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全诗为:垂穗...
[最佳回答]虞(yu二声)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首句“垂...
金风未动蝉先觉,暗算无常死不知。青山只会明今古,绿水何曾洗是非?【译文】秋风未起蝉已经觉察到寒冷,暗算手段多端到了死都不知道原因。...金风未动蝉先...
第3章蝉出地洞夏天的时候我和蝉是邻居,我们离得很近,七月来临的时候它们就成了花园里的主人,它们在屋外头吵吵嚷嚷,趾高气扬,我也能得到机会近距...想在洞...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蝉唐·虞世南垂緌饮...
《乞猫》:“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盆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狸奴”、“街婵”都是“猫”的方言称呼(古时人们对猫的称谓),这首诗说的是家...
抑在说蝉天天叫,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扬在说蝉的生命虽然短暂,可活的却很精彩,有好好的活过表达了作者对蝉生命的留念和赞叹,同时也感叹蝉生命的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