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与裴淑的婚姻生活及琴诗赠答

编者按 年谱、行年考、作品系年等成果,对文人生活中的科第、仕宦、交游等更为关注。本期的三篇文章另辟蹊径,《韩愈的人生困境及思想突破》从韩愈家庭生活和仕途坎坷入手,揭示了他长期身处人生困境,却能胸怀天下,首倡“道统”说,完成思想突破。《南朝文人的“山居”生活》着眼于居住方式,对南朝文人山居生活的类型、文学表现及其所体现的文人群体精神旨趣和审美理想作了分析。《元稹与裴淑的婚姻生活及琴诗赠答》则对元稹与继室裴淑琴诗相和的婚姻生活,作了与众不同的梳理。三篇文章对文人群体或个体生活所做的探索,均有新意,对相关作家和专题研究不乏启示。

作者:田恩铭(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授)

文人的艺术生活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感情、故事、人物形象乃至一颦一笑都会成为文学素材。唐代诗人刻意写家庭生活的并不多,元稹是较为典型的一位。因《莺莺传》的广泛流传以及元稹怀念韦丛的一批悼亡诗,特别是经典化的《遣悲怀三首》所产生的影响力,在元稹的婚恋生活中,读者的记忆重点往往集中于“崔莺莺”和韦丛。但在元稹怀念韦丛的诗作中,少有关于艺术生活的记忆。元和五年(810),元稹被贬江陵士曹参军,次年在江陵买妾安氏。安氏生有二子一女,后均夭折。元和九年之前,安氏于江陵辞世。安氏归元稹之后,与之在江陵受苦多多。元稹并未因安氏出身低而弃之不顾,他在《葬安氏志》中,记下了这位与之相伴的苦命女子。

元和十年(815)三月,元稹与裴淑结婚。裴淑字柔之,出自河东裴氏。关于元稹与裴淑结婚的时间,学界分歧较多,当以元和十年之说较为合理。裴淑最初亦与元稹共患难,元稹刚到通州就身患疟疾,裴淑随其奔走疗疾。后元稹入京,仕宦通达,但亦多浮沉坎坷。元稹后半生有能够抚琴赋诗的裴淑陪在身边,荣辱与共,实在是难得的福气。元稹与裴淑的感情亦是琴瑟相和,只是我们对此关注较少罢了。

裴淑善弹琴,往往借助琴音表述心绪。无嗣之忧贯穿了元稹婚后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元和五年(809),韦丛去世,曾经引发过元稹“邓攸无子寻知命”的无嗣之忧。安氏生子却均早夭,元稹再度生发无嗣之忧。与裴淑结婚后,夫妻求子之愿望愈加急切。元和十四年(819),元稹任虢州长史,曾绕道涪州,随裴淑探望亲属。在涪州期间,元稹作有《黄草峡听柔之琴二首》。其一云:“胡笳夜奏塞声寒,是我乡音听渐难。料得小来辛苦学,又因知向峡中弹。”诗作夸赞妻子琴艺之高,以己之听音难反衬妻子之技艺高。第二首云:“别鹤凄清觉露寒,离声渐咽命雏难。怜君伴我涪州宿,犹有心情彻夜弹。”这首诗所写正是盼望子嗣之情。“别鹤”即指《别鹤操》,据崔豹《古今注》:“《别鹤操》,商陵牧子所作也。娶妻五年而无子,父兄将为之改娶。妻闻之,仲夜起,倚户而悲啸。牧子闻之,怆然而悲,乃歌曰:‘将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远路漫漫,揽衣不寝食忘餐。’后人因以为乐章焉。”由此看来,《别鹤操》是专咏无嗣之忧的曲子。裴淑因无子抚琴而触动元稹,故而此意绵连不断,借助典故反复吟咏。

裴淑再弹《别鹤操》,元稹已经在浙东观察使任上。元稹《听妻弹别鹤操》:“别鹤声声怨夜弦,闻君此奏欲潸然。商瞿五十知无子,便付琴书与仲宣。”这首诗乃因听妻子弹琴而引发的无嗣之忧,前两句因听弹琴而引发怨情。第三句用典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若》:“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累然。”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孔子家语》,云:“商瞿年三十八无子,其母欲更娶室。孔子曰:‘瞿过四十当有五丈夫子。’果然。”第四句据《三国志·王粲传》:“(蔡邕)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座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两处用典,前者指向无嗣之忧,后者指向传家学于他人。大意是说:像商瞿一样,我年近五十还没有儿子,只有把书籍文章托付给他人,以传承自家文章风范。元稹以商瞿自比,担忧年过五十尚无子。

读此诗当结合元稹和白居易的相关主题的唱酬之作。元、白共叹无嗣之忧的立足点,便是立言如何才能不朽。自家编好的文集虽自鸣得意,却没有子嗣传承。元稹写给白居易的诗句说:“天谴两家无嗣子,欲将文集与它谁?”(《郡务稍简因得整比旧诗并连缀焚削封章繁委箧笥仅逾百轴偶成自叹因寄乐天》)白居易读罢想到的是如何消解此忧。故而有和诗《和微之听妻弹别鹤操因为解释其义依韵加四句》,诗云:“一闻无儿叹,相念两如此。无儿虽薄命,有妻偕老矣。”这是以夫妻相依为命来消解无子之痛。元稹却依旧难以释怀,又有《酬乐天余思不尽加为六韵之作》,诗云:“商瞿未老犹希冀,莫把籝金便付人。”元稹浙东任职期间还有《感逝》:“头白夫妻分无子,谁令兰梦感衰翁。三声啼妇卧床上,一寸断肠埋土中。蜩甲暗枯秋叶坠,燕雏新去夜巢空。情知此恨人皆有,应与暮年心不同。”元稹当时已扬名海内外,人称“元才子”,诗家名望使其更忧无嗣而才华之难继。第二年,裴淑生子道护,无嗣之忧就此得以消解。元稹《妻满月日相唁》:“十月辛勤一月悲,今朝相见泪淋漓。狂花落尽莫惆怅,犹胜因花压折枝。”从诗句里能看出元稹对妻子的勤苦生育尚能体谅。

裴淑亦工诗。元稹每每与裴淑对话都离不开自己的仕宦迁转。据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并序》云:“通之人莫可言诗者,唯妻淑在旁知状。”裴淑随元稹经历仕宦之迁转,面对地域、职位之变化自然也会产生感情的波动。长庆三年(823),元稹任浙东观察使。从长安到浙东去,裴淑“有阻色”。元稹《初除浙东妻有阻色因以四韵晓之》:“嫁时五月归巴地,今日双旌上越州。兴庆首行千命妇,会稽旁带六诸侯。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细读此诗,今昔对比中元稹认为当下不仅境况已经好转,职位亦重要得多。况且越州山水甲天下,多有让人惬意之处。大和四年(830),元稹任武昌军节度使、鄂州刺史。刚刚看见转机,元稹一家又要从长安到鄂州,裴淑心情自然不好。据范摅《云溪友议》卷下载:“(元稹)复自会稽拜尚书右丞,到京未逾月,出镇武昌。是时,中门外构缇幕,候天使送节次,忽闻宅内恸哭,侍者曰:‘夫人也。’乃传问:‘旌钺将至,何长恸焉?’裴氏曰:‘岁杪到家乡,先春又赴任,亲情半未相见,所以如此。’立赠柔之诗曰……”这首诗即元稹《赠柔之》,诗云:“穷冬到乡国,正岁别京华。自恨风尘眼,常看远地花。碧幢还照曜,红粉莫咨嗟。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裴淑亦有《答微之》:“侯门初拥节,御苑柳丝新。不是悲殊命,唯愁别近亲。黄莺迁古木,朱履从清尘。想到千山外,沧江正暮春。”夫妻间一赠一答,将彼此心事写出。元稹屡经仕宦风霜,因地域之变化而生沧桑感,妻子嫁给自己也就只好随之迁徙。仕宦之迁转不是裴淑悲恸的直接原因,而是刚刚回到亲旧身边,未及叙叙家长里短就要再度远行,匆匆中挥手道别,实在心有不舍。

元稹与裴淑的生活中有琴有诗,彼此对话中渴望消解生活的重负。从元稹、裴淑的诗作中,可见共同的无嗣之忧,亦可见仕途坎壈而不断迁徙的无奈之情,更能体现出家庭生活与艺术生活的交融。元稹不仅具有为官的“直正”品格,还是一位能够处处体谅妻子的丈夫。既是知音,又是诗侣,裴淑陪元稹一路仕宦迁转,元稹伴裴淑品味喜怒哀乐,两人堪称是灵魂伴侣。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18日13版)

相关稿件

韩愈的人生困境及思想突破

https://news.gmw.cn/2021-10/18/content_35238733.htm

南朝文人的“山居”生活

https://news.gmw.cn/2021-10/18/content_35238731.htm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石榴裙、千褶裙、羊肠裙、百鸟裙引领时尚,唐代霓裳如何美得不出错

正在热播的古装剧《风起霓裳》说大唐故事,武才人“一枝独秀”吉服,裴炎夫人花卉裙,杨妃锦绣袆衣,令观众惊艳,大唐的“霓裳”太美了。服饰史学家、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边追剧边探讨唐代的华服时尚,爱美女士会惊喜发现,时尚会有古今轮回,也有不少有趣的知识点。

红粉仕途全文阅读 元稹与裴淑的婚姻生活及琴诗赠答

裙子色彩丰富,石榴裙、色间裙风靡

《风起霓裳》取材于蓝云舒小说集《大唐明月》,讲述了天才制衣少女库狄琉璃(娜扎 饰)与文武双全、心怀天下却蹉跎不遇的才俊裴行俭(许魏洲 饰)在动荡时局中,书写出一段动人佳话。剧中娜扎、麦迪娜等高颜值演员着唐代华服,十分养眼。

南京服饰专家黄强研究中国服饰史三十多年,其作《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就专门说及唐代的女裙、胡服。所谓霓裳,其实这是一个多音字。作“cháng”音时,古代指遮蔽下体的衣裙,也有“光明”之意;读作“shang”(轻音)时,则是衣服之意。其释义可指,神仙的衣裳,飘拂轻柔的舞衣,也可作为汉服的美称。说大唐服饰,后世习惯用“霓裳”一词。

红粉仕途全文阅读 元稹与裴淑的婚姻生活及琴诗赠答

他告诉记者,唐代裙子色彩丰富,拿尚衣局卓锦娘等穿着的色间裙来说,又称间裙、花间裙、条纹裙。以两种以上的颜色布料间隔缝织而成,因为条纹可以互相交织,形成多种色彩,唐初兴盛于年轻妇女之中。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记载:“其异色绫锦,并花间裙衣等,糜费既广,俱害女工。天后,我之匹敌,常著七破间裙。”

此外,以石榴花练染而成的大红色的石榴裙,最受欢迎,颜色也最为鲜艳。唐诗中有“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郁金香汗裛歌中,山石榴花染舞裙。”

你看唐代裙长、褶多,夸张到什么程度

“六幅罗裙窣,微行曳碧波。”唐代流行的长裙有湘裙,长可曳地,因以六幅布帛为之,又称六幅罗裙。还有裥裙,就是多褶之裙。裙幅的褶子称为“裥”,裥裙即褶裙,“裙儿细裥如眉皱”,百褶裙,通常以数幅布帛为之,周身施裥,多则逾百,少则数十。百褶裙现代女子也穿过,似乎不足为奇,但唐代女子更为夸张的是,还穿过千褶裙,言其裙褶之多,并非以千幅布帛为之。再就是羊裥裙,以其裙孪缩成羊肠状,俗称羊肠裙。

红粉仕途全文阅读 元稹与裴淑的婚姻生活及琴诗赠答

捕鸟取毛织裙,以致鸟成濒危物种

令人称奇的是,唐中宗与韦后之女安乐公主喜欢穿以鸟毛织成的裙子,名为百鸟裙,又称百鸟毛裙。安乐公主穿的这条种裙子的奇异之处在于变色,在阳光下变换色彩,令人叹为观止。《新唐书·五行志》记载:“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朝野佥载》记载:“安乐公主造百鸟毛裙,以后百官百姓家效之。山林奇禽异兽,搜山满谷,扫地无遗。”安乐公主的喜好,引领了唐代贵族妇人的时尚追求,官宦家属纷纷以鸟兽毛织造兽毛服,雀毛裙,以致南方奇禽异兽被捕获一空,几乎绝种。

黄强表示,其实用雀鸟毛制作裙子,显然鸟雀毛不如纺织品那么服帖,但是唐代的工匠硬是将凌乱的鸟毛梳理平整,“百鸟之状,尽在其中”,并且织成了裙子,体现唐代工匠高超的织造技术。

红粉仕途全文阅读 元稹与裴淑的婚姻生活及琴诗赠答

卓锦娘襦裙用土黄色

官员穿黄袍夜行被殴打后,禁用黄色

只有皇帝才能穿黄色?黄强介绍,唐初因袭隋制,天子用黄袍及衫,但唐初并不禁用黄色,常服官员五品以上穿紫袍,以下穿绯或绿袍,胥吏穿青袍,庶民穿白袍,屠夫商人穿黑袍,士兵穿黄袍。因为发生洛阳尉穿黄袍夜间行走,被殴打,此后,就不允许士卒穿黄袍了。《隋书·礼仪志》载:“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服细、絁、布,色用黄、白,庶人服白,但不禁黄,后以洛阳尉柳延服黄衣夜行,为部人所殴,故一律不得用黄。”尤其是到了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军次陈桥驿,以黄袍加身而称帝,至宋代以降,除帝王外,禁臣民服用赤黄之色。

大唐服饰华美,但服饰制度严格,服色不可为所欲为。大唐的服饰已有制度,上至皇帝、亲王,中至百官,下至士农工商都当执行。“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

唐高祖武德年间,规定天子常服,“唯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止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色。”虽点名赤黄(赭黄),实际上黄色已渐渐专属皇帝、皇室。唐太宗贞观四年(630)规定官服服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下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以青。”唐高宗上元元年(760)八月又制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并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黄强说,这是因为民间仍然有僭用黄色的,诏令被执行虽然有一个时间过程。但是诏令在宫中却是执行最为严格的,宫中的织造机构自然不会服饰僭越,尤其是皇家的服色、服饰,那是绝对不允许他人染指的,违者就是大罪。比如剧中尚服局的主事卓锦娘的襦裙就不能使用土黄色,属于僭越。

白衣虽潇洒,但裴行俭为官后不适合

另外,许魏洲饰演的男主裴行俭常一身白衣,十分潇洒帅气,但用白色也有讲究。古代社会艳丽服色指允许官家使用,白色、黑色、褐色才是百姓服色。剧中裴行俭第一次出场,追随苏定安将军时,尚未参加科举,只是一个士人,一介白丁,穿白色袍服符合身份。等到了第四集在醉香楼题诗,此时的裴行俭已经是四门学官员,就不能再穿白衣。

红粉仕途全文阅读 元稹与裴淑的婚姻生活及琴诗赠答

黄强说,士人古代指读书人,士这个阶层介于官与民之间,没有显达时是民,显达时是官。按照惯例,士人还没有进入仕途时,只能穿白袍(衣)。因此,通常称尚未有功名的士人为白衣公卿,科场高中,授予官职,转身成为公卿。《唐六典》记载:“四门博士三人,正七品上。助教三人,从八品上。四门博士掌国子博士之法。助教以下,掌同国子。”四门学博士是正七品上的官职,官职相当于县令,教职相当于今天大学讲师。按照唐代服色制度,应该着浅绿色官服。“身为四门学官员的裴行俭来酒楼喝酒,并无规定必须穿官服,但是也不会穿士子、百姓的白色服饰,拉低自己的身份。因为白色服饰早不适合已进入仕途的裴行俭。”

库狄琉璃究竟该穿襦裙,还是胡服?

再来说说女主库狄琉璃,她本为定居在长安的胡人第二代,胡人穿胡服属于民族服饰,汉女着胡服,是效仿扮美,因为胡服、胡舞、胡乐在大唐长安是流行元素,时尚的标榜。走在长安街市,感受最深的就是胡风胡俗,见到络腮胡子、金发碧眼的胡人,身着胡服的汉族女子,都很正常。

红粉仕途全文阅读 元稹与裴淑的婚姻生活及琴诗赠答

帷帽、羃䍦、浑脱帽都是胡帽,回鹘(纥)装、翻领窄袖袍、小口条纹裤、透空软锦靴都是胡服。因此,黄强认为,在胡服盛行的大唐,在汉族女子都以穿胡服为时尚的长安,一位胡人后裔库狄琉璃,穿着其民族的服饰胡服,应该更合适。

剧情设计了如意夹缬店新画师身份,以掩饰女主真实身份,但是其民族仍为胡人,裴行俭等文人士子称之为胡姬、胡女。剧中人物服饰对照鲜明,琉璃舅舅胡人安四郎穿翻领胡服,太子李治穿翻领胡服,胡人库狄着汉人服饰,胡人后裔库狄琉璃、库狄珊瑚穿汉人的襦裙、披帛,这样的人物服饰设计,有些随意。

黄强说,服饰表现时代的是审美倾向,时尚潮流,具有社会的普遍性。胡服不仅对唐代社会风尚有影响,还影响到唐代官服,初、盛唐时期流行窄紧直袖式样,中晚唐以来胡风渐弱,流行中式宽衣大袖。《风起霓裳》一方面要突出库狄琉璃的胡人身份,另一方面又要表现唐代襦裙的代表性,于是就让胡人琉璃错位穿戴汉人襦裙,而不是时尚流行的胡服。也还有穿襦裙(汉服),戴帷帽(胡帽)的混搭穿戴。而像裴都尉府斗花大会,都是汉族贵胄家眷与请来的良家女子,着襦裙、披帛,就符合身份与环境。库狄琉璃作为服装设计师入乡随俗,着汉家襦裙也可以理解。

红粉仕途全文阅读 元稹与裴淑的婚姻生活及琴诗赠答

隋唐翻领对襟胡服展示图

此外,以龙袍为皇帝以一贯之的服装,不分场合都穿,也不妥。按照《旧唐书》记载:唐代皇帝“其常服,赤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于戎事。自贞观以后,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已。”龙袍是大祭祀、受朝等祭祀、庆典时所穿,换言之,很多时候,皇帝不穿龙袍。至于太子李治微服穿翻领胡服也不严谨,因为作为国家储君,衣着也是有规定的。

红粉仕途全文阅读 元稹与裴淑的婚姻生活及琴诗赠答

唐代翻领胡服泥塑作品

黄强认为,影视剧受众面广,传播性强,影星的风尚引领作用强大,因此借此多普及服饰文化,正本清源也非常有必要。而对观众来说,追剧还能学先服饰文化,了解古代时尚,既有趣也有所得。(记者 张楠)

相关问答

历史上的秦淮八艳都是谁?她们最后都嫁人了吗?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秦淮八艳的事迹,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

《红楼梦》中,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作者这样取名有何用意?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宝钗在宝玉离开的日子里,靠追忆...温庭筠...

有哪些你喜爱的微小说?

谢邀!搜集了一些曾经各网站举办的微小说大赛的获奖作品,希望能够喜欢,别忘了点击“+”哦1、作者:信天云我因车祸而失明,所以我从不知女友长什么样。那年,...在...

古诗词中有哪些很潇洒的诗句?

说道古诗词中潇洒的诗句,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唐代诗人李白。他的很多作品,一如他的性格,飘逸、逍遥、潇洒。当然,其它的古代文人,也有很多此类风格的作品呈现。...

你如何理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真正的含义?

谢邀。你如何理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真正的含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出自晚晴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其五》。...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现状如何?

石悦,1979年生,笔名当年明月,湖北宜昌人这类人的特征非常明显:出身是草根化的,趣味是民间性的,题材多为可严谨可主观的文史,写法也不大正统,思想上则是...可这...

格律诗的未来会怎样?

格律诗的发展前景不会太好,只会越来越差。尽管网络和现实中拥有大量的格律诗诗人,也阻挡不了格律诗的没落。格律诗的发展前景堪忧,是由以下几方面造成的:第...

中国历史上最会撩妹的高手是谁?

我说一个人,众位看官都会齐声喝彩。这个人就是促中华民族之一统、功彪千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的“假父”嫪毐。他靠女人上位,靠女人压秦始皇一头,更靠女人...

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说中有哪些负心汉的故事?

唐朝贞元年间,有个小伙张生,性格温和,容貌俊美,就是人有点腼腆,23岁了还没谈过女朋友,有人讥笑他,是不是生理有缺陷。他回答说:“登徒子不是好色的人,...他追求...

《红楼梦》主要写了贾宝玉,为何又另外安排一个长相性情都酷似的甄宝玉?

你好,对于这个问题国风认为:在性情上,甄宝玉就是假宝玉,贾宝玉就是真宝玉,但在现实世界中,贾宝玉就是假宝玉,甄宝玉才是真宝玉!红楼中真真假假,如果未...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