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小梨花

梨花小馆全文阅读 遭遇小梨花 梨花小馆全文阅读 遭遇小梨花

楼下有一只三花,仿佛出生时打散了调色盘,身上处处是大写意的印花,鼻子上一块黑色胎记让它随时都看起来脏兮兮的。

梨花小馆全文阅读 遭遇小梨花

过了几天,清晨上班的时候看到昏暗的楼梯口里点缀着几只毛茸茸的小身子,一旦嗅到人的气息就悄无声息四散逃亡,轻盈地像是一阵阵烟尘。

是那只三花妈妈生了。

每天都有人进出大门,每天小东西们都在长大。终于有一天,看到四对滴溜溜的小眼睛在暗处闪耀,像八粒晶莹剔透的黑玛瑙。我弯着身子上前打量,几个小家伙肆无忌惮地看着我,眼睛里充满了好奇跟探索。等我再近一步,它们呲溜一下,又不见了踪迹。

梨花小馆全文阅读 遭遇小梨花 梨花小馆全文阅读 遭遇小梨花

这个小区,又老又丑,中间被两栋楼两节楼梯围成一个四合院,黑乎乎不见天日,小家伙们偶尔在里面露面,也会像平常人家的猫咪那样互相追逐打闹,滚成一个个灰不溜秋的小球。见人走来就会溜进黑黢黢的角落,活得像一群小老鼠。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它们也会慢慢长大。有一天,楼下贴出了不日将施行垃圾分类的告示,每家每户都要拎着自家的垃圾往规定地点投递。

在一个秋光明媚、微风和煦的星期天,看到了久未谋面的小梨花。

梨花小馆全文阅读 遭遇小梨花

它是四兄弟里最标致的一个,其他三小只完美继承了妈妈的狂草花色,只有它是一只规规矩矩的狸花猫,自带雪白的小手套和小靴子。

它此刻静静趴在一只扫把的上,眯缝着眼睛,似乎在浅睡。

梨花小馆全文阅读 遭遇小梨花 梨花小馆全文阅读 遭遇小梨花

我们凑上去想唤醒它,逗逗它。

以为它会立刻起身跑掉,然而它连躲避的意思都没有,费劲地睁开眼睛,奄奄一息地看着我们。

这个眼神,我那时候把它认为是“睡眼惺忪”,也或者,即使心里觉得不对劲,潜意识里也没有承认,因为我们只是过客,它只是一只流浪猫生下的小流浪猫,而我们接下来还要去逛街,我们只是因为它娇俏可爱,而停留了一会。

于是一路慨叹着就离开了,在楼后面又遇到几只正值壮年还亲人的流氓猫,心情顿时放晴,流连一番也离开了。

留下这只小家伙继续在广州的秋天温柔的日光和微风里,不知死活。

梨花小馆全文阅读 遭遇小梨花

后来几天,路过的时候一直有意无意地留心小梨花的身影。直到有一天,上班快要迟到了,匆忙之中,看到了一团灰扑扑的小绒球,迅速掏出手机,它灵巧地转过脑袋,看着镜头,倏尔又转了回去,老老实实半蹲在地上,小小的身子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两只大大的招风耳显得整只猫更加小巧了。

梨花小馆全文阅读 遭遇小梨花 梨花小馆全文阅读 遭遇小梨花 梨花小馆全文阅读 遭遇小梨花

抽屉里有一大堆湿粮,白橘对此没有兴趣,我决定每天下班回去都带一包给小梨花,看着它吃掉,免得被其他猫咪抢走。

这样也许它也能长得更壮吧!

梨花小馆全文阅读 遭遇小梨花

周六早上,急匆匆下楼去坐地铁,朝平时小家伙可能呆的而地方瞅了一样,模模糊糊一团黄灰色的轮廓,真是个小懒虫,猫咪不都是早上精神抖擞,下午才呼呼大睡嘛。

半天的活动下来,整个人累到扶墙。回去的时候,阳光正好转移到了西方,金黄色的光不放过一丝缝隙,将原本黑不隆冬的角落渲染得亮堂堂喜洋洋。

我三步并作两步冲过去,美滋滋地想,看它还在不在,我马上上楼给它拿猫粮。

小家伙一动不动地趴在那里,用一个看上去特别不舒服的姿势。

我扶了扶眼镜腿,再近一步,同时拿手在它眼前晃了晃。

它的眼睛是近乎闭合的,似乎留有一丝缝隙,小胡子好像还在一抖一抖。

梨花小馆全文阅读 遭遇小梨花

也许它还在睡觉?

下午是猫咪一天中补觉的黄金时间。

我甚至还想再动一动它,扫地的阿姨手里的笤帚沙沙作响,提醒我赶紧走开,不要干扰她干活。

满腹心事地离开,感觉脑袋嗡嗡的。

第二天,看到前面一对年轻夫妇,丈夫手里托着一罐猫粮,他们也是目标明确地往那个角落走了过去。

然后听到他们说:死了。

等他们离开了,再上前看,比昨天枯萎了一圈,姿势还是没变。

外面是小梨花的兄弟姐妹,正在它们妈妈的指导下练习翻垃圾袋——分类回收的指令并没有很好地被贯彻,这座意外诞生的垃圾小山上方悬挂的“禁止在此地乱扔垃圾”的告示牌,白纸黑字,像个小小的灵堂。

......

现在每天,依然有居民陆陆续续在扔垃圾造山,三花一家人仍然在垃圾里翻拣自己的生活。

梨花小馆全文阅读 遭遇小梨花

王森然学术研究(九):回忆齐白石先生(中)

梨花小馆全文阅读 遭遇小梨花

王森然先生

回忆齐白石先生(中)

作者:王森然

齐先生说在三十四岁的时候,オ开始学刻印。他和黎松庵、黎鲸庵等一同研究治印,兴趣非常浓厚。说着从西边大柜厨里的石印中,捡出一块青果大小,橄榄形,全面浮雕着两柄荷叶,一朵半开的莲花,还有两个长颈水禽,整个的形象好像一顶戏台上皂隶所戴的毡帽的石章。刻的是“金石癖”三个字。他说:“这是我刻的第一颗印,刻的很不好,可是保存几十年了,你留着作纪念吧!”我至今仍保存着。

我在日记本上找到了一段根据齐先生自述整理的回忆:齐先生影摹过“丁黄印谱”,那一年(1899年,已亥,年三十七岁)拜访了王湘绮,适王家来一客人,刻印极有名,齐先生慕其名持石请教,客人若无视。过数日,齐先生视之,石依然置案上。心甚惭,用其石自刻“湘绮楼印”四字,送湘绮。即黎戬斋曾钤入所编东池社刊次期印辑。纯摹仿丁龙泓法。客大异之,以为不世之才。

根据黎戬斋记白石翁有云:“家大人自蜀检寄西冷六家中之丁龙泓、黄小松两派印影与翁摹之,翁刀法因素娴操运,特别矫健,非寻常人所能企及。………”齐先生在黎鲸庵家见赵之谦(㧑叔)的“二金蝶堂印谱”,大喜,当即借去用朱钩存,其精不异原本。至今尚存,可见其摹习之勤。

1910年齐先生有“与谭三兄弟刊收藏印记”,自道其经过:“黎铁安代无畏兄弟索篆刻于余,十有馀印,丁拔贡者以为刀法太烂,谭子遂磨去之。是时余正摹龙泓,秋庵与丁同宗匠,未知谁是非也。黎鲸公亦师丁黄,刀法秀雅,余始师之,终未能到;然鲸公未尝相诽薄,盖深知余之纯任自然,不敢妄作高古。令人知鲸公者亦稀,正以不落汉人窠臼耳。庚成冬,余来长沙,谭子皆能刻印,想入赵㧑叔之室矣。复喜余篆刻……”齐先生刻印,是从丁黄正轨脱出。初主精密,后私淑赵㧑叔,尤有奇气。晚则轶乎规矩之外,这是他的创格。所以齐先生的晚年篆刻,尤为可贵。最初樊增祥(樊樊山)为书润资:“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磨以汉尺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者,每字十金。"数十年来,索刻印者门庭若市,常有从数千里外寄石求刻者。他在“自跋印章”里说过:“予之刻印,少时即刻意古人篆法,然后即追求刻字之解义,不为“摹、作、削’三字所害,虚掷精神。人誉誉,一笑;人骂骂,一笑。”

1932年,齐先生有“癸酉秋自记印草”:“予成辰(1928年)出印书后,所刻之印为外人购去,印拓二百。此二百印,自无制书权矣。庚午、辛未(1930年至1931年)二年所刻印,每印仅存六份,成书六册,计十本。壬申、癸酉(1932年至1933年)世变至极,旧京侨民皆南窜。予虽不移,窃恐市乱,有剥啄扣吾门者,不识其声,闭门拒之。故刻石甚少;只成书四本,计十册。以上皆七十衰翁以朱泥亲手拓存。四年精力,人生几何!饿殍长安,不易斗米。如能带去,各检一册,置于手侧,胜人入陵,珠宝满棺。是吾子孙,毋背斯嘱。癸酉秋八月齐璜白石山翁自记,时居城西鬼门关外。

齐先生刻印,有独到的成就,正是傅抱石先生所说:“篆刻在老人的艺术中,也占着不可忽视的位置。老人在这方面的卓越成就,半个世纪以来,不只广泛地影响了国内的篆刻家、收藏家和无数的爱好者,还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不少的篆刻家。”他又说:据我的偏见,老人的天才,魄力,在篆刻上所发挥的实在不亚于绘画。”因为刻印是一种构图艺术,在一或方或圆的石头上将横直圆斜等单线构成的书法,铺排成极为美观的形象,加以雕刻,从形象上表现出粗壮或飘逸,豪放或纤巧的不同风格来,使观众得到美感。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有这种重要的实用美术的传统。齐白石先生博取了诸家之长,掌握了篆刻艺术的传统规律,不拘成法,不起草底,不勾轮廓,从心所欲,迎刃而行,创作了“轶乎规矩之外”的格调,开辟了刻印者所不敢走的道路。故所作都是气魄雄伟,明快有力。齐先生说:“我八十多岁,还可以仿丁钝丁刻小名印,但终嫌小技,不愿做裹脚的小娘。”他题学生印存有诗云:“做摹蚀削可愁人,(自注:古今于刻石,只能蚀削,无知刻者)与世相违我辈能!快剑断蛟成死物,昆刀截玉露泥痕。”(自注: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印风雅事也)做摹蚀削,都只是死功夫,古人窠臼。他打破了古人的成规,庸俗的樊篱,把木工铁匠的规律,运用到刻印的技术上来。所以他的诗有:“笑煞冶工三万辈,汉秦以下士人愚。”这是他的自豪!他的篆印艺术,能无视古人,独创新貌,尤其晚年治印,更加豪放,给许多从远道来访的外宾,刻了很多的印章,每颗都是精神饱满,气魄宏伟。

世之论者:先生上溯三代籀古之文,下及秦汉金石之刻,博参六朝唐宋之迹,旁搜封泥龟甲之字,将并胸中磅礴之气,一案之于方寸之石。所以赵悲庵之朴茂精严,吴缶庐之奇古苍浑,先生兼而有之。宋白元朱,咸尽其妙,大气蓬沛,不为诡僻纤媚,以趋时尚……。有人说:齐先生读书不多,识字有限,有些过誉。是不然,他在刻印上,确是下了不少的苦工。我常常见他刻到半途中,忽而从大案下边,抽出“六书通”来,查一下。许氏说文,他是娴熟的。常说:“刻印必须学篆,学篆必须读书,要熟读子史,博通六经。……”又说:“作印必须经过仿汉,而仿汉又必须熟悉攻玉凿铜之法。……学汉印是要得其精意所在,取其神不必肖其貌。汉隶多变古法,许氏作说文,救其失也。今作印不本许氏,是不识也。如学汉印,而单学其错字,是东施效顰”驳者不攻自破。

当张大千说“奴视一切”的时候,他刻了一颗“奴视一人”的印。他刻“见贤思齐”和“不知有汉”二印边款有“旧京刊印无多人,有一二少年,皆受业于余,学成自夸师古,背其恩本,君人耻之,人格低矣。中年人于非盦刻石真工,亦余门客。独仲子(即杨仲子)先生之刻,古工秀劲,殊能,其人品亦驾人上,余所佩仰,为刻此石。因先生有感人类之偶有高下耳。记于先生之印侧可笑也。辛未正齐璜白石。”又“余之刊印不能工,但脱离汉人窠臼而已。同侣多不胜许,独松庵老人尝谓日:西施善卑未闻东施见妒,仲子先生刊印,古秀雅高出一时,即情予刊“见贤思齐”印,又倩刻刊此。欧阳永叔所谓有知己之恩,为余言也。辛未五月居于旧京,齐璜白石山翁。齐先生在“自嘲”注中,“旧京篆刻得时名者,非吾门生,即吾私淑,不学吾者不成技。”那时一般中少年,稍露头角,即目空一切,大言不惭,先生系感慨言之。

有随喜室集印初编二本有跋云:“右印五十钮白石草衣为宗人虎生刻也。虎生于客冬物故,今年秋仲因事旋里,其石为余购得。草衣篆刻刻石,不依傍古人,独为体制,溯源汉凿,扩而充之,诣境所届,非凡近可同日而语,宜其自成一孑也。爱付拓印,以公同好,癸西(1933年)十月默斋谢健廷跋于武汉之石巢。”这位虎生,一人即刻了五十颗印,可知其盛况。

白石印草有王湘绮序言:“印谱者,唯昭潭老渔纯仿秦汉玺章,墨文不印朱,见之令人肃穆。余童时见从兄介卿有一本,问姓名不知也。意其明末隐士,至今想慕焉。介卿亦隐辟不得志,自负刻印高雅,亦存印谱,不轻示人。及余友高泊足李篁仙赵㧑叔,皆以刻印名世,而赵傲兀,求者多谩绝之。余出都乃自赠余名章。明日京师来观肩踵相接,游艺之事,孤僻者乃绝伦,理势自然也。白石草衣,起于造士,画品琴德,俱入名域,尤精刀笔,非知交,不妄应。朋坐密谈,时有生客至,辄逡巡避之。有高世之志,而恂恂如不能言。吾县固多畸人。余妻母舅李云根先生,画入逸品,雕琢工作尤精,亦善刻印,而不为人作。晚年坐一室,终日不移尺寸,见人默无言。白石傥其流与?何其独厚于余也。余既为题借山图,要以同诗沈山人,见其印谱,复感生平所交游奇古之士,而叹一艺成名之非偶然。复为序其意云。甲辰七夕王闿运题于南昌馆。(纸有“白石草衣金石刻画”印)。

白石自序云:“予五十五岁后居京华所刻之石约三千余方,当刻时择其对古今人而无愧者,计二百三十四印,每印拓有三百页。有求刻者,促迫取去,不能拓存三百页者,拓存一二方,制成锌印,合手拓,仅成“白石印草”八十册,一散而尽。此册重制,有七十岁以后所刻自家常用印六十余方加入换出以前锌印勿拓,再成八十册,仍用湘绮师原序冠之。癸酉夏六月时居京华之西城,齐璜白石自叙。

印文中有:甑居,老去无因哑且聋,半聋,乐石室,白石造藁,齐白石老木,白石翁,木人,老齐,老白,本居土,白石山翁,汗淋学士,介辔在手,乙丑存画,余畊,大无畏,白心先生,一枝笔,龙兴鸟集,古潭州人,松风关君,辛卯甲子,雕虫小技家声,一家多事,星塘白屋,不出公卿,湘潭人也,一年容易又秋风,长相思,戊寅以后以字行,吾道何之,齐菊如,借山馆,七十以后,百镜盦,一切画会无能加入,为客负梨花,龙山社长,寄萍堂,一代精神属花草,行年七十三,白石草堂,强作风雅客,白石后人,一掷千金浑是胆,穷不死,问道于石,平生辛苦,扫门者四时风,老子齐白石,借山翁,老齐经眼,湘上老农,木居士记,归计何迟,乃翁过目,寄萍唫屋,大匠之门,悔乌堂,吾幼挂书牛角,借山老子,吾道西行,岂辜负西山杜宇,寻常百姓人家,老萍曾见,何用相思,七五衰翁,穷后工诗,父子合作,有衣饭心苦人,故里山花此时开也,杏子坞老民,麓山红叶相思,借山唫馆主者,老年肯如人意,白石三复,知我还在,七三翁,七四翁,患难见交情,梨花小院思君,寻思百计不如闻,白石相赠,白石题跋,借山老人,吾画遍行天下伪造居多,阿芝,我负人人当负我,老为儿曹作牛马,流俗之所轻也,连山好竹人家,八砚楼,煮石,白石有子,三千门客赵吴无,人长寿,三百石印富翁,平翁,业荒于戏,百树梨花主人,鲁班门下,客中月光亦照家山、心与身为仇,客久思乡,八十岁应门者,儿辈不贱家鸡,门人半知己,梨花小馆,萍翁得见有因缘,……齐先生的日常自用之印,尽于此矣。

他自序又云:“余三十岁后,以三百石印名其斋,盖言印石之数,所刻者名字印数方,适诗画之用而已。至六十岁,集印石愈多,其中有佳者十之二三。丁卯连年已成秦灰矣。丁卯后避乱京华,得印石又能满三百之数,惜无丁卯所失之佳者。年七十一,门人罗祥止,欲穷刻印之绝法,愿见当面下刀。余随取自藏之印石,且刻且言,祥止惊谓:“如闻霹雳,挥刀有风声,遂北面执弟子礼。越明年,余中英继至,亦有祥止之愿,余一时之兴至,不一年将所有之石已刻完,实三百之数过矣,其刻成之功,实罗余二生,故序及之。今暂拓数册,分给家藏,使儿孙辈知昔人有平泉庄一木一石,子孙不得与人,亦必知先人三百石印斋高之石印三百,亦愿子孙不得一印与人也。甲戌冬初,白石山翁齐璜自序。

齐先生印平生虽不愿一印与人,却与我三印,为我刻印四方,刻墨盒二方,为我拓印两本,共四十余方,可谓惠我独厚矣。

梨花小馆全文阅读 遭遇小梨花

齐白石先生

1935年夏天,穆蕴华正编辑晨报画刊,张大千、于非盦和徐燕荪因为一点小事,引起了笔战,闹的一时乌天满天。由傅增祥(沅叔)出来调解,在致美斋聚餐。众人提出由我去请齐白石出来参加。我到齐先生家时,他正在作画,刚刚画了一块矗立的大石头,在五尺纸的顶端下笔,一直贯彻到四尺的底端,像这种险隽的笔墨,在他平日作画的习惯中,是很难见到的。大气磅礴,淋漓尽致。落笔前他先将笔在水中饱浸,又多少把水去掉一点,然后醮墨。用画松皮的皴法,纵横挥酒,颇有荒率苍莽之气,既而稍加了一些花青,右半湿润,左下干白,随手变化而不见痕迹。这块石头气魄雄壮,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之势,但位置端正,不欹不斜,特立突出,心静神闲,而有骨气。我看齐先生作画时凝神注想,拿起笔来流昐运腕的时候,并没有打算这样画,不见得“意在笔先”,也不见得是“胸有成竹”,若有意,又若无意,而就这样画出来。我看到这里,觉得画面上的实处太多,而主位太大了,虚处不好安排宾位,怎样加添景物呢?齐先生见我来了,放下笔,招待我喝茶。我说明来意,请他出席参加聚餐照相,他笑了笑,摇了摇头,又问都是什么人参加?我说些人名,连小孩算上一共三十七个人。加上齐老,三十八人。他突然拿起笔来,醮了浓墨,在这块石头下边的右方,涂了碗大的一块墨。“这是一块什么东西”,我想。是乌鸦?不但不像,而且不是地方。他画第二笔在左方稍低了些,又是一块黑。我简直是莫名其妙。后来添上了帽翅,加上了工细的图案花纹,我才恍然大悟,“啊!是一顶乌纱帽!”我不觉失声说出口来。帽的上方既是石头,中间几乎无隙可添,下方只有五寸的空白,这画是无法再画了。可是他从帽的上半,横出了一个笏板,仅用三笔画成。稍涂些淡黄色,又用深兰染了染帽翅的图案花纹,这幅精采的“拜石图”即告成了。

画完以后,齐先生用夹子夹了,挂在北墙上,坐在仰椅上,一面休息,一面欣赏。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说:“米元章你知道吧,他守濡须的时候,听说有一块很奇怪的石头在河边上,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人人传说不同。他命人移到衙门的后苑,作燕游之玩。石至而惊,即命设席,拜于庭下,说:‘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齐先生没有讲完,即大笑起来。随手把画摘下来题上“拜石”两个篆字。下边又写“乙亥之夏”,天日晴和,友人王君森然,看余作画,成此幅以赠之。白石山翁。”盖“白石翁”章。在画的左下方,又盖新刻长方“悔乌堂”印章和“故乡无此好天恩”印章。他答复我“不喜欢多管闲事”,拒绝参加聚餐和拍照。

我持画回到致美斋,菜已吃完,赶上照相。值张醉丐在坐,写打油诗四首,翌日在实报发表。大意是说:齐先生笑傲王侯,蔑视官僚,不屑于为伍,无论他们怎样崇拜艺术,恭维先生,先生高高在上,不动不摇,端端正正,不欹不斜,任他们拜倒在脚下,置之不理。

是年齐先生七十三岁,画“拜石图”时,是方从湖南返平。其自传有云:“乌乌私情,未供一饱,哀哀父母,欲养不存。”乃自刻“悔乌堂”印。赐我之画,是第一次用斯章也。(待续)

(资料来源:原中国王森然学术研究会宣传研究资料,转载须注明出处。)

相关问答

恩施大峡谷值不值的一去?_马蜂窝问答-马蜂窝

[回答]大家好,我是恩施小薇,如果你喜欢恩施也想了解恩施,不管是经典线路、小众线路,风土人情,特色美食,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游,可以点开我的头像添加我的薇...

大学生出去旅游,经费不多,有什么好玩的的地方?

推荐以下五A级景区及景点,每个省的都有哦,呵呵!北京:故宫博物院、天坛公园、颐和园、八达岭长城。天津: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区(津门故里)、天津盘山风景名...5.丽...

《清明》中行人指的是什么人?杏花村指的是村子还是酒馆?

《清明》中的“行人”,我想应该是指一些外出扫墓祭祀的人和上些外出踏青的行旅之人。下面我们先全文欣赏一下这首诗再细细体会体会其中的含义。《清明》一一...

神农架到恩施交通工具是什么?_马蜂窝问答-马蜂窝

[回答]大家好,如果你喜欢恩施也想了解恩施,不管是经典线路、小众线路,风土人情,特色美食,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游,都可以加小薇导游的微:we212203恩施速览...

怎样看待花粥《盗将行》歌词被某大学教师批评的事件?你怎么理解这首歌的歌词?

最近,歌曲《盗将行》的歌词引发了一些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也有很多学生比较喜欢这首歌曲,多次咨询有关歌词的问题,笔者也把这首歌加入自己的歌单细...

清明小长假,去哪里赏花踏青比较好?求推荐目的地?

谢邀!清明小长假,去哪里赏花踏青比较好呢?可以说,清明前后,除东北、西北各别地方气温尚低,大地还未完全“苏醒”外,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春暖花开啦!国内疫...谢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