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的无奈、唏嘘与悲歌——《风雪定陵》

万历皇帝,大概是明朝几个较为人所知的皇帝之一,同时也是将辉煌帝国由盛世带往衰落的皇帝。朱翊钧万万没想到的是,有关他的故事没有随着他的离世而结束,在遥远的三百多年后竟又再度谱出一段悲伤与无奈交织的新章。

风雪定陵全文阅读 万历皇帝的无奈,唏嘘与悲歌——《风雪定陵》

要不是当初在北京旅行,亲自走过定陵,这本被丢在二手书店看来乏人问津的旧书想来不太可能引起我的兴趣,如今看完这充满血泪的四百多页,现在反而很后悔当初没有多按几次快门。《风雪定陵》,是考古,是历史,是政治,更是小说。说它是本考古相关的书,是因为里头记载了定陵从开挖到如今的大小细节;说它是历史,是因为随着考古的进行,明神宗的史事不得不提;说它是政治,是因为我们能从中窥见从大明到新中国的政治曲折;说它是本小说,并非指它掺杂了什么不明不白的虚假情节,而是它写出了围绕着定陵发掘始末的各种欢笑与哀伤。

明神宗朱翊钧,大明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不得不说他是个令人同情的家伙。仔细观察明朝政治,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有着极度诡异制度的朝代。历史上,当权者永远都是与被统治者形成两个相对群体的,这个当权者群体其中包含了皇帝和官僚集团,但自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起,皇帝被放到与被统治者站在一起的那边,反而与官僚集团形成对抗,著名的廷杖制度就是最佳佐证。就在这样的怪异体系下,日益强大的官僚势力逐渐掌握了帝国的命脉,国家兴亡再也不是皇帝说了算,而在于大臣们想怎么玩这权力游戏。

风雪定陵全文阅读 万历皇帝的无奈,唏嘘与悲歌——《风雪定陵》

也许有人会问,明代不是废了宰相制吗?按理说这皇帝应该掌握了大权才对啊?

理论上没错,但这必须建立在皇帝有足够智慧维持权力的情形下才能成立,一旦皇帝老爷稍不留神,把心思放错地方,那么臣僚们的势力便有茁壮的机会,时候久了,皇权自然难以与之对抗。很不幸的是,万历皇帝就身处这样的尴尬位置,纵使掌握大权的张居正躺下,他也仍然无力再与这强大的官僚体系对抗。

也就是在这样的位置上,万历帝能做的事实在不多,先不管他本人有没有想过要干些什么大事业,就是想也没办法真的做些什么,顶多只在他自己的身后事上能有点威严了。因此在定陵这座他未来将长眠的地方,朱翊钧展现了在治国上难得一见的强硬作风,即使中间免不了要历经一段大臣之间勾心斗角的风波,大抵上定陵的还是依着皇帝的意思盖成了。 也许万历皇帝在此时的强硬是源于一吐无力治国的怨气而展现出来的吧,即便违反祖制也要将这座王陵盖的气派些,毕竟他不多的权力只能用于此时。

风雪定陵全文阅读 万历皇帝的无奈,唏嘘与悲歌——《风雪定陵》

而定陵的开挖从铲下第一铲的那刻起,便注定是场悲剧,这场悲剧不仅涉及定陵文物本身,更让人看见政治、文化及人性可悲的一面。作者在整本书中详尽地记录了定陵挖掘的过程,其中不乏许多考古学的专业知识,俨然可以说是本给大众看的考古学报告。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开挖的皇陵,定陵地宫重见天日的一刻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不仅是中国考古界的一大里程,更标志出新中国欲跟上世界技术的雄心。然而也因为在这过于急躁的节奏下,以当时的保存技术来说,定陵的挖掘显然是太早了,如同在蜡炸过程中逐渐变形的木俑,定陵内无数的珍宝就在三百年后的空气进入地宫的那刻迎来了腐朽消逝的命运 ,然而比起后来发生的悲剧,这些不过只是小小的序曲。

对于开挖定陵的考古学家们来说,开挖过程中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欢笑不少,流泪的更多。当一铲铲的沙土扬起,当一块块砖瓦出土,这些学者和工人们牺牲了无数的岁月,更失去了一般人本可享有的平稳人生,在政治风暴的袭卷下,有人甚至丢了性命。即使生命的烛火面临摇曳欲熄的时刻,这些人心中牵挂的依然是这座皇家陵园,他们所为的不是财富和名声,而仅仅只是一种对文化的热情。无论开挖定陵的根本考虑为何,这些人的努力以及他们滴下的汗水、泪水乃至血水都值得后人崇敬。

风雪定陵全文阅读 万历皇帝的无奈,唏嘘与悲歌——《风雪定陵》

万历皇帝一生郁闷,作为皇帝他拥有许多,但总无法得到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事业上,困囿于权力结构的禁锢,他无力拉起动摇的帝国;爱情中,他始终无法有自己的意志,就连死后陪伴他的也只有两位他从未爱过的皇后。不想几百年后,阳光洒进定陵的地下玄宫,却不是带来希望和元气,这抹阳光最终化为炽焰,让神宗皇帝留在世上的最后一点痕迹也只能无奈地化为青烟,消散而永不再。

全书的最后一节命名为“让历史告诉未来”,定陵的风风雨雨诉说着一段凄凉的故事。我们常说“鉴古知来”,历史对人们而言最大的价值大概就在这了,历史告诉我们的不只是过去的故事,更多的是使我们看见未来。然而仔细想想,这种以古知来的做法之所以有效,实是显现了一种悲哀,因为那代表人类从来没学会教训过,历史不过是一再提醒我们人类不断地在重复错误、复制悲哀。书名中的风雪二字,我想大概就隐含了这种悲哀吧。

最后附上《风雪定陵》的正版链接,想入手的朋友,不要错过↓↓↓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样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风雪定陵》 ¥68.8 购买

古今交汇,明史钩沉 《风雪定陵——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

“我们的民族之根很深,根深必叶茂;文史同源,文明之源很远,源远流长。”

——赵其昌 首都博物馆专家委员会主任、定陵考古队队长

风雪定陵全文阅读 万历皇帝的无奈,唏嘘与悲歌——《风雪定陵》

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套装(共11册)

风雪定陵全文阅读 万历皇帝的无奈,唏嘘与悲歌——《风雪定陵》

风雪定陵全文阅读 万历皇帝的无奈,唏嘘与悲歌——《风雪定陵》

岳南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 岳南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中国自由知识分子与重大考古事件,有《陈寅恪与傅斯年》、《南渡北归》三部曲等作品问世。数部作品被译为日、韩、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销量达两百余万册。

风雪定陵全文阅读 万历皇帝的无奈,唏嘘与悲歌——《风雪定陵》

《风雪定陵——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

作者: 岳南、杨仕

(优惠活动进行中)

★百年迷雾今始现,文史源流定陵开

★台湾《中国时报》1996年十大好书排行榜冠军之作

★曾荣获美国《世界周刊》畅销书排行榜冠军

★考古名家贾兰坡、石兴邦、邹衡等联袂推荐

1958年9月6日 ,新华通讯社向世界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开。 陵墓是一座地下宫殿,全部用大块青白石砌成的拱券,有两层楼高、八十多公尺长。在后殿里放着三口朱红色棺材,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朱翊钧 和他的两个皇后都躺在里面。尸体已腐烂,骨架完好,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罗纱织锦。织锦品 的发现,对了解和研究久已失传的明代特有的丝织技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风雪定陵全文阅读 万历皇帝的无奈,唏嘘与悲歌——《风雪定陵》

红素罗绣平金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绣斗殴图

震惊、愕然、猜疑 ……这条被封锁了两年多的消息一经播出,立即使各国考古界为之哗然,无数惊愕的目光骤然投向东方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当时的中国正是政治风云突变的多事之秋 ,发掘工作尚未结束,地宫外却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民族大灾难。大批文物被毁 ,出土织锦霉烂,万历帝后的棺椁被毁尸骨无存……新中国第一座皇陵的发掘以严肃的正剧开始,又以凄壮的悲剧结束了。

作为一部全景式、多侧面 反映定陵发掘过程的考古纪实文学 ,《风雪定陵》不仅披露了定陵地下玄宫洞开的详细经过、帝后棺椁及陪葬珍宝的真实情况,追述了定陵鲜为人知的建造始末和与之相关的朝野上下、君臣后妃之间的无情争斗,揭示了大明帝国日暮途穷 以及最后沉沦的必然趋势,还详尽描写了从决定发掘定陵、定陵的发掘以及在此期间乃至之后所发生的各种是是非非。

既有历史事实 的铺展,又有老一辈考古人员 的辛酸发掘故事。从万历皇帝朱翊钧到现代建成的定陵博物馆,该书成为我们了解这段历史以及传统丧葬礼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好书。

“定”陵之争·万历的消极反抗

“21岁的青年皇帝,即着手预建自己的陵墓。群臣踏破青山,遍选吉壤;梁子琦争功未成,反遭贬罚之祸……”

皇帝陵墓,总在建造之前耗费极大精力苦寻“吉壤” ,尊先帝例而建之,既有政治军事之考虑,寓意江山永固,又以合地理风水之契,以皇帝之荣华富贵身份继续“身后”的“生活”。由此,选择“吉壤”对万历个人和国家政治象征都具有非凡的意义。这双重意义 也导致了万历与文官集团之间、文官集团内部的重重矛盾。

二月底,徐文璧、张四维等人回京,向皇帝呈奏:“三处地址确为吉壤。” 万历率队依次到祥子岭、谭峪岭、勒草洼三处详细察阅后,对三处地址皆不满意。十八日,万历回宫,并立即谕礼、工二部及钦天监诸官,再去选择二、三处来看。礼部见皇帝如此挑剔,心中不快,即呈奏万历:“臣等既已寡昧,请允许张邦垣多带些通晓地理、风水之人,共同前去踏勘,唯此才能选取更多吉壤供皇上选择。”对于这个奏本,万历自然深知其中之意,但他未露声色,当即给予允可,并谕令:“凡在京有谙晓地理风水的内外大小官员,都可到天寿山参与实地踏勘。”

万历的答复无疑为臣子们激烈的“定”陵之争 提供了土壤。由此,申时行、徐学谟、梁子琦、李植、江东之、羊可立等人的权力之争轮番上演,仅是寻得“吉壤”一步便耗去两年半时间。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波澜,除了上述历史传统的原因外,还有不可忽视的 历个人叙事逻辑 。无论是对官员精选“吉壤”的不满与推翻,还是常常不顾极大人力物力消耗而多次执意谒陵,都并不直接来自于对历史宏观惯例 的追仿,而来自于其内心的挣扎和对自我人生的看法。“定”陵之争的尘嚣褪去,却让今人意外地看到一个充满对自身命运 之无力的失落、充满对国家发展感到茫然的万历。

风雪定陵全文阅读 万历皇帝的无奈,唏嘘与悲歌——《风雪定陵》

万历皇帝像

早在1580年三月,不满18岁的万历皇帝第一次到天寿山谒陵时,就开始考虑建造自己的陵寝了,只是当时担心张居正等人劝阻谏争,所以此次谒陵并未公开提出预建自己寿宫的想法。张四维的建议,正中他的下怀。此时不允,更待何时?于是,在张居正病故仅七个月后,他就急不可耐地发布谕旨:“朕于闰二月躬谒天寿山,行春季礼并择寿宫。”

许多年之后,人们才真正明白,对于刚刚步入21岁青春年华的万历皇帝来说,这一看似奇特的抉择,当然并非是他认为自己死期临近。有研究者认为张居正的去世,使他越来越感到群臣阁僚们并没有把皇帝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是把他当作一个机构来看待。

万历虽然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决心,但并不缺乏清醒和机灵的头脑。如果仔细地回忆万历的人生,就不会遗漏这件事以及万历在这件事情中所表示的思想脉络及人生感悟。

那是1583年春,恰值三年一度的会试,按照传统,皇帝要亲自主持殿试。这次策文的题目出人意料地竟多达五百字。他询问那些参加会试的举人,为什么越想励精图治,后果越是大臣更加腐化和法令更加松弛?

答案显然是无法靠几个参试的举人能准确地找到的。此时的万历皇帝陷入了更加沉重的精神重压中,他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就是接受这精神上的活埋。

建造之难·采运苦民

四百年后的今天,人们走进这座陵园,所感到的仍是它的壮丽辉煌。一块块雕刻精美的巨石和华丽壮观的地下宫殿,令今人对当初的建造者精湛的技艺感到惊诧。定陵集得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与艺术之精髓 ,是中华建筑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陵墓规模宏大,工艺要求十分精细,所以对建筑物料用量大 、选验严格,对人力物力均有超乎寻常的要求,采伐运输之难令民生叫苦不堪 ,也为山雨欲来之势造了意料之中的铺陈。

· 采伐之难 ·

砖石木料,均需人力缓缓采伐之。且不谈时间与劳力的大量消耗,仅是采伐环境之恶劣 便足以让生民苦不堪言。

定陵用料最多的当属城砖。“去京仅一百三十余里,较临清近两千余里,一改兴作,不但粮船、民船不苦烦劳,抑且为国节省,生财实效。”经工部校议,令武清每年烧造30万块。自定陵动工后,两地的烧造数量又有大幅度增加。

“采运之夫,历险而渡泸(水),触瘴死者积尸遍野。”“木夫就道,子妇啼哭,畏死贪生如赴汤火。”“风岚烟瘴地区,木夫一触,辄僵沟壑,尸流水塞,积骨成山。其偷生而回者,又皆黄胆臃肿之夫。”“一县计木夫之死,约近千人,合省不下十万。”

楠木大都只剩在“穷崖绝壑,人迹罕至之地”了。定陵所用木料大都在此种地段开采,这些地方不仅难于攀登,而且有毒蛇猛兽、瘴气蚊虫,砍伐极为困难。陵园所需用的楠材大木,共计万余根,最粗的直径可达1.4米以上。要采伐一根大木,所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

风雪定陵全文阅读 万历皇帝的无奈,唏嘘与悲歌——《风雪定陵》

定陵地下玄宫透视图

· 运输之险 ·

运送巨石大木,远非人力可为,而需借助冰路、运河来将这些无比珍贵的资源送往天寿山。纵有自然条件助力 和古代劳动人民结冰借力的智慧 ,巨石还是需要人工拖拽,大木也仍需要民工历险渡泸。这其中劳民伤财 之事,更是难以计量。

定陵所用巨石,大部分来自房山县大石窟,主要有青石、白石、汉白玉等数种,在几十万块大石中,最重的可达上百吨。如此大的巨石,给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为石源来自大石窟,只能采取旱路运输。

定陵修建时,巨石全由旱冰船进行人工拽运。其方法是每隔一里之遥,在地下凿一深井,冬天到来时,将水打出,泼在路面冻成冰被,巨石沿冰路滑行,到达天寿山。当时从大石窟往京师运送长3丈、宽1丈、厚5尺的一块巨石,就需要民夫2万人,用时28天,耗银11万两。如果运往天寿山,其人力、时间、耗资还需再加一倍。

嘉靖十六年(1537年),工部尚书毛伯温,针对旱冰船拽运耗财、费时、费力,又受季节和气温限制的弱点,特地令工匠试制出八轮马车。此车不仅可以用骡马代替人力,节省财力和时间,而且相当安全可靠。到万历年间,工部郎中贺盛瑞又在八轮大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出十六轮大车,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但尽管如此,就其开采运输之艰难,仍为世之罕见。

“今独材木为难。盖巨木产自湖广、四川穷崖绝壑,人迹罕至之地。斧斤伐之,凡几转历,而后可达水次,又溯江万里而后达京师。水陆运转岁月难计。”

风雪定陵全文阅读 万历皇帝的无奈,唏嘘与悲歌——《风雪定陵》

金翼善冠

定陵壮阔深邃的整体构图,金碧辉煌的殿宇,规则方正的城墙,秀丽无比的雕梁画栋,别具神韵的艺术轴线……它的宏伟精微,闪烁着华夏子孙的智慧,蕴含着中华建筑艺术 精髓和东方文化魂魄 ,是祖国文明创造史的骄傲。然而也正是由于定陵的修建,给华夏民族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并成为天下大乱、家破国亡的导火索,令今人回望唏嘘不已。

古今之交·山雨欲来

寿宫建成,恰是历史更迭 一个不易被察觉的时间节点。当万历在寿宫中大摆酒宴,为忠实于他的臣僚加官晋爵之时,他难以想到,世界局势 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明帝国的历史也将彻底改写。

1588年,也就是定陵寿宫正式开工的第四年。当万历皇帝下令实行“开纳事例”,以国家的名义向私人售卖官职,筹建陵款项之际,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则下令出动拥有一百三十余艘战船的“无敌舰队”,驶入英吉利海峡,对大不列颠帝国实施大规模海上进攻。

1590年,定陵寿宫建成,万历皇帝大摆酒宴,为臣僚们加官晋爵。此时,日本的新军阀丰臣秀吉已用武力统一了日本66州,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的军事侵略计划,并在中国东北部大量屯兵,以见机行事。

就在万历皇帝到天寿山寻找寿宫所在地的158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派出商人约翰·纽伯莱率船队前往东方,寻找打开中国门户的航线。

当英国东印度公司“印地号”驶近澳门海岸时,大不列颠已开始了震惊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 ,向着工业社会大踏步前进。此时明京都已被清军占领,大明帝国不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 也因此被扼杀。此时民族兴盛的朝晖已从东方隐去,再也未能从这个繁华一时的朝代重新升起。

除了叙说明史枝叶,本书还描写了定陵考古 的难忘往事。有考古队专家们之间的温暖回忆,有学者的气度风格,有考古民工们的亲身体会,还有回首向来萧瑟处的深沉反思。古今对照 ,考古与历史、当代政治交织,带给读者以纵观古今的体验和更加全面的思考。考古队的作者岳南擅长以文学的笔法描述考古发掘过程,既不同于枯燥的考古发掘报告,也有别于传统的纪实文学,被誉为“中国举证文学第一人”。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和富有条理的写作手法,将考古发掘过程史海钩沉 尽遣笔端,为读者重现了古代中国文明,也使这本书所描写的考古过程成为了十分适合大众阅读的对象。

作者简介

岳南 ,1962年生,山东诸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中国自由知识分子与重大考古事件,有《陈寅恪与傅斯年》、《南渡北归》三部曲等作品问世,同时创作出版有《风雪定陵》(合著)、《复活的军团》、《天赐王国》等考古文学系列作品十余部。其中数部作品被译为日、韩、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销量达两百余万册。

杨仕 ,女,1934年生,祖籍山东临清。喜好文史,又酷爱昆曲。尝试笔耕,著有《谈陵说帝——漫话十三陵》,与友人合著有《横跨欧亚大回归》、《歌台何处——李淑君的艺术生涯》等长篇文学著作。

风雪定陵全文阅读 万历皇帝的无奈,唏嘘与悲歌——《风雪定陵》

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套装(共11册)

作者:岳南 等

★华语世界首套全面反映中国重大考古发现的纪实文学丛书

★探寻古代文明 记录如烟往事

★大量珍贵的资料、图片和人物访谈,将考古发掘与史海钩沉融于一炉

★为您讲述重大考古发现中的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

★岳南等作家集二十年功力写就

“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是作家岳南等先后在二十年间写成的叙述中国近年来重大考古与发现的探秘纪实 系列作品集,且为首次结集出版 。作者采用纪实文学 的手法,将发掘全程分层铺开,在考古发掘过程融合大量相关的重要历史背景,人物事件之间自如切换,情节生动,引人入胜。还原考古真相,探秘寻幽纪实 ,带你走进真实的古墓,为读者展现了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

全套丛书共11本 ,分别为:《旷世绝响》 (岳南著)、《风雪定陵》 (修订版,岳南、杨仕著)、《绝代兵圣》 (修订版,岳南著)、《复活的军团》 (修订版,岳南著)、《日暮皇陵》 (修订版,岳南著)、《天赐王国》 (修订版,岳南著)、《万世法门》 (修订版,商成勇、岳南著)、《西汉孤魂》 (修订版,岳南著)、《千古学案》 (修订版,岳南著)、《寻找祖先》 (修订版,岳南著)、《越国之殇》 (修订版,岳南著)

相关问答

风雪定陵悲惨结局?

1958年9月6日,新华通讯社向世界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开。陵墓是一座地下宫殿,全部用大块青白石砌成的拱券,有两层楼高、八十多公尺长...

有关考古的纪录片推荐,越多越好?

明:《足迹:考古随感录》;北大考古系的老教授,考古人的随感笔记。C.W.策拉姆:《神祇、陵墓与学者:考古学传奇》,记述了世界考古学家和冒险家包括埃及帝...C...

如何评价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

《南渡北归》是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台湾时报十大年度好书《陈寅恪与傅斯年》《风雪定陵》作者岳南巅峰力作。胡适、陈...

万历皇帝明明可以强制立福王为太子,为什么不这样做?

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如果明神宗朱翊钧“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立福王朱常洵为皇太子、而且抛开内阁等机构直接干了,文官集团又能如何呢?可见,明神宗内...

为何明朝万历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篇文章,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参考!明朝为什么灭亡,史学家们总结出非常多的原因,但有一个共识,就是明朝灭亡要从万历时期说起。尤其是万历皇帝...

如何鉴定翡翠的价值?

【文藏来答】翡翠作为玉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当今珠宝首饰的一员,不仅自身美丽,更有丰富的内涵价值,可制成佛、观音、生肖、盆景等摆件,也可做成手镯、戒指、耳环...

wcg魔兽争霸(中国官网)/ios苹果/电脑版【3.60.14版下载】;_图...

原本风和日丽的天气马上变成风雪交加。这里,就是“黑颈鹤之乡”隆宝国家级自然...而明十三陵却只开放定陵和长陵?wcg魔兽争霸🕰🎤🐹⚖❤🧳《新水浒Q传2》海底迷...

北魏孝文帝具体有哪些改革措施.知道的给我讲下.

1)制定官吏俸禄制,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