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 艳丽、妩媚。
格: 骨格。此指格调不高。
芙蕖: 即莲花。
国色: 此指牡丹最艳丽高贵。
京城: 指京师长安。
插画作者:姚蕾
牡丹,此时的花信风。周敦颐在《爱莲说》里开篇便说“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唐朝的确是爱牡丹爱得厉害,甚至有国花之说。
唐朝是诗的国度,描写牡丹的诗歌自然少不了。刘禹锡这首赏牡丹,全篇没有进行任何正面描写。看起来离题万里,细想来又是很合理。牡丹作为国花,它的颜色气味还需要描述吗?任何描述都是多余的。所以诗人用侧面描写,把牡丹和其他的花朵进行对比。庭院前的芍药也是花中美人,但是太过妖媚毫无格调。池塘里的芙蕖更是花中君子,虽然洁净但是又少了些热情。其他的花和牡丹相比,就更不用多言了。唯有这眼前的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天香!不信你等到花开时节出门看看,整个京城到处都是看牡丹的游人。
万人空巷的景象是对牡丹最无声的赞美。
(鸣谢:上海江东书院)
来源:1号线上 微信号yihaoxianshang
牡丹自古以来有“花王”的美誉,它雍容华贵,大方艳美,堪称倾国倾城,自古以来,便受到了世人的无尽喜爱与推崇,文人墨客也纷纷为它吟诵,不吝赞美之词。
尤其到了唐代,爱牡丹,赏牡丹更是成为了一股潮流。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诗人毫不掩饰对牡丹的喜爱,在他眼里,庭院里的芍药过于妖娆,少了些端庄的气质,而水面上的芙蓉花虽美,却太清冷,让人难以靠近。只有牡丹是真正的国色天香,没有瑕疵和不足。当它绽放的时候,惊艳了整个京城!
唐人写牡丹花的篇章极多,数不胜数,蔚然成风。牡丹花在唐代的地位是独占鳌头的。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唐·徐凝《牡丹》
有谁会不爱牡丹花呢?满城皆是繁花,占尽春光,再也没有比它更美的了。诗人醉心观赏,流连不去,他疑心这是洛川的仙子所造出来的,美不胜收啊。牡丹千姿百态,色彩鲜妍,就像是破晓时分,变幻万千,瑰丽多姿的朝霞,实在是太炫目了。
对于喜爱牡丹的人来说,时节未到,便已牵挂于心,翘首以待了。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宋·赵希路《次萧冰崖梅花韵》
竹外溪边,清丽无瑕的梅花悄然绽放。诗人一边欣赏,一边却有些遗憾,梅花美是美的,可是他更喜欢牡丹。如果牡丹这个时候开放,又有谁会在风雪之中,赏看梅花,聊以慰藉呢?各花入各眼,寒冬里,他盼望着春天,等待着粲然绽放的牡丹。
牡丹盛于唐朝,而洛阳的牡丹,尤为珍贵,洛阳牡丹直到今天,也仍然名声斐然。
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纠纷。
国色鲜明舒嫩脸,仙冠重叠剪红云。
——宋·范纯仁《牡丹》
洛阳的春天,牡丹花最值得一看,数不尽的鲜花就像彩色的波浪,风趣横生。牡丹花色彩艳丽,花瓣娇嫩如少女脸颊,层层叠叠的花儿就像裁剪着无数的红色云霞,散发着旖旎风情,风光无限。洛阳牡丹受尽推崇,果然不是浪得虚名啊。
生在洛阳,无疑是件幸事,一出门便能赏看牡丹,而各地慕名而来的人,也是源于心中的热爱。
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
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宋·邵雍《洛阳春吟》
洛阳人看惯了美丽的花儿,桃李开花也不觉惊艳。只有牡丹花期到了,人们才开始四处游赏,尽情狂欢,沉醉在春日美好中,不知归途。与牡丹亲近,是洛阳人春天不可或缺的内容,别的花都可不看,但是牡丹一定不能错过。
牡丹以深色最贵,浅色次之,然而素雅的白牡丹也别有一番风味,颇可欣赏。
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面惭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唐·韦庄《白牡丹》
白牡丹有多美?就算是闺中妆扮精致的新妇,也会嫉妒,路上走来的如傅着粉的俊俏少年郎,也自愧不如。昨天夜里明月高照,月华如水,诗人一进院子,就闻到了一股扑鼻的芬芳。白牡丹没有夺目的颜色,却洁白优雅,更有幽幽的香气,怎不迷人?
牡丹花一开,便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盛会,停也停不下来。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唐·李正封《赏牡丹》
牡丹花开得如火如荼,人们从早晨便开始相聚,在花间饮酒作乐,不知不觉夜幕降临,连衣裳上也沾染着牡丹的香气。满园牡丹令人沉醉,不分白昼夜晚,只想时光走得慢些。明月啊,不要问什么时候回去,人们舍不得离开啊。
盛放的牡丹明艳无比,而将绽未绽的牡丹,更添了些含羞答答的情致。
画堂帘卷张清宴,含香带雾情无限。
春风爱惜未放开,柘枝鼓振红英绽。
——唐·郑谷《牡丹》
画堂卷起了帘子,准备好宴会,香气轻散,淡雾飘飘,这宴会的主角是谁呢?请看那里,春风是如此地温柔,轻轻地拂过,而牡丹花苞饱满,悄然裂开,露出了红艳的花瓣,已经流露出迷人的气息。人们设宴而观,而接下来,也许还有更多的宴会,因为牡丹一天比一天开得热闹了。
牡丹花国色天香,有如美人,美人与鲜花,一向是相得益彰的。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唐·李白《清平乐》
这是盛唐时一幅经典的画面。绝美的牡丹与倾国倾城的杨贵妃不分伯仲,美人与名花常使君王含笑观看,迷恋不已。动人的风姿能让春风消除所有的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与妃子双双倚栏而观,深情无限。盛世的牡丹,佳人,一起留在了诗仙的笔下,千年不衰。
对于牡丹的情感,各人又有不同,除了热爱与欣赏,也会有别的。
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
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
——唐·令孤楚《赴东都别牡丹》
一别十年,没有看到家中庭院的牡丹了。紫色花苞将要绽放,诗人却又将离乡。已经上马了还忍不住频频回首,什么时候,才能再回到长安,看看牡丹花啊。家乡的一草一木俱是有情的,谁能舍得呢?他舍不得的,不仅仅是那紫色的牡丹。
牡丹为花王,却开于暮春,不是为了与百花争艳,更好像是为了留住春天,让春天走得更慢些。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唐·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在增城阿姥家,偶然遇到了艳丽的牡丹,令诗人大饱眼福,发出感慨,有如此倾世的好颜色,一定是上天故意安排,让它晚些开花,这个春天也就圆满了。就算是晚开,它依然是艳冠群芳啊。
暮春时节,春光渐稀,牡丹的开放,却点亮了整个世界,又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满树牡丹相次红,客来不放酒盃空。
三分春色二分去,一处风光是处同。
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飞落五更风。
与君饮到如泥醉,我欲明朝杖屦东。
——宋·白玉蟾《快轩书怀》
满树的牡丹花次第开放,红艳动人,刚好有客人来,一起饮酒,不能让酒杯空着。看春天已过去大半,每一处的风光都没什么不同,连夜的风雨摧折了柳絮,坠落了桃花,一片残损的暮春之景。好在,牡丹花开得正好,与客人开怀大饮,哪怕酩酊大醉。明天早晨,诗人还要拄着拐杖,来继续欣赏呢!有花,有酒,有朋友,多好的春光!
牡丹花也会有凋落之时,这代表春天真的要离开了,人们的恋恋不舍,既是为牡丹,也是为春天。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唐·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其一》
令诗人感到惆怅的是,阶前往日开得热闹的红牡丹,如今却只有两枝残花了。一想到明天清晨的风,应该会将它彻底吹落,诗人万分不舍和怜惜。他点起了火把,在夜色里照着这两朵残红,独自赏看。好花不常在,可是他想多陪陪它们,想让春天多留一会儿,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可是珍惜每一刻的花开,也是生活里的美好和快乐。
牡丹,以其鲜妍的色彩,繁复的花瓣,端雅的仪态,在百花声势渐衰的时节,轰轰烈烈地绽放,惊艳了整个世界,也让春天的繁华达到了巅峰。从古至今,它“花王”的位置无可替代,一花,即是春天的半壁江山!
-作者-
禾雨,喜欢诗词的女子,在四季中寻找一个个美丽的细节,愿时光留下温暖的记忆。
相关问答
1、原诗标题是《赏牡丹》,全诗内容为: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藻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2、“洛阳牡丹甲天下,花开时节动京城”为后人化用...
唐•刘禹锡《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析: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诗中...唐•...
这句诗出自《赏牡丹》。原文:《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
[回答]唯有牡丹真国色是唐朝时期刘禹锡的诗,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唯有牡丹真国色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赏牡丹》。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武则天偏爱牡丹,因此她下令将最好的牡丹品种都种植在洛阳,花开的时候,整个京城的人全部出动,都来欣赏牡丹的天资国色,这...
下一句为:花开时节动京城全诗如下:《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翻译: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
[最佳回答]1、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3、有此倾城好颜色,...
这是一句历史成浯。意在武则天洛阳观花时,未见牡丹吐蕊而不悦。神话传言,花仙子知此事后,即令牡丹雪夜开放,芍药闻之而争艳,故有"牡丹芍药一齐开"的史言...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解释: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