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博采风追影,皇氏古建築大全
Jumbo Huang ,Jumbo Heritage List
第3157回: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铁军之母蕴石奇伟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黃劍博采风追影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络Huang_Jumbo或Jumboheritagelist),本章节图文中的图片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
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的文字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文字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2021年9月25日,昨天晚上在大埔最繁华的万川街上的塔斯汀餐厅吃饭,今天起床之后就离开酒店,经过万川古城,我以为真的是一个古城镇的呢,
结果走进牌坊一看,原来是一个居民小区,听说大埔县千年万川古城已经在1600年南澳大地震中崩圯,在城里废墟重建让家族兴旺的举人吴墀有了建《世科甲第》的九井十八厅的意愿。。。
我走过森林公安和时代广场,从密集的住宅区发现一座围屋,因为高墙将老围圈了起来,没有办法进去参观,右侧的大门口停着几辆轿车,我也撞不开门,
绕着夯土与卵石混砌的高墙走了几百米,无奈放弃。
虽然是上午六点左右,但天已经亮了,村落里有客家妇女在劳作,我走进一个临时的菜市场,看到很多妇女坐在马路边摆菜售卖,客家女人真是勤快,走过一栋清水砖墙的老宅,牌匾被破坏,看不清名字,在密集的火柴盒式的自建农民洋房群中,不时能看到一些残墙断壁的砖瓦老宅,
我路过了非常破败的北亭公祠,万川罗老师说他以前也来过此处,但当时祠堂并没有如此破败,我走进【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657:北亭公祠,发现房屋已经变成了危房,木梁都倾斜了,屋顶瓦片掉落。
我经过【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658:斗宿凝辉廬,门槛是条石的,门楣有壁画,走进祠堂,看到花岗岩石质柱础和木柱都是完好的,垂莲柱和鹰爪瓜柱与多层斗拱梁架都是以前的构件,大厅挂着承安堂的木匾,这个承安堂现在也是一家中药公司的名字。
我又参观了【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659:钦钟楼,大门口有大量的彩色壁画,可惜大门紧闭。我在一个施工的地方看到了吴氏家庙和旁边的元宗楼,一个男人在池塘边捞水草,我再走到刘氏学校,里面有一栋仁爱教堂楼,我还以为这个学校是刘钦选捐建的,直到我看到一个叫刘钦选乐龄园的养老院,才发现捐款的人叫刘智评。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660:刘智评捐建刘氏学校规模宏大,是谁如此豪迈?据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介绍,刘智评先生八岁跟随母亲从梅州南来新加坡投奔父亲,13岁踏入社会历练,38岁开创自己的事业。在创业的同时,积极投身社团活动,在多个宗乡团体担任要职,服务本地客家社群长达三十多年。年近古稀又创立慈善基金,将自己的财富投入公益事业,扶危助困。现任刘氏基金会主管刘智评的人生故事充分体现了老一辈华社领袖艰苦创业,倾情回馈社会的精神。
1948年,刘智评出生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他刚刚满月,父亲就告别家乡南来新加坡谋生,在同乡开的当店做火头将军(厨师)。1956年,年仅八岁的他跟随母亲来新加坡与父亲团聚,插班进入一间乡村学校——华厦小学读书。
作为家里的长子,刘智评很小就承担起照顾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的责任,洗衣、做饭、做家务。小学毕业后,他考入海星中学,但因家里负担重,只读了一年就辍学回家。当时,父亲已经开始和叔伯辈亲戚一起出来创业,盘下半间店做金饰生意。辍学后的他先是和母亲摆了两年地摊,1963年开始跟着父亲在金店做事。
1986年,刘智评独自出来创业,创办了顺发金庄,做金首饰生意,一直经营到现在。1990年代,他和三位朋友一起投资咖啡店,获利颇丰。后来又自己单做,买卖产业,积累了财富。
刘智评说:“我的创业过程虽然出现过波折,但总体还算顺利。我认为时机很重要,选择在什么时机进场非常关键。”1983年,在父亲的带动下,刘智评加入客属刘氏公会。自此,他开始积极参与社团活动,
先后加入了茶阳(大埔)会馆(1986年)、刘氏总会(1995年)、南洋客属总会(1998年)、丰永大公会(1999年)、宗乡总会(2013年)等,并在这些宗乡社团服务到现在,时间长达二三十年。在此期间,他担任多个公会的重要职位,将大量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这些社团。
刘智评说:“小时候,我的父亲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常常带我们去参加。久而久之,我们都受到感染,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再加上我很早就离开了学校,
参加这些社团可以认识一些乡亲,扩大生活圈子,跟大家经常交流,彼此交换意见,从中得益不少,就像上了一所社会大学。因此,在1980年代事业稳定、没有后顾之忧后,就在社团活动上花了很多时间。”
服务社团三十多年,刘智评为这些社团的发展出钱出力,也带领着这些社团经历了因社会环境改变社团转型的过程。1998年,他加入南洋客属总会担任财晸,当时客总的经济窘迫,他多次个人先垫付运作经费,帮忙客总度过难关。2007年,时任客总副会长的他积极捐款支持会长何侨生对客总会所大厦进行翻新,翻新后的会所租金收入大幅提升,改善了客总的财务状况,经济的稳定也促进了客总会务的发展。2004年,客属刘氏公会位于芽笼24巷的会所遭遇大火,身为会长的他带头捐款5万新币,筹款20多万重修了会所。
2008年,茶阳(大埔)会馆庆祝成立150周年,刘智评担任庆典筹委会主管。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先后奔赴中国四省邀请客家表演团来新加坡参与庆典活动。这一年的大庆活动丰富,从6月一直持续到10月,先后举办了“客音客韵客家情”文娱之夜、
爱心画展、爱心书法展、“客家美食香满城”美食节、“客家丰采” 照片展等一系列客家文化活动项目,会庆庆典一连举行三天,联欢晚宴邀请李显龙总管担任主宾,场面空前盛大。还配合会庆出版三本新书——《大埔民居》、《永远说不完的课题——客家文化论集》和《小荷尖尖》。
这次周年大庆也成为刘智评社团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段回忆。同年,丰永大公会(管理丰顺、永定和大埔三邑人的坟山祠堂的机构)计划发展三邑祠地段。此计划历时8年,经历重重波折,终于2015年建成。丰永大与发展商合作建成82间高档半独立式洋房,一间仿客家土楼的圆楼—三邑楼,大伯公庙和总坟,整个计划耗资高达5000多万元。
在此期间,刘智评任茶阳(大埔)会馆会长,他曾先后两次在会员大会上受询时保证,绝不辜负会员期望,即使倾家荡产也要完成三邑祠地段的建设计划。
在丰永大发展计划第二次融资时,他和其他三名信托人何侨生、何谦诚和曾宪民一起冒着巨大的风险,应金融公司的要求用个人名义签保公会偿还贷款。
刘智评说:“虽然在此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最终我们完成了这个计划,把一件几十年想做但都没有做成的事完成了,我们感到非常有成就感。”他觉得有时候做社团的事务比发展自己的事业还要难,因为社团要为会员负责,
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有时候您付出了,别人也不一定会理解。“有人问我,这样辛苦是为了什么,我也不懂要怎样回答,社团服务带给我一种满足感,这种奉献和付出给我一种无形的快乐。”
他也坦言,一些没有经费和经济积累的会馆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年轻人少,很难找到继承人。像刘氏公会除了奖学金得主,没有多少年轻人。而且现在的社会跟以前不一样,少了一些乡情,年轻人大多讲英语,也对会馆活动没有兴趣。
但是会馆这个华族文化的堡垒不能倒掉,要尽大家的能力,能做多少做多少。2015年,刘智评成立刘氏基金会(Lew Foundation),将自己的部分产业收益投入这个基金,专门用作慈善事业。
截止目前,他以刘氏基金会的名义先后捐给安德烈护理中心400万(2016年)、全国肾脏基金会(NKF)200万(2018年)、卫理福利服务(MWS)疗养院—油池200万(2018年)、同济医院50万(2019年)等多笔大额善款,
捐给其他一些机构比如老人院、医院、社区等的善款更是不胜枚举,受益对象不分种族与宗教。此外,他还在祖籍地大埔县捐款300万人民币修路、修桥、建医院、幼儿园等。
刘智评表示,人生到了这个年纪,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回馈社会。钱存在银行也没有意义,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全都留给孩子也对孩子无益,如果孩子发奋图强,会赚到更多财富。所以趁现在设立这个基金,
请外面专业的人管理。将自己的部分财产投入基金,这个钱就是属于社会的了,能够去救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对社会有所贡献,自己也获得了满足感。优雅社会需要每个人多一些奉献,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更多拥有财富的人出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人都比较单纯。小时候听父亲讲一些传统华文故事,比如《三国演义》,也经常听‘丽的呼声’讲一些故事,这些故事教给我一些人生哲学,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无形中让我受到了教育,接受了华人传统价值观的熏陶。”
目前处于半退休状态的刘智评保留着老一辈华人的传统品德和作风,生活简单,不喜奢华,待人宽厚谦和,处事行善低调。他认为花很多钱在吃穿用度上毫无意义,用这些钱做些雪中送炭的事情更有意义。
他的善行也获得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太太不但不反对他做慈善,还经常鼓励他。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也非常支持,对此他非常欣慰。(本文首发于《源》142期,文章版权归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源》杂志所有,请勿转摘)。
我离开学校,又经过郊区的农田,远处矗立着几栋高层住宅楼,一些火柴盒式的自建农民洋房分布在路边,很碍眼。
我走进通议第参观,对它的描叙已经记载于【黃劍博采风追影】第3332回:蓝氏通议第世泽长,湖寮芈汝水源流远,此处不再赘述。
我离开规模空前的通议第,再走到大街上,看到一个妇女带着三个女童走在路边,养这么多小孩,真是压力山大,
我穿过巷道,经过了【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665:大埔宽裕楼,是私宅,
不远处有一个干涸的池塘,挖掘机正在池塘底部施工,我又找到了【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661:夀海公祠余庆堂,庆余堂指修善积德的个人和家庭,
必然有更多的吉庆,作恶坏德的,必多更多的祸殃。出初《易传文言传坤文言》,原句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神龛上还有人敬香,我离开公祠,又走到一个池塘旁边,看到了【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664:蕴石小筑。走过门楼,就看到了明德秀廬,走进院子,遇到一个妇女,她带我参观了明德堂。
明德堂指光明之德。 出处《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诗经.大雅.皇矣》:“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祠堂的垂莲柱,鹰爪瓜柱与多层斗拱梁架等保存较好,只是屋顶有漏水,缺乏维护,神龛上有很多牌位,有东南亚的华侨捐款修缮过这个祠堂,我看到花岗岩石质柱础旁边放着一些家具,这里实际上还住着很多人,
蕴石小筑是吴蕴石的老宅,牌匾还是吴奇伟题的字,东征北伐的吴奇伟于1891年生于广东大埔县湖寮镇密坑村。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因家境贫寒,10岁那年,离家到其伯父在连平、惠州等地开设的店铺里当小伙计。他聪颖好学,做事勤敏,深得伯父赏识,在伯父资助下,在惠州读完小学和中学。
13岁在老隆一间商店做小伙计,后得人资助,先后在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武昌陆军小学学习,再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于第六期,后在广东陈炯明部任见习排长,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等职。后担任过国民革新军第四军军长、国民革新军第九集团军总司令、长江上游江防司令官、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湖南省晸府主管等要职。
吴奇伟中学毕业时,正值辛亥革新前夕。他考入设在广州黄埔的广东陆军小学堂,继而进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后再升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于1919年秋毕业。
吴奇伟毕业后返广东投入粤军,先后任见习排长、连长、营副等职。有幸的是,吴奇伟被编在粤军第1师。吴奇伟在第一师良好氛围的熏陶下,
晸治、军事并进。他先后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平息杨刘乱叛、南征诸役,在实战中得到前所未有的磨炼,文武兼得,为跻身保定六期粤籍名将之列打下良好基础。
万家岭战役的前敌总指挥为国民革新军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吴奇伟。和薛岳一样,吴奇伟也是身先士卒,亲临第一线指挥。有次他正与第四军军长欧震通电话,敌机俯冲扫射,吴奇伟毫不理会,直至敌机把他的电话机打碎。战斗主力是蒋某石的嫡系第74军,万家岭战役打响之前,蒋某石致电薛岳,要他把伤亡惨重的74军调到长沙休整。
薛岳回电:“调不下来。”蒋光头二次来电:“第74军在岷山伤亡甚大,应予调下整补。”薛回电:“赣北各军作战时间都比74军长,伤亡都比74军大,各军都未调下整补,对74军也请缓予调下整补。”好一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架势,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叶某挺将军曾评价万家岭战役为:“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垂不朽。”
1943年春夏之际,日军集结重兵沿长江西进,鄂西会战爆发。鄂西会战中,长江咽喉——石牌成为双方对垒的关键点,担任防守石牌重任的,正是吴奇伟的江防军。石牌保卫战打了近一周,江防军将士冒着日军重炮,
在参天古树和悬崖峭壁间与日军激战,誓与要塞共存亡,最终打退日军无数次冲锋,让石牌成为无法逾越的鸿沟。石牌保卫战,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的胜利,可以说是扭转鄂西会战战局的钥匙,不仅极大提升了军民的士气,而且成功粉碎了日军侵占重庆的企图。吴奇伟指挥鄂西会战克复了宜昌,取得了鄂西大捷。
吴奇伟(1891年至1953年7月10日),字晴云,号梧生。广东大埔人。国民革新军陆军中将,北伐名将、抗日名将。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陆军大学将官班第一期毕业。北伐战争中,
历任国民革新军第四军第三十六团参谋长、第三十四团团长、第十二师师长、第四军军长。1937年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在上海嘉定、罗店一带前线,
在大场与日军浴血奋战三昼夜,歼敌数千,其部队第四军因此获得“铁军”称号,吴奇伟也获得了“抗日铁军之母”的称号。
后任国民革新军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第九战区前敌总指挥、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等职,先后在粤赣、湘鄂等地对日作战。先后指挥万家岭战役、鄂西会战等取得大捷,获得国民晸府颁发的青天又白日勋章,抗日战争胜利后获颁抗战胜利勋章。
第3158回:南口守住一方围屋,梅江定格百年记忆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4军,是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之一,著名的“抗日铁军”。
电影《喋血孤城》中代号“虎贲”57师师长余程万
常德会战,第74军57师在师长余程万率领下,8000子弟死守常德城,给日军重大杀伤,仅有83人突围逃生。作家张恨水用57代号“虎贲”为名写了《虎贲万岁》,英雄部队名扬天下。
74军抗日战绩从《74军军歌》就能一目了然。
“我们保卫过京沪,
大战过开封,
南浔线,显精忠,
张古山,血染红,
我们死守过罗店,
保卫过首都,
我们驰援过徐州,
大战过兰封,
我们是七十四军将士
抗日的先锋。
我们是民族的武力,
爱国的先锋。”
第74军创建于1937年的浙江。最初只有2个师,8个团,2.1万人。后来发展到三个师,51师、57师、58师,打得越来越好,装备也越来越精良,直到被选中直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战略机动部队,成为主力中的主力,抗战后被赋予卫戍首都的最高荣誉。
74军曾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多次挫败日军,战绩辉煌,有“抗日铁军”之称,是日军也为之忌惮的中国军队里面最能打的。抗战后期,日军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会先看看这支部队在哪里,可见这支部队在骄狂的日军眼里是什么地位。
74军前后经历了7任主官。然而,伴随着部队的多次被歼灭,部队主官也命运坎坷,只有最后一任选择了光明大道,才有了最好的结局。
《建国大业》刘德华饰演的俞济时
第一任军长俞济时,黄埔一期生,因为担任过蒋介石侍卫,并出任过警卫一师师长,当然是被蒋介石非常信任的人。后来长期担任总统府侍卫长,当的官都是权势显赫而且贴身服务的要职,一直是众将军眼里羡慕巴结的蒋介石身边大红人。所以他自然也是74军最上层的根基,74军的高层军官,不但要受王耀武举荐,也得他点头认可。74军有他在蒋介石身边,可谓是“朝中有人好做官”。
俞济时1948年就享受陆军上将待遇,1949年随蒋介石去台湾,1951年卸任侍卫长等职务。有人说他离开蒋介石的红人圈子,是蒋介石到台湾以后,有意冷落那些权倾朝野的人物,以重整队伍。但他悲剧而富有戏剧性的结局,还得说和一件蹊跷事情有关。
1955年6月,蒋介石准备出席台湾南部一个军事演习的校阅。按说蒋参加的重要场合,俞济时都要陪同参加。然而前一天晚上,俞济时自己在家里擦拭手枪,走火击中了大腿,那就没法陪同出席了。然而,特务却在那一天晚上破获了一起密谋兵变的案件,计划里,蒋介石要出席的校阅,演习部队炮口朝着主席台。于是,孙立人被软禁,牵扯出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案件。
这也太巧了吧?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俞济时兵变有份,但这“苦肉计”也太过蹊跷,就算不是兵变一伙,差点造成蒋介石人身危险,俞济时也是失职。
老蒋念他追随多年,给他安排了一个待遇优厚的闲差,算是给准备接班的小蒋名正言顺腾出地方,于是俞济时彻底淡出权力中心。
1956年,让人一听就不寒而栗的军统特务头子毛人凤死了,死因说法很多,有人说是被下药毒死的。他老婆,也是著名女特务向影心看她死了,丝毫没有悲伤。这个时候,俞济时的老婆也去世了。于是两人很快就走到一起黄昏恋,同居了。女特务嫁给俞济时有没有其他目的,这个已经不得而知,俞济时直到1990年86岁病逝,日子过得还算安定。期间还写了一本书《孙子之战略战术思想采微》。
第二任军长王耀武,
电视剧《特赦1959》里的王耀武
山东大汉王耀武,算得上真正的“扛日名将”,他是74军辉煌名声的缔造者,也是74军一直以来的主要幕后经营者。
后来张灵甫等各级重要军官的选任安置,几乎都得先经过他的同意。
张灵甫对团长营长的安排,也必须先私下里给王耀武请示汇报。
张灵甫也对知遇之恩的老长官非常忠心,从杀妻之后投奔追随,直到兵败身亡,一直对王耀武尊崇有加。
王耀武是黄埔三期生,但是因为卓越战功,政绩和地位也早早超过了李仙洲等黄埔一期的老大哥们。1940年升任74军军长,1945年,41岁王耀武就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军界长期流传“三李不如一王”,意思是同是山东老乡,李仙洲、李玉堂、李延年三个黄埔一期的国民党将领也比不上一个王耀武。
抗日战争期间,王耀武率74军打出了军威国威,74军的几乎所有战绩,都是王耀武一手指挥的,日军有“宁碰阎王,莫碰老王”的说法。
作为一支战绩辉煌的英雄部队,王耀武手下的师长旅长自然也有不小的功劳,但是把军长和集团军司令王耀武的抗日功劳说成自己的,就说不过去了。
济南战役,王耀武悄悄化妆逃跑,在寿光被民兵查住,公安一审问,王耀武就露馅了,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新中国成立后,王耀武被送到功德林——北京战犯管理所。在功德林,王耀武学习认真,改造积极,成为第一批被特赦的战争罪犯。196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196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和北京82中学吴伯伦老师结婚,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
1968年心脏病发作病逝。
1980年,中央统战部和全国政协为他和溥仪、廖耀湘补开了追悼会,骨灰放置于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抗战有功,内战被俘,改造10年,王耀武也算是传奇一生。
施中诚是在74军最高光的时候昙花一现的人物。
施中诚的名气还不如他的堂姐女侠施建翘。
当年施中诚到山东投靠大伯施从滨,任排长。
大伯施从滨和军阀孙传芳交战被俘,被孙传芳处死。
施从滨的女儿,也就是施中诚的堂姐施剑翘求施中诚为父报仇杀死孙传芳未果,于是自己动手,成为传奇女侠。
施中诚1941年被王耀武举荐担任100军军长,1943年任74军军长。
1943-1945年这两年间,直到1946年春驻防南京,74军是最辉煌的时期。
抗战以后,王耀武把施中诚明升暗降,调离74军,由张灵甫接任。施中诚未去上任那个集团军副总司令,在家里捐资办了所小学。后来去了台湾,任台湾中部防守司令部副司令,1974年在台北去世,总的来说一生还算平安。
雪峰山会战,湘西大捷,这些功劳,应该算作施中诚的,可惜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他的手下张灵甫的。
第四任军长(整编师师长)最悲催的张灵甫
电影《红日》里的张灵甫
名气最大的就是这支“抗日铁军”、“御林军”辉煌名声的断送者——张灵甫。
张灵甫1923考入北京大学,1925年入黄埔四期。
杀妻案遇到抗战赦免,投奔王耀武,靠治军严格,作战勇猛,对上级忠心不二,赢得王耀武和蒋介石的信任,1944年升任74军副军长,1946年4月升任74军军长,兼任南京警备区司令。
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的年轻军长,也收获了爱情,娶了17岁的大家闺秀王玉玲,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日子。
内战爆发,“御林军”一马当先,攻淮安,占涟水,虽然损兵折将,伤亡严重,但也不失蒋介石对他的信任。
1946年,国民党军改全面进攻解放区为重点进攻,集中五大主力之中的三个,进攻山东解放区。
三支主力,其中一支的领头羊,被陈诚称为“硬核桃”的,就是张灵甫率领的74军改编的整编74师。
张灵甫把重炮和坦克放到临沂城,率领部队翻山越岭进攻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总部所在地坦埠,因为山路难行,两翼护卫的整编25师和整编83师一时没跟上,让陈毅和粟裕抓住战机,集中华野5各纵队,将其穿插分割包围,又用剩下的4个纵队,坚决阻击住了外围援军。
于是,1947年的5月16日,华野将这支曾经是“抗日铁军”的国民党主力中的主力包围在临沂蒙阴孟良崮,一举歼灭,连同打援等,共毙伤13000与人,俘虏19676人。张灵甫阵亡,副师长蔡仁杰等将校绝大多数阵亡或者被俘。
解放军抬着张灵甫的尸体撤退转移,路上买了一口楠木棺材予以厚葬,并电台广播了埋尸地点,告知家属前来收尸。
然而,一年以后,蒋介石想起了他的爱徒,问手下,这个被他隆重纪念和号召学习的国军烈士张灵甫遗体在哪。
手下竟然回答说:没找到。让蒋介石大卫恼火。
张灵甫阵亡的时候,儿子刚刚满月。
现在在张灵甫老家西安长安县,有他和结发夫人邢勤英合葬的墓,在上海,有四夫人王玉玲女士按排的墓。只是至今,他儿子们也没找到张灵甫的遗骨到底埋在哪。
电视剧《最后一战》邱维达形象
邱维达当年在汉国民政府第二方面军教导团当连长的时候,教导团团长是叶剑英。
他的军旅生涯,也是追随老长官王耀武的一生。松沪会战、上高会战,抗日战争也算是战功卓著,被王耀武提携到跟他当24集团军参谋长、第4方面军参谋长等职。
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张灵甫任师长,他任副师长。
邱维达幸运的是,没有跟着张灵甫上孟良崮。
命中注定的,他跟着蒋介石继续打内战,还是没有逃脱出兵败被俘的结局。
比其他战俘又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湖南平江的同学、老乡华野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于是被安排到华东军政大学任教,后来到南京军事学院从教8年。转业到地方成了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江苏省政协委员,晚年算是平淡从容。1998年病逝于南京。
电视剧《亮剑》里楚云飞说的应该是邱维达的74军
第六任劳冠英,黄埔五期,也参加南浔路、万家岭等战役,官至少将旅长。淮海战役74军被歼灭后,1949年4月国民党又重新组建74军。劳冠英算是有着74军血统的老人,于是出任第6任军长。
这个时候的国民党政府,一是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军队一败涂地,就看谁跑得快。
劳冠英率领的74军,带着一帮抓来得壮丁,还没来得及训练多久,战斗力可想而知。
渡江战役后,74军和解放军一遭遇,就一败涂地,损失惨重。
一路难逃,进福建,到马祖,残部剩了没几千人,被李天霞的73军收编,74军于是也没了番号。
劳冠英等人跟随国民党残部逃到台湾,却被手下状告贪污。后来虽然军事法院判决无罪,却也失去了军籍。
后来在台北开了一家杂货店,勉强混口饭吃,1977年在贫困潦倒中病逝。
第七任军长选择了光明大道
电视剧《信者无敌》里云南和平起义
第七任军长的74军,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国民党军74军了。
74军一直是国民党最高层直属的中央军,嫡系部队。
因为屡战屡败,国民党对这支部队的光荣番号已经没啥好印象了。
于是,才把这个屡遭歼灭的番号给了云南的卢汉,这个时候,已经是1949年的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马上就要建立了。
国民党大概也是希望,解放军看到这个番号,能和滇军消耗一下。
然而,随着云南和平解放,这第七任的军长余建勋随同卢汉起义了,选择了一条光明大道。
这支滇军74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暂编12军,余建勋任军长。
后来,暂12军并入解放军第14军,余建勋任副军长。
余建勋后来转业任云南省体委副主任、省政府参事等职务,1986年病逝于昆明。
这支部队,后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表现突出。
余建勋还作为部队的老首长为“两山”战役14军战斗英雄颁奖。
相关问答
1、《抗战之红色警戒》:是大刀老猿所写网络小说,连载于起点中文网;2、《抗战之海岛里的超级帝国》:是一部在连载的清史民国小说,作者是末日游侠;3、《抗...
你别老想亲我[电竞]作者:时酒wink简介:人人都觉得亚洲第一狙王顾诚是朵高岭之花,冷漠无情。可是当BBQ战队新来了一位官博小姐姐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顾...
【精神内涵】听党指挥,坚定信念;坚忍不拔,英勇果敢;顾全大局,相忍为国;内外团结,众志成城;步调一致,纪律严明。【精神简介】新四军来自红军主力...【...
推荐的小说:《007系列小说》、《蝴蝶夫人之谜》、《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呼啸山庄》、《飘》、《静静的顿河》、《青年近卫军》、《这里的黎明静...
...这点部队,深入10万日军侧后,一旦被攻击连退都退不了,是九死一生的。但如果张自忠不发动攻击,枣阳一线的国军压力太大,第5战区就可能崩溃。作为集团军司令...
各朝代王牌军队:秦朝(虎贲营、铁鹰锐士)、西汉(汉家铁军)、东汉(青州骑)、东晋(北府军)、唐(玄甲军、陌刀军)、南宋(背嵬军)、元(怯薛军)、明(郑...曾北伐金军,...
抗日神吹剧还能信,若真的如此中国还用十年抗战吗?若真的如此小日本还敢侵犯中国吗?众多的抗日神剧把抗日战争描写的如电脑游戏般轻松容易,把中国的抗日军人、...
说到国民党的王牌精锐部队、抗日铁军74军,不得不提副军长李天霞,与老上级王耀武是同窗,都是黄埔三期生。所谓成也74军、败也74军(整编74师),李天霞一生的兴...到...
在道路尚未修通的情况下,“铁军”再次挑选了180名精干官兵,向汶川县城勘察进发。官兵到达映秀镇后,没有片刻的休息,立即展开了救援,并向外通报了映秀镇的灾...
[回答]这是新四军军歌里的词.这支军队就是新四军.1939年春,新四军为了动员广大官兵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四军作战方针的指示,配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