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古代为“滇阳六景”之一的玉案晴岚

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的三天游踪,考证达到“米级”

以前的大部分文章,在提到徐霞客崇祯十一年(1638年)的十一月初七日、初八日、初九日最后一次离开昆明的时候,基本都是这样粗略地描述:

徐霞客离开昆明城到筇竹寺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游览了西华洞(海源寺上洞)、海源寺中洞、妙高寺后到了沙朗,次日游览天生桥后到了富民,游览河上洞。

真实的情况是,虽然只是短短三天时间,但由于徐霞客在《游记》中,对这一段发生的事件及行程记录得相当详细,透露出大量的信息,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但这一段游记,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被细细研读。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徐霞客游记》,图片来源于网络

被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刘瑞升副会长誉为“骨灰级”徐迷的昆明本土草根吴叔,效仿徐霞客足堪目测的做法,试图还原徐霞客当年这一段行程的每一步足迹。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吴叔(前)带领徐迷一起探访海源寺中洞、牛鼻子洞 金华陈陆阳摄

经过几个月反复实地徒步考察、对照《徐霞客游记》原文仔细论证、辨析,终于,徐霞客离开昆明城到达沙朗前后这三天的游踪,逐渐地清晰了。

这段游踪的考证,一次又一次的实地观察、再观察,考证、再考证,不短的距离却花了太长的时间,但终于弄明白了大部分细节。稍微夸张一点,徐霞客这一段游踪的考证,已经达到了“米级”!

今天,就为爱好徐霞客的朋友们披露、揭秘。

徐霞客与云南省城昆明的最后情缘

话说,徐霞客第二次到了昆明之后,就立即前往晋宁,拜访“平生唯一知己”唐大来、州首唐元鹤,盘亘流连多日。后遍游滇池南部,经螳螂川前往安宁泡温泉,感受天下第一汤。

东返回到昆明城西碧鸡关的徐霞客,经车家碧、进耳山、三家村到了棋盘山,一夜之后,经宝珠寺、夏家窑、小西门返回昆明城南门外的吴方生寓所。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昆明徐霞客纪念馆油画局部:徐霞客与吴方生在昆明顺城街头

接下来的几天,是告别的日子,也是徐霞客为 “金沙江考察、千里负静闻骨、埋骨鸡足山”的滇西之行作准备的日子。徐霞客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托朋友写信给接下行程中能提供帮助的人。

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的十一月初七日离开省城昆明,在他“抱病东归”是个谜的情况下,这是他最后一次离开昆明,是他游记中最后关于昆明的记录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最后离开昆明,与西北郊的古道、古寺、奇景,有着太多情缘与故事

徐霞客一行,离开昆明这3天的基本活动轨迹,是从离开十月初一日到达的省城昆明南门吴方生寓所开始的。这里,也是他第一次到昆明时住过的地方,“向所居停处”。

注意这里的用词是“一行” 。既然是“一行”,至少是三人以上。

徐霞客的旅行,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至少有仆人同行。此外,还会在行程中临时、短途雇佣挑夫、马夫之类负责行李,人数不定,多数时候能找到一个人就算不错了。

在离开昆明的这一段,“徐霞客旅行小分队”至少是三个人:徐霞客本人、同行的仆人顾仆(有的版本写作“顾行”)、“肩行李者”。

在完成一番准备以及一番确实有点伤情或者说煽情的告别之后(参看《徐霞客游记》离开筇竹寺时补记的与同乡吴方生告别情形),徐霞客踏上了西行之路、踏上了告别昆明的最后一段行程。

380年后的实景对照原文,换种方式阅读《徐霞客》游记离开昆明

先来看几段《徐霞客游记》原文与380年之后昆明实景的对照解读:

《徐霞客游记》原文:

(崇祯十一年,1638年)初七日余晨起索饭欲行,范君至,即为作杨宾川书。

余遂与吴方生作别。循城南濠西行二里,过小西门。又西北沿城行一里,转而半里,是为大西门,外有文昌宫桂香阁峙其右,颇壮。又西半里,出外隘门,有岐向西北者,为富民正道;向正西者,为筇竹寺道。 余乃从正西傍山坡南行,即前所行湖堤之北涯也。五里,其坡西尽,村聚骈集,是为黄土坡;坡西则大坞自北而南,以达滇海者也。西行坞塍中二里;有溪自西北注而南,石梁横其上,是即海源寺 侧穴涌而出之水,遂为省西之第一流云。又西一里半,有小山自西山横突而出,反自南环北;路从其北嘴上一里半,西达山下。

吴叔解读:

徐霞客最开初的这一段,除了“大西门”外,所提及的地名基本还在使用。

大西门在今天的新建设一带,“富民正道”就是如今的普吉路,“筇竹寺道”就是滇缅大道。由于一直到西三环都已经是昆明的城市建成区,已经无法看到当年真实大道原貌了。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最远处是滇池睡美人,中间“筇竹寺道”,大路是海源寺前的西三环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俯视西三环边的海源寺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海源寺侧穴涌而出之水,遂为省西之第一流”的龙潭

《徐霞客游记》原文:

有峡东向,循之西上,是为筇竹;由峡内越涧西南上,是为圆照;由峡外循山嘴北行,是为海源。先有一妇骑而前 ,一男子随而行者,云亦欲往筇竹。随之 ,误越涧南上圆照,至而后知其非筇竹也。圆照寺门东向,层台高敞,殿宇亦宏,而阒静无人。还下峡,仍逾涧北,令行李往候于海源,余从峡内入。一里半,涧分两道来,一自南峡,一自北峡,二流交会处,有坡中悬其西。于是渡南峡之涧,即蹑坡西北上,渐转而西,一里半,入筇竹寺。

吴叔解读:

如今圆照寺已经不存,遗址也无法确定。

徐霞客在这里说的“有峡东向”,就是今天玉案山公墓道路所在的山箐,特殊的地势,非常适合弹弓运动,民间称为“弹弓箐”。

徐霞客“蹑坡西北上”的坡,现在建有牌坊,正面上书“牌坊箐”,背面有“玉案晴岚”四字。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徐霞客从“三碗水”之上的这条山箐入筇竹寺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玉案山是昆明西北部的群山统称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细节,上筇竹寺是可以骑马的!徐霞客是跟随着骑马的妇人到的筇竹寺。因此,筇竹寺这一段道路也算是一段古代的茶马古道。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徐霞客上山的筇竹寺前玉案山古道,引马石还清晰可见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筇竹寺的一个晚上,徐霞客留下了太多的故事,可参看游记

用图片讲述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的游踪轨迹

限于篇幅,接下来就不再详细解读了,直接用图片说明的方式,勾勒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的游踪轨迹: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以500罗汉塑像著称的昆明筇竹寺内一景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筇竹寺古道,徐霞客离开时的下山道路

徐霞客一行离开筇竹寺之后,才下到寺前的山箐之中,也就是几百米的距离,就开始分道。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筇竹寺前的山谷底,徐霞客/顾行在这里与“肩行李者”分开

“肩行李者”首先分开,“逾南涧,仍来路出峡,往海源寺 ”,走的也就是今天的筇竹寺古道、到三碗水一段。

徐霞客和顾仆则是穿过如今的郊野公园,“逾北涧,循涧北入,东向蹑岭 ”,然后游览海源寺上洞(今天的西华洞)、中洞。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海源寺中洞,游记:惟门左旁列一柱,又有二孔外透为异耳

游览完中洞,徐霞客和顾仆又分开了。“乃令顾仆下山招海源行李,余即从洞岭北行,期会于妙高。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海源寺中洞前,徐霞客与顾仆在这里分开,山下就是海源寺

徐霞客一个人,从海源寺中洞,“余行岭半一里,有路自下村直上,西北逾岭从之 ”,就是说徐霞客先走到了今天三华山古道 的下段。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徐霞客通过这细线样的小路,朝着北边“行岭半一里”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徐霞客通过小道来到这里与大道汇合,然后“西北逾岭从之”

接下来的各种所见及里程更是对得上号: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如今徒步上妙高寺的大道,风景绝美!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三华山古道下段入口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三华山古道下段

《徐霞客游记》原文: 一里,逾岭西,峰头有水一塘在洼中。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坞口石峰东峙,图片右手边就是东边

《徐霞客游记》原文: 由塘北西下一里,山复环成高坞,自南向北;坞口石峰东峙,嶙峋飞舞,踞众壑之交。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大山临之,其下路交而成蹊焉”的小道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西坞之底,公路通向西南,徐霞客顺着这个方向以至于误入歧途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正中丛林深处就是如今上妙高寺的石阶路

《徐霞客游记》原文: 石峰北,又有坞自西而东,西坞重壑层叠,有大山临之,其下路交而成蹊焉。余望之行,半里,北下至石山之西。又半里,西抵西坞之底。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冈上有一塔,正与寺门对,妙高寺后从西向东看

《徐霞客游记》原文:

路当从西坞北崖缘峡而上,余误从西坞南崖蹑坡而登。

一里,逾岭脊而西,即见西北层冈之上,有佛宇重峙,余知即为妙高,而下有深峡间隔,路反折而西南,已觉其误。

循之行一里,以为当截峡北渡,便可折而入寺。乃坠峡西北下,半里涉底,复攀峡西北上,以为寺在冈脊矣,而何以无路?又半里,及登脊,则犹然寺前环峡之冈,与寺尚隔一坑也。冈上有一塔 ,正与寺门对。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西坞北崖缘峡而上的石阶尽头,转弯后又是一段古道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妙高寺山门前古道,凝集着岁月沧桑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妙高寺山门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近年重修的昆明妙高寺正门

《徐霞客游记》原文:

复从其东北下坑,半里,由坑底再上北崖,则犹然前坞底缘峡处也。北上半里,冈头有茶庵当道,是为富民大路,庵侧有坊。沿峡端西循坡半人,半里,是为妙高寺。

后来,徐霞客出了妙高寺到茶庵等待,走的应该是侧门: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妙高寺侧门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妙高寺侧门林间小道

而早早与徐霞客分道的顾仆和“肩行李者”,则是从海源寺北行,然后走徐霞客先前走过的妙高寺“大道”(三华山古道下段),然后来到三华山古道上段旁的茶庵,这样徐霞客才能看到他们“久之,乃从坡下山 ”。

这里的最后一个字“山 ”,吴叔疑为“上”,动词、就是从坡底下爬上来的意思。

如果不实地查看地形,在原文中出现“从坡下上 ”,后来的校订编撰者肯定会认为是一个笔误,顺手就改为“山”也是很自然的事。

当然,一些权威一点的版本,这句话就是久之,乃从坡下上 ”。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三华山古道下段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三华山古道上段山下的起始处,开始缓缓上坡

于是,徐霞客一行人汇合之后,“遂更上坡“,奔着沙朗而去。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徐霞客游记》原文: 三里,逶迤逾岭头。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徐霞客游记》原文: 即循岭北西向盘崖行。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走近看山道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牛圈哨关隘?背后有很大一片平地及延伸的古道

《徐霞客游记》原文: 又二里,有小石峰自岭北来,与南峰属,有数家当其间,是曰牛圈哨,东西之水,从此分矣。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通向远方的古道

接下来,吃过午饭后的徐霞客,走到了今天的平顶山西眺陡坡村,接着走了一段陡坡古道,然后经今天的水节箐到了沙朗。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白云之下就是如今叫做“平顶山”的地方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徐霞客看沙朗陡坡村的视角

《徐霞客游记》原文: 又北一里半,西瞰有村当峡底,是为陡坡。其峡逼仄而深陡,此村居之最险者。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徐霞客走到沙朗的水节箐,远处就是大坞中的沙朗大村

《徐霞客游记》原文: 半里,逾坳东,于是南沿山脊行。又东半里,稍东北下峡中。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徐霞客走出的水节箐的峡口回望

《徐霞客游记》原文: 二里半,逾涧,缘东麓又北一里,乃出峡口。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远处的峡谷是水节箐峡口西南边的另一条峡谷,沙朗河西流的方向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由北向南流的沙朗河上,有一座东西向的古桥

《徐霞客游记》原文: 路北渡之,一里,有村聚倚西山之麓,高下层叠,是为沙朗。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远处白云下就是“李子坪”大道,但徐霞客放弃这条大道、捷径

《徐霞客游记》原文: 然亦皆谓洞不可入,有虎狼,有妖祟,劝余由村后逾山西上,不必向水洞迂折。余不从。

第二天,也就是十一月初九日,徐霞客终于来到了专门为它辗转绕道必欲一探的:天生桥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天生桥就在这条昆明-武定高速路的下方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沙朗河到了这里就进入水洞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近看水洞,如今属于西游洞景区的水帘洞

《徐霞客游记》原文:

(沙朗河)从坞西南入峡,捣入山洞,其洞深黑莫测,穿山西出,与陡坡之涧合。

洞上之山,间道从之,所谓“天生桥”也。然人从其上行,不知下有洞,亦不知洞之西透,山之中空而为桥;惟沙朗人耕牧于此,故有斯名。

徐霞客携顾行探完水洞入口之后,还在为没有准备火把而懊恼不已。然后绕过山岗,到了西边,徐霞客又探查了水洞的出口。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水洞的出口已经翻越了一座山

《徐霞客游记》原文

西行山半者一里,见有岐直下峡底,遂令顾奴同负襄者由大道直前,余乃独下趋峡中。半里,抵峡底,遂溯水东行。……余溯流入洞。

徐霞客游览水洞出口这一段,描写得相当之精彩,完全可以作为探洞的经典教程。同时景物描写及行动记述精炼准确,语言优美简洁,所以才能入选中学的试卷作为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典范。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天生桥水洞西边的出口,就在今天的昆禄公路边上

游览完水洞出口之后,徐霞客因为“恐前行者渐远“,匆匆打发了由陡坡村来此游玩的一群人,”不复与言,遂随水少北转而西行峡中 ”,直奔头村、二村、三村而去。

徐霞客翻越过三村之西的“峡深嵌逼束,止容水不容人,故路逾其巅而过”的罗鬼岭峰头,这里是“东西分富民、昆明之界”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海源寺中洞上边的牛鼻子洞,是回看昆明城的独特视角

至此,徐霞客才算是真正离开了昆明,直奔金沙江、大理宾川鸡足山而去。

备注:

1、文中的《徐霞客游记》原文,转摘自“古诗文网”。

2、文中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为笔者实地拍摄。

3、本文已经刊载于《徐霞客与当代旅游》杂志,今日头条为网络首发。

《徐霞客游记》首章原文及翻译,每天学点文言文!

《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徐霞客一生除了家中发生重大事件外,几乎没有停止他的旅行,并详细记录了途中所见,是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徐霞客游记》自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初版到1985年朱惠荣的校注本。已出版38次,相关的研究论文有139篇,让人刮目相看。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原文】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译文】

癸丑年三月三十日从宁海县城西门出城。天空阴云尽散,阳光明媚,人的心情、山中的景物,都有喜悦之态。走过三十里路,到达梁隍山。听说此地猛虎夹道,一个月间就伤害数十人,于是,只好停宿于旅舍。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原文】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译文】

四月初一日 早上一直下雨。前行十五里,路旁有岔道,勒马从西面向天台山进发,天色逐渐转晴。又走了十里路,抵达松门岭下。山高路滑,只好舍弃骑马,步行前进。从奉化来的道路,虽然经过数重山岭,都是顺着山麓;到这里后,无论迂回、曲折或临水、登高,都在大山脊上面。雨后新晴,秀美的山色中叮咚的流泉声随处可闻,反复地变化出新的景观,绿树丛中怒放的红杜鹃花相互辉映,令人忘却了攀登跋涉的辛苦。又前行十五里路,在筋竹庵里休息、用饭。山顶上到处都种有麦子。从筋竹岭向南走,就是通往国清寺的大路。恰好有国清寺僧人云峰同桌吃饭,他说:从这条路到石梁,山险岭峻,路途漫长,不方便携带行李。不如轻装前往,而让担夫将重的行李先担去国清寺等待。我同意他的建议,让担夫挑着行李随云峰先去国清寺,我则与莲舟上人一起从石梁道上动身前行。走过五里路,翻越过筋竹岭。山岭近旁很多又老又矮的松树,变形的树干弯弯曲曲,树根松叶青绿秀丽,好像城里人家盆景中栽种的奇异清秀的松树桩。又走三十多里,才抵达弥陀庵。在高峻的山岭里爬上爬下,深山里很荒凉寂静。害怕猛虎躲藏草木中伤人,所以路边的草木都被放火烧掉了。泉水轰鸣,劲风动地,山路上没有其他旅行的人,显得荒凉而漫长。弥陀庵坐落在万山坳中,恰巧正当中途,行人可在此用饭或住宿。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原文】

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译文】

初二日 吃完饭后,雨才停止。于是越过路上的积水,攀登山岭,溪流、山岩越来越显得清澈、幽静。走完二十里路,傍晚时抵达天封寺。睡卧床上,还惦念着明晨登攀峰顶的事,若有缘分则雨停天朗,因为连日来都是晚上雨后转晴,并没有一天是天亮时晴朗。五更时从梦中醒来,听仆人说,满天都是明亮的星星,喜欢得无法再入睡。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原文】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译文】

初三日 清晨起床,果然见阳光如火光一般闪耀,于是决策向山顶前进。向上攀爬数里山路,到达华顶庵;再走三里,到达太白堂,已快要接近华顶峰了,而沿途都没有值得观赏的景物。听说太白堂左下方有黄经洞可游览,于是从小路走。二里路后,俯身看见一块很突出的大石头,感到很是秀丽华美。临近一看,是一位发僧在黄经洞前构的庵,恐怕风从洞里吹出来,就用石头砌塞洞门,我不由大为感叹而惋惜。于是只好重新往上走,到达太白堂,然后顺山路登上天台山绝顶华顶峰。峰顶上,四处的荒草被劲风吹得纷纷倒伏,峰高因而寒风凛冽,草上结的霜约有一寸多厚,而回顾峰下四周的山峦上,美丽的鲜花与碧玉般的绿树,远远望去觉得非常玲珑明晰。山脚下山花盛开,峰顶上反而不开花,大概是因为高处寒冷所造成的。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原文】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进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莲舟不能从。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译文】

沿旧路下山到华顶庵,经过池边的小桥,翻越三座山岭。溪水潆洄,山峦重重,树木丛生繁密,岩石光采焕发,转过一个地方就有另一处奇景,使观赏愿望得到很大的满足。走完二十里路,经过上方广,到达石梁,在昙花亭敬佛,已无暇去仔细观赏石梁飞瀑的奇景。往下走到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然觉得它似乎从天际倾泻下来一样。听说断桥、珠帘水尤其是著名胜景,僧人说吃过饭再去还来得及往返,于是由仙筏桥先去山后。翻过一座山岭,顺着溪涧走八九里,就见流水形成瀑布从石门飞泻而下,回旋流转,经过三道溪湾。最上面的层次是断桥,有两块巨石倾斜而相结联,溪水进流两石之间,浪花飞溅,汇合后流转入潭;中间的层次,两巨石相对峙有如窄门,溪水为窄门所约束,流势很汹涌;最下面的层次,潭的出口很宽阔,而溪水倾泻处犹如受到门槛阻隔,只能从低洼的地方斜涌而下。三台瀑布每台都高达数丈,各级的景观都很神奇,但溪流顺台级而下流,弯转的地方被溪湾所遮掩,不能一览无余。又一里多路,就是珠帘水,溪水倾泻而下的地方很平坦宽阔,水的流势因此缓和、散漫,汩汩流水弥漫潭内。我光着脚跳进草莽之中,攀援树木,沿着山崖前行,弄得莲舟上人不能跟随。夜色四处降下时,才返回。在仙筏桥上停下脚步,在朦胧的夜色中观赏如彩虹的天然石桥,瀑布水花飞溅有如喷雪一样的奇妙景观,几乎使人不想去睡。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原文】

初四日 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流下坠,雷轰河隤,百丈不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亦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壁、赤城,可一览收矣。”

【译文】

初四日 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广袤的群山一片墨绿。顾不上吃早餐,就沿着仙筏桥登上昙花亭,石桥即在昙花亭外。石桥宽一尺多,长达三丈,架在两山坳之间。两股飞瀑从亭左边流来,至桥边汇合成一股急流向下飞坠,形成瀑布,响声有如雷声轰鸣,如河堤坍塌,瀑布高达百丈以上。我从石桥上走过去,向下俯视深潭,不禁毛骨悚然。走过石桥,就被前面的大石所阻隔,不能由此去前山,于是返回原路走。经过昙花亭,进入上方广寺。顺着寺前的溪水,再爬上阻隔前山的大石上面,坐下来观赏石桥。因为下方广寺的僧人催促去用饭,于是起身离开。吃过饭后,走十五里路,抵达万年寺,登上藏经阁。阁有两层,存有南北佛经两藏。万年寺寺前寺后有很多古老的杉树,都是三人围的粗干,鹤群在树上筑巢,传来的鹤鸣声响亮而清远,也是深山中的一种清雅的响声。这天,我原想去桐柏宫,寻觅琼台、双阙胜景,因路途中有许多使人迷惑的错道,于是改变计划去国清寺。国清寺离万年寺有四十里路,途中经过龙王堂。每走下一座山岭,我都以为已走到平地上,等到接连走下好几重山岭,下坡的态势还远没有停止,这才开始领悟到华顶峰之高,似乎离天已经不远了!傍晚时分,才进入国清寺,与云峰和尚相见,就像遇见久别的知心故友,于是和他商量游览探奇的先后顺序。云峰和尚说:“风景名胜没有比得过寒岩、明岩两处幽险的,虽然路程遥远一些,但可以骑马去。先游览寒岩、明岩,然后步行到桃源洞,抵达桐柏宫,那么翠壁、赤城栖霞两处胜景,也可以一览尽收了。”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原文】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萦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围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蓊苁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崖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译文】

初五日 虽有下雨的迹象,也顾不及了。选择了去寒岩、明岩的道路,由国清寺去西门寻找乘骑。乘马来到,雨也下来了。雨中走完五十里路后到达步头,雨停了,乘马也打发走了。步行二里路后,进入山中,山峰倒映在潆绕流动的溪水之中,树木秀丽,岩石奇异,心情因此而很快乐。一条溪水从东阳流来,水势很湍急,流量大小与曹娥江相似。四处一看没有竹筏可以渡人,只好由仆人背着涉水过溪。溪水深过膝盖,渡过一条溪涧,将近花去一个时辰。又走三里路,到达明岩。明岩是寒山、拾得两位高僧隐居之地,两座山迂回曲折,即《大明一统志》所记述的八寸关。进入八寸关,则四围的陡峭石壁有如城墙。最后面有一山洞,深有数丈,宽处能容纳数百人。山洞外面,左边有两座石岩,都悬在半壁间;右边有石笋高耸,顶头与石壁高相等,而相去仅有一线之地。石笋顶上青松和紫色的花蕊生长茂盛,恰好与左边的两座石岩相对峙,可以称得上是奇绝之景观了。走出八寸关,再登上一座石岩,也是方向朝左。来的时候,仰望就像相隔一线缝隙,待攀登到石岩顶上,才看清它很宽敞,可容纳数百人。石岩中间有一口井,叫仙人井,较浅,但井水不会枯竭。石岩外又有一奇特的石头,有数丈之高,上部分开成两部分,就像两个站立的人,当地和尚指点为寒山、拾得的化身。回到寺里,晚饭后,阴云散尽,一弯新月挂在碧空,人站立回崖顶上,对着满天月色,连岩壁上也洒满明亮的月光。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原文】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反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入也!

【译文】

初六日 凌晨从寺里出发,走六七里路后到达寒岩。石壁笔直向上有如刀劈一般,仰视空中,有很多洞穴。岩壁半中腰有一洞穴,宽八十步,深一百多步,洞内平坦而明亮。顺着石岩右边走,从岩石的狭窄小道向上攀登。山岩的低洼处有两块岩石相对耸立,下部分开而上部相连,即是所谓的鹊桥,可以与上方广寺的石桥互争奇异,但少了飞溅的瀑布直泻这一景色罢了。返回僧人的住处用饭,然后找到竹筏渡过一溪流,顺溪流走到山下。这一带都是峭壁巉崖,荒草盘结、树枝下垂,有很多海棠树、紫荆藤,浓荫倒映溪中,更增添景色的优美。香风飘来的地方,玉兰花、芬芳的香草,处处都有,没有穷尽。已走到一山嘴处,岩壁笔直插到涧底,涧水深而湍急,四旁没有可行走的多余地方。岩壁上凿有石孔用来通行,石孔仅仅能容下半只脚,身体贴近岩壁而过,使人惊心动魄。从寒岩走出十五里路到达步头,从小路再去桃源洞。桃源洞在护国寺旁,而护国寺的庙宇已成废墟,问当地人,都很茫然,没有人知道。跟随云峰和尚在草木丛生的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行走,太阳已经落山,竟还找不到住宿的地方,于是再问路,终于到达坪头潭。从坪头潭到步头仅有二十里路,现在从小路走,反而迂回三十多里,才得以住宿下来,确实是桃源洞误入了。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原文】

初七日 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坞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竟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已一日尽矣。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译文】

初七日 从坪头潭开始,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中行走三十多里路,渡过溪水进入五台山。又前行四五里,山口渐渐狭窄,有一处房舍,叫桃花坞。顺着深潭边前行,潭中的水清澈、碧蓝,飞溅的山泉水从上注入潭中,叫做鸣玉涧。涧水顺着山流转,人则顺着涧水边走。涧两旁的山都是裸露的岩石,攒簇的山峦到处夹杂着翠绿的树木,凡是眼睛看到的都是可观赏的景致,景致的优美大体上都在寒岩、明岩这两岩之间。涧水穷尽处,路也就消失了。一条瀑布从山坳间倾泻而下,态势非常奔放。饭后,从桃花坞出来,顺着山洼向东南方走,翻越两座山岭,去寻觅所说的“琼台”、“双阙”两处胜景,竟然没有人知道。走出数里路,才访知在山顶上。与云峰和尚顺山路攀援而上,才到达山巅。向下俯视那陡峭壁削而环转的山岩,完全就像桃源洞的景致,而布满翠绿树木的万丈岩壁则超过了桃源洞的险峻。山峰之顶中间被断隔分开,就是所谓的双阙;夹在双阙正中间的环形石台,就是琼台。琼台的三面都是绝壁,后转就与双阙相连接。我已经站在对阙之上,天黑了来不及再爬上琼台。然而,优美的景致已被我一眼全饱览尽了。于是下山,从赤城的后面返回国清寺,总计旅程三十里。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原文】

初八日 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译文】

初八日 离开国清寺,从山后走五里路后登上赤城。赤城山顶上圆形的岩壁耸起,很特别,看起来像一座城,而岩石的颜色微微发红。岩洞都成了和尚们的宿舍,被侵扰得非常杂乱,天然的景趣完全被掩盖掉。所说的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都没有什么很奇特的地方。

徐霞客游记全文 实景配《游记》原文,徐霞客最后离开昆明游踪徒步考证纪实

【评析】

本篇是《徐霞客游记》的首篇,记叙的是作者第一次游天台山的情况。

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有创建于隋代的国清寺,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曾在此山隐居修行,还有相传为诗人李白曾在此山读书的太白堂,更早的还有关于刘晨、阮肇采药迷路遇仙女的美丽传说,等等。自然景观方面,有华顶、赤城、琼台、桃源、寒岩以及最为著名的石梁飞瀑等名胜。因此,作者对此山十分向往,开篇一句“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即流露出十分的欣喜。篇中还有“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峰萦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等,更直接表现了他高度兴奋的心情。

从全篇来看,作者比较详细地记叙了前后九天游览天台山的过程,对于天台山的著名景观,也或较详或较略地作了一一介绍和描述,是全景式的叙述描写。虽无特别浓墨重彩之处,但诸如“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亦山中一清响也”,“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峦夹翠,涉目成赏”等等,均三言两语,简练优美,生动而传神。

作者还善于根据景物特点,遣词造语,喜用四字句,如:云散日朗,人意山光;泉声山色;泉轰风动;越潦攀岭;山高风冽;琪花玉树;溪回山合,木石森丽;雷轰河隤;峰萦水映,木秀石奇;青松紫蕊;攒峦夹翠等等,往往成二二式结构,或上下句对称,显得典雅而匀整,新奇而别致。这个特点也贯穿在整部《徐霞客游记》中。

相关问答

徐霞客游记原文?

徐霞客(1587年-1641年)是明末清初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的游记以其独特的观察和精彩的文字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下是徐霞客游记的一段原文:“今...

徐霞客游记全文及译文?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主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顶...

徐霞客西山游记原文?

徐霞客《游记》中有多次描述他登西山的经验,但没有一篇完整的文章是完全记录他登西山的全过程的。以下是一个摘录,其中可以看到徐霞客的某些经验和感受:“九...

徐霞客游记初中课本原文?

原文: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

徐霞客雁荡山游记原文?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潭上有堂...

徐霞客游记经典内容?

徐霞客游记散文游记《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明末徐弘祖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

徐霞客的作品_作业帮

[最佳回答]《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徐弘祖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

徐霞客游历了哪些名山大川?写过哪些游记作品_作业帮

[最佳回答]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

《徐霞客游记》的目录?

徐霞客游记目录第一篇游天台山日记第二篇游雁宕山日记第三篇游白岳山日记第四篇游黄山日记第五篇游武彝山日记第六篇游庐山日记第七篇游黄山日记后第八篇游...

徐霞客游记的写作顺序?

第1段总写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3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因为三峡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