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双城记》之中,英国作家狄更斯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核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贵族统治者的丑恶行径,表达了对广大民众在苦难中挣扎的同情。
爱总是比恨更有力量得多,狄更斯主张以仁爱和宽容来感化世人,他坚信用道德的力量,可以让相互敌对的阶层最终和解,可以让丑恶的人心得到净化,可以让精神获得解脱和重生。
在现实世界里,狄更斯也许很难实现这种理想了,不过,在小说《双城记》之中,确实有不少人物的身上,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他们也在人道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了自我的超脱。
首先,是含冤入狱的梅尼特医生。由于为一对遭受迫害的姐弟写告发信,梅尼特医生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投进了巴士底狱。十八年后,梅尼特终于逃离了这座地狱,并和女儿露西重新团聚。
女儿恋爱的对象代尔那,是个热情善良的帅小伙,当得知他是厄弗里蒙地侯爵的侄子时,梅尼特却没有将对侯爵兄弟的仇恨,转移到他的头上来。梅尼特不仅同意女儿露西和代尔那结婚,在得知代尔那已经与自己的家族决裂时,更是悉心呵护两人的爱情。
古今中外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爱情悲剧,因为老一辈人的仇怨,从而祸及年轻一代爱情的例子,似乎已经比比皆是。小说中的梅尼特医生,无疑是一股清流,他的宽容与仁爱,让我们得以见证了一场真挚热烈的爱情。
其次,是美丽善良的露西。这位女性人物是爱与温情的化身,在她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之下,周围的角色纷纷受到感染,成为了仁爱和善良的卫士。
露西一直以为自己的父母双亡,在得知父亲还活着的时候,高兴得昏厥过去,初次见到从监狱里被营救出来的父亲,露西感动得热泪盈眶,但表现出了超乎年龄的勇敢和耐心。她把双手抱在胸前,仿佛在安抚着梅尼特受尽苦难的心灵,这一个细节,作者给了很长的特写。
回到伦敦之后,露西对父亲悉心照料,正是她的阳光一般的关怀,治愈了梅尼特因长期遭受迫害而崩溃的神经。露西这种怜爱万物的态度,也填平了他与出生贵族阶级的代尔那之间的阶级鸿沟,使得两人最终收获了一份幸福美满的爱情。
她甚至感染了外表冷漠,但是内心温情的卡尔登,正是露西对卡尔登的肯定和赞赏,才使得这位青年,最终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成全露西与代尔那的美好爱情。
最后,是牺牲自我的卡尔登。在我看来,这个和代尔那相貌神似的青年人,才真正将人道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他的所作所为,令许多人难以理解,却也往往感动不已。
卡尔登富有才华,情感高尚,却没有施展才华,流露情感的机会,他不能有所作为,也无力谋取自己的幸福。在认识露西之前,他跟着一个不学无术的市侩分子,整日浪费时光,虽然深知这样是在虚度光阴,却一直无可奈何。
结识露西之后,卡尔登的生活第一次向着美好的方向前进了,可是当他发现自己的好朋友代尔那和露西相爱时,对于露西的那份感情,也就彻底沉寂了下去。
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好朋友,爱上了同一个姑娘,这样的事态,让卡尔登难以接受。可是当代尔那被判死刑时,卡尔登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他深知露西深爱着代尔那,如果代尔那死了,那么露西必定不幸福。
于是,这份深藏于心底的爱,转化为一种强大的战斗力。卡尔登买通狱卒,混入监牢,他把代尔那换了出来,自己则走上绞刑架,从容赴死。这一举动,完成了卡尔登自我的救赎,实现了爱的价值。
卡尔登这位理想型的人道主义人物,真正诠释了那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真谛,一般人确实想都不敢想。他的牺牲,有人惋惜,也有人赞赏,可以说相当感人肺腑。
《双城记》中不乏那些冷酷残暴和被仇恨蒙蔽了心灵的反人道主义形象,但比起这些至真至善的人道主义者,他们的形象微乎其微。
以卡尔登、梅尼特、露西等人为代表的人道主义者,他们的精神光芒闪耀世间,他们用仁爱和宽容化解了世人的仇恨,教化了被仇恨扭曲的心灵,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新生。狄更斯或许无法在现实世界里教化众生,但在他的作品世界里,这位人道主义者,显然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双城记》
查尔斯•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英文原名: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国作家,日尔曼人。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之前读过狄更斯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大卫•科波菲尔》,被科波菲尔的奋斗人生深深感动,被活灵活现的各色人物深深吸引。这部《双城记》是狄更斯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评论界称其光芒可与《大卫科波菲尔》相媲美,于是又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望。
故事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展开,双城指的是巴黎和伦敦。1757年12月的某一夜,医术精湛的马奈特先生,目睹了埃弗里蒙德侯爵兄弟草菅人命的凶残一幕,拒绝同流合污,后被一张“空白拘捕令”关进了巴士底狱,从此人间蒸发,留下女儿露西由好友洛瑞和仆人普罗斯收养。
18年后,父女重逢,此时的埃弗里蒙德的儿子达内,爱上了露西。他憎恨家族的罪恶,决心与过去一刀两断,放弃了地位和财富,过上了平民的生活。因达内的一场官司,年轻律师西德尼卡顿,走进了露西的生活。他深深的爱上了美丽的露西,但为了成全达内和露西的爱情,他痛苦地选择了退出。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的风暴终于袭来了。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把贵族一个个送上断头台。远在伦敦的达内(此时已与露西结婚并育有一女)为了营救仆人,冒险回国,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狱。这些消息很快传到了伦敦。医生带着女儿露西赶往巴黎,因为他相信他在巴士底狱长期被监禁的经历会博得法国人民的同情,从而能有助于搭救他的女婿。随着时间一天天、一月月的流逝,医生终于获得了不处死达内的诺言。
情况在最后发生了逆转,在巴士底狱遗址中发现了一个文件,其中包括马内特医生关于自己如何被劫持和监禁的叙述以及对侯爵家族及其后代的严肃的诅咒,“向苍天和大地控告埃弗里蒙德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法庭判处达内在二十四小时内将被执行死刑。
关键时刻,卡顿舍生取义,先用掉包计救出达内,后装扮成达内从容赴死。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爱。
给我感受最深的几个人物:洛瑞先生、卡顿先生、德发日太太。
洛瑞先生:正派的银行职员,值得信赖的朋友。为了马奈特医生和他的女儿,洛瑞不辞劳苦,不惧艰险,言必信,行必果。交友当如洛瑞,真正的肝胆相照,不觉汗颜,我对朋友能做到像洛瑞先生一样吗?
卡顿先生:才华横溢却浪荡不羁,嫉恶如仇却嗜酒如命。但正义和爱情在卡顿的心中比生命还可贵,他可以为了心爱的女人舍去生命。让我想起这句话:“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看来,老外也有荆轲樊哙般的义士。卡顿对露西的深切爱意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也使得《双城记》的主题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增强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德发日太太:这是个既让我敬佩又让我厌恶的角色。她的悲惨经历(埃弗里蒙德侯爵杀死了他的哥哥和嫂子)让她变得坚强和冷漠,她可以面无表情地割下敌人的头颅,不动声色地记录着仇人的罪恶。革命的胜利让她更加凶残冷酷,把革命作为自己复仇的幌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作者用厌恶的手法刻画了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表明了作者反对暴力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的文字华丽但不媚俗,行文讲究韵律,对贵族的穷奢极侈、骄奢淫逸、残忍冷酷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鞭挞。小说用对比的手法把奢靡和贫穷,华丽和寒酸,丑恶和良善,凶残和仁爱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对人性的真善美进行了毫无保留的赞美和歌颂。
相关问答
狄更斯的双城记的引言,除了其本身文笔好,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历史及文化的意义。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故事背景写于法国大革命前后,故事暂且不...
[最佳回答]法国大革命时,双城是巴黎和伦敦
[最佳回答]双城记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复活”,写医生出狱;第二部“金钱”,写医生和女儿的生活以及侯爵作恶多端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第三部“暴风雨的痕迹”...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梅尼特医生受迫害的经历为主要线索,广阔地展现了18世纪末,法、英两国的社会生活现实...
是英国作家狄更斯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双城记》主要描述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两个城市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间前后发生的故事。由查尔斯达内(埃菲尔得蒙家族)...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查尔斯·狄更斯英国著名作家,编剧,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他...
狄更斯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艰难时世》狄更斯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狄更斯最后一篇也是是一部戏剧性很强的侦探小说长篇小说:《艾...
你可知默默又一年,沉默里盼望你我依然,望晚星困倦散落,昏暗的光线如像今天眼泪偷偷暗闪,脑海中是无限痴缠,无尽爱意盼望与你相连,但我给岁月印下一...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
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描写的是18世纪末期的法国,那是一个动荡、暴力和不安的时代。法国大革命即将爆发,社会阶级矛盾和贫富差距激化,人民生活困苦艰辛,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