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
【两汉】曹操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欻翩翩。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译文
驾着五彩的虹霞,乘着红色的云朵,经过玉门关登上九嶷山。渡过银河,到达昆仑山,专门拜见西王母和东王公。与赤松子和羡门高交流接受成仙和养生的方法保持自己精华灵气。吃灵芝的精华,喝甘美的泉水拄着桂枝的手杖戴着香草。断绝人世间的功名利禄,尽情的遨游在大自然,就像狂风在吹动。在很短的时间里走了数千里,寿命如同南山一样长久也不忘自己的过失。
注释
陌上桑: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曹操只是沿用旧题,内容与古词无关。虹霓:为雨后或日出、日没之际天空出现的七色圆弧。虹霓常有内外二环,内环称虹,也称正虹、雄虹;外环称霓,也称副虹、雌虹或雌霓。九疑:山名,又作“九嶷”,或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据司马迁《史记》载:舜南巡,死于苍梧,葬在九疑山。历:经过。玉门:古关隘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为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玉,一作“王”。济:渡河。天汉:银河。昆仑:昆仑山,西王母的居所。《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西王母: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居昆仑瑶池。谒东君:道家说东华为男仙居住之处,东方公为男仙之首西华为女仙居住之处,西王母为女仙之首。谒,见,拜见。东君,东王公,西王母的配偶神。赤松: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汉·班固《汉书·古今人物表》:“赤松子,帝喾师。”羡门:羡门高,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汉·韦昭注:“古仙人。”要秘道:指成仙和养生之道。精神:指人的精华和灵气。芝英:灵芝的精华。灵芝,菌类,古人认为服食灵芝可以长生不老。醴(lǐ)泉:甘美的泉水。《史记·大宛传》:“河出昆仑……上有醴泉瑶池。”杖桂枝:一本杖枝,无桂字。佩:带在身上。秋兰:香草,属菊科,高三、四尺,秋天开淡蓝色小花。人事:指功名利禄、饮食男女等世俗之事。浑元:大气,指大自然。疾风:暴风。欻(xū):吹动的样子。翩翩:一作“飘飘”。景未移,形容时间很短。景:日光。寿如南山:寿命如南山一样长久。愆(qiān):过错,过失。当指其在过去统一战争。
赏析
这首乐府诗先写游仙的路程,再写谒见、交游神仙,三写学习和修养成仙之道,四写得道后的遨游,篇末点明虽寿比南山但不忘自己的过失。全诗句式长短错落,语气则急缓相间,造成飘忽荡逸的气势,极恰切地表现了游仙的内容。
诗开始就紧扣游仙的主旨,直叙诗人驾彩虹、乘赤云升天。接着写他升天的经历、与众多仙人相见的情景以及在仙境的神仙生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写与众多仙人相见以及神仙生活时,特别写了要断绝人事和长寿,但又不忘自己的过失。既流露了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也没有完全割舍掉对社会、对人生的牵挂。
诗以“驾虹霓”领起,通过层层渲染表达了诗人向往仙界、与神仙交往以求长生不老的心愿。然而,往事历历在目,人毕竟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末句“寿如南山不忘愆”,富有张力。当一个人希望寻求解脱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时,自然会意识到自己塑造的理想国是虚无飘渺的。为此,当诗人以浪漫的笔调写飘飘欲仙的感觉时,就不得不反省过去,为曾经有过的错误提出自责。
全诗虽尽说仙人之事,其本意却与仙人之事无涉。因作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实不可以消极看。主要实质意图在于运用韬晦谋略而瞒天过海,消减社会舆论误解压力,使政敌不战而屈。同时也要做出功成身退的示范。然而“寿比南山不忘愆”,只要他活着他就要完成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总御皇机,克成洪业的大誓愿。这就是他不忘愆的意思。既然“不忘愆”,又岂能“绝人事,游浑元”!故曹操在《述志令》中称“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竟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就流露出了他欲罢不能的矛盾心情。“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之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略提其述志之言以示其此诗“不忘愆”之真谛。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
自古邯郸出美女,有史记载数量是最多的,罗敷就是其中最有名的美女。
我们读书时的课本上学过罗敷是从《陌上桑》里了解到的。陌上桑选自乐府诗歌,乐府:原为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其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予以配乐,也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时演奏使用。汉乐府诗歌注重叙事),一般都为叙事诗。并且,汉乐府以五言和杂言为主,突破了《诗经》以来四言诗的窠臼,是中国诗歌发展上的巨大成就。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这首诗写得很巧,不直接写罗敷有多美。而是先写环境美,采桑用具美,装饰衣着美、容貌美等。使旁观者走不好路,干不好活。就连太守见到罗敷都不顾身份调戏搭讪(宁可裁否)。当然都被罗敷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因此罗敷也成了古代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典范。罗敷不仅美丽,且有风骨。诗歌中的罗敷是个文学形象。
那现实中也真有像罗敷那样的。就是战国时代赵国有一女子叫秦罗敷,他的丈夫是赵王的臣子。罗敷也是在陌上采桑被赵王看上了。罗敷也作了一首《陌上桑》含蓄的拒绝了赵王。
这两个故事情节上差不多,一个拒绝了太守,一个拒绝了赵王。你认为哪个更真一点呢?
后来在《孔雀东南飞》中也有一句,东家有好女,自名为秦罗敷。这个罗敷估计就是许多男子心中的窈窕淑女了吧。
相关问答
晴对雨,水对(山),晚霞对夕阳。池边柳,陌上桑,白浪(花)(千)(朵),青天雁在一行。后者出自白居易的《江楼晚眺》一诗。原诗:淡烟疏雨间斜阳,...晴对雨,水对(...
[最佳回答](1)写罗敷出场的环境美“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渲染、烘托了罗敷之美。(2)写罗敷采桑工具精美“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陪衬烘托了罗敷之美...
《陌上桑》是一首汉代乐府诗,描述了采桑女罗敷的美貌与品行。以下是《陌上桑》的原文及注释:原文: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
“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陌上桑汉乐府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
《陌上桑》的拼音是:[mòshàngsāng]【原文】:《陌上桑》唐·李白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妾本...
分析了罗敷的形象,是一个善劳动、热爱劳动的女青年。就使君和罗敷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罗敷敢于反抗权势的无畏精神,揭示《陌上桑》的主题及写作特色。一、...
《陌上桑》是中国汉乐府民歌的名篇,富有喜剧色彩的汉族民间叙事诗。一名《艳歌罗敷行》,见于《宋书·乐志》;又名《日出东南隅行》,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
1.借指《陌上桑》诗中采桑女子罗敷。亦泛指美丽而坚贞的女子。2.亦称“陌上歌”。乐府《相和曲》名。3.《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一首乐府诗,属《相和歌辞》。...
[最佳回答]罗敷是一位古代的劳动妇女,她美丽勤劳,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又善于斗争,以自己的智慧维护妇女尊严,是个心灵纯美、品德高尚的人.希望对你有用~~!罗敷...
1.借指《陌上桑》诗中采桑女子罗敷。亦泛指美丽而坚贞的女子。2.亦称“陌上歌”。乐府《相和曲》名。3.《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一首乐府诗,属《相和歌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