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是现当代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等,是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丁玲还是唯一一位得到毛主席题赠诗词的大作家。
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家中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拘禁在南京,当时,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人曾发起抗议和营救活动,连国际大作家罗曼·罗兰也发出声援。1936年,丁玲逃出南京,直奔陕北,成为第一个到达延安的知名作家。
那时,红军刚经历了长征,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缺乏人才,尤其缺乏知识分子。丁玲的到来,中央宣传部特地召开了欢迎会,毛主席、周总理等人亲自欢迎。
36年11月24日,丁玲跟着工农红军前方总政治部出发了,去了战场前线,年底,毛主席写下一首《临江仙》,用军队电报拍发给前方的丁玲。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这首词的上阕,是写丁玲刚来到保安时的,众人设宴接待。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开篇两句,描写了保安的大环境,保安城的城墙上,挂着猎猎红旗,秋风漫卷,夕阳映照,显得分外壮美。
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丁玲的到来,给保安带来了异常新鲜的气象,众人在窑洞中召开宴会,招待丁玲这个出牢之人。丁玲此前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所以毛主席调侃她是“出牢人”。
词的下阙,是毛主席对丁玲的高度评价。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毛瑟”是指德国毛瑟工厂所制造的步枪和手枪。孙中山在1922年8月24日《与报界的谈话》中说“常言谓:一支笔胜于三千毛瑟枪。”毛主席这里借孙中山语入词,高度评价丁玲的文学成就。
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最后,毛主席高度赞扬了丁玲随红军战士上前线的勇敢行为。丁玲随着红军阵列,直向陇山东面的前线,曾经舞文弄墨的小姐,今天成了身着戎装的武将军。毛主席另有诗云:“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都表现了毛主席对女子参军行为的赞赏。
毛主席的这首词,语言诙谐幽默,他调侃刚到保安的丁玲是“出牢人”,又调侃上前线的丁玲是武将军,展现了毛主席亲切幽默的一面,这在毛主席的诗词中是不多见的。
丁玲收到这首诗后,非常珍惜,1937年初,丁玲来到延安,她请毛主席亲笔抄录此词。抗日战争爆发后,丁玲担心遗失这件珍贵的文物,于是寄给身在大后方的胡风保管,此后,直到1982年,胡风从四川回到北京,才将归还丁玲 。
导读 毛主席何以在这么短时间里对丁玲产生深刻印象,引发创作激情?
正文>
丁玲1936年11月抵达保安。她在1980年回忆初到保安的情景说:
“保安地方很小,过去是个地主的土围子,红军围了好久都打不下来,后来他们没有水吃,红军又把附近另一个围子也打下来了,保安的民团才跑掉了,跑的时候把房子都烧了,我们打进去的时候只有三家老百姓,一个房子。”
“到那里是第二天还是第三天,中央宣传部开了一个欢迎会,欢迎我,我在这个会上才看到毛主席。那是一个大窑洞,靠窗户这边是一个大炕,地上摆了三张桌子,坐满了人,很挤,会餐吧,有几个菜。周总理那时叫周副主席,他就坐在门槛上,因为屋子里人太多,坐满了。我记得有洛甫同志。吴亮平主持,他是中宣部的副部长。毛主席进来的时候,头发很长,刚刮过脸,披着棉大衣。我的桌子在最后一个,我不认识他。刘群先(博古的爱人)、阿金(罗迈的爱人)非常活泼,刘英没有她们两个活泼,就去拉毛主席,说毛主席刮过脸了,今天漂亮了。毛主席说是的,因为今天欢迎丁玲同志,我今天刮了脸,不过我没有理发。他进来没有好久就开会了。他没有讲话,就问了一两句,路上怎么样啊。我过去对毛主席还是知道一点,过去在湖南,人家说毛润之是个怪人,怎么怎么样了。我们在上海大学时,秋白也跟我谈过毛泽东。冯雪峰最佩服毛主席,他对我有些影响,他讲别人时评论都很低,就讲毛主席,特别讲遵义会议以后的路线。”
这就是毛泽东写的“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他在宴会上头一次见到丁玲。
丁玲大约在11月11日抵达保安,11月24日上前线,在保安住了两周,只做了一件大事,牵头成立了中国文艺协会。之后,她跟毛泽东说想当红军,看打仗,毛泽东说还来得及,赶得上打胡宗南的最后一仗,丁玲就跟着队伍北上定边了。12月末,她在前线收到毛泽东用电报发给她的《临江仙》词:“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是毛泽东唯一题赠作家的诗词,也是唯一以电文拍发到前线的诗词。毛泽东何以在这么短时间里对丁玲产生深刻印象,引发创作激情?我们以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丁玲对于苏区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做出特殊贡献。
中共中央在陕北根据地安顿下来之后,沿袭在赣南根据地的政权建制,成立了苏维埃人民政府,下设财政部、土地部、教育部、外交部等部门,虽然机构设置起来,但人才匮乏,尤其缺少知识分子,缺少文化战线的领军人物,向来重视文化工作的毛泽东,求贤若渴。丁玲恰在此时到来,她是知名度极高的作家、中共党员,曾经担任上海左联党团书记。当时进入苏区先要经过审查,中央派往上海的冯雪峰和来保安汇报工作的潘汉年,此前应该向中央汇报过丁玲的情况,她是获得批准后才进入苏区的,所以毛泽东在见面之前,对她就有所了解,也极希望丁玲能为苏区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丁玲到保安不久,11月15日就召集座谈会,发起成立中国文艺协会,22日召开大会,宣告中国文艺协会成立,这是中共在苏区领导的第一个文艺协会组织,所以召开成立大会时,“所有的党的负责人都来了,毛主席,洛甫,博古,都来了,讲话,很隆重的”。毛泽东发表演讲说:“中国苏维埃成立已很久,已做了许多伟大惊人的事业,但在文艺创作方面,我们干得很少。今天这个文艺协会的成立,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他还说:“要抗日我们首先就要停止内战。怎样才能停止内战呢?我们要文武两方面都来。要从文的方面去说服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从文的方面去宣传教育全国民众团结抗日。如果文的方面说服不了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那我们就要用武的去迫他停止内战。你们文学家也要到前线上去鼓励战士,打败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可见毛泽东对这个协会的重视与欢喜。丁玲实现了他的一大心愿。
保安唯一的报纸是《红色中华》,中国文艺协会每周编辑一期《红中副刊》,11月30日出版第1期,刊发了丁玲写的《刊尾随笔》,开头就写到:“战斗的时候要枪炮,要子弹,要各种各样的东西,要这些战斗的工具,用这些工具去摧毁敌人;但我们还不应忘记使用另一样武器,那帮助着冲锋侧击和包抄的一枝笔!一枝笔写下了汉奸秦桧,几百年来秦桧就一直长跪在岳庙门前,受尽古往今来游人的咒骂;《三国演义》把曹操写得很坏,直到现在戏台上曹操的脸上就涂着可怕的白色,那象征着奸诈小人的白色。所以有人说一枝笔可以生死人,我们也可说一枝笔是战斗的武器。”
毛泽东《临江仙》词中有“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的句子。不知是丁玲受到毛泽东启示写下了这段文字,还是毛泽东受到这段文字影响写下了他的词句,反正二者的意思十分贴近。
其次,丁玲的到来,引发了毛泽东对故人和往事的回忆与追念。
丁玲曾经与杨开慧同学。1921年夏天丁玲离开长沙周南女子中学,为备考新学校,参加了一个暑期补习班,同学里有来自福湘女中的杨开慧,她已经在前一年冬天与毛泽东结婚。补习班设在船山学社,当时毛泽东就在那里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曾有消息说他要来补习班讲课,却没有来。丁玲秋天转入岳云中学,与杨开慧、许文煊、周毓明等在一个班。毛泽东1921年9月28日致萧子升信提到:“文煊、开慧、毓明三女士,前无学校可入,现在插入岳云,男女共学,亦一新生面也。”此外,那时丁玲常爱去文化书社翻阅新文学图书,买过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毛泽东是文化书社发起人之一,并为书社起草了组织大纲。所以丁玲虽没见过毛泽东,却与他有些渊源。
毛泽东与丁玲还有其他几个共同的熟人:蔡和森的夫人向警予是丁玲母亲的好友,丁玲从小就以她为楷模,称她“九姨”;丁玲在周南女中的语文教员陈书农,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并且同为新民学会干事;周南女中管理员陶毅,是丁玲母亲的同学,曾受丁母之托照管过丁玲,毛泽东与她同为新民学会评议员,称她为才女。这样,毛泽东同丁玲这个小11岁的老乡就有许多话可说。
毛泽东喜欢聊天,刘英在回忆陕北初期时说:“毛主席这个人有个好处,很随和的,不像闻天,不会谈闲话,只谈工作,谈学习,很清高的。”毛泽东同丁玲的谈话,让他忆起十多年前的往事,自然会感到兴奋,有点“一见如故”。
当时也在保安的朱正明说,丁玲到保安后,“毛主席就很重视她,丁玲也经常到毛主席那里,她当时非常兴奋愉快,整天笑嘻嘻的。”朱正明还描述过一次毛泽东与丁玲谈话的场景:“某天晚上,毛泽东只随身带了个‘小鬼’到外交部来访丁玲,外边和街上非常的黑暗,室中只有洋蜡烛光燃漾着。毛泽东坐在她们睡的炕上同丁玲等闲谈,背靠在墙上,一只脚就跨在炕沿上,不断的吸着香烟,上天下地的乱扯,这情形就好像是一家人吃了晚饭闲谈消遣,而毛泽东就是一个家长。炕下面是可以生火的,当火生好了的时候,毛泽东竟挨近火炕门,在泥地上坐了下去,两膝就Λ形的撑在地上。”“从我个人的眼光看来,毛泽东似乎就是丁玲的父亲,而丁玲也就是他的一个喜欢的大女儿。”
丁玲回忆说:“毛主席没有特别请我吃饭,我在他家里吃过几次饭,他家里菜很少,有时煎个荷包蛋,蒸一点小菜,贺子珍也不常在家里吃饭。有时我去了,他说,警卫员,再加一个菜哟。就煎个鸡蛋什么的。”丁玲成为毛泽东家里的常客,很快就熟悉了,她在前线收到毛泽东的《临江仙》后写了一封回信,“开头叫润之,是润之同志还是润之先生,我记不清楚了。后来想起来,觉得我有点狂妄了。”从以上这些,都可以看出毛泽东与丁玲之间异乎寻常的关系。
第三, 毛泽东喜欢丁玲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乐观豪爽的性格。
丁玲到了保安,苏区领导人很希望她能安心写作,向外界宣传苏区,但她一心要上前线,看打仗,搜集写作素材。这很符合毛泽东“文学家也要到前线上去鼓励战士,打败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的想法,他支持她上前线,说山城堡战斗刚刚打完,我们还要打一个仗,你还来得及,他要萧劲光给丁玲准备马匹和勤务员。
丁玲被推举为中国文协主任的第二天,就跟着红军前方总政治部北上定边,其间约五百里,是一次艰难的行程。分给她的是匹跛马,无法骑,勤务员是个12岁的孩子,丁玲反要照顾他。此外部队不喜欢女同志,战士不欢迎女作家,以为是累赘,管理员经常忘记给她发干粮、号房子。丁玲感受到冷漠,但她努力适应紧张的生活,跟着队伍走了八天没有掉队。她一路走,一路采访,写了《广暴纪念在定边》《到前线去》等文章,最重要的是《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发生于11月21日的山城堡之战,是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第一次联合作战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歼灭了胡宗南部队一个多旅,巩固了陕甘宁根据地。宣传胜利、鼓舞士气的文章总是受欢迎的,所以丁玲这一路走下来,彭德怀、任弼时、萧克、贺龙、陈赓、王震、杨得志、黄克诚等红军将领都跟她成了朋友。毛泽东一直关注丁玲,她的表现和她的文章,都会通过军方电报送到他面前。
毛泽东喜欢好学上进、积极进取的女性,他曾对刘英说过:“我要她(贺子珍)工作,让她学习蔡大姐、康大姐和你。女同志不能老靠男人嘛。”丁玲上前线的表现让他很是意外,他以为这个上海来的、专事写作的“文小姐”,难以一下就适应部队紧张艰苦的生活和陕北寒冷的气候,也难以一下就融入红军指战员,没想到丁玲能够坚持下来,写出文章,还获得那么多将领的好评。一个女子在一群男人中间,一个文化人在一群习武者中间,一个习惯了都市生活的人一下要过乡村生活,一个散漫惯了的人一下要过紧张的军旅生活,一个自由职业者一下要被组织纪律管束,丁玲居然这么快就一关一关都闯过来了。对此,贺桂梅以女性的敏感和深切的理解评论说:“我觉得丁玲其实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哲学:她从来不是封闭的,而是有很强的开放性,很愿意卷入到社会、时代里面,然后把时代经验转变成她个人的人格构成。这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生长的过程。”“我觉得一般的人没有这样的生命能量。”丁玲这种性格,必定让毛泽东既意外又惊喜,他从一个领导者、一个长者、一个男性的角度,对此应该很赞赏。
还有一件事情。朱正明说:“约在西安事变之前,保安发生了一种传说:丁玲要同彭德怀结婚了。一个著名的女作家同一个著名的红军高级指挥员,能‘有缘千里来相会’而在战场上实行结婚,那确然是红军中的一段佳话。”但是西安事变突起,“结婚的传说便被这激动的历史事件压了下去”。丁玲到延安后,朱正明问起此事,她说:“我曾经打回来一个电报,你大概已经先看见了。电报是给毛泽东的,中间说到我个人对彭德怀极钦佩,因为他确然在处处地方都显出是一个最好的布尔什维克,于是外间就流传我同彭德怀结婚的消息。其实我钦佩彭德怀不一定就是同他结婚,正好似我也非常钦佩毛泽东,不能就说我同毛主席要结婚了。”
仔细品味这段记述可以看出,第一,丁玲在前线跟毛泽东保有联系,渠道既有书信也有电报,丁玲会把她的观察和感受写给毛泽东;第二,丁玲认为“外间流传我同彭德怀结婚的消息”,起因是她给毛泽东的电报中说到对彭德怀的钦佩与好感,说明传言与毛泽东有关,甚至可能就是从他而出。那时红军的主要敌手是胡宗南,彭德怀是打击胡宗南的总指挥,他与毛泽东之间几乎每天都有电文往来,女作家爱上红军将领,这样的爱情观毛泽东一定是赞赏、希望的,而丁玲最终没有选择彭德怀,是因为不愿嫁个大官做依靠,这又会增加毛泽东对丁玲的好感。
丁玲热爱红军献身革命,在她身上作家与战士、文与武、柔情与豪气这反差巨大的两个方面兼而显现,这应该是激发毛泽东写作《临江仙》最主要的缘由。
《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增订本)》说,作者留存的五件《临江仙》手迹,其中有三件末句作“今日女将军”。吴正裕告诉我们,毛泽东1973年的最后一次书写,也是“今日女将军”。由此可以认为,毛泽东首肯的版本,应该是“今日女将军”,他更看重的不是那个“武”字,而是那个“女”字,只是由于他写给丁玲的那一幅是“今日武将军”,那个版本最早公开发表,就成了权威版本。
第四,毛泽东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欣喜中,写下这首《临江仙》。
这首词,上半阙写的是丁玲在保安,下半阙写的是丁玲上前线,里面有一句,实际说到了西安事变:“阵图开向陇山东”。
目前的文献资料只说这首词写于1936年12月,没有具体日期。丁玲1980年2月一次谈话说:“我是在庆阳前线收到毛主席送给我的那首词,电报打到前线,是聂荣臻给我的,他当做喜事告诉我,让我给他回个电报,我不敢用电报,就写了一封信。”
那么,丁玲是哪天到庆阳的呢?
中共中央立足陕北之后,蒋介石围剿红军主要依靠嫡系胡宗南部队,国共交锋的主战场在陕甘宁三省交界处,丁玲跟随彭德怀、任弼时的前敌指挥部就驻在那里。但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之后形势发生变化,南京政府下令讨伐张学良、杨虎城,由陕西潼关和甘肃天水分东、西两路进逼西安。应张、杨要求,彭德怀率红军主力12月20日由定边南下,26日到达甘肃东部的庆阳,即毛泽东词中的“陇山东”,以驰援策应张、杨。所以,《临江仙》应该写于26日之后。
再从毛泽东一方看。西安事变后,他全部注意力都在制定应对策略上,每天要起草数份电文,单是12月19日一天就发出十余份电报,无暇顾及其他。24日蒋介石表示同意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等条件,26日回到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2月27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关于西安事变的报告,并作结论。在那之后,他才有时间也有心情写下这首《临江仙》。其中“阵图开向陇山东”一句,写的就是红军为策应张、杨而进行的部队转移。仔细揣摩,这一句里透露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毛泽东舒畅喜悦的心情。
如此也就可以解释这样一个问题:毛泽东为何不等丁玲回到后方直接把新词写给她,而是打破常规,以电报形式发到前线。因为“阵图开向陇山东”这一句不仅写给丁玲,也是写给大部队的,是对红军部队听从指挥、快速调动、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做出贡献的一种嘉奖。
(来源:八角楼灯光)
相关问答
1、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
《塔》——余光中一放暑假,一千八百个男孩和女孩,像一蓬金发妙鬘的蒲公英,一吹,就散了。于是这座黝青色的四层铁塔,完全属他一人所有。永远,它矗立在此,...
《蜀山图歌》是元代赵孟頫的作品,内容为七言古诗,共128行。以下是全文:我昔西川曾泛舟,赤岸水接银河流。蜀山嵯峨江路永,飘飘豪气凌沧洲。参棋井钺跨疆域...
《临江仙·赠丁玲》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其古诗全文如下: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临...
[回答]16.(4分)柔美.静谧.清澄.蔚蓝17.(5分)作者以在大盐湖的险恶、腥咸、燥热、昏暗,令人感到狰恶.忧虑和恐惧(2分),来反衬(1分)金字塔湖的蔚蓝.清澄和...
黄老邪的那个就是靠视觉效果让入阵的人找不到出去的路。桃花阵里你放眼看去只能看到一片粉白相间,看不到任何地标可供找寻路线。这时在桃花阵里就相...
张大千八仙过海阵图值多少钱张大仙8000块征途价值不可估量,具体还要早鉴宝专家看一看。张大千八仙过海征途之多少钱?张大千的作品非常出名,它的珍...
[回答]2012年:极品家丁斗破苍穹搜神记庆余年武动乾坤吞噬星空盘龙遮天长神界阳神星辰变这都是好早以前的小说了,现在比较火的是:龙血战神修...
2013年暑假已经到来,同学们的暑假作业有开始做吗?下面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3五年级下册语文暑假作业答案,仅供同学们参考。暑假作业...
诸葛亮师从庞德公、司马徽。建安四年(199),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208年),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