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作者大大长期更新文章,愿阅读可以点亮每个人的生活。
★点击阅读全文,获取作者更多文章。
今天分享《海底两万里》。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他出生在200年前的法国南特。他是这个世界上作品传播最广的作家之一,据说他的所有作品加在一起有5000多种译本,许多名人都是他的粉丝。
比如俄国的大文豪托尔斯泰,就曾经给他的《八十天环游世界》做过插图,凡尔纳的父亲是一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他一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子承父业,但是凡尔纳本人自幼热爱海洋,特别向往远航的探险。
在11岁的时候,他就瞒着家人去当了一个远航游轮的实习生,自己也差点跟着游轮去了印度,结果被家人发现了,他还被抓回了家,还挨了顿揍,最后他流着泪向家长保证。以后我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
18岁的时候,凡尔纳来到了巴黎攻读法律,但是他只爱文学跟戏剧,对法律毫无兴趣,本以为梦想就要破灭了,但生活却又给了他新的转机。一次,凡尔纳本人参加了一场巴黎的晚会。下楼梯时他忽然童心大发,沿楼梯的扶手悠然滑下,不想正撞在一名胖绅士身上,他非常尴尬,向这位绅士道歉了之后,就随口询问对方吃饭了没有。对方回答说刚吃过南特炒鸡蛋。
凡尔纳听完摇摇头,声称巴黎根本就没有正宗的南特炒鸡蛋,因为他自己就是南特人,而且这道菜正是他最最拿手的。这个胖绅士闻言大喜,就诚邀凡尔纳登门献艺。两人的友谊也从此开始。这位胖绅士居然就是通俗小说之王大仲马。后来凡尔纳和大仲马合作创作了剧本《折断的麦秆》,借着大仲马的提携,凡尔纳在文学界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毕业后,他更是一门心思投入诗歌和戏剧的创作。失望的父亲断绝了给他的经济资助,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他享受文学。在巴黎,他写了整整20个剧本和一些充满浪漫和激情的诗歌。之后,他又转向了小说创作。
一开始他的作家路走得并不顺利。他的处女作《气球上的五星飘》被16家出版社拒绝,最后他愤然把手稿投入火中。幸亏凡尔纳的妻子把手稿抢救了出来,投给了第17家出版社,到了第17家出版社,终于遇到了一个名叫赫泽尔的伯乐,他也成为了凡尔纳终身的知音。
这本《气球上的五星飘》出版了之后,凡尔纳的创作就进入一个万花筒时期,他试验多种写法。每年出版两本,总标题是《奇异的旅行》,包括著名的《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环绕地球》、《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等等等,囊括了陆地、海洋和天空。他也被后世称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可见海陆空都是凡纳小说的主题。
今天分享的是《海底两万里》这本书是海洋主题。其实海洋对于人类来说要更加神秘一些。科学家们戏称,我们的星球更应该叫做水球而不是地球。因为地球71%的面积是海洋而非陆地。但同时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又太过有限。目前人类对深海的探索程度仍然不足5%。71%跟5%两相对比,可见大海显得更加地神秘,需要我们去探索。
作者凡尔纳他出生于1828年,直到他写这本小说的时候,电灯依然还没发明出来。可是他居然能够想象出一艘可以驰骋各大洋洋底的电动潜水艇。他是一个连远门都没出过的人,自己居然对各大洋的海底物种如数家珍。不过他的这本《海底两万里》可不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他的海底世界是科学的世界。
从这本科幻小说里,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生物知识 ,比如潜艇的名字叫做鹦鹉螺,鹦鹉螺是现存最古老的海洋生物,有海洋活化石之称。鹦鹉螺曾经凭借其敏锐的嗅觉和尖利的喙,在五亿年前的奥陶纪时代,在当时的海底世界称王称霸。借助书里主人公的描述,孩子们还可以惊奇地发现鲨鱼跟鳐鱼居然是同一科的动物,海底的山脉居然是珊瑚等微生物几万年的杰作。除了生物知识,书里还有很多丰富的地理知识 ,比如墨西哥湾的暖流竟然就是形成风暴的罪魁祸首。还有化学知识。比如书里写了1kg的海水,里面96.5%是水,2.7%是氯化钠。从海水提取氯化钠中的钠就可以制作电池。
除了这些科学知识,书中甚至还有西方文明的历史知识 ,主人公尼摩船长带领教授等人,在大西洋底漫步,找到了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也就是大西岛。
这样一部作品,居然融合了文学、科学、历史、地理、生物等等众多学科知识。 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凡尔纳是怎么做到的呢?
大朋友可以和小朋友分享下他的创作经历。当年,凡尔纳陷入一个文学创作的苦闷期,而且他发现当时法国文坛上的人,都在试图把其他领域的知识融进文学。比如他的伯乐大仲马是将历史学融进文学,而他崇拜的巴尔扎克则把社会伦理学融进文学。于是凡尔纳就另辟蹊径,开始了他将科学融入文学的实验。
在1850-1860年十年间,凡尔纳在巴黎的国立图书馆阅览室里埋头于收集各项科学技术的最新发现,同时他还阅读和研究了大批的科学学术文献。在这十年间,他抄录了整整25000多张文摘卡片,积累了大量的科技资料。在图书馆之外,他还经常参观博览会和展览会。
于是。经过了十年的积累,他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一个百科知识达人。《海底两万里》的世界充满了魅力。海底的世界也是属于勇士的。整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整段旅行并不是风平浪静,而是充满波折的。
大朋友在亲子共读时,也应该去引导孩子们去关注和赏析这其中的探险家们。海底两万里不仅讲述了一群品质高尚,献身科学的人。这群人同时也是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人。整个海底行程中,他们历经了种种困难,搁浅断粮,土著围攻与鲨鱼交锋,被冰山封路,甚至还要跟巨型的章鱼搏斗,但是这种种惊险并没有把鹦鹉螺号上的人给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念。
凡尔纳曾经说过,“敢于希望,就能成就伟大。 ”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这本书来引导孩子们不怕艰难,不畏挑战。在这段奇妙的旅程里,最值得让孩子们记住的就是尼摩船长了。他是凡尔纳先生用尽心血塑造的一个形象,它也寄寓了凡尔纳先生的人文关怀。
表面上看,尼摩船长很奇怪,甚至于有些残酷,因为他不仅控制了科学家等人的自由,他的性情还很粗暴,甚至在最后还冷血地撞翻了军舰,眼睁睁地看着一艘船沉没了。但孩子们知道了船长的来历之后,就会恍然大悟。
尼摩一词其实是拉丁语。它的意思是没有此人,子虚乌有。但是在另外一部小说《神秘岛》的最后凡尔纳交代了尼摩船长的来历。他本来是印度南部一个穆斯林王国的王族后裔,这代表着尼摩船长的祖国在当时,已经沦为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所以他放弃了王子的身份,不愿意与殖民者合作。自己带领着少数志同道合的同志,潜入了海底打捞财宝,呼吁反抗,甚至还把财宝分给岸上的人,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去反抗那些殖民统治。
如果了解到这一点,那么他最后指挥鹦鹉螺号撞翻了英国军舰,就是国仇家恨一齐报,一切也都变得合情合理了。尼摩船长他学识渊博却不迂腐,他与世隔绝,却不是心如死灰的隐士。大海,海底不仅仅为他提供了一个躲避殖民者的基地,还为他提供了无限的资源和财富,也赋予他无限的力量。
总之,尼摩船长就是一个像海之子般的形象,他和海是融为一体的,他的思想就像海一般深邃,他的身份又如同海一般神秘,他的胸怀好比海一般广阔。他的追求一如海的自由。
大朋友们与孩子可以一起朗读书中的这句话。“海不属于压迫者。在海面上,他们还可以使用他们的暴力,在那里互相攻打,在那里互相吞噬,把陆地上的各种恐怖手段都搬到那里。但在海平面9.06米以下他们的权力便达不到了...... ”
只是在海中才有独立,在海中我不承认有什么主子。在海中,我是完全自由的。是啊,大海是自由的,是美丽的。它是科学的研究对象,也是文学的灵感源泉。读完这本书一直对海底世界心驰神往,也希望大朋友们可以跟孩子一起,享受这一曲科学和文学交相辉映的赞歌。
- End -
欢迎分享朋友圈 转载请获取授权
-作者-
赵梓君,每天一篇文章,记录工作生活、读书学习的点滴。做一颗传播爱的种子。
公众号:赵君。写作不只是在记录,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
法拉格特舰长是一位优秀的海员,完全有资格指挥这艘驱逐舰他与他的舰船已经融为体,是他的舰船的灵魂。对于那个鲸类动物的存在,他心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因此,他不允许人们在他的舰只上讨论这个动物存在与否的问题他相信它的存在,如同某些真诚的妇女相信利维坦(利维坦:《圣终·约伯记》中象征邪恶的海怪)的存在一样,是出于信仰,而非出于理性。他曾发过誓,既然那个怪物存在着,他就一定要把它从海里驱逐掉。他就像罗德岛的骑士(罗德岛的骑士:罗德岛是地中海的一个岛屿,中世纪时由圣约翰十字军团统治。骑士们曾英勇抗击土耳其),像戈松岛上那个敢于迎上去与蹂蹦其岛屿的巨蟒搏斗的迪厄多内(迪厄多内:14世纪时的罗德岛骑士,他一人把危害罗德岛的大蛇打死了)。不是法拉格特舰长杀死独角鲸,就是独角鲸把法拉格特舰长弄死,绝无其他选择。舰上的军官们都与他们的舰长观点一致。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谈论,探讨、争论,并预测着与独角鲸相遇的机会,时刻观察着浩瀚的大海人人都争相要到顶桅横朽上去值班,换了别的情况,这种苦活儿累活儿是没人愿意争抢的。只要是日头没有西斜,船桅旁总是挤满了水手。人们不顾甲板晒得烫脚,依然站在那儿。其实,“亚伯拉罕·林肯”号离那可疑的太平洋海域还远着呢。至于全体船员,他们都盼着能遇上那头独角鲸,抓住它,把它弄到舰上来,切成碎块。他们全神贯注地盯着海面。再说,法拉格特舰长也许诺过,无论是谁,不管是见习水手还是正式水手,不管是水手长还是军官,谁发现了那个怪物,谁就可以领到两千美元的赏金。请读者们自己去想象一下,“亚伯拉罕·林肯”号上的人是不是都在把眼睛睁得老大,不错眼珠地搜索着洋面!而我嘛,也不甘落后,没有把自己分内应观察的留给别人去做。“亚伯拉罕·林肯”号确实称得上是阿耳戈斯(阿耳戈斯:古希腊神话中的百眼巨人)。众人之中唯独孔塞伊是个例外,他对使大家感到兴奋的那件事显得十分淡漠,与人们高涨热情的情绪形成明显的反差。我前面已经说了,法拉格特舰长为这条船配备了能够捕获巨型鲸类的设备。即使是一条捕鲸船,恐怕也没有它的装备精良。该有的装备应有尽有,从手投渔叉到喇叭口形炮上使用的带倒刺的箭,以及供鸟枪使用的开花弹,样样俱全。艏楼(艏楼:位于船首部的船楼)上架设着一门改良过的大炮,从炮栓处装弹,炮管壁很厚,炮膛线很密。该炮的原型大概在1867年的世界博览会上出现过。这件稀罕武器系美国造,能够轻易地发射四公斤重的锥形炮弹,平均射程为十六公里。因此,可以说,“亚伯拉罕·林肯”号上,歼灭性武器样样俱全。而且,它还有更好的武器,那就是捕鲸大王内德·兰德(内德·兰德:也被译为“尼德·兰”)。内德·兰德是个加拿大人,身手不凡,在他从事的危险行当里,还从未遇到过与他不相上下的对手。他头脑冷静,机首突话,有勇有谋,除非是极其较升的大头鲸或者特别论车的抹香鲸,一般的鲸鱼都别想甩脱他的那把带索渔叉。内德·兰德年约四十岁。他身材魁梧,身高六尺以上,体格健壮,神情严肃,不易交往:话不投机,他便立即变脸,凶巴巴的;谁若是卷了他,他便怒火中烧,暴跳如雷。他的相貌很引人注意,尤其是他那瘤炯有神的目光,让他的面庞尤显生动。我认为,法拉格特舰长把此人请上船来是颇有见地的。他目光敏锐,膂力过人,一个人就能抵得上全体船员。我找不到更恰当的比喻,只能把他比作一架高倍望远镜,同时又是一门时刻准备发射的大炮。说谁是加拿大人,也就等于说他是法国人,所以,尽管内德·兰德是个不好打交道的人,但我得实话实说,他对我还是有点好感的。这也许是我的国籍吸引了他。对他来说,遇上一个说拉伯雷时代的法语(拉伯雷时代的法语:拉伯雷是16世纪法国著名作家。17世纪前的法语属于古法语,17世纪时已发生变化,古法语今已不再使用)的人,他就可以有机会说上这种语言了,因为拉伯雷时代的法语目前在加拿大的一些省份仍然在使用着。而我呢,我也可以有机会说上这种古法语了。这位捕鲸高手祖籍魁北克,在魁北克还是法国属下的一个省份时,他家已经成了一个部落,出了不少勇敢的捕鲸高手。渐渐地,内德有了交谈的兴趣,而我也很喜欢听他讲述他在极地海洋上的冒险经历。他往往使用诗一般的语言在讲述他捕鲸和搏斗的故事。他讲述起来像是讲一首史诗,我觉得自己仿佛是在听一位加拿大的荷马(荷马 约前9世纪-前8世纪:古希腊诗人。相传他创作了《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史诗)在吟唱北极地区的《伊利亚特》。我之所以现在要根据我对他的了解来描述这个颇有胆识的同伴,因为我们已经成为老朋友了,我们已经被一种在最险恶的环境中产生并结下的始终不渝的友谊紧密地连在一起了!啊!勇敢的内德!但愿我能再活上一百年,好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来把你思念!这时候的内德·兰德,对海怪的问题是怎么看的呢?应该实话实说,他并不太相信有什么独角鲸存在;船上的人全都相信有,而他却是唯一一个持不同看法的人。他甚至都避免谈论这个话题,可我觉得我应该找个机会与他谈谈这件事。7月30日的那个美妙的夜晚,也就是说我们起航三个星期后,我们的船驶达帕塔哥尼亚海岸下风口三十海里处,进入与布朗角同一纬度的海域,已经驶过了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南纬23°26'的纬线),距离南边的麦哲伦海峡(麦哲伦海峡:位于南美洲大陆最南端,因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1520年首次通过该海峡进入太平洋得名)将近七百海里。用不了一个星期,“亚伯拉罕·林肯”号就将在太平洋上劈波斩浪了。内德·兰德和我坐在解楼甲板上,一边闲聊,一边望着神秘的大海,直到目前,这大海依然是深不可及。我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向大独角鲸,并分析了我们此次远航的成功与失败的种种可能性。后来,我见内德·兰德一声不吭,只是听我讲,我便把话挑明了。“怎么,内德,”我问他,“您怎么竟认为我们要追逐的那个鲸类动物并不存在呢?您如此怀疑,难道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吗?”内德·兰德先看了我一眼,习惯性地用手拍了一下宽阔的脑门,闭上两眼,仿佛在集中思想,然后才开言道:“也许是确有其事,阿罗纳克斯先生。”“可是,内德,您是个职业捕鲸手,您对海洋里的大型哺乳动物非常了解,您应该是不难想象关于巨型鲸类动物的存在的,您不应该对此持怀疑态度的!”“这您可就错了,教授先生,”内德·兰德回答道,“一般人可以去相信有奇异的彗星穿过宇宙,有古老的怪物居住在地球的内部,可天文学家、地质学家就不会接受这类荒诞不经的说法。捕鲸手也是这样。我追逐过不少鲸类动物,也用渔叉叉到过很多,还杀死过几个,但是,无论这些鲸类动物具有多强的攻击力,无论它们是用尾巴还是用牙齿,它们都绝对不可能毁坏轮船的钢板的。”“可是,内德,有人举出例证,说有些船只被独角鲸的利齿穿透了。”“如果是木船,倒是有可能,”加拿大捕鲸手说,“不过,就是这种情况我也未亲眼见过。所以,除非拥有确凿证据,否则我是不会相信长须鲸、抹香鲸或独角鲸能够造成这么大的破坏程度的。”“听我说,内德……”“不,不,教授先生。除了这事以外,您说什么我都听。说不定是一条巨型章鱼?”“那就更加不可能了,内德。章鱼是一种软体动物,从这个名称看,它的肌肉就不坚硬。它不属于脊椎动物,就算它有五百尺长,它也无法对‘斯科蒂亚’号或‘亚伯拉罕·林肯’号这类船只造成危害的。因此,把这么大的事归之于斯堪的纳维亚海怪或其他类似的怪物干的,那纯粹是天方夜谭。” “这么说,博物学家先生,”内德·兰德语含讥讽地说,“您坚持认为有一种巨型鲸类动物存在?”“是的,内德,我再说一遍,我这么肯定是有事实根据的。我相信确有这种大型哺乳动物存在,它的躯体结构奇特,如长须鲸、抹香鲸或海豚一样,属于脊椎动物,长有一个角质的、极具穿透力的长牙。”“哼!”捕鲸手内德轻声哼了一声,摇了摇头,一副不为所动的神态。“请注意,我可敬的加拿大人,”我继续说道,“假若有这种动物存在,假若它生活在大海深处,假若它在海面以下几海里的深处游弋,那它就必须具有无比坚实的肌体才行。”“要那么坚实的躯体干吗?”内德·兰德问道。“因为,要想生活在海底深处,并受得住海水的压力,就必须具有无比巨大的力量。”“真的?”内德眨巴着眼睛看着我问道。“没错,举几个数字就能很容易向您证明这一点。”“咳!数字!”内德说,“数字不就是随便人怎么说嘛!”“这是具体的数据,并不是数学上的数字。您听我说,假定一个大气压相当于一根三十二尺高的水柱的压力。实际上,水柱不会有那么高,因为这里指的是海水,其密度高于淡水的密度。装,内德,譬如您潜入海里,您下潜到的深度是数倍于三十二尺的水,您身体就要承受相应倍数的大气压,也就是说,您身体表面每平方厘米就得承受相应倍数的压力。据此推算,在三百二十尺深处,压力为十个大气压;在三千二百尺深处,压力就是一百个大气压:在三万两千尺深外,也就是说,您下潜到大约水下二点五海里的地方,您就得承受一千个大气压,您身体表面的每一平方厘米得承受一吨的压力。可是,我老实的内德呀,您知道您身体表面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吗?”“我算不出来,阿罗纳克斯先生。”“大约有一万七千平方厘米。”“有那么多?”“事实上,由于大气压力略微高于每平方厘米一公斤的重量,您身体表面那一万七千平方厘米现在就承受着一万七千五百六十八公斤的压力。”“那我怎么没有感觉出来呢?”“您是感觉不出来,因为空气具有相等的压力,它进入了您的体内,否则您早就被压碎了。空气进入体内后,内外压力保持平衡,相互抵消掉了,所以您才能承受如此大的压力。可是,一旦潜入水里,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噢,我明白了,”内德说道,“因为水围绕着我,并未进入我的体内。”“正是如此,内德。因此,在水面以下三十二尺的地方,您得承受一万七千五百六十八公斤的压力;在三百二十尺的地方,这个压力将增加十倍,也就是十七万五千六百八十公斤;在三千二百尺的地方,压力增加一百倍,也就是一百七十五万六千八百公斤;在三万二千尺的地方,压力增加一千倍,也就是一千七百五十六万八千公斤,这就是说,您已经被压扁了,像是被水压机压成的薄片似的!”“天哪!”内德大喊一声。“诺,我可敬的捕鲸手,如果一些身长几百米、躯体庞大的脊椎动物在这么深的地方生活,其体表面积又高达数百万平方厘米,那它们所承受的压力就有数十亿公斤了。您来算算看,要承受如此大的压力,它们的骨架得有多大的抗力,它们的躯体结构得有多强!”“那它们的躯体就得是用八寸厚的钢板造的,如同铁甲驱逐舰一般。”内德·兰德回答道。“正如您所说的,内德。那么,您再想想看,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以快速列车的速度向一艘船冲过去,会造成什么样的破坏。”“是啊……确实……也许。”加拿大人被这些数字震撼了,但他又不肯服输,便这么哼哼唧唧地回答着。“诺,我把您说服了吧?”“有一点您让我信服,博物学家先生,那就是如果海底确实存在这种动物的话,那它必须像您所说的那样强大。”“可是,您这位顽固的捕鲸手,要是不存在这种动物的话,那您对‘斯科蒂亚’号所遭到的意外又作何解释呢?”“也许是……”内德在迟疑。“您说下去!”“因为……这不会是真的!”加拿大人心里一着急,竞把阿拉戈(阿拉戈 1786-1853:法国著名物理学家)的一句名言说了出来。不过,这种回答除了说明这位捕鲸手非常固执以外,其他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那一天,我没有再跟他多说。“斯科蒂亚”号遭遇的意外事故是毋庸置疑的。船体上确实留有一个大窟窿,等待修补。当然,我也并不认为有个大窟窿就很说明问题了。但是,这个大窟窿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就出现的,要说不是海底暗礁或什么海底利器造成的,那就肯定是被某种海底动物身上的像钻头似的锐器弄出来的。因此,我觉得,根据上面所做出的种种推论,这种动物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鱼目,即鲸鱼类动物。至于它是属于什么科,是鲸科、抹香鲸科还是海豚科,它是属于哪个属,应归于哪个种,这就有待日后弄清楚了。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这个尚不为人所知的动物进行解剖,而要解剖它,就先得抓住它,要抓住它,就得先用捕鲸炮去射杀它——这事应由内德·兰德去干——而要向它开炮,就先得看到它——这属于全体船员的事——凡此种种,可就得全靠运气了。
本片终
!感谢您的观看!
相关问答
《海底两万里》一共有47章,第一部24章,第二部23章。《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代表了凡尔纳丰富多彩的想象和缜密细腻的行文特点。小说中情节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