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欢迎留言探讨阳明心学
更多阳明心学内容在微❤同名公众号:天姿涂装
【原文】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
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
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译文】
徐爱说:人心好比镜子,圣人之心好比明亮的镜子,而常人之心好比昏暗的镜子。
朱熹的格物学说,好比拿镜子去照物,只在照的行为上下功夫,却不知道镜子本身是昏暗的,又怎么能够照物呢?
先生的格物之说,好比是打磨镜子,使它明亮,在打磨镜子上下功夫,镜子明亮了自然能够照物。
【解读】
禅宗五祖老了,准备把衣钵传给弟子。在其弟子中,有两位最优秀,一是神秀,二是慧能。
五祖让两位交份修行感悟,神秀的修行感悟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五祖说:「你呀,还没有入门。」
慧能的修行感悟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五祖说:「你呀,只不过刚入门。」
后来,慧能离开寺庙,行走人间,终于证道,成为禅宗六祖。
今天来看,神秀属于理学,必须刻苦修行,得到天下真理;慧能属于心学,我心中即有天理,不必向外求学。
而阳明心学和传统心学不同,他说,人心是明镜,只要擦拭明镜即可。
但拿什么擦?
慧能才入门时,认为只要拿自己的念头擦就是了。
而王阳明则认为,拿念头擦,不是如枯木死灰地在那里坐着,认为天理在我心中,就万事大吉,你必须去事上验证这个天理。
确切地说,这是一种科学精神,要不停地做实验。做实验的真正目的不是创造新事物,而是验证已经存在的事物的正确性。
经过验证后,若发现从前的天理不对,那就要立即纠正,这纠正的过程就会产生新事物。
做实验,就是如慧能一样去人间,体悟各种人情事变。
镜子本身如果昏暗,就是良知不明 ,这样一来,你越是涉猎外物,就越是迷惑,越不能获取到真正的知识,因为你的镜子是昏暗的。
若要良知光明,就必须擦镜子。擦的过程就是去事上磨炼的过程,磨炼的过程,其实就是验证我们心中与生俱来的真理的过程。
真理非常简单,人所共知,所以人人都能验证真理,只要肯擦镜子,镜子就没有不明的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善慧
“空手把锄头”一句,乍看似乎不通,既然是空手,怎么又说是把锄头呢?既然是步行,怎么又是骑水牛呢?人从桥上走过,分明是看到桥下的水在流,怎么说是桥流水不流呢?其实,这是禅师们从较高的境界来看待世界,希望我们从差别中来认识平等,从动乱中来认识寂静。只要我们心中澄明宁静,喧嚣之地也有静寂深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
这首诗有着高山流水的味道,天生有些人一看就能明白。禅宗讲究顿悟,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未开悟者呈现了以手指月的姿势。闲事,也即烦心之事。关键在于是否能在任何环境中都找到通往风花雪月的境界之路。春夏秋冬除了风花雪月之外当然还有别的,就看眼光自然而然地望向何处了。春天有百花,夏天有凉风,秋天有明月,冬天有白雪,风、花、雪、月这些在不同时刻都能象征着令人心境豁达之意的事物,便是开悟的人能够保持淡定从容的绵绵无绝之力。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柴陵郁
我们本来与佛一样,具有一切智, 自然智, 无碍智(自性的表现)。但由于迷而未悟, 不但不得受用, 反承此心性之力, 起惑造业, 由业堕苦。展转沉迷, 轮回六道。尽未来际, 了无出期。一旦破除执著妄想,则自性现前,了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憨山德清
这首诗主要抒发对世事无常、繁华易逝的感慨,首联用比兴的手法,春日杨柳一片生机,转眼秋风里菊花黄遍,“才”“又”形容时间之短暂,仿佛一眨眼春光即逝去了,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尾联用比喻直接发表议论,富贵荣华,都象梦幻和飞霜一样容易失去,美好的事物终究不能停留,人生就是充满了这样的无奈。诗句通俗浅显,格律却很严整,鲜明的对照更增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使人产生共鸣,为之动容。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描写农夫插秧的时候,一根接着一根往下插。“低头便见水中天”: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心地清净方为道”: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时候,才能与道相契。“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
这首诗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常人有一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譬如:某人学问比我渊博,就尊重他;某人钱财比我富足,就巴结他。如果此人条件比我差,就不予理会。殊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道理。禅师们观看这个世界与常人就有显著的不同,譬如诗中说:“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无尽藏尼
这首诗偈是唐朝无尽藏比丘尼的大作,主题是说:世人都在心外求法,用眼睛追求声色美,耳朵喜听各类音声,鼻子闻香嗅辣,舌头喜尝甘甜滋味,身体喜爱柔软触觉,心里喜欢各种分别。一颗心,每天都在追逐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迷魂失魄。而禅师们却只要一闭眼睛,不看、不听、不说,当下整个宇宙就都在他心中了。
来是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鸟窠
“来时无迹去无踪”,人的生与死都毫无痕迹可寻,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向哪里去。
“去与来时事一同”,在死生之间,只有一件事是相同的。是什么呢?就是迷惑。人从生到死,都无法摆脱迷惑。“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如果不能看破生命中充满了迷惑,那么人就只能陷入迷中一再沉沦,到最后一无所得。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
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
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
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佛曰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1.不恰当。“触动”和“感觉”搭配不当。恰当。“触动”准确体现了作者内心短暂而细微的变化。2.(1)作者寻找菩提树多年,一直未能如愿;(2)即使这...
《菩提树》歌手:浮克专辑:《东郭先生》我看见天空有天使起舞传说中那美丽的国度在白云深处一条路一条路千辛万苦绕过那深深的悲伤山谷那远处蓝色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意思是:众生的身体是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如同一座明亮的台镜,要经常勤加拂拭,不要让它染上尘埃。...
《菩提树》歌手:浮克专辑:《东郭先生》我看见天空有天使起舞传说中那美丽的国度在白云深处一条路一条路千辛万苦绕过那深深的悲伤山谷那远处蓝色的...
一般来说,盆栽菩提树病虫害有蚧壳虫,红蜘蛛,小飞虫,蚜虫,这些体型比较小,数量多,而且手动消灭难度大的,准备小喷壶,用洗洁精,洗衣粉也可以兑水喷洒,...
观音山上观山水,照心镜下望云海!观音山上观山水望江楼前望楼台2.观音山上观山水文殊院里文殊佛3.法源寺中法神佛4.醉仙亭里醉群仙。5.迎客松前迎松...
释尊有一次外出,正好遇到一只饥饿的老鹰在追捕一只可怜的鸽子。鸽子对老鹰说:“你放过我吧!错过我你还有下一个,可我的命只要这一条啊。”老鹰说:“...
金庸先生的著作----天龙八部出自金庸的<<天龙八部>>.大理镇南王段正淳的王妃刀白凤(段誉的母亲)向四大恶人的老大段延庆讲述多年前那个风雨交加的...
我看见天空有天使起舞,传说中那美丽的国度,在白云深处一条路,一条路千辛万苦,绕过那深深的悲伤山谷,那远处蓝色的是天幕,他们说走一步是痛苦...
《菩提树》我看见天空有天使起舞,传说中那美丽的国度,在白云深处一条路,一条路千辛万苦,绕过那深深的悲伤山谷,那远处蓝色的是天幕,他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