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是汉代皇族的后裔之一。随着王莽篡夺汉王位,以及王朝短命的新王朝解体期间随之发生的内战,他成为几个继承王位的下一代之一。在公元36年,他集结军队,在竞争对手面前自封为皇帝,打败了对手,摧毁了以分裂和掠夺而闻名的赤梅农民军,最终统一了全中国。他在洛阳建立了自己的首都,距离前首都长安以东335公里(208英里),开创了汉末东汉。他实施了一些改革(尤其是土地改革,尽管不是很成功),旨在纠正导致前西汉衰落的一些结构性失衡。
他的改革给汉代带来了两百年的延续。光武帝的队伍中有许多能干的将军,但奇怪的是,他缺乏主要的战略家。这很可能是因为他自己看起来是个杰出的战略家;他经常指导将军们远距离的战略,他的预测通常都是准确的。后来的皇帝常常效仿这种做法,他们自以为
是伟大的战略家,但实际上却缺乏光武帝的才华,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中国历史上帝王的独特之处是光武帝的果断与仁慈的结合。他经常寻求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好战的手段来控制他所控制的地区。尤其是,他是王朝开国皇帝的罕见例子之一,他既不出于嫉妒,也不出于偏执,杀害那些在他的统治稳固之后为他的胜利作出贡献的将军或官员。公元22年,当王莽的激进改革措施使他的新王朝不受欢迎时,刘在强大的氏族和其他富有的地主家庭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支军队。王莽在23被杀后,刘击败了其他叛军,建立了自己的权力。两年后,他迁都长安(今西安)到中国东部的洛阳,也就是东汉,并宣布自己为皇帝。光武帝在位后10年,巩固了统治,镇压了许多国内起义,包括红眉起义。他还镇压了边境的游牧部落,并把帝国统治权归还南方边远地区。光武帝恢复了帝国的和平,他厌倦了打仗,不允许在他面前提起世界大战。东汉从来没有像西汉(也叫前]汉)那么强大。在王朝成立的战争中,大量的免税地被摧毁,从而消除了困扰东汉最后几年的主要问题之一。尽管如此,光武帝还是在少数贵族家庭的支持下上台执政,并继续依靠他们的军事援助。结果,这些家族逐渐增加了自己的财产,而牺牲了中央政府,王朝也变得像一个大氏族联盟。
公元23年,王莽在常安遇害,随后发生了一场控制土地的暴力战争。刘秀包围了他的学者,他变得很受他的军队欢迎。他的军队是夺取城镇的唯一力量,这使他赢得了农民的心和尊敬。刘秀把他的部队移到常安荒凉的地区,公元25年恢复了汉朝。这一王朝更名为东汉或汉代晚期。他把首都迁往常安以东的罗阳。在接下来的十一年里,刘秀与残余的红眉叛军作战。他吸收了叛军的一些派系进入他的军队,他的军队击毙了许多其他的红色眉毛叛乱者。王莽不能通过改革实现的,是通过暴力实现的;内战中死了的人太多,谁想得到土地,谁就得到土地;许多放贷者都死了,许多农民没有债务。刘秀通过尽可能的降低税收,帮助重建被摧毁的经济。此外,刘秀废除了不适当的法律,并推出了有关从越南和韩国释放奴隶的新法律。刘秀认为灌溉结构重建,促进农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刘秀在位期间,为了稳定未来皇帝的统治,他提倡学术,限制太监和皇室成员。
没有八王之乱,就没有五胡乱华。
司马氏自己不先乱起来,如果能保持比较安定统一的政治局面,当时已经南迁进入并州境内的匈奴及西北沿边地区的羌族、氐族就会逐步在汉人的管理下,逐步进行民族融合,成为汉人。
但是司马氏自己先乱起来了。司马氏主导下的魏灭蜀是公元263年,司马氏篡魏入晋是公元265年,晋灭吴是公元280年,汉末以来将近一百年的分裂割据和战争局面才终于结束,归于一统。
西晋又继承了曹魏时期国力上升的势头,虽然魏晋皇权发生了转移,但没有经历全国性的动荡和战争,国家的整体形势和实力并没有什么变化,仍然在稳步上升。只要司马氏政治举措得当,延续这个恢复和发展的态势,开创一个汉末以来的新高峰也是有可能的。
但就在这个时候,全国统一才十年的公元290年,西晋第一位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去世,他的白痴儿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紧接着第二年,司马衷的皇后就召宗室楚王司马玮发动政变,诛杀了辅政的杨皇后的父亲杨骏,八王之乱就此拉开序幕。
八王之乱是司马氏宗室相互之间的自相残杀,造成北方腹地大乱。一开始还是各地宗藩以自己封地内的资源和军队进行战争,当各个宗室藩王自己的兵力都已经用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才开始各自招纳内迁的胡族帮助自己进行政治斗争。
这样,最后是让本来是被引入帮忙的少数民族反而发现晋朝已经不如原来那么强大,有机可乘,才开始有了自立为王的野心。如果没有出现八王之乱,西晋始终保持着安定统一的局面,内迁的少数民族也就无机可乘了。所以,问题不是出在胡族内迁政策,而是出在司马氏自己的政策措施失当。
为什么会发生八王之乱呢?
是因为司马炎临死前,感到太子司马昭愚钝,把希望寄托在孙子司马遹身上。为了保证皇权稳定,又特意安排自己的老丈人弘农杨氏出身的杨骏辅政,外面又有宗室领兵驻守各地,觉得这样是万全之计。但结果是宗室率兵诛杀了杨骏,其他宗室再率兵以勤王为名叛乱,整个西晋就先自己乱起来了。
也就是说,八王之乱的根源就在于宗室出镇大藩,又有兵权,所以,当政治斗争激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称兵相向。而司马氏之所以出现这种让宗室在各地领兵的情况,原因就是司马氏自己很清楚,他们能够从曹氏手中篡夺皇权,是因为曹氏的宗室没有什么实力,反而是外围宗亲如曹真、曹爽父子这样血缘关系比较疏远的人来掌握大权。
从曹丕开始,一直对宗室诸王采取严密的监控政策,形同禁锢。对此,在魏明帝曹叡时期,曹植就曾多次上书表示反对,认为应该封建宗室,给予一定的权力,夹辅王室。
《三国志·曹植传》:昔管、蔡放诛,周、召作弼;叔鱼陷刑,叔向匡国。三监之衅,臣自当之;二南之辅,求必不远。华宗贵族,籓王之中,必有应斯举者。故传曰:“无周公之亲,不得行周公之事。”唯陛下少留意焉。
近者汉氏广建籓王,丰则连城数十,约则飨食祖祭而已,未若姬周之树国,五等之品制之。若扶苏之谏始皇,淳于越之难周青臣,可谓知时变矣。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豪右执政,不在亲戚;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唯陛下察之。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
总结起来,曹植的意思就是,封建宗室,夹辅王室,虽然也有风险,但皇权不会落到外姓人手里。而晋国之所以出现三家分晋的情况,就是因为晋国进行了长期的宗室之间的斗争,形成了六卿轮流辅政的局面,最终却是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晋国,晋国的宗室毫无反抗之力。
但曹植的这番议论的问题在于,他没有看清楚历史变迁的大趋势。
春秋时期,各国宗室都有世袭的爵位,是各国公侯,掌握着各国的内外权力,导致各国君主的权力都受到公族宗室的挟制,权力不够集中。在春秋到战国之交,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无论是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还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根本性的目标都是废除宗室的权力,加强君主集权,并逐步废除宗室的世袭领地的分封制度,建立郡县制。
也正是因为秦国在这个改革过程中最为彻底,所以秦国率先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在列国竞争之中率先崛起,最后消灭了其他各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秦朝。
但同样也是这个原因,秦国宗室无权,一旦皇帝去世,继位的皇帝懦弱无能,或者年龄太小,就会出现皇权旁落的权臣,也就是李斯和赵高的情况。最后,秦国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冲击之下轰然崩溃时,秦国宗室没有人进行抵抗。
汉朝建立后,总结历史经验,认为秦朝不封建诸侯是错误的,所以汉朝又开始消灭楚汉之争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异姓王,同时大量封建宗室为各地诸侯。但到了文帝和景帝时期,宗室诸侯的权力过于强大,又危及到了统一,最后出现了七国之乱。所以,到汉武帝实施推恩令,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重新建立起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
对于皇权世袭的继承制度来说,这是一个永恒的矛盾,从战国到清朝灭亡,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封建宗室,给予实权,容易出现宗室强藩威胁到国家统一,出现国家分裂的危险;如果不封建宗室,或者对宗室采取比较严密的监控,由大臣掌权,就容易出现权臣,也就是像魏晋之际出现的这种皇权转移的情况。
所以,历朝历代都在统一与分裂、皇权强与弱之间寻找平衡点。只要一边稍微失衡,就会导致这个平衡被打破,滑向另一边。曹魏采取严密控制宗室的政策,于是出现了权臣曹爽、司马懿,最终是司马氏篡权。司马氏鉴于曹魏失去皇权的教训,又大量封建宗室,本意是夹辅王室,结果是统一没多久,就陷入内乱,而西晋也在内乱中走向了灭亡。
而对宗室的重用也不是从司马炎开始的,而是从司马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司马懿先是一直在不断的提携自己的弟弟司马孚,后来又不断提携和培养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孚的儿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为子,司马懿也一直不断提携。司马懿的几个儿子也是在司马懿还在世的时候,就开始重用,或者出守州郡,或者拥兵镇守一方。
这种情况在司马懿看来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势力还比较强大的时候也没问题,但当司马炎去世,中央皇权出现了裂隙,就给了宗室中的野心家夺权的机会。其中,赵王司马伦就以叔祖的身份废黜了晋惠帝,自立为帝。
另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问题是,正如电视剧《军师联盟》中所描述的一样,因为司马懿长期搞阴谋诡计,他的儿子们也就有样学样,都跟着他学会了用阴谋诡计进行政治斗争,每个人都希望像司马懿一样,把自己的政治利益最大化。只要能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政治利益,不光其他人是可以牺牲的,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都是可以牺牲的。
为了司马家的政治利益,司马懿先和夏侯尚的女儿、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结婚,结果司马师发现夏侯徽知道了他们家在搞阴谋,就杀了夏侯徽。然后又娶司马懿曾经的同事吴质的女儿为妻,后来因为吴质政治上失势,司马师又休了吴质的女儿。后来,司马师又娶了泰山羊氏的女儿羊徽瑜。整个司马师的婚姻都是完全服从于自己的政治利益的,没有什么感情可言。
皇权争夺历来残忍,但是能做到像司马氏这样残忍无情,大肆屠戮,不忠不义,不仁不孝,君臣父子夫妻什么都不顾的,也不是特别多。西晋从篡魏入晋到八王之乱,不过二十五年。这之后,司马氏的皇帝就成了别人手中的玩物。到了东晋,皇权就更加衰落,用田余庆先生的话说,司马氏的皇权成了士族门阀政治的点缀。
相关问答
"建安风骨"的传统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
[最佳回答]"建安风骨"的传统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
从黄巾之乱起,到三分归晋终,绵延一个世纪的三国时期,除了波澜壮阔的征伐、波谲诡诈的谋算之外,魏、蜀、吴三国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的较量也从未停止过。三国是一...
导语:翻开史书,细细的去读中国的历史,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自汉朝灭亡到唐末为止这段漫长的历史中,有那么一个姓氏,为了争夺天下最高的统治权,在近七...(...
公元前711年,宋国宰相华督逛街时看见人家妻子漂亮,便见色起意,杀人抢妻,还顺手把国君杀了。可令人惊奇的是,事后竟没人追究这位色胆包天的宰相罪行,让他又...张...
鲜卑、契丹、匈奴这些民族,在历史长河里,早已经消亡。用消亡或许不太确切,准确来说,这些民族如今都已融入进了其他民族,主要当然是汉族。他们的后裔,现在...上...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煞是热闹!赤壁之战,曹操败北,刘备孙权趁势极力扩张,三国版图始有雏形。随后刘备夺荆州四郡(借孙权南郡),西取益州...他在三...
三国里没有刘邦,韩信,项羽,扶苏几个人。他们是秦末汉初时的人物,扶苏属于几个人的君主,而刘邦跟项羽应该是结拜兄弟,而韩信则是刘邦手下的大臣。三国里没有刘...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钟繇和张芝是王羲之之前的两位伟大的书法奠基人。他们共同改变了已经使用了将近500的隶书书法向楷书、行书和草书发展的新体系。东汉是书...
当然是明朝分析:1.明朝是有骨气的朝代。明朝依靠朱元璋开国,从一个放牛娃、和尚、兵、将军、元帅一步步成长,自有他的骨气和毅力。明朝没有像汉唐一样,用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