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死时,慈禧是40岁、恭亲王奕訢43 岁。他们都还正值中年。
同治帝死时19岁,未有子嗣。但皇后已怀有身孕。帝位不能虚悬到皇后生产,何况是男是女还无从得知。
所以,就有个迫切要解决的帝位继承问题。
究竟让谁来继位?
慈禧想得很多。这关系到她的未来地位问题。那么恭亲王想过没有?
他们不仅要想,而且要做。因为问题太现实了,是立即要宣布的问题。结果人们是知道了。
那么过程呢?
同治帝很烦恼。以一国之君要修复个圆明园直弄得满朝文武反对,现在总算三海让修,于是他又把兴趣转移到修三海。八月十八、十九两天,都驾幸南北海,流连忘返,兴致很高,至晚方还宫。
八月下旬开始,同治帝去了南苑。在这里观看了御前大臣、乾清门侍卫等马射,接着又行围射猎。但是,他自觉身体虚弱,尽管所乘之马乃署理伊犁将军荣全进献的西域良驹,还是难以支撑,第二天便于晾鹰台宣布围猎结束。
直至九月初六日,他都在南苑活动。初二日,他在晾鹰台检阅神机营操练,观看了枪炮的实弹射击表演等。
九月初五日,召开颁赏大会。给总管神机营的醇亲王奕譞以下大臣直至士兵颁奖。初六日经正阳门回大内宫中。此行他还感到快意,对荣全进献的黑花良驹感到满意,谕令内阁,将此马命名"铁龙驹"。
一进十月,他主要精力是忙于筹备慈禧太后的万寿圣典活动。
初二至初五,他在紫光阁亲阅新科武举马步箭射,并亲御太和殿,主持武举的排名典礼。拔取张凤鸣等三人为武科一甲,黄兆晋等17人为二甲,
此外三甲为115人。
到十月七日,同治便进入母后万寿典礼的实际举行。每天,都十分忙碌。十月十日庆贺典礼举行。一大早他就率王公、百官、蒙古王、贝勒、贝子、额驸等诸慈宁门行庆贺礼,宣读贺表。然后,一整天贺仪、宴会不断,第二天仍有欢宴要举行。
他实际上身体已不能支持。挨到二十日,懋勤殿传旨,此日起同治帝不能上朝。翁同龢日记里记述因"圣体违和,预备召见者旨撤"。
十月三十日在养心殿召见军机大臣,命军机大臣李鸿藻代行批答奏章,说明已不能亲自阅览和批复奏章了。
十一月初一日,外边传出皇帝得了天花病。初二日,消息得到证实,"知圣体发疹",为了贺"天花之喜",要求在12天里大臣上奏折用黄面红里。并要求穿花衣补褂,供娘娘,递如意,用红绢悬于胸。并传太医院御医李德立、庄守和诊治。
十一月初五日,同治帝谕旨,满文奏折,由恭亲王代为批阅。而惇亲王奕琮等奏,"圣躬正宜调摄,每日批折,仍遵前旨,暂由李鸿藻敬缮。批答请文折件,并暂由奕诉等敬缮。"
政治经验已很丰富、觉悟敏感的慈禧太后,当此之时,她不会眼看着大权旁落的。那时,病中的儿子她比谁都清楚。即使不病,她也天天要儿子来请安,一起进餐,她宫里的太监随时要为她打听皇帝的行动。如今,皇帝出现了极为严重的问题,病到连览批奏折的能力也没有了,而批阅奏折这么重要的大事,却要让奕诉和李鸿藻去代理。这对任何时期的国家政府来说,都是极为严重、极为危险的事。
不必说封建政府,即使是当今任何政府,由政府第一元首批阅的文件,哪怕是一件由别的官员代批代答了,也是要追究明白的。
何况,同治的病短期内不会治好,她不能任由别的官员、尤其是恭亲王这样能力强,在朝中威信极高的亲王,她更不能放心让他去控制即使是暂时的政权。因为批答奏疏,就是国家政权集中的表现形式之一。
即使在这暂且时日,她也要去直接承揽,不能让别人揽去如此重要的权力。
这对她来说不是难事。
十一月初八日,已正。她在同治帝的御榻前召见了朝中最重要的官员御前大臣和军机处大臣,御榻就在养心殿的东暖阁。
大臣们先向佛位三叩首,立起进入东暖阁又三叩首。这时才看到两宫皇太后坐在御榻上,手持蜡烛照着,让大臣们看视同治帝。同治帝伸出一臂来,声音微弱地问:"谁来此伏见?"大家见到同治手臂上"花极稠密"。看视已毕,太后示意让大臣们退出。
过了一会儿,又传入见。大臣们再次入见,这时慈禧已坐在正中的御座上。向大臣们"宣谕":这些天因皇上身体欠安,无法亲览奏章,尔等应想个办法,当有公论。又谕惇亲王奏对失体,颇蒙诘责。
大臣们听谕后,皆伏地叩头,又奏言皇太后调护皇上,关心国事,未免过勤,焦忧过甚,说着说着,不免流涕。
这时,诸王奏言:圣恭正值喜事,一切奏章及必应请旨之事,批请两宫太后权时训谕,俾有遵循。
慈禧听后,即命诸臣"具折奏请"。大家马上退至枢廷拟折稿。
但还未等诸臣离开,又传再人见。大家赶快人见,这次是入西暖阁,慈禧向大家说,此事体大,尔等当先奏明皇上,不可以直接向我们(指她和慈安太后)请。
第二天,两宫皇太后又召见御前大臣和军机大臣,地点是东暖阁皇帝御榻前。
大臣们如仪人见。看到皇帝已在榻上坐着,皇太后也坐在榻上。皇帝的气色很好,说话也有力。皇帝谕恭亲王:"吾语无多,天下事不可一日懈,拟求太后代阅折报一切折件,俟百日之喜余即照常好生办事。"并谕恭亲王当敬事如一,不得蹈去年故习。此语虽简单,但却极为严厉。
慈禧又说,昨天在西暖阁召见,乃出臣工之请,本恐烦皇帝心虑,故未告知。今当诸王大臣告皇帝勿烦急,已允诸臣请矣。
这时,皇帝举起臂来,让大臣们看视,臂上的斑疹颗粒已长得饱满。诸臣见了,都很欢喜。
慈禧太后在一天之内,三次召见御前和军机大臣,就把览批奏章之事搞定。
首次召见,提出奏折的批览、裁决、因皇帝无力躬亲,让诸臣拿出办法。并声称"当有公论"。又"指责"惇亲王奕琮的"奏对失体",即指他上奏让恭亲王和李鸿藻批览奏章一事。诸臣当然明白了慈禧的意图,于是奏称让
太后"权时谕训"。慈禧当即命诸臣写折奏请。然而又想直接把奏折送她实在不合体制,因为此时皇帝还活着,她已经是撤帘的太后。
于是又把大臣们召至西暖阁,命大家向皇帝奏请。皇帝自然不会不同意。在十一月九日,诸臣齐集皇帝的御榻前时,同治当着诸臣的面谕恭亲王让太后代阅折报,并严厉地告诫他要敬事如一,不要再蹈过去的争权覆辙。
这样,慈禧便轻易地把恭亲王等,因皇帝重病,裁决批览奏折的权力夺回到自己手中。实质上,一旦皇帝发生"不虞"之事,她就已先人为主,皇权早已在握了。
十一月初十日,同治帝正式发布谕旨,宣布自己生病期间"所有内外各衙门呈奏事件,呈请(两宫皇太后)披览裁定。
十一月十五日,慈禧一天连发五道懿旨。为同治帝的妃嫔各晋一级,为惇亲王加食双俸、恭亲王加一俸(已食双俸)、醇亲王加食双俸、孚郡王奕让和惠郡王奕详食亲王俸。其他的贝勒、贝子等尽受食高一等的俸禄。还把监禁的人犯酌减刑法落等。
慈禧的这些恩赐懿旨,表面上是为了给同治帝"冲喜",以祈上苍加恩,使皇帝病体痊愈。实则是为自己再次独揽大权庆祝,笼络人心。
总之,奕訢得到批答奏折的大权仅有5天,他利用这个权力批准户部和总署所拟拨100万两白银作西征军费;批准左宗棠借300万两洋债用做军饷。可见,当时的批答奏折一事,不是一般的问题,而是国家大权所属问题。可惜恭亲王只掌握5天,就被慈禧夺回。
同治帝在十一月初九举臂示臣,自以为"天花见喜",可以好转。又过25天,便"龙驭上宾"了。
当时他的病情似有好转。初十日传出的信息是"上今日脉气更好","饮食亦不少",一昼夜进元宝汤九碗,老米粥一碗。
但到二十日,腰部肿痛流脓,项背脖膝皆有溃烂处。三十三日,"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睡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内溃则不可言"。二十七日,"起坐时少",肿处"流汁极多","每日流至一茶盅有余","殊委顿"。
二十九日,诸臣视病,同治帝说"胸中觉热"。慈禧谓诸臣:"以现在流汁过多,精神委顿,诸臣可有良法?"这时,翁同稣奏:荣禄荐一89岁名医,慈禧点头同意。诸臣齐视皇上病,见御医正给皇帝挤脓,脓已半盅,
色白气臭,腰以下色紫,视之可骇。
午初,荣禄所荐名医祁仲到。辟臣与祁仲、李德立并入。半时视毕,宣召入西暖阁问状,恭亲王、醇亲王领医入西暖阁。五六刻医者出,恭王不久亦出。不多时,翁同稣等问荣禄病状。荣禄说出祁仲的看视情况和治疗方案。但讹传孝德立清脉。祁仲方未用,仅留存案。
慈禧为什么不用祁仲的治疗方案?有人说是她知道同治得的是什么病,祁仲的方案不对症,所以不用。
以后的几天,御医们也只是为皇帝开些补药或治标药,拖延而已。那说明御医李德立、庄守和也知道皇帝的病根,又不敢对症下药,就等着皇帝死了。
同治帝的死期终于来临了。
《翁同稣日记》写道:"人城小憩,未醒忽传急召,驰入内尚无一人也,时日方落。有顷、惇邸、恭邸、宝、沈、英桂、崇纶、文锡同入见于西暖阁,御医李德立方奏了急,余叱之何不回阳汤。彼云不能,只得用麦参散。余曰即灌可也。太后哭不能词。仓猝间御医称牙关不能下矣。诸臣起立奔东暖阁,上扶坐瞑目,臣上前遽探视,弥留矣。天惊地诉,哭号良久,时内延王大臣有续至者,人哭而退。惨读脉案,云六脉俱脱,酉刻崩逝。"翁同稣以目击者私记,他又懂一些医道,当是很准确地记述了。
同治帝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午后5时至7时死去,在位13年,死时19岁。
同治帝死于何病,约有几种记载。一说死于梅毒,二说是天花,三说是疮痈,四说是梅毒加天花。但比较集中的说法则是死于梅毒。
《清朝野史大观》记述:因为慈禧强令他去爱他不爱的妃子,不让去亲近皇后。造成他的家庭生活无乐趣。乃出宫纵淫,又不敢去外城著名的妓寮,恐为人所知,就专去内城私卖淫者取乐。人初时不知他是皇帝,后知之亦佯装不知。于是便染上了梅毒,开始时病见于脸,再见于背,同治帝不知为梅毒。待御医诊视,知为梅毒,但不敢言。乃请命于慈禧,慈禧得知皇帝得了梅毒,不令御医传出。就传旨说,皇帝是"天花之喜"。御医也只好以天花下药治疗,因药不对症,才送了同治帝的命的。
《十叶野闻》则说:"同治与恭亲王子载澄友善,二人常穿着黑色的衣服,到娼寮、酒馆、摊肆中游乐,这些地方的女子,为他们"遍游之",所以才得了梅毒,死时头发都落尽了。
不少史书还记述同治帝搞同性恋。
帝师李鸿藻年谱上说:"因之宵小乘机诱惑引导,遂至日惟嬉戏游宴,耽溺男宠,日渐赢瘠,未及再祺,即以不起。"
这里说的"男宠"即翰林侍读王庆祺。有史书载,王庆祺常与同治帝一起看春宫秘画,二人皆津津有味。王庆祺是顺天府人,生长京城。他是世家子弟,丰仪甚美。以侍读学士在南书房陪皇帝读书,同治甚爱之,每天同他游乐,以至于搞同性恋。同治帝死时有人讽刺他与王庆祺的丑行,写一对联曰:"弘德殿广德楼行何居惯唱曲八钞曲本,献春方进春册春光能几可怜天子出天花"
同治帝死后不久,御史陈彝上折弹劾王庆祺,言王庆祺"素非立品自爱之人,行止之间,颇多物议"。还说他去年为河南考官时,公然"微服冶游,汴省多有知之者"。由于事关皇帝,他的劾折只能说那些街谈巷议之辞多了,因无实据"未敢渎陈"等。慈禧阅奏,立下旨"王庆祺著行革职,
永不叙用,以肃官方。"
同治帝一死,马上产生了皇位继承问题。
一般而论,皇帝死前会立遗诏,表述死后的皇位继承。
关于同治帝的遗诏,《清穆宗实录》载有一个《大行皇帝遗诏》。但现已证明,这个"遗诏"是同治帝死后补写的,完全体现了慈禧的意图,此外尚有传闻,同治帝死前确有另外一个真正的遗诏。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同治帝死前,召他的师傅李鸿藻到御榻前。此时,正好皇后也前来问疾,站在皇帝一侧,欲引避。同治帝说:"不用。师傅是先帝的老臣,你是我的媳妇,我正有要言,何必引避?"鸿藻见了皇后,急忙免冠伏地。皇帝说:"师傅快起,此非常时刻,我就要不行了!"此时鸿藻、皇后皆失声哭。皇帝问皇后说:"我如不讳,必立嗣子,你是何意,可快说明。"皇后说:"国懒长君,我不愿居太后之虚名,拥委裘之幼子,而始宗社以实祸。"皇帝听后笑了笑:"你这么知礼,我就无忧了!"乃与师傅谋,以贝勒载澍入承大统。且口授遗诏,令师傅就榻而书之,凡千余言,书成,皇帝说:"明日或能再见一面!"
李鸿藻出宫,战栗无人色,赶忙跑到慈禧后宫,请急对。慈禧召之人,李鸿藻把遗诏进呈慈禧。慈禧阅毕,怒不可遏,立碎之,掷于地,叱鸿藻出。而后命尽断同治帝的医药饮膳,不许入乾清宫。不多久人们就听到了皇帝的死讯了。"
论者以为,作为19岁的皇帝,知将崩逝,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继承人。他所得之病又不是暴死,又不是令其昏迷之症。既然死前尚有许多头脑清醒的时日,也一定会留一个遗嘱的。但是否就如野史那般记述,因是野史,未敢全信。
而据可靠的记载是为《翁同稣日记》,该史料记述了慈禧、慈安、恭亲王对帝位继承问题的争论。
日记载:当诸王大臣闻同治帝崩逝的消息后,先入养心殿朝见慈禧太后,然后哭灵同治帝遗体,后又回到养心殿的西暖阁。慈禧太后谕云:
"此后垂帘如何?"
枢臣中有人对:
"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
慈禧太后谕云:
"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年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既定,永无更移,我二人(指与慈安太后)同此一心,汝等敬听,则即宣曰醇亲王之子载湉。"
翁同稣日记的内容大体应是准确的,但其中的枢臣对慈禧的谕令有异议,这个枢臣是谁呢?又说必须选年幼的才好教育,这个年幼的又指谁?对这些疑问,《慈禧外纪》可作为补充材料。
《慈禧外纪》记述:养心殿内,两宫太后对面而坐。凡议者,皆跪于下。慈禧首先发言:"皇后虽怀有身孕,不知何日诞生,皇位不能久悬,宜即议立嗣君。"
恭亲王抗言:"皇后诞生之期已近,应暂秘不发丧,如生皇子,自当嗣立。如所生为女,再立新帝不迟也。"
慈禧说:"现在南方尚未平定,如知朝廷无主,其事极险,恐致动摇国本。"
慈安太后则说:"据我之意,恭王之子载澄可以继承大统。"
奕诉听罢连忙叩头逊谢,连说不敢。
慈安又说:"在下一辈里,按序当立者为载治之子溥伦。"
溥伦之父载治也急于叩头说不敢。
慈禧又以载治是"过承子"否定之,提出立奕谩之子载湉。并说:"宣即决定,不可再延误!"
奕诉闻听,怒谓奕谓:"立长一层,能全然不顾吗?"
最后由投名法表决,结果7人赞成立溥伦,3人赞成立载澄,15人赞成立载湉。
遂决定由载湉继承皇帝位。
事实表明,在立嗣的问题上当时确定有过斗争,斗争是在慈禧、慈安、奕诉等人之间进行的,实质仍然是权力之争,是让不让慈禧听政之争。
奕诉"怒谓"其弟奕谩关于"立长"问题上,也是"怒谓"慈禧的。当时提出的几个人选,年龄最长的是载澍,这是传闻同治帝遗诏确定的人选。载澍是奕瞻之子,过继给道光帝第九子孚郡王奕谑为子,袭贝勒爵位。
若以"立长"为原则,当首先立"载"字辈的载澍,他的年龄在载字辈中最长。慈禧闻听后怒不可遏,坚决反对。其原因是载澍已成年,若继承皇位当即就可以亲政,慈禧就不能垂帘听政了。
第二位被提出的人选是奕訢的长子载澄,这是慈安太后提出的,她是根据王朝的一般传统,由长者排位,载澍被否定后,就是载澄最长了,当时17岁。这个年龄也接近亲政的年龄,慈禧太后即使可以听政,时间也不会太久。况且载澄是恭亲王奕訢之子,奕訢就成了太上皇,皇权为奕訢父子掌握,慈禧当然也反对。
第三位人选是下一辈,即"溥"字辈的溥伦。这个人选主要也是慈安太后提出来的,她提出的理由也是溥伦在同辈中年龄最长。但慈禧、奕琮都反对。反对的理由是溥伦是道光长子奕纬的孙子,但溥伦的父亲载治不是奕纬的亲生子,故此血统较疏远,不是近支亲室。若立溥伦为嗣,慈禧则成了太皇太后,无法再垂帘听政,就失去了权力。
而慈禧坚决选择的皇权继承人是醇亲王之子载湉。慈禧所以确定载湉为嗣皇帝,有几方面对她有利的重要因素:最主要者是载湉当年才4岁,幼年继统必须有人辅政。而当时实际正在实行的是皇太后垂帘听政制,自同治帝病后,慈禧也已在进行垂帘听政。让载湉为嗣皇帝,非常自然的是慈禧继续垂帘听政。再者奕譞是道光第七子、奕譞的福晋是慈禧的亲妹妹,慈禧既是载湉的伯母,又是他的姨妈,具有了亲密的双重血亲。加上奕譞此人比奕訢好管束,奕譞及其福晋在辛酉政变中都是慈禧的亲近,立有大功,完全可以信赖。因此,慈禧才否定别人,坚决选择了载湉。
当时的争论时间并不长。在同治帝死后一个多小时,慈禧便会同慈安驾
临养心殿西暖阁,急召惇亲王奕琮、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孚郡王奕德、惠郡王奕详、贝勒载治、载澄、公奕谟,御前大臣伯彦讷谟枯、奕励、景寿,军机大臣宝蓥、沈桂芬、李鸿藻,总管内务府大臣英桂、崇纶、魁龄、荣禄、明善、贵宝、文锡,弘德殿行走徐桐、翁同稣、王庆祺,南书房行起黄钰、潘祖荫、孙治经、徐郁、张家骧入。经过上面的一番争议,由两宫皇太后宣布懿旨:"醇亲王奕谩之子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对这个安排进一步解释:"皇帝龙驭上宾,未有储贰。不得已以醇亲王奕谓之子载湉过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特谕。"
这个曲折的解释是说,因为同治皇帝没有皇子,只好把载湉过继给咸丰皇帝为子,作为嗣皇帝继承咸丰的皇帝位。将来载湉生有皇子,再继承同治帝的皇帝位。因为载湉是咸丰帝的嗣皇帝,而不是同治帝的嗣皇帝,所以慈禧太后自然仍是皇太后,而不是太皇太后。自然就仍然有听政的资格。
宣布懿旨之后,即把4岁的载湉抬进了皇宫,当夜就继承了皇位。
载湉为帝的年号为光绪,"意谓绩道光之绪也",就是说他继承的是道光帝直接传承的皇位。
当时,最为不幸的是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了。她以其年轻的生命为无所作为的同治帝殉难,据称也是为那场权力之争殉难的。
阿鲁特氏是同治帝亲选的皇后,但她仅做皇后两年,在同治帝死后百余日内也死去了,死期是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1875年3月27日)。死年被封为孝嘉皇后。
她自被同治选为皇后,一直不被慈禧所喜欢。据野史传闻,慈禧爱看戏,阿鲁特氏不得不陪侍左右,当她看到演淫秽情节时,就把脸转向一边,慈禧看到后更不喜欢她。左右劝她不要逆着皇太后,那将对她是很不利的。而阿鲁特氏则说:"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者,非轻易能动摇也。"③有人把这话传给慈禧听,慈禧深恨之,"由是有死之之心矣"。慈禧认为这是阿鲁特氏讽刺她,以为她自己是由大清门迎入的皇后,而慈禧则是作为秀女选进皇宫的。
同治帝重病,慈禧不让她去侍奉,她不敢去,就骂她"无夫妇情"。
到同治帝实在病得不行了,皇后哭着去探视,亲为同治帝擦拭脓血,慈禧又大骂:"此时尔犹狐媚,必欲死尔夫也!"而《清朝野史大观》记述:至同治帝弥留之际,皇后不等召便哭着去见皇帝,为同治帝擦拭脓血,同治硬撑着写给她一纸。此时慈禧也到了东暖阁皇帝的榻前,见到此情一边痛骂皇后,一边问:"皇帝与尔何物,可与我!"皇后不敢隐匿。慈禧一看,是同治帝写给她的遗诏。便冷笑说:"尔敢如此大胆!"立焚之。同是《清朝野史大观》的另一记述稍有不同,说是等同治死后,慈禧宣布的遗诏与同治给阿鲁特皇后的遗诏大不一样,皇后非常悲伤。此事被慈禧知道了,马上召她,慈禧见到同治给皇后的真正遗诏,乃狠狠地"批其颊",并说:"你害死了我的儿子,还想做皇太后吗?"皇后跪在地上,只是哭泣,后来回到自己的宫室,乃痛不欲生。
总之,同治死后,慈禧又决定让载湉作为咸丰的继子承袭皇位,慈禧仍然是皇太后。阿鲁特皇后应该是皇太后,位子却又被慈禧占去了,不可能她们婆媳同时做皇太后。她既是同治帝的皇后,总不能再是光绪的皇后吧?于是,自从慈禧宣布自己仍做皇太后听政那天开始,就把阿鲁特氏逼到一个无法再存在的不堪地位,亦即死路。
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绮入宫探视时,询问皇后以后该如何处?慈禧说:"皇后如此悲痛,就让她随太行皇帝去罢!"据说,阿鲁特氏走投无路时,曾写条请命于父亲崇绮,崇绮批了个"死"字。
皇太后的生路被慈禧再次占去了,留下的只是一条死路了。
那么,她是怎么死的呢?《清史稿》记:"二年五月,御史潘郭俨周岁早上,请更定谥号,谓:'后崩在穆宗升退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悲伤致疾,或云绝粒赏生,奇节不彰,何以慰在天之灵?"然而,慈禧却严厉地处分他,结论是:"其言无据,斥为谬妄,夺官。"
御史上奏只是要对一个死者给予表彰,慈禧为什么这么严厉地处分上奏的潘孰俨呢?这就会让人去想,一旦表彰了阿鲁特皇后,可能会鼓励更多的人议论此事,可能就会揭示出皇后的死亡原因来。总之,都会对慈禧不利。所以她以极为严厉的手段处分第一个上奏人,企图猛然压下,让那些不利于自己的舆论不会蔓延。殊料,她的严厉行为却给人欲盖弥彰的认识,让人去想:阿鲁特皇后到底是吞金、绝食,或者是被慈禧设法暗害而死的呢?
一切都平静下来了。
十二月初七日,礼亲王世锋领衔,朝臣上公折请两宫皇太后再度垂帘听政。慈禧当即谕:"俯允所请"。
十四日,两宫太后批准奕譞请开去各种差使以与皇帝回避的奏请,指示今后各项宫中大礼,奕譞不再"随班行礼",同时赏予亲王世袭罔替的特权。十五日,决定来年为光绪元年。
从此,慈禧太后开始了名副其实的第二次垂帘听政,奕诉也开始了不居辅政之名的第二朝辅政。
相关问答
一等宫女宅女在古代后宫的幸福生活诛颜珠帘不卷夜来霜之沅沅曲孝嘉皇后绣妃淑妃太子妃升职记迷心计永和宫主甄嬛传姊妹篇如懿传妃嫔这职业后宫谋...
《后宫·如懿传》《后宫甄嬛传》《步天歌》《倾世皇妃》《凤求凰》《宫怀缱绻》《深宫如海》《孝嘉皇后》《妍惑》《金枝玉叶》《大宫·雏菊曲》《...
搞笑的书,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都市、情感、穿越、修仙、古装、还是什么?我给你推荐几个你自己选吧!我推荐的不多但保证个个是精品,让你回味无穷,第一个《...在...
帝王妻,作者:镜中影宸宫,作者:沐非皇后策,作者:谈天音此心无垠,作者:无非由清宫汉女,作者:紫陌沫尘柔福帝姬,作者:米兰Lady清宫-宛妃传...帝王妻,作者:...
《后宫·如懿传》《后宫甄嬛传》《步天歌》《倾世皇妃》《凤求凰》《宫怀缱绻》《深宫如海》《孝嘉皇后》《妍惑》《金枝玉叶》《大宫·雏菊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