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名寺众多。历经千载,有幸保留至今的塔院寺庙虽然不多,然身临这座千年古都,尚可遥想当年招提栉比、宝塔骈罗的景象。
若论气势恢宏,神光壮丽,则有闻名遐迩的慈恩寺;若想回味唐风古韵,则有庭院相接,嘉木被庭的青龙寺;若论廊庑绮丽,则有雕墙峻宇、檐宇清净的香积寺;若论以文字般若贯通华梵,融汇中印,则应首推草堂寺。
草堂寺位于终南山下圭峰北麓,正是在这座千年古刹,自西域远道而来的鸠摩罗什将梵典佛音翻译成为华文佛典,传承至今。
01
千年译场,三论祖庭
南北朝时期,佛教十分兴盛。姚秦国主姚兴执政后,大兴佛教,当时长安城内高僧云集,弘法传道。姚兴在逍遥园内设寺,寺内临时构筑一堂,暂时以草苔覆顶,故得名“草堂寺”。春秋代序,作为皇家宴乐欢愉的逍遥园已经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留下了作为修行道场和历史古迹的草堂寺。
滔滔孟夏,草木莽莽,终南山千里茸翠,鸟鸣嘤嘤。
这座寺庙红墙灰瓦,大门约面阔三间,山门上方高挂着赵朴初先生所题写的金字横匾——“草堂寺”。
草堂寺是有着千年历史的译场,也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三论宗的祖庭。
在这里,伟大的翻译家鸠摩罗什译出了《妙法莲华经》、《佛说阿弥陀经》和《金刚经》,留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偈语,让后人参悟千年。
02
始于东晋,辉煌至今
草堂寺创建于东晋,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原为后秦皇帝姚兴在汉长安城西南所建的逍遥园,弘始三年(401年),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居于此,苫草为堂翻译佛经,由此得草堂寺名。
魏末周初,大寺一分为四,草堂寺即其一。
隋大业二年(606年),唐高祖李渊为郑州刺史时,曾为次子李世民目疾来草堂寺求佛保佑,造石佛一尊送入寺内供养。
唐王朝建立后,寺院重又兴盛。唐太宗曾经来草堂寺瞻仰题诗。名僧圭峰宗密禅师住持草堂寺,大事修葺,在此弘扬佛法,大振宗风,中兴草堂,改名为“栖禅寺”,但旧名仍被沿用。唐末寺毁。
宋乾德四年(966年),朝廷对草堂寺进行大规模重修,改称“清凉建福院”。
金明昌四年(1193年)辨正大师增修讲所,梁栋宏丽,楹檐宽敞,复称草堂寺,曾作亭覆护罗什舍利塔。
元代,皇太子五年内曾四度下旨对寺进行大规模修葺,逍遥园、栖禅寺、草堂寺之名并用。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鸠摩罗什弟子僧肇被封为"大智圆正圣僧",草堂寺因此又改名为"圣恩寺"。清同治年间,寺院遭遇战火,殿宇几乎全毁;光绪七年(1881年),复建的草堂寺又被山洪冲毁。
1952年后,国家曾三次对草堂寺进行维修和改建。
2001年06月25日,草堂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3
坎坷长安道,河西十七载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鸠摩罗什出身于龟兹,自幼聪慧,年少成名,精通佛典,蜚声西域。据记载,鸠摩罗什辩才无碍,讲经说法,叹为观止,但真正让鸠摩罗什不朽的却是他的译经事业。
鸠摩罗什从龟兹走来,他要去长安,河西并不是他的终点,却是他旅途中最漫长的驿站。不同于诗人远离故乡的婵媛伤怀,作为一个志在绍隆佛法的僧人,鸠摩罗什不能让自己的心沉湎于挂结而惆怅不已,也不能使自己的情思蹇产而不能释怀。鸠摩罗什很清楚自己的使命,他在耐心的等待时机。
《高僧传》记载:
弘始三年三月(公元401年),有树连理,生于广庭。逍遥园葱变为茞,以为美瑞,谓智人应入。
从西域到中土,鸠摩罗什可谓历经万苦千辛,遍尝人间疾苦,长安是鸠摩罗什万里旅途的终点;为了说出佛法真意,鸠摩罗什研精覃思,穷年忘倦,用汉文翻译出不朽经典,草堂寺是鸠摩罗什译经事业的起点。
03
百龄影徂,千载心在
在草堂寺内西侧,有一座鸠摩罗什舍利塔,塔用砖青、玉白、墨黑、淡红、浅蓝、赫紫、乳黄、月灰等八种不同颜色的玉石、大理石雕刻镶砌而成,因而又称“八宝石塔”。
据传宝石来自西域诸国,西域的百姓为了表达对鸠摩罗什的崇敬与思念之情,采集了晶莹透亮的五色宝玉,不远万里送到长安。
鸠摩罗什坚信自己所翻译的佛经切合原意,发誓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高僧传》记载鸠摩罗什临终后,“即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薪灭形碎,唯舌不灰。”
百岁如流,富贵冷灰。相比于浩瀚的宇宙,人活百岁长寿亦不过是人间的过客,然而文辞的生命力却能历经千年而亘古弥新。
佛经是佛所觉悟的真理,伟大的真理离不开语言的承载,“文以行立,行以文传”。
鸠摩罗什自姚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抵达长安,十年间翻译了70余部、近400卷浩繁的佛教梵文经典,如《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佛说阿弥陀经》等。
佛教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大地,其他的宗教也沿着丝绸之路相继而来,如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印度教、景教等。若论及外来文化与中华固有之文化的融通之典范则非佛教莫属。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大概没有人会把佛祖当成一个外国人,也不会有人认为菩萨的救苦救难有地域之隔阂。
图片来源丨十愿百科
摄影丨妙传、张晓丽、草堂寺
这段话涵盖了金刚经的思想精髓,很难理解,之所以很难理解是因为:
首先第一层次的理解,是它字面意思难以理解,如果古文功底差,对佛教经典不是太熟悉的话,很难理解字面意思。
其次是第二层次的理解,即使理解了字面意思, 它背后隐藏的深刻思想智慧,也难以体会,你可能知道它的字面意思,但是它表达的这种思想却无法感受和深切的去领悟,也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应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面我尝试着用我的理解去做第二层次的解释,理解有限,只供参考,请勿执着。
这四句话是说,世界上的一切有作为,有造作的因缘聚合而生的事物(包括一切物质、事件、现象、精神意识等),都像梦幻一样,看着真切,实质是虚幻的;
也像泡沫映照出的影子一样,虽然华丽,却很脆弱,一转眼就会破裂消散;又好比露珠,虽然晶莹剔透,十分美丽,却不能持久,终会消于无形;又如闪电般不可捉摸,转瞬即逝。
我们应该用“如是”的态度去看待世间万法,允许和接纳客观事物以其本来的样子和特性存在,尊重和接受事物本无常这一真相。
我们如果抱持这样的观念去看待万事万物,就不会执着,就不会有痛苦。
想一下,当一个人追求一种东西时,他知道那种东西是具有“空”性的,是因缘聚合的,即使得到了,也是随时会改变的,他就不会执着,他就不会沦为“东西”的奴隶,他知道那些东西是为他服务的,而他才是主人。
比如,一个人追求权势,当官位到达一定级别时,整天沉浸在权力的梦幻中,把职位这个社会角色当成了自己,以为是真的,是永恒不变的,被迷了心,结果贪腐了,被抓了,痛苦不堪。他的执着,使他沦为虚幻权力的奴隶。
一个人追求财富,当财富积累到一定身家,被财富所迷,骄傲放纵了,结果后续投资失败破产,反欠了巨额外债,挺而走陷,坑蒙拐骗,身陷囹圄的不在少数……他们的执着,使他沦为金钱的奴隶。
当一个人失去一些东西时,他知道这些东西本来就是无常的,他就不执着。也许他也会痛苦,但是他接纳自己失去,他允许自己痛苦,他痛苦的程度就会很低,他会很快挺过去,很快振作起来。
很多时侯,人之所以痛苦的难以自拔,是因为我们不允许自己痛苦反而更痛苦。内心的不接纳,造成了内在的分裂,这种痛苦远远大于失去本身造成的痛苦。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我允许一切的发生。
因为世界的真相本来就是无常的,所以允许一切现象“如是”存在、“如是”发生、“如是”变化,不去对抗,以一颗博大的心去包容天地,接纳万有,这样又哪里会有痛苦呢?
所以,佛陀所说之《金刚经》是超越苦海的智慧,是一只直达涅槃彼岸的竹筏,可直达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解脱之境。
感恩释迦牟尼佛,为我众生说此甚深无上般若妙法!
—— END ——
责任编辑:李柄增一跟势交易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金刚经》---原文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最佳回答]意思是说世尊告诫我们凡人修法,纵使千万岁,也未必成果,为什么呢,一切有为法,世间一切有所为,或者有所不为的法,都是凡人的执着,所为或者所不为在世...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金刚经》中最后的四句偈语。这段话涵盖了金刚经的思想精髓,很难理解,之所以很难理解是因为:首先...“...
[最佳回答]有如梦幻泡影如梦亦如幻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切因缘造作的事物,现象都如梦幻泡影般的虚幻不真实,也是不能长存的真理.我...
[最佳回答]意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依照因缘和合而成不是恒久不变就如同梦幻般显现不要执着于它是真实存在的楼上的julep有为法不是指法术意思是说:世间万...
[回答]原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一切由条件构成的现象,都是虚幻的,好象梦幻泡影,好象露水闪电一样,应该这样看待这个世界...
[最佳回答]大意:一切因缘所生的事物都是像梦等(六个比喻)一样非实有的,学者应该常作这样的观察.法:可以简单理解成一切的事物和现象,“法”是无所不包的,没有...
[最佳回答]一切你能看见、听见、闻到、尝到、感知和感受到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就好像你能知道露水很快会干以及闪电一刹即逝(解释:有些事情...
[最佳回答]阿弥陀佛您的问题提得很好,佛说凡所有相皆为虚妄,如露亦如电.幻,不能说他有,不能说他无,这就叫“幻”,就好比天上的白云,虚无缥缈,但是又存在,法而...
[回答]亲,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就给个好评吧。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跟我继续交流哦。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