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天国余部:遵王、瑛王、琅王的“后来”故事

达昕(Marcin Damek)

【编者按】2021年是太平天国金田起义17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刘晨共同邀请国内外学者撰写系列稿件,向读者介绍“太史”研究的新方向、新成果,也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助力。

170年前的1851年,随着金田起义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引起中国内战。尽管初期取得了成功,后期太平天国力量渐渐衰落。1864年,清军将领曾国荃占领当时太平天国政治中心天京(南京市),洪秀全在围困期间因疾病而死亡。同年,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和其他起义的最高领导人,包括干王洪仁玕和忠王李秀成被捕。

当我们谈论太平天国运动时,一般都是指1851年到1864年间。在历史叙事中,1864年便是“太史”的终结点。其实,不少学者对太平天国余党情况均有关注。本文就几位典型人物详加介绍,以飨读者。

赖文光:最后的太平军人

1864年南京陷落后,江苏、安徽和浙江省都有太平天国余军,其中一个统帅便是遵王赖文光,他的部队与捻军联系在一起。捻军从1853年以来与清军战斗,在1864年南京陷落之前,捻军与太平方合作,共同抗击安徽省的清军。1864年后,随着遵王部队到来,这种合作得到了加强。

目前尚不清楚赖文光的部队与捻军合作程度如何。一些消息表明,赖文光被捻军认定为重要指挥官。曾国藩对遵王评价很高,他描述赖文光是“最重要的土匪指挥官”,这表明太平天国余部已成为捻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茅家琦先生认为,捻军并不认为赖文光的实力是重要的。(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第三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44-146页)

无论遵王与捻军之间的合作如何,我们都能确定地说,赖文光的加入使得捻军起义持续了更长时间。1865年,捻军杀死僧格林沁,曾国藩成为了清朝军队主要统帅。曾国藩了解捻军的力量——游击战术。此外,捻军骑兵可以较好地围困敌人,并在前线找到可以休整队伍的地方。看到这一点,曾国藩改变了策略。他没有与捻军进行更多的战斗,而是专注于加强前线,之后逐渐将他的军队移入捻军领土。

事实证明这种策略是非常有效的,以至于在1865-1866年,捻军分为两组,即所谓的西捻军和东捻军。东捻军聚集在赖文光周围,直到1868年赖被清军俘虏。被处决前,赖文光写下了他的自述,在供词里,遵王描述了与捻军的战斗如下:“久知独立难持,孤立难立之势,于丙寅十六年秋,特命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怀王邱远才等,前进甘陕,往连回众,以为犄角之势。”

赖文光余军是否到陕西并参与了当地回民起义,具体情况不详。而西捻军在1868年至1869年间设法通过了直隶省,最后去了陕西。但是他们与太平军的关系仍不明确。与赖文光部队同时期,太平军余部向南进军是由李世贤指挥的。李世贤余军逃到福建省,一直抵抗清军直到1866年。(崔之清主编,《太平天国战争全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2585-2653页)

赖文光部队的覆灭意味着较大规模的太平军部队作战的结束。然而,仍有太平军余部造成的小规模战斗。不久,曾由翼王石达开指挥的太平军余部,在前军官李福猷的指挥下,又开始在福建、广东和广西三省边界地区行动。直到1871年,这支余军才最终被摧毁。

李世贤旧势力的遗部由东王杨秀清的弟弟杨辅清收拢。1874年,他试图占据福建省。然而,面对清军的压倒性优势以及缺乏当地居民支持,杨辅清被击败并被处决。(罗尔纲、王庆成,《太平天国》第三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05-306页)

洪全福:给后代革命者启发

不是所有太平天国余部都继续进行武装斗争,有些人逃到南方并设法活到老年,其中一个便是赖文光的亲属赖汉英。他出生于1814年,比天王洪秀全还年长。在太平天国初期(1851-1853),赖汉英是起义最重要的指挥官之一,封为丞相。1864年南京陷落后,赖汉英设法到达广东省。在那里,他更改了自己的名字,在乡下过着简朴的生活。据记载,青年孙中山先生曾拜会过太平天国老兵,这位老兵就是赖汉英。赖汉英于1906年或1909年去世。

然而,关于赖汉英可靠的记载不足,而关于另外一个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有着更多确切记载,这位就是瑛王洪春魁。

天国谜墓全文免费阅读 太平天国︱天国余部:遵王,瑛王,琅王的“后来”故事

洪春魁(后改名洪全福)

洪春魁1836年出生于花县,是天王洪秀全的侄子。据简又文收藏的口述记载,他少年“三随太平军北上”,十二岁时,洪春魁成为天王馆童。由于他在战争中的贡献,“以屡立战功得封王位,称三千岁。”

1864年南京陷落后,洪春魁与两个青年王子洪绍元、洪奎元逃到南方。“过某河时,桥折磨,同坠水中,由时分散。瑛王伤足,自行逃回。”从此,洪春魁一个人抵华南地区。

抵达广东华县后,洪春魁(后改名洪全福)“得知凤岗有与自己同祖不同宗的洪姓村落,遂来到凤岗洪屋围,洪屋围的洪氏族长怕惹祸上身不让其入祠堂。于是他就自己在洪屋围象山东边劈地,盖了十间房屋,自造一间小祠堂——洪氏宗祠,还购置了一批田地,自此成家立室,并转籍至洪屋围。”(洪全福故居_中国东莞凤岗镇栏目dg.gov.cn)不久,洪春魁无法留在广东。当时,清政府官员和清军在中国南方地区对前太平军以及太平天国亲属进行镇压行动,或许这使得洪春魁决定逃到香港。

抵达香港后,洪春魁改名为洪和,做了一名前往古巴船只的厨师。在海外,他联系了未来的革命家孙中山,帮助孙中山运送武器。“返香港,悬壶问世,医奇难杂症。庚子年,孙中山先生起事于三多祝。”1901年,洪春魁回到香港,改名为洪全福,与革命党成员谢缵泰、李纪堂等准备起义,宣布大明顺天国建立。然而,1902年起义事败。据记载:“全福识浅薄……革命时,只思为天国复仇,且思想陈旧,在黄埔谋事,刻印有天国天父等字样,复以黄绳夏委任壮一如天国旧式云。”虽然时代变了,但洪全福思考方式仍与上一代太平天国领导人如出一辙。

起义失败后,洪全福回到香港,后来情况不明。据记载:“全福晚年遥于香港,于癸卯年病死于港中某医院。”(简又文,《太平天国杂记》,1936年,229页)而有的记载指出,起义事败,洪全福逃往新加坡。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回到了香港,并于1910年去世。无论洪全福最后几年在哪里度过,香港公墓中有他的墓地,并且,洪全福也有后人。虽然洪全福无法完全跟随时代变化,但他与他的时代人给予下一代革命家不少启发。

天国谜墓全文免费阅读 太平天国︱天国余部:遵王,瑛王,琅王的“后来”故事

洪全福(洪春魁)墓 达昕拍摄 2019年1月于香港

洪奎元:移民与传教

除了洪春魁之外,上文提到,南京逃亡者还有另外两个王子:洪绍元和洪奎元。关于洪绍元记载不足,而为了更好理解洪奎元的故事,我们先要简述太平天国与基督教传教士的关系。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外国传教士就开始考虑能否利用太平天国来传播基督教。太平天国失败后,很多前太平天国运动者愿意参与基督教教会,为何?首先,从思想角度,前太平天国运动参加者对基督教思想非常熟悉。关于太平天国宗教方面,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至少太平天国运动传播了基督教思想最基本的概念,例如“同一个上帝”、“三位一体”等等。其次,基督教教会总部在香港,他们一加入教会就能避免清政府的镇压,并在此寻找工作的机会。最后,是广东本地和客家之间的冲突。太平天国战争爆发时,广东本地人和客家人之间的矛盾渐渐增加。为了逃避本地人的镇压,不少客家人决定逃到香港去。尤其是太平天国战争结束之后,这样的客家为主的人口迁移很明显。

洪奎元,又叫洪魁元,是干王洪仁玕的长子。关于他的早期生活具体情况不明,口述记载常常有矛盾。据一种口述记载,洪奎元和他两个族兄弟洪绍元、洪春魁“三人之幼即随太平军北上,以亲或以功俱封王位”;而另一种记载说洪奎元“自十二三岁时随其父至南京,十四岁即统兵出战”。洪仁玕抵达天京并封为干王后,洪奎元已经跟他父亲住在干王府。1861年,英国外交官富礼赐抵达天京,拜访干王洪仁玕前,富礼赐描述洪奎元为如下:

“回大门,则见有一白面小孩,全衣黄服走出来。如果他认识你,即伸手与你握着,口里用英语说:早晨(good morning)。这是干王的独子(简又文按:其名为洪奎元)——是一个很精巧可爱的小孩。他也有头衔,称为‘干嗣君’。他对仆人说话确会大模大样,架子十足,说即遵从。”(简又文,《太平天国杂记》,商务印书馆,1936年,150页)

青年洪奎元不仅在天京当着王子,有可能也在某种程度上出任了太平天国的一个军事统帅,忠王李秀成在他的供词中提到洪奎元曾参与忠王府内举行的会议。然而,洪奎元无法留在天京,关于他的逃出我们也看到不同的记载。

据第一种记载,洪奎元是跟他两个族兄弟一起离开太平天国首都:“过河时,桥折磨,同坠水中,由时分散……玕王、琅王而人,相偕潜伏水中,载沉载浮,顺水留下二十余里,至无清兵处,乃潜行登岸。”抵达江西时,洪奎元假装自己是卖武者,为了付住宿费,他出卖自己剩下的首饰等物品。“抵粤后,仅余戒指二枚。”

而据第二种记载,洪仁玕求天王允许他儿子离开天京,目标为“保存嗣续计”。不久,洪奎元意识到太平天国的灭亡,他解除了自己的部队并“孑身策马亡命”。到达福建后,他的骏马死亡,他仍然“徒步南行,沿途乞食糊口,展转流离,始得返至粤境”。没有资金的洪奎元需要赚钱,因此,他“佣于人家,养鸭为生”。没习惯贫穷日子的洪奎元生气地说:“我曾统十万雄兵,无不惟余命是听是从;你乃敢违抗命令乎?”据口述记载,洪奎元的异常行为使得当地人提醒当地官员,官员曾试图擒洪奎元,巴色会牧师同一时间也收到了消息,洪奎元抓住机会在巴色会开的李朗书院读书。

1872年1日,黎立基牧师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通知给巴色会总部,洪奎元被聘用为樟坑径学校校长。黎牧师夸奖洪奎元说:“我认为,他可能在小学里有用几年,之后可以变成有能力的传教士。”洪奎元的老师贝隆牧师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还指出:“我早就把他以前的生活故事写在纸上,他是在南京宫殿当王子生活如何,他是如何遭受伤口的,这些伤口现在常常使他无法工作;作为一个不法行为者,他如何几乎没有幸免于最可怕的折磨和剥皮,以及后来如何几乎没有摆脱饥饿……由于他成熟的性格和丰富而认真的生活经验,他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传道人。”

在同一封信中我们能了解到,1873年4月,洪奎元与一位女子学校毕业生结婚,据简又文收藏的口述记载,这位女士姓江,不久,这对青年夫妻有了孩子。但是,“清吏侦知仍事缉捕归案”,洪奎元与他的亲属无法留在华南地区。1878年,巴色会与英国公司的代表以及英国外交官达成协议,巴色会牧师帮助招募英格兰殖民地移民工,英方负责运输。1878年10月,洪奎元和他的亲属乘船,于次年3月抵达美洲圭亚那哥郎港口。

在当地“大钻石”种植园里,洪奎元成为华人移民工的管理者。1880年,他给巴色会写了一封信,在信的开头,洪奎元感谢巴色会写给他的信,并强调“关于您和关于我们老祖国的新闻,我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接着,他介绍当地华人的情况:“这里已经有很多基督徒,但其中大多数都是肤浅的。英语神职人员不懂中文,因此,他们完全依赖于华人助手,这些助手被称为带给许多人洗礼。”当地来的华人来自广东和福建,洪奎元指出他们的工作条件艰苦:“新来的中国人中有一半尚未找到工作……如今,如果一个人努力工作,每周最多可赚两美元。为了生存下去,他必须非常限制自己。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搬到其他地方,或搬到荷兰圭亚那和特立尼达的原因。”洪奎元也注意到圭亚那作为多元化的社区,黑人、印度人和“无数混血种族”都生活于此。

不久,洪奎元成为哥郎市圣救世主教堂牧师。但是,有可能由于他提到的经济条件原因,洪奎元与他的家人搬到特立尼达岛。从此,洪奎元与巴色会以及广东华县故乡的联系渐渐消失。简又文采访的广东亲戚当时提到,奎元搬到特立尼达岛之后他们收到关于他的消息,“惟今年音闻不同矣”。

通过巴色会的帮助,笔者有机会与洪奎元后代人洪彼得联系。据他口述,洪彼得(Peter Fung)先生在特立尼达大家庭里成长,虽然亲戚说他们身份与太平天国有关,但具体说法很模糊。后来,他对于家族历史进行研究,调查证明自己是干王洪仁玕后裔。

太平天国余党与我们对历史的思考

遵王赖文光、瑛王洪春魁、琅王洪奎元,他们的故事各有特色。太平天国虽然灭亡,但1864年后它的确有余党。大体上,余党分为三种。首先,是赖文光和李世贤代表的游击战余党。这些太平军人,尽管天京陷落,但他们继续战斗,直到1860年代末1870年代初才被打败。

其次,是革命前辈者余党。例如赖汉英和洪春魁,虽然太平天国灭亡后他们对推翻清朝几乎影响不大,但他们与无数太平天国人一起,给予下一代革命者不少启发。孙中山有机会拜访赖汉英,也有可能接触过洪全福,但更重要的是,孙中山等那代革命家将太平天国当成思想祖先。

最后,是家庭余党。某个历史阶段有时候并不抽象,不涉及抽象的思想,而属于个人的记忆。洪奎元的故事是独一无二的故事,同时,他也代表一部分人的共同经历:由于太平天国的影响,不少中国人从大陆移民到香港,又从香港移民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余党问题是个多层面的问题。当然,本选题不是对“大历史”有多少影响,通常涉及个人“小历史”,此外,笔者所见记载也有所矛盾。同时,这样的研究也迫使我们思考自己对待历史的方式本身是否有问题。

责任编辑:钟源

校对:施鋆

顺治皇帝最爱的董鄂妃到底是什么身世?

作者丨刘澍

顺治十年(1653年,永历七年)深秋的一天,数以百计的女子在玄武门外排队,等候选秀女的一步步流程。清朝选秀女制度是非常严格的,顺治规定,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所有十四至十六岁的女孩子必须参加选秀,三年一选,选出来的女孩子除了当皇帝的妃嫔外,其余许配给皇帝三代以内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的男性。

选秀这天,秀女们坐在骡子拉的车上,由本旗的参领根据满、蒙、汉排列次序,称为“排车”。最前面是宫中后妃的亲戚,其次是以前被选中留了牌子、这次复选的女子,最后是本次新选送的秀女。每一辆骡子车上都有一盏灯,灯上有“某旗某佐领某某人之女”的标识。由此可见,清朝选秀女与其说是选美,不如说是拼爹。

这天日落时分秀女们坐着骡子拉的车就要进宫了,入夜时进入地安门,到神武门外等待宫门开启后下车,在宫中太监的引导下,按顺序进入顺贞门,接下来的选秀要分初选、复选、终选三个阶段进行,就相当于初赛、复赛、决赛。初选时每个秀女都忐忑不安地拿着一个小牌,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年龄、籍贯,太监们先一一面试,太胖的不要,太瘦的也不要,皇子的智慧主要取决于父亲的遗传,身体素质则取决于母亲,太瘦的女孩子胎气不正,所以不能要。

看完身材后看脸,清宫选秀不像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选演员,中央戏剧学院就要求看素颜,现场都有卸妆液,必须卸妆,看看你素面朝天时颜值如何。而清朝和日后的太平天国选秀时女孩子都是必须要化妆的,素颜反倒不行,马寿龄《金陵癸甲新乐府》就记载杨秀清在南京为洪秀全和自己选妃时明确规定“衣裳罗绮骤装束,脂粉馨香肆涂抹”才能来。

天国谜墓全文免费阅读 太平天国︱天国余部:遵王,瑛王,琅王的“后来”故事

《进击得到铁骑:大清开国的历史瞬间》,刘澍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9月版

让秀女们都化妆后来选美很正常,但奇葩的是太美了又不行。因为清朝皇帝深受程朱理学影响,“好色”是很难听的,所以选妃时也以此为标准,专门选相貌中等的,至于清朝标准下相貌中等的具体颜值,其实并不漂亮,大家网上一搜晚清秀女照片应该就清楚了。

初选之后,下一轮复选,太监们用极其挑剔的目光审视每一个秀女的耳朵、眼睛、鼻子、头发、腰部、脖子、肩膀、后背,只要有一项不合格,就被刷下来。接着,让每个人自报籍贯、姓名、年龄,听一下口音,口齿不清、应对慌张、不够机灵的都除名。

最后,打进终选的旗人秀女“分遣宫娥之老者,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就是在这一关检验她们的贞洁。毕竟宋朝以后中国的贞洁观已经很严格了,汉朝时汉武帝他妈都是改嫁才成了汉景帝的女人,当时并没有什么难为情的。哪怕到宋朝其实都没太严格,王安石支持自己的儿媳妇再嫁,贾似道的母亲光改嫁就有两次。根据洪迈《夷坚志》的记载,妇女改嫁者就记载了61个故事。然而到了明清时期,贞洁观念已然登峰造极。

清朝每次选秀女通常有5000人参选,最后只有50人能入宫,分别担任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八个级别。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无定数,常在无定数,答应无定数。最末等的宫女叫答应,名如其人,所做的事无非是上级说什么就答应干什么,仅此而已。

清朝后宫制度比较人性化,选中入宫的秀女如果到了30岁还没被皇帝临幸过,就可以出宫结婚,而不用像中国古代大多数朝代那样一辈子不得出宫,就死在宫里,当然到了清朝后期,20岁即可出宫。这次选秀,满族正白旗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被选中入宫。

关于董鄂氏的最不着边际的说法,就是董鄂氏是秦淮名妓董小宛。董小宛原为江南名士冒辟疆之妾,持此说者认为,清军南下,董小宛被掳到北京,先留在王府,后被太后要了去。顺治看了喜欢,就从孝庄太后那里要到自己身边,用满洲姓董鄂氏。其实,据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记载,冒辟疆初识董小宛在1639年,那一年董小宛16岁,顺治帝才2岁,皇帝爱上比自己大14岁的姐姐,也是向壁虚构,而顺治八年(1651)董小宛就已病死,而各种史书记载顺治十年董鄂氏才入宫参加选秀女,因此说董鄂氏就是董小宛的说法不足为信。

天国谜墓全文免费阅读 太平天国︱天国余部:遵王,瑛王,琅王的“后来”故事

[清]周序《董小宛像》,南京博物院藏

清朝与前朝不同,中国大多数朝代选秀女都是为皇帝选,清朝则是为皇帝和皇帝的兄弟们选,董鄂氏就被选配给顺治同父异母弟博果尔为妻,1654年两人结婚,董鄂氏这年16岁,比丈夫大两岁。有个段子,“女大一抱金鸡,女大二抱一块儿,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四自顾自,女大五白受苦,女大六抱块肉,女大七抱儿媳,女大八抱米花,女大九抱条狗,女大十抱粪池”。董鄂氏与博果尔是女大二,应该抱一块儿的,但她俩没抱一块儿,此时清朝还在跟南明作战,博果尔多次随军出征,董鄂氏常常独守空房,致使两人聚少离多,而在一起的日子也因为性格不合而多有矛盾。

清朝制度中,朝中凡有吉凶典礼,在京的达官贵人的妻子都可以入朝,董鄂氏作为顺治的异母弟的妻子自然得以入宫。她“颖慧过人,修谨自饬,进止有序,有母仪之度”,自然引起了顺治的注意。顺治此时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孝庄定的,顺治并不喜欢博尔济吉特氏,此时遇到了丈夫总是外出作战的董鄂氏,两人不禁干柴烈火。其实霸占弟媳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就霸占了弟弟李元吉的老婆,但毕竟李世民是在李元吉死后霸占了他的老婆,而顺治霸占董鄂氏时博果尔还活着。

魏特《汤若望传》记载:“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博果尔)之夫人(董鄂氏),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刮。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底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皇贵妃。”

顺治在册封董鄂氏为皇贵妃时大赦天下,除了杀人、盗窃官方财物、放火、盗墓、贪污、强奸的犯人不被赦免外,其他死刑一概赦免。所有秋后问斩的犯人一律罪减一等,文官除了贪污、失守城池者不予赦免外,其余一律赦免。现在还在反清的,如果真心归顺朝廷,赦免其应得之罪。各地盗贼能够改过自新的,一律既往不咎。

清朝从努尔哈赤1616年建国算起,296年间因为册封皇贵妃而大赦天下,仅董鄂氏这一次而已。多尔衮已死,此时册封董鄂氏为皇后取代博尔济吉特氏的最大阻力就是孝庄,自古以来年轻男人完全自主地选女朋友,这种事是很少的。顺治贵为皇帝,依旧没有权力选择谁当自己的女朋友。古往今来的婚姻,多数情况下要么是自己的父母出于长远利益与眼光,来干涉(决定)你选女朋友的事,为你把关;要么是女孩子在选你,聪明的女孩子出于照顾男朋友的虚荣心,让男朋友误认为你处在主动地位,而如果你真这么以为,那就单纯了。

天国谜墓全文免费阅读 太平天国︱天国余部:遵王,瑛王,琅王的“后来”故事

努尔哈赤画像

回想一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男人向女人表白、向女人求婚,发出微信或单膝下跪的那一刻像等待命运判决结果一样等待着女孩子的回复。而如果是女孩子主动在追男人,向你表白的话,通常无外乎两种可能,要么是她站在长远角度看重了你背后的家族利益,要么是你已经拥有了中年男人的能力、魅力、实力、势力,从而让她觉得在你身上能得到中年男人的感觉。

对顺治这个青年男人而言,他拥有整个天下,能力、魅力、实力、势力都有,却依旧没有决定谁来做自己女人的权力,于是他决心向母亲反击。顺治于顺治十四年(1657)正月二十五日下令于太庙匾额不再写蒙文,今后只写满汉文。太庙是清廷供奉祖宗灵位的地方,在太庙匾额抹掉蒙文,意味着宣布结束蒙古女人统治后宫的历史,这是身为蒙古族的孝庄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自从皇太极接连娶了五个博尔济吉特氏的蒙古女子后,朝廷虽然是满洲贵族掌权,而后宫却是蒙古女人掌权,顺治的做法直刺孝庄,老谋深算的孝庄虽然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等待着反戈一击。

顺治与董鄂氏的结合,既有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也有皇帝与妃子之间的完全不平等的关系,顺治自多尔衮死后大权在握,说一不二,所以全部的压力其实都要由董鄂氏来承担。花瓶式的美女很容易在宫廷斗争中如同花瓶般被摔碎,而董鄂氏可谓有脑又有胸,情商非常高,她“事皇太后,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侍女”,她的所作所为使得孝庄无法挑剔。就在董鄂氏被封为皇贵妃不久,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大病一场,几乎丧命,这正是董鄂氏取而代之的好时机,但董鄂氏五天五夜不合眼地伺候皇后,不时与她聊天,让她宽心。给人感觉她毫无觊觎皇后之位的野心,如此大大缓解了她与孝庄婆媳之间的紧张关系。哪怕是皇后病好后,董鄂氏仍旧“晨夕侯与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表现出了作为女人难有的胸襟和气度。

董鄂氏此时是三千宠爱集一身,但她显然比杨贵妃精明多了,她知道,树大招风,自己时时刻刻都在后宫嫔妃们的众目睽睽之下,稍有不慎授人以柄,就会酿成大祸,所以她“性至节俭,衣饰绝去华采,即簪珥之属,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饰”。这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显然要比挂满金簪玉饰好看得多,那时照片没有图像处理技术,韩国整容技术也没有传入我国,董鄂氏的美想必是浑然天成的。

在对待比自己级别低的女人时,董鄂氏也非常精明,凡是有人把事办成了,她就将其告知顺治;有人把事办砸了,她则不打小报告。嘴不碎的女人才是好女人,用顺治《御制孝献后行状》的说法,董鄂氏“御诸嫔嫱,宽仁下逮,曾乏纤芥忌嫉意。善则奏称之,有过则隐之,不以闻。于朕所悦,后尤抚恤如子。虽饮食之微有甘脆者,必使均尝之,意乃适。宫闱眷属,大小无异视,长者媪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少有诟谇。故凡见者,蔑不欢悦。”

天国谜墓全文免费阅读 太平天国︱天国余部:遵王,瑛王,琅王的“后来”故事

董鄂氏画像

董鄂氏对孝庄和皇后无微不至,尽己所能赢得她们的好感,毕竟抬手难打笑脸人;对下级则有功归人,有过归己,使得下面说不出对自己的流言蜚语;对顺治则更是以自己成熟但不世故,美丽但不妖艳,可爱但不幼稚的风格赢得了他的心。两个人形影不离,每次顺治下朝后,董鄂氏都亲自为他安排饮食,斟酒夹菜,嘘寒问暖,顺治让她跟自己一起吃,董鄂氏却说:“陛下对臣妾甚厚,但更应该对大臣好啊!”顺治经常对大臣大发脾气,然而自从顺治十三年(1656)以后顺治经常请大臣吃饭(与诸大臣共食),皇帝与臣僚之间的关系在饭桌上逐渐融洽起来,殊不知这正是董鄂氏在樽俎之间的话语起了重要作用。手握大权的男人往往吃软不吃硬,二十岁上下的顺治面对叔叔辈、爷爷辈的大臣们的道德规劝,往往会产生反感,而一个女孩娇滴滴地在最恰当的时机说出一些话,则会对自己产生深刻影响。

董鄂氏可谓顺治在政治上的贤内助,每当她看到顺治因心烦意乱而草率批阅奏折时,就会说:“这难道不重要吗?陛下为何如此轻易处置?”顺治漫不经心地回答:“无庸,故事耳。”没什么,都是些老一套,董鄂氏则说:“这虽然是守成法,但陛下怎么知道完全无须改变,或者有其他需要洞悉的内容呢?”顺治有时让她一起来看奏折,她却说:“妾闻妇无外事,岂敢以女子干国政,惟陛下裁察。”她的心中总有一把无形的标尺,她深知,孝庄在皇太极在时尚不敢干政,而自己外无权臣作后盾,内无太后撑腰,与皇后有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上势同水火的矛盾,如果再干政,一旦传出去,顺治顶不住压力,自己的地位就危险了。

有时候大臣犯了错,顺治在处理朝臣时非常伤脑筋,此时董鄂氏则说:“这些事不是臣妾应该参与的,但以臣妾的愚昧,尚知道大臣如果有过错,也是为国事,而不是为其身谋,陛下何不息怒详查,最后做出能让大臣心服口服的决断。如果连身边大臣都不服的话,怎能让天下人心服?”由此可见董鄂氏已初步具备女政治家的素养,只是历史没有给她施展的舞台。

一次顺治在批阅一份死刑犯名单,顺治跟董鄂氏说:“这些人都是要秋后问斩的,这十几个人只要朕朱笔勾下去,就是死刑。”董鄂氏本着女人的同情心,潸然泪下,说:“这些犯下杀头之罪的人估计都是因无知而犯罪,而且不是陛下亲自一一审理的,臣妾揣度陛下之心,是因为不了解案情而不敢妄下决断,这些案子难道没有冤案吗?臣妾希望陛下能让他们全活下来,以称好生之仁。”皇帝案头一点墨,民间百姓千斤血。皇宫内一丝风、一圈涟漪,都会在民间刮起摧枯拉朽般的飓风与排山倒海式的巨浪。

顺治于是采纳了她的建议,十几个人活了下来。每次刑部送来关于判决死刑的卷宗时,董鄂氏都会说:“民命至重,死不可复生,陛下幸留意参稽之。不然,彼将奚赖耶(百姓还能依靠谁呢)?”董鄂氏还说:“与其失入,毋宁失出。”这与儒家思想“与其伤不辜,宁失有罪”如出一辙,意思是与其因为罪证不足而错判,伤害了实际无罪的人,不如把犯罪嫌疑人放了。宁可放过一个坏人,也不能冤枉一个好人。

董鄂氏的思想已经与现代刑法中疑罪从无的思路完全一致。这当然不会是她自己想出的,史载董鄂氏“所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天资聪慧,遂精书法”,通过读四书,董鄂氏得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此外她还精通书法,遗憾的是现在已经没有董鄂氏的书法流传下来了。董鄂氏与顺治在一起的四年间,“重辟获全,大狱末减者甚众”,也就是说该杀头的被保全,罪行重的被减轻的有不少。的确,1656年至1660年这五年,除了郑成功1659年长江之役时江南地方清军进行报复性屠杀外,清军没有进行一次屠杀,顺治也没下达过一次屠杀令,董鄂氏对于汉人的保全功不可没。

天国谜墓全文免费阅读 太平天国︱天国余部:遵王,瑛王,琅王的“后来”故事

顺治帝画像

顺治有时去打猎,董鄂氏就说: “陛下藉祖宗鸿业,讲武事,安不忘战,甚善。然邦足安足恃?以万镑仰庇之身,轻于驰骋,妾深为陛下危之。”顺治皇帝与董鄂氏已经建立了真正的爱情,而他对其他妃子只是喜欢。喜欢和爱有很大区别:喜欢一个女孩是你想靠近她,而爱一个女孩则是你根本离不开她;喜欢一个女孩是开心时想跟她在一起,爱一个女孩则是即便不开心,也想跟她在一起;喜欢中只包括笑,正所谓喜笑颜开,而爱中则有笑有泪;喜欢一个女孩不过是心血来潮时翻看她的朋友圈;而爱一个女孩则会念念不忘地天天点开她的朋友圈。喜欢一个女孩,当她老了以后,就会喜新厌旧,另觅新欢,而爱一个女孩,则会对她不离不弃,生死相依;喜欢是荡秋千,可以自得其乐,不需别人的回应,爱是跷跷板,需要一个人坐在对面与你互动,贴近你内心的感觉。

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七日,董鄂氏与顺治终于有了爱情结晶,这也是顺治的第四个儿子(康熙是顺治第三个儿子),母以子贵,有了儿子,顺治觉得该一步步废后而把董鄂氏扶正了,但他太低估孝庄了。一个女人要想在后宫赢得地位,最根本的是两条:赢得皇帝青睐,给皇帝生儿子。董鄂氏在同时拥有这两条后,也陷入了旋涡的中心。

董鄂氏怀孕这一年,北京一带夏天连降大雨冰雹,冬天酷寒,孝庄有意移居南苑,避开即将临盆的董鄂氏。董鄂氏生产后不久,南苑突然传来孝庄“违和”(身体欠安)的消息,并令后宫嫔妃都来探视。孝庄此计甚毒,董鄂氏现在是产妇,身体虚弱,只要她来,借着这次从皇宫到南苑的折腾,就可以让她雪上加霜。如果她不来,就是不孝,今后可以拿此说事儿。12月大雪纷飞的季节,董鄂氏作为一个产后妇女坐车二十多里来到南苑,本以为探视一下就可以,孝庄则把她强行留下,让她“朝夕奉侍废寝食”,白天端茶送药,晚上在床前值班。如此,董鄂氏的身体遭到毁灭性打击。

就在董鄂氏侍奉孝庄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却从未去南苑探望,显然,这是孝庄与皇后串通好了,孝庄的病是假,故而皇后不必来,而想借此整死董鄂氏才是真。顺治自然明白这些,于是以不孝为名欲废后,董鄂氏说:“陛下之责皇后,是也。然妾度皇后斯何时有不憔悴忧念者耶?特以一时未及思,故失询问耳。陛下若遽废皇后,妾必不敢生。陛下幸垂察皇后心,俾妾仍视息世间,千万勿废皇后也!”

世上还有这么体贴的女人吗?然而就是这样,三个月后,董鄂氏的新生儿神秘死亡,是孝庄干的,还是皇后干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孩子的死改变了历史,如果他不死,董鄂氏也不死,那么最后继位的很可能是这个孩子,而不一定是康熙。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董鄂氏去世,享年二十二岁,临终时她说:“我逝后,束体者慎毋以华美。皇上崇俭约,如用诸珍丽物,违上意,亦非我素也。”就是说自己去世后穿的衣服要朴素,不要太奢华。顺治将董鄂氏的谥号定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并满怀深情地写下《御制孝献后行状》,本书关于董鄂氏的记载大多来自这篇文章。

董鄂氏死后,顺治不顾一切,寻死觅活,人们不得不昼夜守着他,使顺治不自杀。(魏特《汤若望传》)顺治没有自杀,而是下令让太监和宫女共一百三十人给董鄂氏陪葬,这成为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活人殉葬。

宫女的意义就是奴隶,一个女孩子一旦进入宫廷,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进坟墓,在入宫之前,一切都能自己做主;入宫之后,身子是皇上的,命运则是被皇上、比自己地位高的妃子、太监所左右,稍有不慎,就会卷入宫廷斗争,至有性命之虞。当然,其中既幸运又有娴熟的政治斗争手腕,且容貌美艳者,会在宫女中脱颖而出,最终做到皇后,生下皇子,母以子贵,在享尽荣华后逝去。不过,宫女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无缘跟皇上一起在御榻之上颠鸾倒凤,而是在默默无闻中成为半老徐娘,韶华已逝时被逐出皇宫,落到另外一批相同性质的主子手里。

当然,这个结局比起那些卷入宫廷斗争而死的人来说,已经算好的了。董鄂氏是个悲剧人物,生前短暂,死后哀荣备至,在中国历史上也算名垂青史,比起那些默默无闻的死在宫中的“白头宫女说玄宗”的那些女孩子,算是幸运的了。

本文选自《进击得到铁骑:大清开国的历史瞬间》(刘澍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9月版),由出版社授权刊发。

作者丨刘澍

摘编丨吴鑫

编辑丨张进

校对丨翟永军

相关问答

太平天国李秀成墓在什么地方?

上海高桥太平天国烈士墓,太平天国烈士墓之一。位于上海市川沙县高桥镇西北1.5公里处。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二月慕王谭绍光、天军主将吉庆元统领万余将兵驻扎高...

你听过最有意思的墓志铭是什么?

我听过最有意思的墓志铭是什么?一.武则天的墓志铭武则天的无字碑算是比较为人熟知的。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墓碑上空无一字,对于后人来说...

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女将?

历史上有哪些女将军?其实在中外古代史上,曾经得到记载的女将军也不算少,今天桃花石杂谈杂谈给大家介绍的这3位女将军各有特点,都以不同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

春节了,你给去世的亲人烧纸吗?有什么讲究吗?

...大慨是父亲担心她寂寞吧,居然买了两条,就是用锡箔纸压印出的纸花。当时我们还在责怪他不懂事,哪有给活着的自己买!就连路边的挑沙工也在说我父亲没买对,一般...

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书籍?

一、《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以虚构的人物连理文为引线,真实记述了中国农民起义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艺术地再现其中许多关键性历史事件。书中一系列的故事描...

上海高桥镇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SMallCold❔的回答-懂得

高桥镇上好玩的地方很多,太平天国烈士墓、高桥烈士陵园应该是免费的,至少在清明期间。高桥的滨江森林公园也不错,门票20元。参考一下,希望能够帮...

十年后,克莱芒捧着一束鲜花,来到哈尔威船长的墓前,他会说...

[回答]敬爱的哈尔威船长:此时此刻的我,真不知该说些什么好.十年之前,那个灾难突降的深夜,如果没有您,船上的所有人都不会逃生,我也活不到今天.你看,现在我...

可以把你那个想忘又忘不掉的人的故事告诉我吗?

也...我和他认识十三年了,之前就是见面说句话也没什么,后来他去北京了,我们也没有联络,那时候我刚刚学会玩扣扣,认识的人就加进去,也加了他,当时他还问我是谁,...

中国历史上五大女强人,指的是那五个呢?

中国历史上的女强人非常多,非要排个前五名的话,那么我认为有这么几位可以上榜,按照时间顺序来排的话有:秦宣太后、吕雉、邓绥、武则天、慈禧。这五个人基本...

“我叶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灭爱新觉罗!”这个是真的吗?

“我叶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灭爱新觉罗!”像一句魔咒,伴随着爱新觉罗氏一统女真部落,建立后金,改国号为清,以及清朝统治了中国268年之后清朝灭亡...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