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丹直指》为北宗全真系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祖师的著作。
本文承继《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更有所发挥。《周易参同契》的思想亦体现在《大丹直指》中。熔阴阳五行,十二爻辰学说的人体有机结构炁化过程之中。并依据《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而推论出“体天法象则而行之可也”。还将《易经》之卦爻纳于丹道之中,将人的生理现象与自然的物质原素作了统一的组合排列:
元炁化分阳炁与阴炁。阳炁上浮为天,包含乾、兑、离、震;阴炁沉浊为地,包含坤、艮、坎、巽。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将五行学说与《易》学融于一炉,套入人体之中,按上两个八卦方位,即:
一、内卦 (即后天):乾(小肠)、坤(胃)、坎(肾)、离(心)、巽(胆)、兑(肺)、艮(膀胱)、震(肝)。
二、外卦 (即先天):乾(首)、坤(足)、坎(耳)、离(口)、巽(身)、兑(鼻)、艮(手)、震(眼)。
《大丹直指》可说是集众多于大成的一篇典籍
邱处机本身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并认为金丹之秘就在於性与命。性为天,常潜於顶,顶者性根;命为地,常潜於脐,脐者命蒂。若能五气朝元,炼神入顶,就可成仙。又谓人使肾气与心气上下相交,升降相结,用意勾引,脱出真精真气,混合於中宫,用神火烹炼,令气周流於一身,气满神壮,便可结成金丹,不但长生益寿,若兼修德行,还可跻身圣位。
《大丹直指》以“提取——综合——再提取——再综合——直至纯一”的炁化过程,称为“炼丹”。共列了八篇来论述炼丹的程序,附图(后附解释):
一、五行颠倒、龙虎交始图
人人具足,箇箇圆成
二、五行颠倒、周天火候图
天地升降,日月往来。一阖一辟,进退存亡。《易》曰:知进退存亡其惟圣人乎!
三、三田返复、肘后飞金精图
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清者浊之源,渐入真道。
四、三田返复、金液还丹图
五、五炁朝元、太阳炼形图
丹就,五炁自朝元,鍊形换骨。
六、神水交合、三田既济图
七、内观起火、炼神合道图
外魔远出,七魄遁形,九虫下出,三尸绝迹,阴鬼速亡,乃为火焰。
八、弃壳外仙、超凡入圣图
丘处机以图解论述了修持理论,我们可以整体归纳为几个方面,来加以解释:
(一) 五行颠倒,龙虎交姤
所谓 “五行颠倒”,即是将人的五脏炁的后天运行走向,进行适当的调整,返回到先天的运行上来,亦将五脏以金木水火土五个属相,进行组合排列(通过意念的调运,产生炁化作用。而“龙虎交始,即以“心”代表阳性,(亦称阳龙,属火),“肾”代表阴性(亦称阴虎、属水),“交姤”即互为交接,先使水火二气上下相交,升降相接,用意勾引脱出真精真气,混合于中宫(脐内一寸三分)用神火烹炼,周流于一身,气满神化,结成大丹,以达“气入脐为息,神入气为胎,胎息相为名曰太乙真”,亦称“药物”“玄珠”得者可益寿延年。这是“提取——综合”的第一个阶段。
(二) 禀日月运行之周天火候
药物既得,需要调养,即是将药物,运送到指定的鼎釜内,以一日一周天,一月一周天,一年一周天的阴阳消长循环炁化过程。邱氏曰: “春三月下火四两,夏三月下火六两,秋三月下火八两、冬三月下火二两”。通过肾举心降的炁化调节,进行人体内在的潜运,故曰:“天地升降日月往来,一阖一辟进退存亡,《易》曰“知进退其惟圣人乎”。依照八卦的乾阳一爻从坤卦,初爻进起,进一阳为复卦,故称“一阳来复”亦称“进火”。由此类推,二爻、三爻、四爻、五爻直至坤上爻,以尽全阳,成为乾卦。亦称为“阳进阴退”,故邱氏云:“复卦起行至三阳,水金两停膀胱,至脐和暖,应地天泰卦”。到此,只要把捉一尘不著(即无思念)方得龙虎交姤,渐而阳气向上,以至满身体和暖,应乾卦药物透顶(顶应指泥丸宫)。此时如风雨潮浪沸滚,药熟化金液如冷泉自降,即阳极阴生,由乾卦变化为姤卦,为“一阴生”,亦称为“阴进阳退”。故邱氏云“是应姤卦渐凉至济应否卦,丹田火气渐渐微应剥卦,是一周天。”邱氏所云的周天火候”运转,是将药物在人体任督两脉上进行烹炼,即“提取——综合”的第二个阶段,曰“周天火候”。此行炁的规律,如日月运行之轨,故天地一周天,人亦一周天。无不将自然的物质元素与人体精气运行同等起来。
(三) 五行相生、后天返先天
邱氏在《三田返复肘后飞金精诀义》中,引用了唐代施肩吾的一段丹经云: “子时以肺之精华之气并在肾中号曰金精,金精者金水未分,肺肾之气合而等一。”在丹经中又称“金水同宫”,将再得之药物,按时用法逆督脉从尾闾下关直闯进入夹脊,过玉枕,直上泥丸”,邱氏称为“返老还童。”故人之后天之气化为先天之气,即是:“提取——综合”的第三个阶段。亦可称为“还精补脑”。肾脏部位属下丹田之区,肾肺之金水是五脏之精气,此时由内调出运送到任督两脉上,古人将任督两脉称为“天道”,“河图”实为天地运行之轨。并在两脉关键之穴位上,套上八卦的方位,实起内外消长互衍之变化,无疑是模拟自然的气运消长规律。
(四) 五行调和,金液固己
邱氏在 “还丹诀”中,专题论述五脏之气的互为关系,并以五行相生,作了详细的图解,其目的是将人体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合一而已。邱氏云:肾气传肝气,肝气传脾气,脾气传肺气,肺气传心气,心气传脾气,脾气传肾气,五行循环而曰小还丹。
虽然五脏之属相应五官眼鼻口耳, “丹道”却要求外不泄露神气,而应内之循环而矣。以肾为先天之本,经过意识的自然调节,以水(肾)生木(肝),木(肝)生土(脾),土(脾)生金(肺),金(肺)生火(心),火(心)生土(脾),土(脾)生水(肾)的循环走向称为“金液还丹”,其目的为纯阳气生,亦可称为“提取——综合”的第四个阶段。
(五) 还归于中极,抱元守一
道家认为:万物起于 “无”,始于“有”,行于“有”,归于“无”。“无”应理解为事物的静态,“有”应理解为物质的动态,“炼气化形”为修持最终目的,还归于中极,抱元守一,即“提取——综合”的第五个阶段。“五气朝元”即由“动”归于“静”,全部的炁化过程已由中宫主持。“脱胎换骨”的物资条件,已臻完备,达到丹经云:“我命在我”的境界。邱氏所云“換骨”,即是“将人枯槁之形炼之红润,何止返老还童”。至此生命的机能完全被控制了,这亦是道家称为“统一”的境界。
—————分割线—————
写在最后:余借工作之余,立此号,虽为兴趣,旨在分享。树中华传统文化,亦为有兴致者做交流之门,聚集之院。然收入并菲,特恳对吾之文,有感、有用的朋友打一些赞赏,卖面皮于此,求些动力^-^
另:本人小说《西游混沌纪》连载中,如有喜欢的朋友点击‘了解更多’可以一看~
《丘祖秘传大丹直指》为全真道掌教丘处机祖师的著作之一。所述内丹原理及方法,但是要注意,此本与丘处机通行本《大丹直指》,内容全不相同。
《丘祖秘传大丹直指》所载丹诀之价值而论,此书应在一般丹经之上。
一 、 论三宝三要
修炼有三宝三要。
三宝者,精、气、神也。精,先天一点元阳也;气,人身未生之初祖气也;神即性,天所赋也。此三品上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道,三宝之旨也。
三要者,一曰鼎炉,异名虽多,而玄关一窍,实鼎炉也;二曰药物,异名亦多,而先天一气,实药物也;三曰火候,名亦甚多,而元神妙用,实火候也。
二 、 论三关三田
夫背后尾闾、夹脊、玉枕,谓之三关,属督脉,为阳;前面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谓之三田,属任脉,为阴。此阴阳升降之路,自背后督脉上来,即属子,自前面任脉下去,即属午,子午抽添,所谓周天火候是也。
先说三关:尾闾关在背后夹脊下,脊骨尽头处,其关通内肾之窍。直上至背后对内肾处,谓之夹脊双关。又上至脑后,谓之玉枕关。三关通起一条髓路,号曰漕溪,又曰黄河,乃阳气上升之路。
再论三田:泥丸谓之上丹田,其穴在两眉正中入内三寸之地,方圆一寸二分,虚间一穴,乃藏神之所。心下三寸六分,名曰土釜,黄庭宫也,乃中丹田,方圆一寸二分,亦虚间一穴,乃藏气之所,炼丹之鼎。直下与脐门相对过处,约有三寸六分,故曰“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自天至地八万四千里,自心至肾八寸四分,天心三寸六分,地肾三寸六分,中丹田一寸二分,非八寸四分而何。脐之后,肾之前,名曰偃月炉,又曰气海。稍下一寸三分,名曰华池,又曰下丹田,方圆一寸二分,亦是虚间之穴,乃藏精之所、采药之处。此处有两窍,向上一窍通内肾,直下一窍通尾闾,中间乃无中生有之窍,强名曰玄关,直一之气产生之时,玄关自开。
三 、 论奇经八脉
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间,阴跷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跷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
采之惟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跷一脉,上通泥丸,下通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
四 、 论坎离水火
当人未生之时,一点初凝,总是混沌性命。三月而玄牝立,脐如瓜蒂,儿在胎中,随母呼吸。既生而剪去脐带,天翻地覆,则一点真阳,凝聚于脐中。乾变为离,坤变为坎,故神出气移,遂不复守胎中息。息不守则心火属离,如汞欲飞,又加以思虚念想,益不与肾水相接。肾水属坎,如铅欲沉,又加情动失固,益不与心火相接。肾自肾,心自心,水火各居,是任其升沉,坎离不得颠倒矣。不但不能生丹,而且生疾病耳,焉有生理。
又论胎息,呼不得神宰,一息不全,吸不得神宰,亦一息不全。使息息归根,以接先天元气,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如胎儿在母腹中呼吸一般,即为胎息。盖呼吸者气也,神者心也,以神驭气,以气留形,以神驭气而成道,即以火炼药而成丹也。
五 、 论呼吸
诀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能知神气祖,便是得仙人。
盖呼吸所从起者也,呼为父母元气,吸为天地正气。令气合形,神合气,则命在我矣。凡人不知收藏呼吸之地,强闭出入,与死静者无异。又或任其出入,则元气随呼气而出,反为天地所夺。
是以有抽添之说,使气之呼吸至于根蒂。吸自外而内,呼之亦入内,吸则来于子宫玉洞,呼则直上昆仑巅顶,呼吸旋为一气,成为胎息。虽然,一气如何至此?盖呼吸久,但觉有一吸至于内,久之而并不觉气急,犹子在母腹时,即为胎息也。但凡人只知吸之在内 , 不知呼之亦在内,知之则可夺天地之正气矣 , 而后方谓之“添年药”。
六 、 论玄窍
又曰:汝欲内呼吸 , 汝当得其一 , 则万事毕。一之为物 , 有两窍 , 两窍又止一窍。此一窍也,无内外,无边际,中有乾坤理五气、合百神,此根蒂之处、结胎之所,性命始于此,精气神俱生于此。
及吾生身受气之初,父母精气相交之顷,流注一线之路,其中似有一管相通,故曰无孔笛,没口人吹也。有此管,然后生肾,生诸脏腑,一身经脉,皆从此生,又曰总持门,曰三关要路。在母腹时,吸至此窍,合天降,呼从此窍,合地升,又名为龟鼻头,惟此一窍,乃内呼吸之根蒂,先天元气实游于此,天地正气实从此入。
人以命门为玄,肾堂为牝,此处立基,谬之千里矣。不知玄牝乃天地之根,在西南坤地,脐后肾前,而又非脐下一寸三分,亦非两肾间之空窍。此乃真窍,能得而知。上通泥丸,下透涌泉,中接心肾,内虚而直,不可形求,不可意取。先天真种实藏于此,通天地,通神圣,得则生矣,失则死矣,“真人之息以踵”者此也。此天仙下手处,舍此而下,酆都九幽者也。
七 、 论塞兑垂帘
塞兑者,口开神气散,故塞之也。垂帘者,眼全开神漏,全闭神昏,惟垂帘微启耳。两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谓性命关也。其根生于眼,眼属心,心生造化,自属玄之又玄者,仙家谓之玄牝之门。心肾内日月,交接于内,两眼外日月,交接于外,攒簇水火而不散,气自调矣。
八 、 论 回 光 调 息
欲明回光调息,须知观音常之妙用。观音堂者何?观属眼,音属耳,眼属心,耳属肾,心肾相接处,为观音堂,主持一身神气者也。
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起收来”是也。心定之后,自此用眼下看鼻尖,直下看到脐下。眼常在此处,寂然不动,任鼻呼吸,调息绵绵,若存若亡。不假工夫,则真息自调,“息不由于鼻外,思维止于身中”。正谓此耳。又曰“蟾光终日照西川,即此便是药之根。”蟾光即眼光也,西川即脐下坤地也。如此回光于脐下,以调真息,是神入气穴。回光日久,肾中一点真阳,上与心神相合,则心息相依 ( 内息者气也 ) ,心息相依则水火既济。
回光调息工夫,遇静即行,不拘子午,十二时中皆可为。即行功时,意失便收来,所谓“放去收来总是伊”。
是工用久,心内自悟,五贼先去,五贼乃眼耳鼻口意。眼不外视而内照,则魂在肝而不从眼漏;耳不闻声而返听,则精在肾而不从耳漏;鼻不嗅味而调息,则魄在肺而不从鼻漏;口不开言而塞兑,则念在脾而不从口漏;意不妄想而默守,则神在心而不从意漏。如此精神魂魄意,攒簇在坤位,则独修无漏矣。
九 、 论采药
药者何物,吾身元气是也。元气行乎气血之中,而耳能听,目能视,手能持,足能行。然而人之生,元气生之也,所以强名其气曰“命”,而心有神,强名曰“性”,神气交,性命合,故曰“双修”,工夫只在一“双”字,心火上炎,肾水下漏,便不双也,故修性兼修命也。双修之道无他,不过取肾中之气,以合心中之神耳。
采气之诀:脊骨二十一节,自下而上,七节之旁,两肾居之。天一生水,夜子时后,一阳初生,身中元气,从尾闾穴,自下而上,却行到肾。两肾中间有一窍,正七节之中,元气从此而出,冲动阳关。所以人睡到半夜子时之后,外肾阳举。阳不自举,内肾窍中之气发出而外肾举也。当其内肾阳气将到外肾之时,不妨披衣起坐,垂目闭口,调息绵绵,存想两肾中间,若有气从此出,此气即谓之铅,为水中金也,又名白虎。夜夜行工,坐更余方睡。肾络连心,下动上应,一月之间,觉两肾中间气动而出,只因起坐,寂然不动之中,复以色情采之,欲罢不能,欲解不释,此气不得顺而下行,乃逆而上行。丹道只在一“逆”字,顺于凡母则成胎,逆受灵母则成丹。外肾不举,便是阳气不行之验。不采之采,是名为采,而所谓炼精化气者也。
又人吃五谷诸味,浊化为渣,清化为津,津又化为阴精,阴精不炼,便作怪想淫欲。只用丹田自然之风,吹动其中真火,火在下而水在上,水得火蒸,自然化气而上腾,蒸透一身关窍,是为炼阴精而化真气也。
十 、 论交媾
既觉肾水上升,便以心气下降。心气谓之汞,以其木生火也,又名青龙。心气下降,则水火迎合,心肾二气,自然交媾,即身中夫妇也。以意为媒,用意勾引,意即中央土也,又曰戊己土。
所谓交媾,只心肾二气,循环于心下肾上之间,玄门指为洞房。循环百遍,交媾数足,自然落于黄庭 ( 下丹田 ) 相迎。无夜不交媾,夜夜落黄庭,则夜夜元气凝聚。常人以之延寿,玄门以之修炼,皆借此气为丹头也。
十 一 、 论河车
元气积聚丹田,上无路可通,只得下穿尾闾,由尾闾而夹脊、而玉枕、而泥丸,则背后气通也。前降之气,愈引后升之气,上而复下,下而复上,玄门所谓“河车运转”、“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者也,总之是任督二脉通。任起中极之下,上至咽喉,属阴脉之海,督起少腹以下,至上鹊桥,属阳脉之海,二脉通,则百脉皆通。又曰“皆在心内运天经”,“天经”即二脉也,“昼夜存之可长生”也。
运转之后,复落黄庭,自觉黄庭内有气存焉,以心常常照顾,所谓心息相依,又谓凝神入气穴者此也。行住坐卧,照顾不移,神气自凝,一气既归中,鼻中气自微,所谓“调息要调真息息”者此也。
十 二 、 论采真阳之气
丹道当夜气之未失,但凝神聚气,端坐片时,少焉神气归根,自然无中生有,渐凝渐聚,生出一团阳气。闻至人调息养性之诀,无非精气通身,炼一身之阴气而已。
若于寂然不动之中,复有动机,即如法采之,此时更加观照而凝神,以助火工。即不必三个月时候,或静坐时,或睡醒时,觉腹中有冲和之气,升撞不定,此真阳之气动也。即用微意,采此真阳之气,引到顶上正路中,所谓“倒行逆施,以能升顶”者此也。复自顶上引至腹中,又自腹中引入尾闾关。前后数回,片晌工夫,一得永得,其气常自周流矣。
十 三 、 论合日月真气
又曰:能夺天地之真气,可以长生。法可早晨于高处,向日静坐,存想太阳包罗吾身,连身化为太阳。无思无欲,混混沌沌,天地之气渐渐归于吾身。
亦可二六时中只向日,如日在东,眼则向东,日在西,眼则向西。总是吾身与太阳相抱,轮转不息,方能得之。
合月之气亦然。
十 四 、 论接天地之气
然凝一之久,又复周流循环不已。鼻息之气接天地之气,天地之气从鼻入,接着肾中之祖气,与之混合一运。此人之气而渐与天地合,以为后来炼气化神张本,补益吾凿丧之真气,所谓“竹破以竹补”也。又以此融化凡精,而生真气,真气已足,自然化神,充满一身内外。
十 五 、 论得丹
如欲得丹,必须弃世大静,小静三日,中静五日,大静七日。静中自然生动,所谓“人死自活”,此时全仗道友护持之力。“混沌鸿蒙,牝牡相从”,鸿蒙者一气未分时也,相从者阴阳混于中而不相离也。当其未离也,神凝气聚,混融为一,内不觉一身,外不觉宇宙,与道为一,万虑俱遣,溟溟滓滓,不可得而名,强名曰“太乙含真气”,又名曰“先天一气”,为金丹之母。
今人不知大道之祖,或指真铅为先天,或指天一生水为先天,或指两肾中间灵明处为先天,皆非大道之先天也。
又曰“采鸿蒙未判之气,夺龙虎始媾之精。”闭入黄房,炼成至宝,寂然不动,则心与天通而造化可夺。又曰“不向肾中求造化,却于心里觅工夫。”
勤而行之,可与钟吕并驾矣。
相关问答
《童蒙止观校释》、《道家养生功》、《中国传统道家养生文化经典》、《伍柳仙宗》、《道德经》、《庄子》、《卫生性理学》、《内修秘要》、《修真图》、《内...
丘处机: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亦为龙门道创始人。成吉思汗尊其为“神仙”。著作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石番溪集...廉介...
《大成捷要》《大丹直指》《大道真传》《道门语要》《恨六贼歌》《黄帝四经》《既济真经》《金丹妙诀》《金丹问答》《金丹要诀》《金丹真传》《金...
“青龙”开头的诗句1、青龙举步行千里,休道蓬莱归路长。——出自唐·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2、丹术幸可授,青龙当未归。——出自唐·姚系《五老峰大明观...
[回答]一般般还可以吧!我以前玩过!修真者[1],借假修真也。借此四大假合之肉身,修成吾金刚不坏之真身。古今天下,没有不死的肉身,只有永恒的法身。所...
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目前胡...胡适认...
双墙柱下基础计算与设计评论推荐在线阅读下载全文陈小毛机械工业第五设计研究院,800190《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第5期论文发...
[回答]一般,装修别用基本含义玄关原指佛教的入道之门,现在泛指厅堂的外门,也就是居室入口的一个区域。源于日本,专指住宅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过渡空间,...
没有图纸不好怎么说啊!请上图纸!希望可以帮助到您!楼主能不能传一张户型图呢?这样描述的太模糊了。希望能帮到您基本含义玄关原指佛教的入道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