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很多人后,发现一点,所有的恩怨,都是因为人和人太好引起的,靠的太近了,就起了麻烦。 然后就有恩恩怨怨了,一个家庭中,一个单位中,乃至朋友之中也是一样的。好起来时可以两人同穿一条裤子,分开后,可以死都不见面,因为彼此太好的缘故了。
弘一大师在晚年时,写了一首诗:“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人和人的感情,淡淡的就好,这样的关系,能够维持的久。如果一直浓浓的,两人浓如蜜,就是要分开的时候。老子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如果一直感情升温,一定会退温的,这是宇宙的规律。
我一直以来都很少打电话给朋友,甚至朋友们在空间上留言,我也不回,QQ留言,我有时候也忘记了回。我觉得平平淡淡的就好了,虽然很久不见了,但是见面了,大家还是朋友。因为我们的印象中,一直保存在过去的美好中,就是这一点比较好。
人和人适当的,就要保持距离,对人且说三分话,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个距离体现在说话上,真的要少说话,话多了,都是废话,没有任何用处的。不管是夫妻之间也好,还是家庭中也好,适当的要保持距离,有了距离,才有感情。以前我认识一个师兄,因为彼此太好了。他跟我说啊, 你不要给我讲佛法,你可以度化的了别人,但是度化不了我。我想想也是,太近了嘛。后来他离开了厦门,离开后我也懒得联系,所以慢慢的他就能想起我的功德,想起我的话,慢慢的觉得我的话很有道理。然后喜欢看我的空间了,也慢慢觉悟了很多。所以发现,还是保持一些距离。
我见过一句话,为什么佛陀旁边曾经出现了像善星比丘,提婆达多一样的叛徒呢。因为太近了,靠的太近了,看不到对方的功德,观察不到对方的法身,所以他们看不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却看到佛陀的十四种丑态。靠的太近了,缺少了一种恭敬心,看不到对方的功德了。感情好了,往往产生贪着心,而这种贪着心,就是将来我们恨对方的根源。没有爱,也就是没有了恨。
靠的太近了,师父真的没有办法度化他们,却常常看到了师父的缺点。我现在常常想起传喜师父的一句话,他说,你们要远离我,看看我的开示,想想我就好了,不要去亲近我。很多人一亲近,往往看不到对方的功德,却看到过失,这不是一种造业吗?
人和人关系,真的很有趣的,没有一种恭敬心,真的很难维持下去,夫妻之间也是如此的。我们讲要恩威并施,又要恩,又要有威德。这样才能维持好。就像我恩师,他一发起脾气来,观音寺谁都怕他的,但是好起来也不得了。他身上就有一种磁场,所以我们一想到他,都有一种加持力。有一种恭敬心。我们能对师父产生恭敬心,这也是师父的功德啊。
记得有位法师讲过一句话,当你真的见到佛陀时,你连成佛的心都没有了。因为佛陀是那么的平实,那么的普通。所以你见到了,我们觉得佛也不过如此。又如何能想着成佛呢。但是真正有功德的人,也是很平实的,我们没有福报时,往往就看不到对方的功德。
人和人的相处,真的是一种艺术,或者是一生中很重要的学问的。要学好一点,真的不容易。我觉得有点很重要,首先要抱着一种无所求的心理,不要去求对方,无欲则刚嘛,不求于对方,然后多多的为对方做事情,这样子关系就慢慢的好了。很多人关系越搞越糟糕,是因为向对方所求的太多了。这就是造成翻脸的原因。
君子之交,淡如水啊。让我们平平淡淡的生活吧,不需要太多的好来好去的。同时别人给我们任何东西,我们都要感恩,唯有感恩,关系才能持久,夫妻之间没有感恩,两人就是讨债鬼,互相讨债,两讨债鬼在一起生活,能开心吗?人和人之间没有感恩,对方好,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还债,还完了,就完了。再想要对方对自己好,再也不可能了。这也是因果的定律。
见得人越多,我越相信命运了,越相信人和人的感情,真的是靠缘分在维持着。这个缘分说的好听一点,就做恩,说的难听一点叫做债,互相有缘,互相还,互相报恩,或者互相还债。仅此而已。
我见过一个师妹,喜欢上一个男的,他已婚,但是两人又同居。虽然男的经常打她。但是她想不通为什么还喜欢他。我说,很简单。你欠他情债,他欠你钱债。就这么简单。后来终于还完了。互相还完了。还完了,就解脱了。所以人啊,别人对我们好一点的时候,要感恩,不知道感恩,不知道报恩,缘分是很短暂的。 不然对方还完了,就结束了,他的任务就是还了。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带着一个或者几个巨大的任务来的。任务完了,他就走了。人和人的缘分也是一个任务。仅此而已。如果淡淡的交往,下辈子还能很好的继续的。
(编者注:本文来自网络)
李叔同(1880—1942),淅江平息人,生于天津。天才艺术家,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李叔同培养出丰子恺、刘质平。他苦心向佛,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在他28年僧腊结束的圆寂前几日,他写下了最后的偈句:“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余五十年来改过迁善之事,其事甚多,不可胜举。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
1
虚心。 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
2
慎独。 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3
宽厚。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4
吃亏。 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5
寡言。 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6
不说人过。 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7
不文己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注:不狡辩弯曲己过。不掩饰自己的过错。(文,掩饰)
8
不覆己过。 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9
闻谤不辩。 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10
不嗔。 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相关问答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应该解释为,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是说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现象,好像看到了真实情...
为其累与?赤子而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赤子而...
语出《庄子·外篇·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淡以亲:指淡泊但心地亲近。甘...
把高低压阀门关上,可以直接拆但要跑掉一些制冷剂。也可以,不过安装的时候需要从新注制冷剂。可以,但操作会比较危险,且不环保,最好是有专业人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