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难得糊涂全文
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
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石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
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难得糊涂”四个大字是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题写的。郑板桥曾在山东当了十二年县令,以爱民著称,辞官后在江苏扬州卖画为生,被当时的人称为“诗书画三绝”,郑板桥有一方名章,刻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经典地概括了郑板桥的科举过程,也看出了郑板桥生平的幽默和淡定。
他题写“难得糊涂”四个大字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据说郑板桥在山东任县令期间,一次外出游玩,因天色已晚,便借宿于山中一茅屋中。茅屋主人是一位自称“糊涂老人”的老翁,屋中还陈列着一方雕刻精良的砚台。第二天早晨,老翁请郑板桥题字,并声称要刻于砚台背面。于是郑板桥即兴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又特意地盖上了自己“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心里有点得意,不料老翁也拿出了一块方印,字为“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见之大惊,方知老翁是一位隐居于深山的高人。由于感慨于“糊涂老人”的命名,郑板桥又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这两位如遇知音、相见恨晚,就开始谈文说词,畅谈人生,并结为挚友。后来这段文字传了出来,人们感慨其中富含的哲理,便写成横联挂起来,“难得糊涂”一词也就越传越广了。
相关问答
难得糊涂”总是与郑板桥联系在一起。郑板桥(1693-1765)写这幅字的时间大约在1752年,距今255年。那年,郑板桥59岁。“难得糊涂”下面还有一行款跋:“聪明难,...
说到这“难得糊涂”四字,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呢。有一年,郑板桥先生到莱洲云峰山观摩郑公碑,夜晚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这老人称自己为糊涂老人,他谈吐高雅...
聪明使人自以为是,糊涂使人以身作则。聪明使人胆大妄为,糊涂使人宽大为怀。聪明使人勾心斗角,糊涂使人心平气和。聪明使人好高骛远,糊涂使人知足常乐。聪...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难得糊涂》歌手:辛晓琪作曲:吴旭文作词:吴旭文专辑:《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爱就爱了别等到错乱瞎胡猜恨敢恨吗这乱世容不得弱女子存在梦醒了缘断了...
《难得糊涂》歌手:苏永康专辑:《眉来眼去》红茶在手一乐也闲任我偷却不责骂愉快得发现心头就根本没有愉快的理由悠然自得心内透全部意识置诸脑后在...
[最佳回答]郑板桥说起“难得糊涂”,还有一段神奇的来历.郑板桥在山东任上,一次游览莱州的去峰山,本想观赏其山中郑文公碑,但因盘桓已晚,便借宿于山中一茅屋,茅...
[最佳回答]难得糊涂出自郑板桥,是指人在该糊涂的时候装糊涂,而大智若愚出自《老子》,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可以解释为才智很高,表面...
说实话,“难得糊涂”这个词并没有真正地学过,也没有查过字典。所以我一直以为它的意思是:人有时候不能太精明,太清楚。比如,李雷同学正冥思苦想怎么精确解...
“难得糊涂”这四个字最早是来源于郑板桥的题字,并非有下一句。“难得糊涂”是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传世的名言。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