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读书声最佳
——中华文明中的读书重学传统
作者:刘绪义(国家税务总局党校〔长沙〕教授、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
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要问这些突出的特性是怎么产生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书重学的传统。泱泱中华,一直以一个读书大国、学习强国的姿态挺立于世界文明最前列。
“为人皆不可以不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进入文明社会标志之一的文字的发明,也是书籍的第一要素,意味着文明与读书一开始就结下了深厚的因缘。考古发现,汉字,作为中华文明原创性重要特征的标志,不仅起源早,而且以其独特的表意文字优势,成为维系民族向心力的“功臣”。
《周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这里的“书”虽不是后世意义上的书,但是,隐然可见中华民族对书籍的崇拜。在中华民族的文明早期,书是著之于竹帛的,书写和阅读都不方便,但这并不影响先民对书的重视。着眼文明的传承,古代官制中就设立史官,甲骨文中就有“乍(作)册”“作册右史”等职官出现,《后汉书》记载“古之帝王,左右置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有着众多职能,如记事工作、藏书工作、占卜工作、文书工作等,兼具治史与从政之职能。史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亦巫亦官”,地位崇高,“通天人之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才有传之后世的书籍。
书籍地位之高,也是现代人想象不到的。老子曾经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公元前6世纪初,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失败,率族人奔楚。作为王子,在逃难之际,竟然将宗周藏有的典籍都带到了楚国。毫无疑问,一个人在逃难之际,随身所带的东西当然是最重要的。老子因此失望“下岗”,楚国却因此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中心。
夏商周三代时期,“学在官府”。可以说教育为王官所掌控,足见官府对教育的重视,也可以说,囿于条件限制,私人与民间没有条件办学。清人章学诚说:“理大物博,不可殚也,圣人为之立官分守,而文字亦从而纪焉。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有书斯有学,故师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业。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校雠通义》)正是由于教育,士由一种等级转变为一个阶层。士在战国之前属于贵族,接受过正规教育,特别是军事教育。管仲进行士、农、工、商四民分业,规定士的主要职能就是从事军事训练和打仗。至战国,武士向文士转变,或者说,文士更多地活跃在社会。墨子称文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尚贤上》)。这就是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的一类人,这些人就是后世所谓的“读书人”。
读书人社会地位之高,在春秋末至战国,从诸子的活跃即可见一斑。孔子有弟子三千之说,即使不是确数,也足见数量之大;墨子一次性可以召集300名弟子帮助宋国守城;吕不韦有门客三千,能帮他写成《吕氏春秋》。这当然得益于王纲解纽,学术下移。其时的私学盛行,也充分说明了民间对读书的渴望与重视。
汉代以后,官学更向平民子弟开放,同时鼓励私人办学,教育的普及性远胜于同期的西方。西汉读书人群涵盖帝王公卿至平民百姓的社会各个阶层,许多经学博士,刚开始都是自己潜心读书,影响日著后被征召为博士;东汉更甚,有名的经学大师开门授徒者,名籍往往不下万人。千里负笈,诵经读书,成为习以为常的风景,“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班固《东都赋》)。
唐代在中央、各省各地有官学,民间富户兴办有私学。更有许多东洋学子,不远万里,来到大唐,“打卡求学”。宋代书院大兴,读书之风更是盛行。
不唯如此,中华民族基因里重教兴学传统也表现在女子教育与读书风气上。《礼记·内则篇》载,10岁前的基础教育并不分男女,从6岁始,女性可以和男性一起“教之数与方名”,因此,先秦通诗书、善属文的贵族女性很常见。齐姜可顺口引用《诗经》“莘莘征夫,每怀靡及”,穆姜通《易经》;据考,《诗经》中很多篇章,如《燕燕》《柏舟》的作者都是女子。汉代皇后多爱读书,窦太后好《老子》,明帝马皇后“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和帝皇后邓绥6岁“能史书”,12岁时精通《诗经》《论语》。班昭能指点皇帝绘画和书法,指导皇后习经史、天文和数学,被尊称为“大家”。
普通士民家也有不少识文断字的女子。汉代有“小戴”之称的大学者戴圣,早年丧父,其母能够跟他释《礼》,这样一部被现代人视为难懂的经典,在她这里却可以随口道来。前秦的宣文君出身儒学世家,幼年丧母,父亲传授其《周官》,并告诉她:“我膝下无子,你若不用心学习,这门学问便要从此断绝了。”
唐代社会更开放,女子教育涵盖道德、女红、儒家经典、文学、书算、音乐和宗教等方面,《女史》《女则》《女仪》《女诫》是唐代女性常读之书。因而,自嫔妃女官到村妇尼姑,皆善诗词文墨。唐代小说诗歌之中的女性无一不是知书达理、舞文弄墨之人。《唐才子传》记载:“唐以雅道奖士类,而闺阁英秀亦能熏染。”《全唐诗》载女诗人113位,诗作达600余首。宋代被视为对女性苛刻的时期,其实,理学家们大都赞成女性读书,司马光在《家范》中提出女人如果知道怎样阅读,会成为更好的妻子:“为人皆不可以不学,岂男女之有异哉?”
明代,随着出版业的繁荣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阅读活动增多,社会对女性的审美也从对女容女德的欣赏转向对才华气质的推崇。以女性阅读为主题的仕女画大量涌现,明清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女性阅读最活跃的时期,女学神频出。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面世后风行一时,唤起了万千闺中女子的梦想,内江自信有才貌而不轻许人的女读者爱上汤显祖,扬州女子金凤钿干脆直接托人寄书给汤显祖。1792年春,袁枚暂栖杭州西湖宝石山庄,江浙一带女弟子闻信后纷纷带上诗作前往拜谒。
上海大观园内“宝黛共读西厢”雕塑 资料图片
六经勤向窗前读
中华民族有深厚的文教传统,历代帝王都兴文教,重视并倡导读书。
有诗称“刘项原来不读书”,其实谬矣。刘邦尝为吏,秦朝文吏是有知识的人,“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史载“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汉文帝说:“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汉景帝说:“夫吏者,民之师也。”项羽虽学书学剑皆不成,但他爱学兵法,兵法有书传世。否则,刘项二人如何能各自写出《大风歌》《垓下歌》?汉代皇帝如昭、宣、元、成诸帝皆爱读书。昭帝通《保傅传》《孝经》《论语》《尚书》,宣帝“师受《诗》《论语》《孝经》”,元帝“多材艺,善史书”,成帝“壮好经书”,等等。西汉诸王如梁怀王刘揖、淮南王刘安以及刘向、刘歆等都是大学者。东汉皇帝如光武、章帝等亦颇有学术造诣。此后历朝历代皇帝无一不是经过多年读书熏陶出来的。
出身武将世家的赵匡胤常于军旅中读书。有人向周世宗告密,称赵氏用几辆车满载私物财宝,经检查,原来所谓的财宝其实是数千卷书。世宗问:作为武将,要书何用?赵氏回答:多读书以广见闻,增智慧。做皇帝后,他以读书多少作为考察选拔官员的一项重要指标。赵匡胤曾问疑于宰相赵普,赵普竟无言以答,再问学士陶谷,得以解答。赵匡胤因此感慨:“宰相须用读书人。”宋代其他皇帝,如太宗也一样,史载“太宗崇尚儒术,听政之暇,以观书为乐。”有一次,宋琪对太宗说:“陛下好古不倦,观书为乐。然日阅三卷,恐至罢倦。”太宗说:“朕性喜读书,开卷有益。每见前代兴废,以为鉴戒,虽未能尽记,其未闻未见之事,固以多矣。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因思好学之士,读万卷书亦不为难。”真宗说:“朕听政之暇,惟文史是乐……机务之暇,惟以观书为乐焉。”
朱元璋苦于年少时与书无缘,从军以后刻苦读书,称帝后,“命鸿儒进经史,自批阅,终日忘倦”。明朝还确立了专门为皇帝开设的经筵制度,延续数百年之久。清自开国之初就重视文教。皇太极即位刚三年,宣布“兴文教”,称“从古至今,历来是文武并用,以武威克敌,以文教治世”。高宗乾隆更是组织各类专业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规模空前的编纂与整理历代文献典籍的活动。“列圣万几之暇,乙览经史,爰命儒臣选择简编,亲为裁定,颁行儒官,以为士子仿模规范,实为万目之巨观也。”继明成祖时编纂《永乐大典》后,修《四库全书》,堪称文教之盛。
“帝王所图治,立学当为先。”这几乎成为历代君臣的共识。不仅帝王以身作则,表率天下,而且许多皇帝都在劝学。唐太宗常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告诫百官多读史书。最有名的莫过于宋代皇帝赵恒的“书中三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总之,“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因此,不仅士人读书,官员读书也成为风气。
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品评官员不仅看其出身门第,还要识其谈吐风度,论其书法辞章,讲究名望口碑等,有了这些不成文的尺度,官场上读书、作文蔚然成风,不读书之辈很难在官场里立足和生存。文教大盛之时,许多武将也爱读书。关羽夜读《春秋》定格于史册,吕蒙因读书而致“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不少武将本身就是文人,如曹操、诸葛亮、辛弃疾、王阳明、曾国藩等,他们朝出鏊兵,暮归讲道;上马杀贼,下马读书。既有“百战归来再读书”的自觉,也有始终以读书人自诩的荣耀,践行了“圣人法之,故有文有武”的信条。
读书引领风气,学风先导世风。宋代胡瑗在《松滋儒学记》中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士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基石,学风是士风的核心。由士而出仕为官,化民成俗则是士大夫的使命,也是考察官员的重要内容。宋代周敦颐看来,为官的最高境界是“上安下顺,风清蔽绝”。明代首辅李东相认为:“论吏治,则先风俗。”清代帝师朱轼将正风俗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地方官不仅有掌风俗之职,朝廷也重视览观风俗,察吏治得失,一个地方学风好坏,自然也在其中。士大夫对学风也保持着敏感,如宋代真德秀就批评当时的学风:“今之学者,自幼不由小学,以养其良知良能之本。不进之大学,以充其仁义礼智之性。”朱熹晓谕沧州精舍学者,读书是为了贪道义而不是贪利禄,是要做好人而不是做贵人。
不唯如此,大批士大夫官员践行着这一宗旨。他们关爱读书人,建书院,设书局,创学堂,礼名师,劝学资助,编书著书,刻书藏书,寄托着正人心、通时务、开风气的厚望。如清代名臣张锳在贵州兴义府任上免费给读书人添灯油,坚持长达13年;同光之际的曾国藩、左宗棠等大批督抚大兴书院之风、劝学之举,张之洞总督湖广18年间在武汉创办的各类新式学堂有120多所,总督直隶的曾国藩写《劝学篇示直隶士子》勉励他们:“若夫风气无常,随人事而变迁。有一二人好学,则数辈皆思力追先哲;有一二人好仁,则数辈皆思康济斯民。”张之洞作《劝学篇》告诫两湖读书人,“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希望他们通过读书正心同心。这种情怀正是中华文明能够辉映千年的内因之一。
读书声里是吾家
池塘四五尺深水,
篱落两三般样花。
过客不须频问姓,
读书声里是吾家。
官事归来衣雪埋,
儿童灯火小茅斋。
人家不必论贫富,
惟有读书声最佳。
唐人翁承赞诗中的这句“读书声里是吾家”道出了中国历史上多少书香家庭的自豪。出身礼乐名家、东南茂族的翁承赞是大家族重视读书的代表,更多的普通士人则是渴望耕读传家,既希望“万卷藏书宜子弟”,又钟情“一樽满意说桑麻”。整体上,社会是以“家有读书子”为基本要求,以书香门第为无上光荣。
最晚至唐朝,城市街巷、乡村农家听到琅琅读书声就不再是稀罕事了。作为读书氛围深厚的朝代,唐朝的社会风尚近乎全民读书。不仅读书启蒙早,“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书”,而且涌现出大量少年英才。王勃、骆宾王、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大批被后世敬仰的文人,少年时即善诗。究其原因,不外乎良好的家教和浓郁的社会读书氛围。
如果说唐以前,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学、孙康映雪读等甘贫苦学的事迹尚属特例,那么,唐以后则不论贫富和智愚,勤学读书则成为社会普遍风尚。特别是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得书籍进入寻常百姓家。四岁而孤的欧阳修,家贫只能用荻画地学书,“勤读书史”;“博学而无所不能”的司马光,读书至不知饥寒酷暑;“读尽天下八分书”的郑樵,风暴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诵记不绝。家庭条件好的,如熟读百家的苏洵,用自身的优势为孩子创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家境差的,如元稹、欧阳修皆幼年丧父,均受益于母亲的教育。明清时期“良母课子”的主题更是绘画中的一大风景。
家族和地方也鼓励赞助读书。族中富人或个人或几家合作,出资办学,邀请名师教子弟读书的情形非常普遍。史载江南“人皆知教子读书”,“田野小民,生理裁足,皆知以教子读书为事”。《都城纪胜·三教外地》载:两浙临安府“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会稽自建炎以来,“今之风俗,好学笃志,尊师择友,弦诵之声,比屋相闻”;“今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挟册”。浙江青田“贫士带经而锄,里巷市廛所至,辄闻读书声”。福建“城里人家半读书”,南剑州“家乐教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诵暮弦,洋洋盈耳”。有人认为,读书风气与科举紧密相关。其实不尽然,科举固然是读书人的一条出路,有不少因子孙科甲鼎盛而成为世家名门的例子,然而更多家庭重视读书并不以科举为目的。如曾国藩家风好,然亦教子弟“科举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左宗棠家风正,书香浓,然其戒子求学切勿为功名。
有人说,读书是为了改变命运。诚然,其中也未尝不涵盖了读书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的意思在呢?
书自香我何须花
“茶亦醉人何须酒,书自香我何须花。”这句出自清代小说《狐狸缘全传》的名诗,道尽了古今多少读书人的心意。千百年来,无数读书人既有“三更灯火五更鸡”饱读诗书以图康济万民的宏伟政治抱负,也有“天为读书留种子”寄情诗书以图自修自娱的惬意人生襟怀;既有“以读书著文忧国爱君为事”的名臣,也有以“愿读尽世间好书”为人生乐事的普通士人。
《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读书的三重境界,即由“知”至“好”而“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达到“好学”的境界不容易,如孔子所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或如子夏所言“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要实现“乐学”的境界更不易。孔子尚且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为己忧。然则古代历史文化画卷中常常出现以读书为乐、以书香为美,以读书充实人生,修养品格,提升精神的读书风景。最有名的莫过于晋陶渊明不仅种豆南山下,还“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初唐宋之问茅斋读书:“暝还探旧史,颇知古人趣。”武元衡“惆怅管弦何处发,春风吹到读书窗”。宋代翁森有《四时读书乐》,“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赵季仁自述:“某平生有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欧阳修也感叹,“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朱熹读书,能读到如此境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明代陈继儒在《小窗幽记》说:“人生一世,有三乐:开卷读书,闭门修禅,一语济世。”郑成功亦说:“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清人曾国藩以“读书读出金石声”为一乐。
更能引起人们心向往之的风景有三:一是打卡山林寺庙读书。自隋唐始,寺庙就成了读书人心中的圣地。唐肃宗时,李泌隐居南岳十二载,潜心读书。后其子李繁任随州刺史时,于南岳建邺侯书院以纪念,就成中国书院之始。刘长卿、孟郊等自幼在嵩山读书;李绅在无锡惠山寺读书;温庭筠、杜牧、杜荀鹤都曾在庐山读书;王播寄居扬州木兰院中读书多年;范仲淹在醴泉寺僧舍中读书;苏轼更与寺庙僧人佛印交友,留下不少趣事。一则古代山林寺庙环境清幽,可以息却红尘功名之心,可以陶冶性情诱人诗性;二则寺庙省钱,省去不少烦恼;三则不少寺庙有藏书,僧人有学识,可以交流请教,真正是个读书好去处。
二是古代读书人笔下那一幅“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唯美画面。清代亦学亦商的管斯骏在《题查履光〈红袖添香夜读书图〉》中抒怀:“怜我青灯常寂寞,泥他红袖细商量。”“红袖添香”出自宋代词人赵彦端的《鹊桥仙》,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将其化为诗意:“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夜读书。”静夜、青灯、红袖、暗香,这一幅有声有色、动静适宜、别有韵味的文人夜间生活图景就此成为读书人向往的一种赏心乐事。如果加上雪,那就更妙了:“夜半梅花春雪里,小窗灯火读书声”(汤显祖《与李太虚》)。
这并非古代文人的情色幻想,实则与明代中后期社会思潮开始接受女性作为智力型的同类,认同女性才华,甚至渴望拥有能与他产生共鸣的伴侣有关(参见李晓愚《明清才女文化与女性读书图研究》,《学术月刊》2017年第10期)。“泥他红袖细商量”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清人毛大瀛初婚时,赠诗其妻:“他日香闺传盛事,镜台先拜女门生。”其妻笑道:“要改一字。”毛问何字?其妻将“门”字改为“先”字,就成“镜台先拜女先生”。那种自信,就是学神配学霸的自信。席佩兰伴夫读书至深夜:“夜深衣薄露华凝,屡欲催眠恐未应。恰有天风解人意,窗前吹灭读书灯。”(《夏夜示外》)颇有画面感。
三是书与茶、知己组成的黄金搭档图。要问古之读书人,什么是简单人生,什么是惬意活法?无他,一书一茶一知己而已。《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游学交友就成了一种古老的读书风景。孔子本人就是著名的游学者。司马迁、郦道元、徐霞客、李白、杜甫等更是亲身体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找寻他们的“诗和远方”。一如《史记·春申君列传》中所说“游学博闻”,游学不仅可以开阔视界,增长见闻,而且可以寄情山水,拜师访友,留下了诸如“兰亭雅集”“岳麓双讲”“程门立雪”“雪夜访戴”等经典文化史话。不仅传播了思想文化,也践行了知行合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茶和书无疑是最好的伴侣。古代读书人嗜书与嗜茶,几乎达到了浑一的境地。本来,茶就是伴读之首选。“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其堪夸。”一杯茶,使人神思清明淡定;一卷书,使人沉静冲融从容。茶似禅,书似友;一个清心,一个明智,再加一知己,让人情悦。风轻云淡无如茶,书卷多情似故人,在这里达到一个高度和谐而完美的统一。这种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关怀,正是中华文化中读书传统的重要价值体现。
中华文明能够绵延至今,读书重学传统基因居功甚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传承这一传统基因,推动全民阅读。既要有“读书破万卷”“读书如克名城”的劲头,也要善于“从无字句处读书”,养成读书好习惯,端正读书价值观,做新时代知行合一的实学实干者。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19日 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者按: 癸卯农历“二月二”,正是万物重甦,春情激荡的时节。为此,玉坛诗书画苑组织诗人为癸卯“二月二”迎春创作诗词作品(上篇:古体诗,下篇:现代诗)现辑选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上篇:古体诗
兔年二月二龙抬头占句
李殿仁(北京)
龙举已抬头,欢声满九州。
一年开气象,百业竞风流。
痛饮何曾醉,高歌不觉愁。
征程需奋进,续写大春秋。
龙抬头即咏
李文朝(北京)
角宿星辉耀正东,抬头唤雨起春龙。
图腾拜位千秋敬,农事开年五谷丰。
赐福纳祥祈厚土,驱邪转运仰苍穹。
剃头炒豆围仓囤,乐在人间烟火中。
西江月•春游
何云春(北京)
碧浪拍舟海阔,霞光逐鸟云空。岚烟一缕化飘篷,心曲绕山风弄。
日月沉浮缓缓,人生往返匆匆。榛丛闲步入微濛,撷取几多幽梦。
踏春
白双忠(北京)
柳圃人声杂,杨堤草色微。
岸边残雪化,枝上早春归。
冰破鱼初跃,燕教雏试飞。
随机拍影像,亲友赞芳菲。
踏莎行•春心
徐世平(北京)
暖意初来,童心渐爽。鸽飞点点蓝天上。东风有信绿歌行,杏红樱粉花翻浪。
万物重甦,春情激荡。洪波暗涌云烟涨。萌茸细草好温馨,凌峰汛猛多豪放!
初春遊南京梅花山
平金山(北京)
长滩牧笛唤春醒,江左南风呼燕还。
十里秦淮人浪涌,烟波玄武橹舟闲。
呼朋更往梅花谷,把酒千红万紫间。
谈笑座中八十我,一顶梨花镇梅山。
一剪梅·春景
田凤兰(北京)
最爱花开烂漫天,桃夭梨雪,芳草芝兰。蛮腰柳上有啼莺,蝶舞蜂娇,新燕呢喃。
水碧琉璃翡翠山,云淡悠悠,雨润绵绵。家国胜景我流连,春满人间,梦到江南。
喜迁莺•春声
石达丽(北京)
花欲动,草初萌。春意满京城。三年封控已收兵。平地起雷声。
劲挥毫,频对酒。不夜狂歌知否。想来那日恍如昨。感慨故事多。
癸卯早春有怀
郭星明(浙江)
一转璇玑到上元,回眸花甲泪阑干。
几番心事沉波底,半世脑机归键盘。
少小雕虫甘作癖,老成附骥肯抟丸。
余生羞说拏云志,且共诗朋笑眼看。
早春即兴
赵小天(云南)
回眸窗外柳条新,扫净书斋不染尘。
想是春山涂色处,看花人羡折花人。
春咏玉兰花
唐朝均(云南)
历冬叶已澌,意恐报春迟。
弗待严寒尽,花先盛满枝。
行香子·春到红枫湖
庞仕蓉(贵州)
水绕山环,燕舞莺喧。小桃红、开向林边。松针满径,竹舍幽然。正东风柔,湖风暖,柳风闲。
半坡春色,几缕炊烟。赏芳菲、步入田园。菜花馥郁,人在其间。有绿云衣,香云袖,白云天。
塞外早春
鲍哈申(内蒙)
郊外轻寒拂面亲,冰河卧雪少游人。
征鸿归处江南绿,今日春风剪柳新。
浣溪沙·二月二春行
何其三(安徽)
沿路春风引我行,且收美景入双睛,满心欢喜一时生。
杨柳已添娇态度,梅花正放好心情。鸟如旧识向人鸣。
春韵
姚琳莉(浙江)
幽兰留静香,含韵进阶廊。
一任清风漾,江天日月长。
陌上行
毛红梅(广东)
东风早许一枝梅,漫野丰容桃李开。
最是撩人花蝶恋,耽情不见尔曾来。
瑞鹧鸪•龙抬头
何兆云(北京)
神龙如愿又抬头。江南胜境好天游。谋定航程,故土轻装走,首站金陵上客舟。
满街都是红颜秀,秦淮两岸琼楼。钟山翠柏清幽,国父江山点、兴鸿猷。大国雄风震五洲。
二月春光
蒲润康(四川西充)
和风二月玉兰香,细雨金针织碧芳。
举首飞龙迎旭日,同心灭疫铸辉煌。
银锄动地千村竞,励志兼程百业忙。
万里河山添亮景,新途莫负好时光。
浣溪沙 • 农历二月二写意
李小华(四川)
二月春情映日明,田头地里又催耕。南來燕子戏新萍。
已扫寒瘟消疠影,唤來春雨化繁荣。山川一派势蒸蒸。
春日郊行
何立新(四川)
香风吹北郭,绮水绕东城。
丽日催人起,烟霞结伴行。
郊驰添堵憾,野步少先争。
客至农家乐,相呼语燕声。
初春凭窗有寄
潇雨
天地挂双眸,千山云半收。
幽香恋吟笔,疏影尚风流。
鸟语境弥寂,花开醉不休。
烟霞交隐映,红绿簇枝头。
早春二月
赵丽萍(吉林)
抬首苍龙祥润畦,欣欣万象见端倪。
塞鸿嘹月过山岭,梅雪绽香融玉溪。
远去务工牵别袂,微耕翻地便携犁。
寒衣初减蛮腰秀,柳上吟风春破题。
塞北早春
封玉华(吉林)
东风传令漫天巡,柳眼含情争未匀。
冷韵喷图霜作画,清江照影水浮鳞。
黄莺啼树枝头闹,野草萌芽景色新。
云卷高光时正好,牛耕百度拓精神。
春回大地(新韵)
庞盟(四川)
龙灯狮子盛情邀,料峭银霜渐退潮。
鸠雨濒临祥瑞佑,暖阳偶现惠康调。
百花稚蕊如闺爱,二月春风似剪刀。
寄韵清吟千万首,一湖碧玉映亭桥。
好雨随春到
吉怀康(四川)
好雨随春到,滋生万物良。
和风香暗亱,淑气壮熙阳。
挂雾山头矮,喷珠泉眼长。
机耕农事早,不用打牛忙。
故乡早春
吉世君(四川)
复苏百卉竞芳姿,明媚春光染柳丝。
紫燕斜飞寻旧主,黄莺凌跃闹新枝。
风和凤岭花先发,水暖虹溪鸭早知。
霾散欣逢甘雨润,锄犁破冻伴笙诗。
行香子 • 春游
何美成(北京)
二月南乡,满目春光。麦苗青、桃艳梅芳。柳黄草绿,蜂蝶贪慌。有斜裙飘,节裙炫,直裙张。
越上山岗,靠近池塘。借农家、开宴流觞。嫩芽鲜笋,雪藕肥羊。看青年欢,老年乐,少年狂。
二月二日即事
范文钟 (四川)
薄寒疏雨释春愁,堤岸轻枝微露羞。
二月二时云树醒,一茎一蔓始抬头。
燕衔新泥忙巢舍,蝶舞花丛竞自由。
择日荡舟游美景,踏青纵马竞风流。
嘉陵春行
张丽(四川)
水润嘉陵风景异,群鸥照影柳梳妆。
黄金江岸行游慢,尚好桑茶采摘忙。
白马湖边人气旺,凤垭山下孝心长。
一年四季皆成趣,只待春花入画廊。
兔年二月游
蒲俊(四川西充)
老树抽芽燕子飞,无需绿码伴春晖。
湖光潋滟风扶柳,井圃繁葩客扣扉。
信步怡心新翠逐,搜吟写志故山归。
祥龙仰首乡情切,二月尧天识动微。
云村二月
蒲瑜松(四川)
时雨随风化倩妆,云村促步路余香。
千山稚绿怡心养,万水柔蓝紫燕翔。
阵阵锄声惊蛰户,丝丝暖意感寒霜。
莫名二月情微妙,仰首飞龙喜若狂。
寄怀二月二
蒲家富(四川)
煦风吹抚万家楼,黄雀争鸣树杪头。
江水凫舟微浪卷,湖光倒影白云悠。
春耕垄亩禾欢笑,汗洒田畴粟稔收。
一片轻雷山外响,乘龙早起驭犁牛。
鹧鸪天•早春寄怀
罗明周(四川)
二月神州沐暖阳,莺歌燕舞遍城乡。林馨果硕云峦秀,溶雪苗长泥土芳。
山水绿,梦犹香。人间福地子孙昌。炎黄后代思奋进,踔力征程书华章。
早春
张明娥(北京)
畦田苗露绿,乡野草成茵。
紫燕飞鸣舞,游鱼戏水粼。
江南花怒放,北国雪消泯。
纷乱看环宇,莺声听欲频。
二月二感吟
李耀忠(辽宁)
东风情暖拂埃尘,斗指苍龙亮锦麟。
煎饼圆圆包旧岁,紫鹃簇簇焕新春。
曾知社日农家祭,独盼园田雨水均。
阳气初升催绿柳,梦闻归雁觅亲人。
盼春
李长城(辽宁)
日日盼春春忽现,昨宵喜雨戏和风。
含情金柳疏丝翠,得意野樱新蕾红。
拍客欢欣追好景,大妈娴静练柔功。
初迎二月青龙节,娇杏农庄拜媪翁。
春雨
王光德(四川)
潺潺润物悄声来,喚醒繁花次第开。
农事正忙阡陌里,莺啼恰恰入亭台。
二月二龙抬头
李廷全(四川)
青龙昂首燕莺鸣,百艳香凝竞妙英。
田垅无人皆谧静,装梳万铺尽繁荣。
癸卯二月二
高翔(辽宁)
七九池冰已半开,岸边杨柳喜春来。
园丁搂草燎荒处,邻客搭言寻善材。
久据家中为老媪,今逢线下接儿孩。
流年大计皆依此,唯盼龙头自始抬。
青龙节有怀
李克勇(辽宁)
九曲寒冰破水流,开河劈路似龙游。
春风送暖梅花喜,暮雪生波岸柳求。
始觉清园虫语瑟,忽闻碧宇雁鸣喉。
人勤物阜乡村富,选种备耕期稔秋。
春归
吴芳(辽宁)
谁携彩笔画山川,新绿平铺靓眼前。
隐隐清雷催柳色,濛濛细雨浣云烟。
香迎海浪潮声响,喜上篱墙杏蕊鲜。
二月春花生锦绣,东风一夜雁南天。
题二月二
李雁红(山西)
昨夜轻雷初入户,今朝烟柳一斛珠。
芳心一片谁裁出?吉日鹅黄万物苏!
十六字令·龙之腾四章
郑福太(山西)
龙,东海为宫雷作钟;冲霄起,掣电耀长空。
龙,首现云端尾隐踪;睛如火,扬角势无穷。
龙,云雾为车风作童;播甘露,玉宇绿葱茏。
龙,一吼千年正气浓;妖魔逝,万古敢称雄。
二月初二龙抬头
张泽勇(四川)
犹忆当年龙抬头,青黄不接阖家愁。
卖儿鬻女度春荒,粮无隔夜锅生锈。
而今又遇龙抬头,衣食住行了无忧。
感恩现时政策好,国富民强歌锦绣。
抬头见喜
范福华(四川)
二月二日龙抬头,躬耕农夫驱铁牛。
勤垦播种秋仓满,熟田热土黄金流。
癸卯二月二吟怀
张凤先(四川)
卧龙今日猛抬头,蜇伏冬虫酣睡休。
雨润田畴芳草绿,风摇堤岸柳丝柔。
犁铧翻卷浪千里,冰雪消融泽九州。
庙宇虔诚香缥缈,农夫祈祷满仓收。
抒情二月二
李德峰(四川)
和风细雨二月二,滋润万物龙抬头。
犁田犁地抢季节,备耕备种忙不休。
癸卯迎春春来早,玉兔送褔福满搂。
无边光景逐日新,紫燕回归激情游。
二月二龙抬头
李灵光(北京)
春唤星移斗指东,玉兰抱蕾柳含青。
苍龙梦醒抬头看,大势方兴由我兴。
二月二龙抬头
徐满庭(北京)
狮吼声声龙跃腾,生发意气怯秃鹰。
五洲任是激流涌,亮剑昂头华夏风。
龙抬头感事
廖有明(北京)
龙欲腾身先挺头,携来春色煦神州。
农时催促闻鸡起,锄草施肥通麦沟。
题二月二
李永斌(北京)
癸卯春天蛰龙醒,微风拂面鸟啁啾。
春雷滚滚生机现,农事繁忙望稔收。
龙抬头
王文荣(天津)
二月驾云龙布雨, 九霄飞翮燕追风。
春犁沃野耘希望, 万象祯祥沐富隆。
二月二龙抬头
徐振旺(北京)
约得春姑上热搜,抖音微信网红愁。
柳丝垂下条形码,一扫满屏龙舞头。
再吟二月二(新韵)
范曜阁(北京)
图腾祥瑞属苍龙,阳气生发始正东。
唤雨呼风今主宰,雪松滴翠又结盟。
咏二月二
范子夫(江苏)
东风昨夜入千城,布雨兴云万物生。
祈佑黎民多纳福,龙腾天地喝春声。
二月初二有吟
唐卫文(湖南)
土地公公或可知,仲春二日祝生词。
农耕始有祈丰愿,都寄金龙抬首时。
二月二龙抬头
韦志华(北京)
春江浪涌走龙舟,雨顺风调好兆头。
守望梅花诗兴惹,吉祥二月念丰收。
二月二所见
李海英(黑龙江)
乍暖还寒二月天,柔风扶柳醉春烟。
孩童出去龙头剃,笑闹盈门喜瑞添。
龙抬头寄语
李雪芹(山东)
苍龙降雨润无边,春日除尘惊物眠。
最是垂丝河岸柳,任风摇起绿如烟。
癸卯龙抬头
全水宗(四川)
二月龙腾显赫遒,中华泰岳景青悠。
乡村绿野铁牛跃,城邑华街车马流。
一派祥和皆喜气,万芳灿烂尽神州。
尧天盛世多福祉,我放歌喉把党讴。
二月二龙抬头
刘忠生(黑龙江)
亘古劳身稼穑愁,开荒除草万民讴。
农家永记龙兴日,雨顺风调庆大收。
二月二
王晓丽(山西)
东风一抹数峰神,草木争相入画真。
柳启鹅黄桃绽放,田铺麦绿鸟频巡。
龙头起处千仓满,金豆开时双燕新。
昼夜初盈兴稼穑,乾坤已转十分春。
二月二随吟
秦明轩(山西)
二月初二陇上行,泛青杨柳紫薇生。
远山含黛玉龙舞, 近水流觞金凤鸣。
风探枝头问花事,雨潜草甸待春耕。
天南地北展鸿运,人有精神岁有情。
二月二
师红儒(山西)
翛然面貌不需修,霜迹尘痕任意留。
倦下层楼迎二月,春风一抹理蓬头。
二月二随吟
张翔宇(山西)
桃月莺歌绿映红,图腾龙角展才雄。
长城内外春如画,圆梦神舟探宇穹。
二月二即兴
聂云珍(山西)
神龙启蛰欲抬头,瑞气生阳暖色流。
雨信催花花有信,渔舟掠水水行舟。
探梅不遇余香在,闻笛能歌何处求。
已趁东风赋新柳,雁声过塞唤同俦。
龙抬头
赵丽娜(山西)
春回色湛鸟啾啾,久困苍龙欲跃头。
柳摆芸薹花竞放,烟含草野意添幽。
甘滋大地高阳兴,泽润万灵微雨酬。
叱咤人间多胜事,天穹首望尽风流。
二月二感题
林暮雪(山西)
二月簪花开笔星,双溪结柳跨牛铃。
扶春下马数行绿,逐日窥园一带青。
细草争新苗有迹,残梅失色叶无形。
随风尽录古今事,也许抬头满福宁。
春龙节
张瑞菊(山西)
昂首神龙向宇行,腾云引得一声惊。
欣看九域甘霖降,遍地新泥春又生。
行香子·二月二庙会
刘志孝(山西)
一庙蒸腾,四海潮平。正抬头、紫气环萦。山河焕彩,岁月重兴。看秧歌红,扛妆靓,礼花明。
适时雨水,欣滋沃土。沐春风、万物苏生。小康路上,强国征程。有玉茭黄,池水碧,太行青。
二月二春耕节
李玉莲(山西)
二月新苞尚未羞,田畴有客唤耕牛。
青泥翻浪春归处,似见风中万里秋
癸卯二月二感吟
王国钦(河南)
神龙此日要抬头,指看天宫过五洲。
妙笔横题霄宇上,复兴二字动寰球。
下篇:现代诗
在春天中起舞
凌寒(上海)
留一缕金黄在额角飘扬
点点是风中的柳絮
起舞起舞
那是邻家的彩鸟
回家的路在春光之下
嘴角漾起的笑是因为思念春天里的你
回家回家
不回家心里也有你
没有回眸的牵绊
那前方是柳绿花红
蝴蝶翩翩啊
少女的花裙子
湖面上有太阳
天上有大海
沉睡的是想沉睡的
苏醒的是要苏醒的
我在春天中起舞
初春的旭日
娄英(新疆)
有耳朵抖动之声
锁眼扭启 胎元萌动
空无透出宣纸的份量
黑暗略一迟疑
便轻颤起来 旋转起来
庄重的青紫色
东方梦境里喷出岩浆
深藏的内曜
以炼金术方式演示着
往事下沉 通道敞开
多彩翎羽飞驰着
太阳健步出场
天地一派明亮表情
癸卯二月二的春天
彭鸣(北京)
剪修完老妈的短发
蜇龙醒了
漫天的细雨
剪着柳荫公园满园的春柳
那些亟待雨水削绿的柳枝
已被划出无数虚拟的柳芽
谁又把喝柳芽茶的盏摆上了
那拉开序曲的迎春花
也被剪成花球状
花苞探出小脑袋
就这么淅呀 沥呀
春天就抬起了头
准备换翠新装 新花衣
准备莺莺燕燕 鸟语花香
准备疫情三年之后这一春
补座一次花轿 涂上心妆
轰轰烈烈的背景 道具 人海
等待着春姑娘入场 入戏
等待这四季里醉人的角 开喉
开春
张尔珂(北京)
给每个冬天画上句号的,
都是在枝头迎风含笑,
处处明媚的春暖花开。
在这个多彩的季节里,
途经一朵花的盛开,
便会懂得春天的浪漫。
春风温柔,山水诗意,
一草一木皆美好,
我们啊
快走出冬的旧梦,
以随缘的心境,
走在明朗的春天里。
春河
叶冰(北京)
河边晴阳高照,
暖意闲唤春光。
喜悦点染风情月意,
倚栏听风问柳。
河水流波潋滟,
迎面萋雨如酥。
淡墨晗烟盈袖暗香,
细听归鸟沉吟。
河岸翠坪初浴,
晓梦缱绻探春。
来去人间几多无常,
独赏桃花依旧。
组稿: 何云春 李方舟
审稿: 王改正 张 宁
来源: 光明网
相关问答
热泪盈眶,笑语盈盈暗香去,盈余,充盈,丰盈,车马盈门,恶贯满盈,盈利,自负盈亏,春水盈盈,荷叶上露珠盈盈,盈盈顾盼,喜气盈盈,喜盈门,盈盈起舞,盈余,...热泪盈眶,...
上联:瑞雪纷飞大地萌春意,下联:东风浩荡神州跃巨龙。上联:早发和风捎来盈门喜,下联:多情瑞雪降下满屋春。上联:送旧年窗花映白雪,下联:迎新岁喜鹊闹红...上...
关于婚嫁有以下诗句:1、欣闻令媛正华年,两姓联姻缔夙愿,仰慕钱江人溢喜,更传锦绣女情坚;承欢初试调羹手,姆训常遵德妇虔,贵客同声歌好合,纷投珠玉短长...23...
谢谢邀请。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辛弃...
祝贺结婚的古诗词一:一、皓月描来双影雁,寒霜映出并头梅。二、春暖花朝彩鸾对箅,风和月丽红杏添妆。方借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春宵。槐荫连枝百年启瑞,...
对于西湖本人可以说是如数家珍,我来说说孤山。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座西湖里被白堤穿过的岛名叫孤山,其实,孤山才是西湖真正的灵魂所在。孤山上浸润着千百年来西...
ThecoldwinterwarmsummerwatersmokeSmallXiyuansilenteavesAfewblackhairstringapartridg...
1、龙腾至万里,凤舞驾九州。横批:龙凤成祥2、千年迎新春,瑞雪兆丰年。横批:年年有余3、春风催虎步,瑞雪兆丰年。横批:虎年大吉4、四时多吉...35、己过勿惮...
提起最适合女人稳重和优雅的网名,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女生成熟稳重有内涵微信昵称有哪些?,另外,还有人想问女人稳重大气微信名字,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