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4月20日起,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首都博物馆在部分藏家的支持下以古代精品绘画为基础开启“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展览。

“水木湛清华”,典出东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它既道出“清华”之所得名,也是对本次展览主题的诗意揭示。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展览共分为七个单元,展示了此前未公开展示的李公麟、苏轼(款)的画作和其他宋元画作,以及沈周、文征明、仇英、董其昌、陈洪绶、八大山人、石涛等明清名家画作。通过这些作品中显现的“自然”,持续触发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终极思索。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此次展览呈现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四层10厅,展厅面积不大,以浅色展板装点展厅,画作较多、明清时代画作尺幅较大,因而在展厅中也分布地较紧凑。一件重要的传为苏轼的《偃松图》摆在入口处,其他宋画则不按朝代为序随机分布在各个单元,几幅名家大作需要观者细心发现,如一副宋代佚名的界画《祷祝图》就悬于较高的位置。因为展厅空间比较曲折,且展览的主题立意较侧重画论和哲学思考,各单元画作和单元主题联系也并不紧密,观者可不必被拘束,各花入各眼、见仁见智。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展览现场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展览现场

《兰亭序修禊图》与《偃松图》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偃松图》

在展览的起始部分有传为苏轼的《偃松图》,该图题款:眉山苏轼,钤印:赵郡苏轼(朱文),鉴藏印有“墨林秘玩”“平生真赏”“子京珍藏”等朱文印;“项氏子京”“项元汴氏审定真迹”“项墨林鉴赏章”等白文印,近四十种明项元汴鉴藏印和多种其他人的鉴藏印;“乾隆宸翰”“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御书房鉴藏宝”等朱文印,“乾隆鉴赏”“宜子孙”等白文印清宫鉴藏印十余方。

此图以水墨法绘一巨松,从画幅卷首嶙峋巨石竹丛中向卷末生出,蜷曲若龙,气势淋漓。卷首居中偏下位置,落有“眉山苏轼”款并钤有“赵郡苏氏”朱文大印。明代大鉴赏家项元汴十分珍赏之,所钤鉴藏印可谓累累。清代,此画为乾隆皇帝所得,从其题引首“松石间意”和数次亲自题跋、钤印来看,亦十分宝爱之,官修《石渠宝笈》则将该画列为“上等寒一”。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偃松图》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偃松图》

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苏轼,兼善书法与绘画,在中国文化史和艺术史上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不过,因其传世画作罕见,苏轼绘画的真实面目向来扑朔迷离。现存苏轼名下可能接近其真实画风的古代画作,有上海博物馆藏《古木怪石图》、 中国美术馆藏《潇湘竹石图》和私人藏《木石图》又称《枯木怪石图》)、《偃松图》等。前三图已久为公众所知晓,真赝也多存在争议,而《偃松图》却一直深藏未露。徐邦达先生曾在1992年撰文《苏轼<偃松图>卷与<古柏图>卷》认为这是“南宋行家之作”,也就是说这至少是一件南宋画。此画主题虽然是偃松,然并没有跳脱北宋文同与苏轼擅长的竹、木与石题材。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偃松图》

徐邦达在鉴赏文章中写:按此图笔法劲利,是南宋行家之作,比之《怪木竹石图》工能有余,文雅不足,此正如卷后张谦所说的:“故余谓凡公之画,皆当以画外之画观之”,也就是东坡自己所说的要不求形似那只有《怪》图才能符合此说。最明显不是苏氏真笔的一点,则更在款字上,此款书法平庸,去苏字距离较大,而且印记的篆法硃色也都不像是北宋时代之物。又看款书墨色暗淡而点划模糊,似乎是后来添上又故意揩擦使之古旧难辨,以迷人眼目,那么原非苏画而为加款附名,亦未可知,总之是南宋时代的伪本是毫无疑义的。张谦所评苏画种种,虽合乎逻辑,但与此图并无干系。又此卷用加浆半熟纸,在南宋人画中经常能够见到,也是定为南宋人画的一种佐证。至于题跋、鉴藏印记则全真,且似非后配,可见张谦等人都不是善鉴者。”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现场也有一幅传为李公麟的《兰亭序修禊图》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现场也有一幅传为李公麟的《兰亭序修禊图》

点景人物:中国山水画中吟游的人

本次展览中,相当部分为中国古代山水画,山河壮美或秀丽,画中的点景人物也充满意趣,明代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曾列数文人们的诸般闲情:“凡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钓鱼、对画、漱泉、支仗、礼佛、尝酒、宴坐、翻经、看山、临帖、刻竹、喂鹤,右皆一人独享之乐。”古典绘画中,诸如观瀑、听琴、烹茶、垂钓、高卧等表现文人情调、趣味的题材亦十分常见,这些格调清新、韵致自然的小品既是文人雅致生活的再现,也是文人心灵的写照。

在谈论山水画之前,我们可以先回想一篇庄子的《秋水》,其中写道: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这个文本出自中国哲学和文学的发轫时期,某种意义上呈现了彼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规训”了后人的世界观——人在面对自然时总是渺小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当然可以在美景中陶陶然、欣欣然,而人也终将是难以和自然对抗的沧海一粟,而人也终将只是与山花、与树木、与波澜无异的一个自然的组成。

了解了这种古人的自然观,或许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理解中国的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中的山水,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衬景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山水画尚未从人物画中分离,比如以“竹林七贤”为主题的画像砖和晋代画家顾恺之著名的《洛神赋图》中,人物比例均偏大,树木造型简单且窠臼化,似乎只是不重要、寥寥几笔的陪衬。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也称这一时期“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库符,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竹林七贤画像砖拓片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鼎盛。受到壮美的时代风气的影响,绘画也走向了华贵,在山水画中也有了重大的突破,山水画脱离人物画,成为一门独立画科,形成了以展子虔与李思训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和以王维、张璪为代表的水墨画两大画风。而画作的审美趣味也在逐渐改变,比如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漂亮的青绿设色,更重要的是开始有意识地改变人和风景的大小比例关系。唐代王维在《山水论》中也提到“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从中可以看出山水画初创期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状况已经改变。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五代山水画地域特色突出,在意境和审美情趣方面,较之唐代更能表现出迥然不同的自然面貌和富于个性的深妙意境。如荆浩、关仝表现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大气磅礴的北方山水,董源、巨然表现的烟波浩渺、洲渚掩映、岚气清润的南方山水,这是唐代山水画所不曾有的。

而到了宋代,随着艺术文化的蔚为大观,之前在缓慢变革的山水画画面中,各个要素之间的比例和物象的比例关系适宜的问题也随着艺术文化的蔚为大观而格外突出。有宋一代,出自皇家的院体画与文人画齐头并进,名家云集。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山水画家的代表,与五代的关仝一起,被认为是山水画中“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

范宽著名的《溪山行旅图》,主体部分为巍峨高耸的山体,高山仰止,壮气夺人,画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倪天辰在《探析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人物表现》一文中介绍:“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这个商队由四头骡子、一前一后两个人组成。骡子上均有负重之物,可以看到四头骡子显然是被这身上的重物压得精疲力尽,个个是垂头丧气的。前面一人举着鞭子在领路,他时不时回头看看后面的情况,也许是担心货物掉落损坏,也许是确定下后面同伴的位置。后面一人背着东西,缓慢地走在最后面。对人物的生动描绘体现了画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表现力。”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范宽《溪山行旅图》

此次展览中有一件清代袁耀的《秋山行旅》,作为同题材我们可与前代作品对比来看。

袁耀是袁江之子,二人都是有名的界画大家。《画人补遗》中称其“山水楼阁尚能守家法”。工于山水楼阁界画,继承唐宋及明代仇英青绿山水的画法。笔墨严整工细,设色艳丽浓郁。本幅作品画面左侧山峰之上有二人立马、扬鞭,有唐代诗人刘兼《送从弟舍人入蜀》中“立马举鞭无限意,会稀别远拟何如”的意境。另有唐代诗人李益《嘉见外弟又宫别》中“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清人吴文博《入关马上作》中“立马意萧条,秋山问樵牧”句,可见立马、秋山等意象,又有送别的伤感。

袁耀师法唐宋,从唐诗中拟立画意并非孤例,现存《骊山避暑十二景图》观漏图》等也多从唐诗中拟意。画中山高石峻,飞瀑流湍,楼阁高耸,山林掩映,多有蜀地山水风貌。至于画面近、中景秋窗待茶、携琴访友、妻子俺门等场景,则表现了文人生活的日常。有意思的是画面中人物多望向立马二人,画意更为明确。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清代袁耀的《秋山行旅》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展览现场袁耀《秋山行旅》,画卷上多皱褶,且纸张色彩晦暗发红,使得画中景色更平添了穠丽

明清的山水画一直因为其“摹古”备受争议。一般认为明清点景人物是对前朝的归纳与总结,其形式与格调都难以超越前朝的高度和范畴。

从绘画的艺术特征上看明代山水画主要分为院派、浙派和吴派。院派继承宋代院体画的风格,点景人物精细而生动。明代张祝跋元画《临溪草阁图》写道:“山水之图,人物点景犹如画人点睛,点之即显。一局成败,有皆系于此者。”

清代山水画多受元明文人画家的影响,且此时江南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因而清代山水画中的人物表现多是明代吴派绘画的延续。比如清初著名画家王翚,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合称“清初六家”或“四王吴恽”,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不同季节的文人雅趣

而在考虑以人物点染景色时该怎样布置人物,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记:“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荫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寒人寂寂。”这里点明了点景人物应当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有所不同,点景人物并不是可以随意安置于画面的,季节的不同会影响画面的整体氛围,需要与现实生活及画面意境和氛围相协调,达到内容和画境上的和谐统一。

而人也并非全是被动,上文所述的唐代张璪,在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中指出的“山水以形媚道”和王微“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观念,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是主观心源与客观万物契合的产物,以此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境地。

从下面的几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季节,画中人物如何在自然中怡然自得。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宋 佚名 《祷祝图》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清 恽寿平《山水册·荷香水榭》画中荷叶独特,以湿墨氤氲出不规则的荷叶形状,画中人物凭阑远眺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明 谢时臣 《江干秋色图轴》局部 画中人物或对弈或赏景,小仆或斟酒或形色匆匆

画家们也喜欢化用诗意,以书画互文,彼此增益内涵和意境。如下面的一件清代方絮拓《冰花图》,题款很有诗意:道光己亥(1839)正月晦日,晨起雪霁,偶见冰花堆甓,俨若雕镀,妙自天成,巧难力致。时同观者朱君梦泉戏曰:子能为脱本乎?余曰:可。遂拓此以志清兴,并系以赞曰:滕六扬威,惯使雨干作雪;冯夷弄巧,忽教冰结为花。绳矩弗事,斤斧无加。非月殿之精奇,亦人间之希有。信造化兮无心,恐相留兮难久。爱命松烟,拓诸座右。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冰花图 鸿爪脱冰图》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雪泥鸿爪 题字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古人对自然山川之美的观照由来已久,山水文化始终滋养着历代文人士夫的心灵,儒家将自然中的山水与人的精神品质相表征,实现山水比德,在自然审美活动中强化人伦之美;道家则注重“畅神”于山水之中,以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态度来观照自然山水之美,使其转化为一条“体道”“闻道”的路径。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庄子的自然审美观构成了魏晋时期山水审美的核心。士人追求以个体之生命观照天地自然之“大美”,以此在时乱世危之中寻求精神之自由,如谢灵运诗所言“夫衣服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林泉遂为文人士夫恣情适性之居所。古代画者,倾心于山川之美,无论四时之移易,昏旦之变化,“自然”活泼、生动的存在之美被进一步照见,且被一一摄入灵府,写诸画图,遂使纸上山水,一如自然山川,成为君子适性之所在。

现场的多幅绘画中,画面简单,甚至山间茅草屋寥寥几笔皴成,追求一种浑然天成的野趣。《图画见闻志》说范宽:“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日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宋刘道醇说高克明:“多行郊野间,览山林之趣,(其)坐终日,乐可知也。归则求静室以居,沉屏思虑,神游物外。”

如清代石涛的《竹西之图》,题款中写:竹西之图。茱萸湾里打西风,水上行人问故宫。秋草茫茫满天雁,盐烟新涨海陵东。邗沟呜咽走金堤,禅智松风接竹西。城里歌声如鼎沸,月明桥畔有乌啼。广陵城上月儿圆,广陵城下水如烟。乳燕乍飞天乍晓,姜家墩后买游船。水上笙歌叶叶轻,水门初启放船行。折花荡子沿堤去,牵起湘帘无隔岁情。……是关于秋草茫茫的野趣的追寻。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竹西之图》清代石涛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竹西之图》清代石涛

一组任伯年的《杂画册》中,以极其写意的笔触描绘远山及水波,被认为多得石涛笔意,汪洋恣肆,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任伯年的《杂画册》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任伯年的《杂画册》

古代的绘画中也有一类因为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因而画面格外规整繁复、亭台楼阁整肃俨然的作品,如下面的清代画家阴东林的《春雪图》: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清代 阴东林 《春雪图》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清代 阴东林 《春雪图》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明代 佚名 《楼阁高逸图》

很多题材也是古画中的常客,如松树: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明代 《松轩夜读》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清代王翚《临唐寅松轩读易》

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先民们,对自然万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们仰观宇宙之大,同时也俯察品类之盛。天地间一草、一木,一虫、一鱼都引发着他们的观察,兴起他们的情思,“咏物”,因而也成为文艺创作中最常见的手段。而古代画者也致力于探寻“物”“我”之间的相互关系,或以写生式的“以物观物”。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展览

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

展览时间:2021年4月20日-2021年10月20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0号展厅

责任编辑:钱雪儿

校对:栾梦

乡村孩子的野趣是城市孩子想象不到的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假期或者周末带儿子出去玩,总觉得很单调,不管去哪里,基本上,孩子能呆得住的地方无非就是游乐场,而游乐场基本上都大同小异:一栋建筑里,划出那么一片区域,弄点滑滑梯、海洋球,再弄几个小车车,几个小动物玩具,条件好点的,再弄个决明子的“沙坑”,每家游乐场基本上也就这么点项目了。

这就是钢筋混泥土构筑的城市里孩子们收获快乐的地方。带儿子在这种游乐场玩过不知道多少次,常常儿子在里面一待就是一天,玩九个小时十个小时都很平常。看着孩子在那么小的天地里只能那么机械地重复着玩,我常常会想起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在大西北的农村度过。当然,那里没有游乐场,但是不代表那里没有快乐,那种快乐,是一种野性的快乐。

乡村里的孩子,其快乐一定和各种小动物脱离不了关系,春天的蜜蜂,夏天的蝉,秋天的麻雀,冬天的野鸽,只要看到这些小动物,就想去抓,只要去抓,就会有快乐。

印象最深的是秋天用弹弓打喜鹊,冬天用箩筐抓麻雀和野鸽。

冬天里天寒地冻、白雪皑皑,是最无趣的季节,但这个季节里最好抓麻雀和野鸽。大雪覆盖之下,鸟儿们没有了吃食,麻雀守在鸡舍门口和猪槽边上偷吃鸡食和猪食,野鸽们专门偷吃挂在核桃树上的玉米。

这时候,只要在核桃树下扫出一块裸露的空地,拿一个箩筐扣在地上,箩筐下撒些玉米和谷子,再用一根长绳子拴住一节木棍,用木棍支起箩筐一边,我们躲在远处扯着绳子的另一端,就等着鸟儿们自投罗网了。

为什么要在核桃树下呢?一是因为核桃树高大,鸟儿们喜欢落在它的高枝上,二是因为核桃树上挂了很多玉米棒子,粮食的颜色更吸引鸟儿。

因为我们家没有大的粮仓,秋天收的玉米没有地方放。如果堆在地上,会被老鼠糟蹋。所以每年我们都把玉米棒子挂在那颗最大的核桃树上,从深秋挂到初春甚至初夏。

我家那颗最大的核桃树有两个人环抱起来那么粗,二米多高的树干之上,是三根水桶粗细的枝丫,三根枝丫伸向了三个方向,致使树杈之间特别开阔,这个开阔地带是储存玉米的最好场所。每年,几亩地的玉米,合起来有几千斤,都架在这棵核桃树上,上面盖上塑料纸和亚麻籽秸秆,防水,也防止鸟儿们偷吃。树干上围一圈铁皮,铁皮垂直树干,这样老鼠就爬不上去。

核桃树下布好的“陷阱”一般总会抓住几只麻雀,运气好也可以抓到野鸽。大人们总说抓住鸟儿了烧着吃,可记忆里我们抓住过不少鸟,但吃掉的不多,或许天太冷,没人张罗着吃吧。大多数又被放掉了。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秋天比冬天有趣得多。

秋天里,孩子们是很幸福的,因为各种瓜果都成熟了。在那个没有零食卖也没钱买的时代,房前屋后的瓜果是孩子们一整年的念想,只有到了夏秋季节,才有的吃。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气候原因,我们那里长得最多的果树是杏树和核桃树。杏树最多,我家院子里恐怕有二十多棵,一个人抱不住的大杏树就有十来棵。因为杏树太多,而且杏子也不能久放,所以我们对杏子没有太多感觉。

而核桃可以晒干保存起来吃一整年,所以它才是孩子们最看重的。在故乡,每家每户都有核桃树。过年时,父母从炕席下取出箱子钥匙,扭锁开箱,从箱子底拽出装核桃的蛇皮袋子,捧一些核桃放在炕上,这年也就有了气氛。有人来拜年,塞一把核桃给对方,无论主人还是客人,心里都会暖暖的。要是家里没核桃,这年还怎么过?

既然核桃这么重要,那么秋天保护核桃不被鸟儿偷走就是孩子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所有鸟当中,喜鹊是最喜欢偷核桃的。在“白露”前后,核桃成熟了,包裹着核桃的绿皮就会裂开口子,褐色的核桃就露了出来,有些核桃被风吹落在地,有些核桃摇摇欲坠。

这时候喜鹊就忙乎起来了。它们盘旋在各个核桃树周围,看到开了口子的核桃,就落在枝丫上,用双脚把核桃抱走。偷走的核桃要么被藏在窝里过冬,要么就被喜鹊啄开吃掉。那年头喜鹊很多,所以每年这个时候核桃损耗很大。

孩子们当然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零食被喜鹊偷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两个弹弓,用来专门对付喜鹊。躲在核桃树下,用弹弓夹好小石头,等到喜鹊刚落到枝头,瞄准,拉弓,松手,所有动作一气呵成,须臾之间,石头就如子弹一样飞向枝头的喜鹊。

从小到大,我们年年都得打喜鹊,所以大部分男孩子都练成了打弹弓的“神枪手”,打准个把喜鹊根本不在话下,连最灵活的麻雀我们都能屡屡打中。但是因为没有好的橡皮筋,弹弓的弹力有限,石头弹到枝头上体型硕大的喜鹊身上,打击力不足,一般如果不是打中喜鹊的头或胸前最柔软的地方,就打不死,但麻雀一旦被击中就会掉下来。

过了“白露”,等到树上的核桃大部分绿皮都开裂了之后,就到了收核桃的时候了。“打核桃”是一件很喜庆的事,也是个大事。因为核桃树很大,树冠的直径恐怕有二三十米,树的最高处恐怕有四五十米,所以把这么大一棵树上的核桃打下来不容易。

但这个事再难我们都喜欢干。我长大到能爬树提棍子的时候,我家核桃就由我来打了。到了那一天,全家人或提着篮子或拿着笼,守在树下,我手提一根长木棍,像只猴子一样“嗖嗖”爬到树梢上,站稳之后,抡起木棍,对着树枝一顿猛打,核桃就像夏日的冰雹一样从树上倾泻而下,一会儿,树下就铺满一层核桃。

当我在几十米高的树梢上自如穿梭的时候,母亲就会在树下不时提醒:“别再往上爬了,上面的树枝太小,别踩断了掉下来。”

我说:“那上面还有很多核桃。”

母亲会说:“打不到就留在树上去吧,等熟透了,风吹下来我们再捡。”

那好吧,上面的我就不打了。

实际上我是有私心的,我知道我掉不下来,努把力我也能把枝头的核桃全部打下来,但是打下来就会被母亲收缴,晒干之后一部分卖掉,剩下的就被锁在箱子里,隔三差五地才能吃几颗,其他的留着过年吃。我盼了大半年,不能只吃那么几天就没得吃了,所以我给自己留了一份口粮在树上。

此后的十来天里,我每天都会蹿上枝头摘核桃吃。为了方便我在树上摘取核桃,我特意做了特殊工具。我在一根细木棍的一端拴上铁钩子,钩子可以帮我把树枝拉过来,这样最高处的核桃伸手就能摘到。这个带钩子的棍子被我长期挂在树上。那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树梢上盖个房子,我躺在房子里,想吃核桃,就伸手抓一个,那该有多舒坦啊!

这份摘核桃的快乐能够持续很久,它既满足了我的口福,又有偷吃的快感,而且偷得光明正大,我吃得多,是因为我爬得高,这是凭本事吃饭,哥哥们也就没有意见。

野趣全文阅读 从苏轼款《偃松图》看起:在清华寻找山水野趣

现如今,当我回到故乡,抬头仰望院子里依然耸立着的这棵最大的核桃树,它更高更大了,可是我肥硕的身体再也爬不上它的高处了,甚至我连爬上它二米多高的树冠都必须借助梯子。每每想到当年骑在最高处的树杈上吃核桃的那个少年,我就不得不唏嘘时光飞逝。

现在我带儿子回老家,他也已经到了爬树的年龄,这颗大核桃树我也让他爬过,我俩坐在树冠上,我给儿子说起当年我爬树摘核桃的事,儿子听得兴奋,也想爬高一点,我赶紧拦住。树这么高,多危险啊,我没有我父母那么坚强的内心,我怕儿子有任何不测。可实际上,我像儿子这么大的时候,已经骑到了最高的枝叉上。这也没办法,当年的孩子是放养,且兄弟几个,父母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爱干嘛干嘛去。现在只生一个,是圈养,根本不敢放手。

我们当年的快乐,非但无处找寻,我们的下一代也没法复制。失去了就是永远失去了,世界变了,我们都变了。

我给儿子做了个弹弓,二哥抽空给儿子做了可以打炸药的“链子枪”和“甩枪”;奶奶舀了半碗黑豆子,爷爷找来了一串鞭炮。黑豆子可以做弹弓的子弹,鞭炮拆开后的炸药可以用来打链子枪和甩枪。儿子裤兜里装满黑豆子,手上提着弹弓,走哪儿打哪儿,追得鸡狗满院子跑,一如我当年。链子枪因为扣动扳机后炸药爆炸的声音很大,而且冒火,儿子胆小,不敢打。倒是在我的一再鼓励下,甩枪玩得很溜。因为甩枪的爆炸点离手较远,且装药量不大。

乡里孩子这些“粗野”的玩具和大胆的玩法,是城里孩子想象不到的,看得出儿子很喜欢这些玩具。回城的时候这三件宝贝我都给带回来了,可是自从拿进家门就没有玩过,弹弓不敢打,城市里这么密集的人流,万一子弹打着谁,那还了得。至于甩枪和链子枪,那更玩不得,城市里禁止烟花炮竹,左邻右舍需要安静,不想让警察叔叔来拜访的话,那就最好把这些都收起来。

儿子这一代人有他们的童年,我这一代人也有我们的童年,每一代人的童年都是美好的吧,只是各有各的美好。我们羡慕他们的童年,他们也羡慕我们的童年。如果我们是生活能一直如这般美好,那所有人应该都是幸福的。

回味过往岁月,心忧眼下时局,惟愿疫情早日过去,愿孩子们能自由奔跑,愿每个人能重拾往日的安心和自由,世界若能回到过去,一定值得加倍珍惜。

初稿写于2017年9月,2020年5月修改

本号作者杨昇与文为友相关业务介绍:

本文笔者杨昇,高校教师,喜好写作。公众号发布原创文章300多篇,阅读量10万+文章4篇,全网阅读量数千万的文章2篇。其原创文不但在全网的传播有广度,更有高度,1篇文章被《光明日报》全文转载刊登,1篇文章被国务院内参《国是咨询》选登。近几年来担任多家公司的公关顾问,在这些公司公关的艰难时刻,亲自操刀高质量公关文帮助公司度过难关。

长期提供公关文、演讲稿、广告软文、策划文案等的代写作。

近期杨昇老师主讲了大量中学生高考作文写作培训课程,课程全免费,全网搜索“跟古今名篇学高考作文”就可免费听学。

本公众号文章推荐(点击下面标题阅读):

1. 一个西北五线小城的城乡风貌

2. 父母和儿女,也是一段浅浅的缘分

3.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农村呢?

4. 结婚更多是为了找个伴共同对抗生活的难处

5. 剩男剩女:寻爱的路上到底是运气太差还是自己太傻?

6. 最后一班回家的车和那个深爱你的人

7. 农村孩子啊,你知道现在城市孩子读书有多用功吗?

8. 每个被生活虐过的中年人都是哲学家:100人谈幸福人生

9. 普高太少,更多孩子上职高,工业时代思维适合商业社会吗?

10.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

相关问答

野趣房与狩猎房白虎房有什么区别?-145****2756的回答-...

据说野趣有阳台有浴缸,狩猎房没有,白虎房对着白虎园,从房间能看到白虎。鸟趣房可以看到鸟,白虎房可以看到白虎,当然是通过窗或阳台看到外面地上的...

“西溪的晴雨”答案1.文章的题目叫“西溪的晴雨”,可为什么作...

[回答]1、与作者前期的失望心情有关吧2、野趣郁达夫在《西溪的晴雨》中,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