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观》乃初祖达摩四论之一,由理入而起四行,至于行解相应,是修道之通途也。所谓“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四行者何?
一曰报冤行,所谓诸苦缘于宿业,甘心忍受,从而体冤进道;
二曰随缘行,所谓得失从缘,心无增减,从而冥顺于道;
三曰无所求行,所谓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故息想无求;
四曰称法行,所谓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故修行六度而无所行。
“凡圣等一,坚住不移”。这个心就是佛,是平等的,是清静的,是没有分别的,对这个要坚住不移。就是说,心如墙壁,坚如磐石,不移动,不改变,不变化,不随八风跑,不随妄心跑,自然不生烦恼。 这样才会不向外看,向内看。 向内看是修行,向外是烦恼。
凡夫念念向外,圣人念念向内;凡夫心外求法,圣人内求自心;心外求法,永沉生死;内求自心,永出三界。
读经是读心。读懂自己的心,读不懂自心,就读不懂佛心,也就读不懂众生心。就能读懂佛的心,能读懂经书,也就能读懂众生的心。
如果你喜欢崖柏/小叶紫檀/海南黄花梨等文玩摆件,想了解更多传统木雕文化,请关注微信:xingzhe987
二入四行观是一个整体。
禅宗首要的是明心见性。所以重要的是理入。所谓行入是使得自己的言行契合明心见性的理。
所以,二入,理入为内,行入为表。缺一不可。毕竟你没见过一个没有骨头的人在地球上游荡。
二入实则归一
四行是对行入的详细解说。
在明心见性后,我们如此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如此在这个世界教化游走。
我对于不好的境遇知道它是我恶果成熟,应该承担的,所以忍辱,使得内心回复宁静。是为报冤行。
我对于坏的境遇,即使知道他并不是我的恶果所导致。我也可以保持宁静从容面对。即使知道好的境遇是自己的善果导致的,也不喜悦。内心没有波澜地面对一切外部现象,坦然,朴素,宁静,自由地行走在这个世界上,知道外部的一切都是因缘所致,缘就是关系,身体是由于无明的行为造就的业,由于不同业,由于业的关系,不同的果报而使得五蕴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身体。也就是说。身体是由于关系而集合在一起,并没有实质。
既然身体没有实质,也就没有必要心有戚戚然。至于我们生活所需要的,是可以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的。我们并不应该产生这样的想法:,身体从本质上是实在的,所以我就以实在为理由对这个世界行邪恶事,占有等。
从现象来说,我们当下的身体是存在的,有感觉的。所以我们可以正当地活着。我们的身体,外界终究是消散的。所以我们活在一个不真实的世界,所以我们不能以真实为名,对这个世界的行邪恶,并以真实为借口,堂而皇之行邪恶。跨越戒律,法律。
坦然,自由,朴素。这样的整体世界观认识下的人生姿态称作随缘行。
那么什么是正当,什么是邪恶呢?和五戒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活在不虚假的世界里,所以我们可以依据我们的生理性能生活。我们活在终究消散的不真实的世界里,所以我们无权由于自己的生理性能剥夺其他一切生命体的生命自由,所有物,乃至由于不真实应当避免潜在危害他人的行为。所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这样,我们对待好的境遇,坏的境遇,自身审查都可以保持正确的思维和行为,包括报冤行,并称作随缘行。
这是对内的世界观。这样的世界观可能并不会指导行动,使得行为变得散漫,所以我们即使知道随缘行,也要加上一道克制。提醒自己,既然知道随缘的道理,那就要克制自己。无所求行有两种诠释,一种是随缘行的要求。一种是对随缘的世界观下,对随缘修行者的言行举止的高度概括,也就是随缘修行者在言行举止中是无所求的。
总的来说,修行者从世界观,方法论,言行举止都是符合正法,以正法的理作为标尺审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正法。这样的自我审查,活在正法中。称作称法行。称是对称,相当,对标。
二入四行实则归一
相关问答
《金刚经》告诉众生,佛法以无相为体,住相是凡夫,断相就是佛菩萨。世间的一切都是都讨债还债的假象,哪有你的我的他的?一切都不去住,那么人心里就清净自在...
提要:中国佛教的特色,是在於把传自印度的佛教的基本精神,融会了中国的儒家的伦理思想及道家的放任自然,所以用清规来替代戒律,以适应中国人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