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读者在看完余华的经典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后发出的感慨。
这本书的主人公许三观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整个社会还处在贫穷落后之中,小人物许三观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寻求生存。
在一次回乡期间,他偶然得知卖血可以赚钱。
同许三观一样,平凡的我们,也在命运的跌宕中咬牙坚持,在生活的磨难中披荆斩棘。
穿过人生的凄风苦雨,才会明白:真正的人生赢家,靠的都是经营,而非运气。
婚姻:一半靠爱情,一半靠义气
许三观从小没爹没妈,一个人在城里当丝厂送茧工。
于是他用第一次卖血赚的钱,娶了漂亮的油条西施许玉兰,给自己安了一个家
婚后的许三观,家庭生活和睦,夫妻俩也恩爱有加,接连生了三个男娃。
可没想到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街坊邻居流言四起,说他最喜爱的大儿子一乐长得不像他,倒像妻子之前的相好何小勇。
许三观忍不住找妻子对质,得知妻子婚前给他戴绿帽子后,便在一次探病时,出轨了自己曾经喜欢的女人林芬芳。
换作现在,夫妻双方彼此不忠,家里早就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了。
可许三观一家没有。
他在得知自己的大儿子不是亲生的后,没有弃之不顾,依旧给他吃好穿好,还供他上学。
而许玉兰也明白丈夫的出格只是出于报复心理,惩罚过他后这事也就翻篇了。
两个人的日子,还是接着磕磕绊绊地往前走。
来源:视觉中国
有一年,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导致庄稼被毁,闹起了饥荒。看到街上的灾民越来越多,一向没有忧患意识的许三观,开始慌了。
这时,许玉兰才告诉他,这些年她每天都会在做饭时省下一把米,买菜时省下一分钱。
幸而靠着妻子的未雨绸缪,家里才勉强熬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
到了“文革”期间,许玉兰被人拉出去批斗,不仅剃了阴阳头,还要每天到街上最热闹的地方去挂牌站着,身心都遭受了莫大的伤害。
许三观没有因此抛下妻子,相反他冒着出门被人扔小石子、吐唾沫的风险,每天风雨无阻地给妻子送米饭,甚至还偷偷藏了红烧肉。
等到许玉兰傍晚回来,就给她吃捂到被窝的饭菜,准备好热水泡脚,还在孩子们面前维护她,这才稳住了一家人的心。
就这样,许三观夫妻俩相互扶持,渡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最终迎来了彼此搀扶、相守相依的圆满结局。
杨澜曾说:“婚姻需要爱情之外的另一种纽带,最坚韧的一种不是孩子,也不是利益和金钱,而是肝胆相照的义气。”
其实,最好的婚姻,既不是初见时的怦然心动,也不是相处时的从未红脸。
而是犯错时彼此谅解的包容,低谷时相互扶持的义气。
每对夫妻唯有通过生活的层层考验,才能彻底悟透婚姻的真谛。
家庭:一半靠血缘,一半靠珍惜
许三观是在大儿子一乐九岁那年,才知道自己给别人养了儿子。
从此以后,他的心里便埋下了一根刺。 虽然继续养着一乐,却再也无法把他像自己的亲儿子般看待。
闹灾荒的那年,就在全家人快要熬不下去的时候,许三观去卖了次血。他带着家人上饭店改善伙食,可唯独抛下了一乐。
第二天一早,伤心的一乐便离家出走去找亲爹。 许三观待在家里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妻子却着急地找了一天。
直到傍晚,他才忍不住出门,却发现一乐就蹲在家门外,哭着跟他诉说这一天的遭遇。
原来,一乐发现,许三观比亲爹对他好太多,于是便丢掉之前的想法,主动回来了。
许三观的心就在那一刻释然了。
来源:视觉中国
他明白了不是只有血缘关系的人才算得上是亲人,那些随着时间积累起来的感情才是无可替代的纽带。
于是,他背着一乐去孩子心心念念的饭馆吃面条,从此拔掉了心上的刺,而一乐也在心里认定了许三观这个父亲。
他们对彼此的爱,开始变成了双向奔赴。
后来,成年工作后的一乐,在下乡的艰苦日子里患上了肝炎,必须立马到上海的大医院救治才能活命。
许三观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又挨家挨户地借钱,治疗费还是远远不够。
万不得已,他又走上了卖血赚钱的道路。
医院规定每隔三个月才能卖一次血,可为了凑够一乐的费用,许三观偏向虎山行。
他一路北上,落脚于一座又一座城市来卖血赚钱,毫不犹豫地以命换命。
周国平曾说:“爱,就是在这一世寻找那个仿佛在前世失散的亲人,就是在人世间寻找那个最亲的亲人。”
真正的亲人,是以爱为圆心,用信任作半径,画出给彼此遮风挡雨的一隅之地。
真正的家人,不是靠血缘关系来维系的,而是以爱和珍视为纽带,联结着彼此。
人生:一半靠命运,一半靠经营
正如作家东野圭吾所说:“最终的所谓命运,还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回顾许三观这一生,虽命运几经波折,却靠着认真经营,收获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搭伙过日子”的婚姻,是那个年代的标配。
可对爱人珍惜、对家庭负责的许三观,却把一段“凑合”的婚姻,经营成了能够彼此依靠的坚强后盾。
不管和妻子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挫折,他都只有解决的念头,没有抛弃的想法。
坚守“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婚姻经营之道,最后得一心相依,傍一人终老。
而在一乐性命攸关的那一年,许三观挨家挨户地跟人借钱,凭着自己的人际经营,为儿子迎来一线生机。
来源:视觉中国
以前,年幼的一乐打伤了人,面对高额的医药赔偿费,许三观守信偿还,于是这次人家二话不说就借钱给他。
曾经,他放下对何小勇的怨恨,在对方生死攸关之际不计前嫌,劝一乐去救人,于是其遗孀和女儿们都拿出了不少积蓄来帮他。
许是老天垂怜,后来许三观在北上卖血的路上,又碰到了许多好心人。
有人看他喝着冰冷的江水,便送来了盐和热茶;
有人发现他晕倒在地,便给他盖了被子,买了面条;
有人知道他北上的目的后,便让他免费渡船,省下费用。
正如《你好生活》里写的:“山有顶峰,湖有彼岸,在人生漫漫长途中,万物皆有回转,当我们觉得余味苦涩,请你相信,一切终有回甘。”
人生就是如此,你不知道在哪个转角会碰上厄运,也料不到在何时又能绝处逢生。
好在,我们收下了上天赏赐的一半幸运,加之自己的一半经营,最终走出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经历过重重磨难后,已是花甲之年的许三观,终于卸下生活的重担,安享晚年。
他的三个孩子各自成家立业,生活蒸蒸日上,而自己也与发妻历经风雨,依旧守候在彼此的身旁。
这让我不禁想起杨绛先生的话:“生活一半柴米油盐,一半星辰大海。放一点盐,它就是咸的,放一点糖,它就是甜的,放一点诗意,它就是别人眼里的远方。想调成什么味,全凭自己。”
如果你正经受着生活分你的那半边苦,也照样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那半份甜。
因为你的世界究竟是何种味道,不是由命运决定的,而是你自己说了算。
最后,愿我们认真经营,好好生活,尽情享受自己的半糖人生。
作者:胖妞不爱动,一个身体安于小城,思想却不愿受限的广东姑娘。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主人公许三观的卖血生活经历,深刻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种种问题,如贫困、社会不公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进一步探讨了生存的意义、人性的尊严以及社会对个体的影响。
主人公从出于对卖血的好奇第一次卖血,后来是因为环境所逼,生活所迫的卖血,到最后晚年卖不出血哭地撕心裂肺,展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这是一部时代的血泪史,更是一部家庭的温情剧。
卖血、生存与尊严
许三观的卖血行为,首先是对生存压力的一种直接回应。在物质匮乏、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卖血成为他解决经济问题、维持家庭生计的手段。这种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面临的生存困境和对基本生活需求的迫切追求。
卖血虽然解决了许三观的经济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尊严的丧失。在那个年代的社会和他人眼中,卖血是一种自我贬低的行为,是对个人价值和尊严的放弃。然而,许三观在卖血的过程中,也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如在卖血后坚持要“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以此来证明自己并非完全处于绝望之中,仍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和愿望。
自我牺牲奉献、情感矛盾
许三观的卖血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的体现。他为了家庭和亲人,不惜以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为代价。
然而,当得知大儿子一乐并非自己亲生时,许三观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既感到被背叛的愤怒和痛苦,又无法割舍对这个孩子的感情和责任。这种复杂的情感让他在爱与恨、责任与逃避之间徘徊。
他对妻子许玉兰的爱充满了矛盾和挣扎,对儿子们的关爱也时常伴随着愧疚和无力。
他愧疚于无法给予儿子们更好的生活,无力于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每一次卖血都是对家庭责任的一次承担,但同时也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深刻体现。
许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无奈,但他从未放弃对家庭的责任和对亲人的爱。他的挣扎和矛盾,不仅是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生活状态的缩影。
社会变迁与个人命运
许三观在小说后期感受到的失落和绝望,不仅是因为自己的血不再被需要,更是因为他发现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背离,这种冲突加剧了他的心理挣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卖血这一行为逐渐被视为不体面,甚至是羞耻的。
许公的生活经历,是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普通个体所面临的困境的缩影。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给个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许三观的卖血经历,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个体为了生存和尊严所做出的艰难选择。
在最后一次卖血时,许公面对自己血不再被需要的现实,感到了深深的失落和迷茫。这种情绪不仅是对个人衰老和无力的感慨,更是对未来发展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祝:
关关难过关关过
夜夜难熬夜夜熬
步步难行步步行
事事难成事事成
#头条创作者挑战赛#
相关问答
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
说起来其实很想悲伤的。现实中确实有,目前供血市场很紧缺,除了街头义务献血,还有就是黑市卖血。为什么还有人挺而走险去黑市卖血?除了缺钱,就是生活有了大...
《许三观卖血记》只有一部。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5年第6期。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一个悲喜交加的感人故事。...
1.我今天算是知道什么叫血汗钱了,我在工厂里挣的是汗钱,今天挣的是血钱——余华《许三观卖血记》2.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在写作和回忆里,不仅可以无限次重...
还行,余华的小说,笔调挺灰暗的,就这部还温情点。情节我已经记得模糊了,大概是许三观为了给自己的大儿子,一个妻子与别人生的孩子治病,从一个县到另一个县卖...
这个问题我在阅读时也注意到了,经过几十年,卖血的价钱竟然没变!应该是一个漏洞吧!还是说是一种暗示,许三观几十年来遇到问题就只会用卖血这一招儿。说明人物...
结局是许三观在医院找到了大儿子和妻子。最后苦尽甘来,许三观用再一次卖血的钱,带全家下馆子,吃着刚出锅的肉包子、韩国特色的泡菜鱼肉火锅,一家人很开心。结...
作者是余华许三观是当代作家余华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最主要的人物。他是一个很艰辛的人,被生活折腾了接近一生。他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但是他在家中却...
故事发生于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那时主人公许三观还是一个青年,有着好奇心,责任心……生活成了他活下去的动力,不得不拼命地工作,但是依然无法保证生活。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