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只剩繁星在窗外闪烁,苏轼却还在榻上,不停的翻动,似乎在决定着什么重大的抉择,被贼阴身体的摩擦起了褶皱,他内心却仍然纠结。初春的风微凉,夹杂着点点寒意,透过竹窗吹进屋内的每个角落,包括苏轼那颗无畏的心。
苏轼掀被,起身,走向堆满书卷的柜子。闭眼眼前又回放出科举考试时,因主考官欧阳修误以为是其弟子曾巩为了避嫌得了第二的场景。你深深叹了口气,转眼床头那只红烛仍然燃烧着微弱的烛光,风吹过,火苗摇曳了几下,映入你的眼帘,映出你无力的身影,拖着长长的影子,似乎加重了矛盾。
是的,这就是苏轼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出选择,是反对,用一腔热血去控诉,去批判王安石变法,用笔做武器,用头颅去自证清白,证明你是对的,还是默不作声的去支持,当什么也没有发生,活着,去失败的活着,从此一败涂地,成为自己都看不起的那个自己。
苏轼再也无法遏制心中腾升的勇敢和无畏。昨日上书的情景,历历在目,在眼前重现。他满怀希望的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可宋神宗不以然,继续坚持王安石变法,他觉得心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压在心间。
那是对人民和苍生的责任,让他知道必须遵从内心的选择,继续坚持反对王安石变法,完成心怀家国道济天下的理象。一缕缕阳光,星星点点透入屋内,外边喊到“你选择什么?”苏轼坚定的目光望向远方,答:“我仍然反对!”于是他毅然决然上书反对变法,后来被贬的事实证明当时他的坚持是致命的。为了天下和百姓看似大义凛然的借口,触怒龙颜,天子一怒,伏尸三百,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坚持和决定。
突然,苏轼想到了放弃,想到了被商纣王杀死的比干,想到了因直言进谏被贬的汲黯。他想放弃进谏,放弃百姓和人民,依附这个昏暗浑浊的世界,苟且偷生,学着“众人皆醉,我也醉”。
但他在矛盾与纠结中平静下来,他下定决心反对王安石变法,一次次上书,一次次被贬,可他依然不放弃,至死不懈,为了苍生和百姓他无悔。
无波无澜不算人生,波涛起伏才算人生。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宋神宗面前陈叙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不久被调往密州,徐州。在徐州任知州的时候,黄河洪水即将将城墙冲塌,富贵人家纷纷出城躲避洪水,苏轼那坚定的语言“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证明了她的决心。在城墙上搭建自己住的草屋,过家门而不入,派官吏堵塞缺口以守护城墙,终于保全了徐州城。他又请求征调明年夫役增筑徐州旧城,修建木质护岸,以防洪水再来。在此之后,苏轼还建苏堤、筑黄楼,于徐门石潭祈雨,于徐州汉高帝庙祈晴,于萧县雾猪泉祈雪,造福百姓,守护一方。
元丰二年四月苏轼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利民,不仅得到了人们的拥护,还取得了不小的政绩。
苏轼一生被贬四次,纵使生活苦难,心中仍对美食和诗词抱有热爱。正是因为这曲折的人生,才造就了他的豪放不羁乐观的词风,在诗坛上留下绚丽一笔。他用自身做火炬,照亮后人为理想前行的路。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去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件,马上能够说出其中要义.程氏读东汉人...
[回答]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
林语堂在1944年所写的。《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这本书共分为四卷,分别写了苏轼的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亡岁月,讲述了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的沉浮命运...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国人大概对这一名句耳熟能详。不错,这便是宋代文坛盟主苏东坡写的。苏东坡一生起起落落,不论居庙堂之高或是处江湖...
《苏东坡传》,书中的主要内容讲述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
《宋史·苏轼传》实取材于苏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因为苏辙的刻意剪裁与选择,很多史实并没有载入墓铭,致使《宋史》本传记载不全。以苏轼与章惇的关系...
第97篇。苏轼是宋代眉州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第97篇。苏轼是宋代眉州人,是北...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轼...
林语堂在原序中概括苏东坡: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观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
我喜欢苏东坡,也喜欢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读过王水照的《苏轼传》、莫砺锋的《漫话东坡》、颜其中的《苏东坡论》,最欣赏的仍然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