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章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

《道德经》第五十章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翻译:

人从出生走向死亡。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早夭的,也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过早走向死亡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过于追求生活的享受和奢侈。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的攻击,参军作战也不会遭受兵器的伤害。犀牛对这样的人无处施展它的角,老虎对这样的人无处使用它的爪,兵器对这样的人无处插入它的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解读:

这一章老子强调了顺应自然、节制欲望以达到养生的目的。他指出,很多人之所以不能长寿,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因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外在的安逸,这种生活方式实际上是将自己置于“死地”。真正的养生,不是外在的防护或逃避,而是内在的修为和对外界诱惑的淡泊,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这一章的教诲可应用于健康管理、人际关系及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例如,健康管理上,提醒我们要避免过度劳累、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来维护健康,而非依赖药物或保健品。在人际关系上,提倡简约的生活态度,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应酬,保持内心的平和,从而远离人际冲突和压力。在职业发展上,则是鼓励我们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被名利所累,避免过度竞争导致的心理和身体透支。

生活现象与案例解释:

比如,现代社会中“过劳死”现象时有发生,许多年轻人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忽略了休息与健康,长期加班熬夜,最终导致身体崩溃。这就是典型的“以其生生之厚”,即因过分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物质享受,而忽视了生命的本质需求。反观那些懂得在忙碌中寻找平衡点的人,他们会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心态,即使面临同样的工作压力,也能有效避免身心的“死地”,实现更持久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幸福感的提升。

#头条创作挑战赛#

老子不能生全文阅读 道德经》第五十章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

《老子》第三十六章 柔弱刚强

老子不能生全文阅读 道德经》第五十章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释义:

歙:xī,收、敛、合。

固:本意结实、牢靠,引申为坚定、不变动。

张:本义是把弦安在弓上,引申为展开。

弱:使之削弱。

强:使之强盛。

废:本意指房屋如同脚踏草原般坍塌,指失去效用、废除。

兴:本意指两只手举起东西的动作。

取:本义是割取敌人的耳朵,有所获取。

与:给予。

微明:微妙的道理。明,这里有高明、深远的意思。

脱:离开、脱离。

利器:锋利的武器,泛指能够影响国家的重大决策、动摇国家的根本的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东西。

示:显示,展示。

直译:

想要收敛它,必须先保持它展开;想要将它削弱,必须先使它发展到强盛;想要让它坍塌,必须先将它抬举起来;想要获取它,就必须有所给予。这是一种微妙而又显明的道理,用柔弱来战胜刚强。

鱼不能离开深水,主宰国家命运的东西不能展示出来。

意译:

想要收敛它,就应该让它先张开,否则无物可收;想要削弱它,就应该让它先发展到一定程度,否则在生长期盲目干预可能适得其反;想要摧毁它,就应该先把它抬举起来,这样影响才更彻底;想要捕获它,就应该先有所利诱,否则就不会自投罗网。这样反其道而行是一个非常微妙高明的道理,也是以柔弱来战胜刚强的根本原理。

鱼不离开深水(活水)不能久活,因为它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样的道理,主宰国家兴亡命运的武器、政令、决策都不能拿出来炫耀或者泄露,因为这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根本。

解析:

在上一章,老子道的作用和影响“用之不既”,那么“道”到底有哪些作用、又该怎么去应用用呢?在本章,老子便对此进行了说明。

老子说,道可以用来收纳,可以收纳一切能“张”的东西,只要能“张”开,张到最大的时候,也就是将被收合之际;道可以用来惩强扶弱,越是猖狂、繁盛到极点,越容易被削弱;道可以用来根除影响,只有将它的影响拔升到一定高度,必然会摔的更为彻底;道可以用来获取事物,只要给与事物足够的诱惑,必然可以让事物“向善”而生。

老子接着说,这些都是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自然规律,这也符合柔弱胜刚强的基本原则,正如前文所说的“故几於道”的水。

老子又说,鱼不能离开水是大家都懂得的事实,“国之利器”就如同养活国家这条鱼的水一样,也是不能够拱手与人的。或许有人疑惑,这句话和前文有没有关系呢?不仅有关系,而且逻辑清楚。

活水为什么会有鱼?因为它给鱼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环境。国为什么能稳定而不被吞并、削弱?因为她有“利器”。也就是说,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必须有未“示人”的国之利器,才能避免成为别人的猎物。这也是老子一贯的辩证思想。

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很多都在以“用兵”来讨论本章,当然这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要明白,老子不是单纯的教我们用兵之道,而是用用兵之道来对“道”的实际应用做了一个浅显的类比而已。

另外,按照历代避讳君主的惯例,这里的“国”应该是避讳汉高祖刘邦的“邦”,这与下一章的“侯王”正好对应,并且用“邦”来解释会更加恰如其分。

相关问答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是选自道德经?

出自荀子的《荀子·修身》。原句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释义: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

有哪些古人表示「老子不干这破事儿了」的诗句?

说几首我们都接触过的吧1.李白的诗《南陵别儿童入京》[唐]李白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4、柳永...

老子的预言。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是真的吗?

技记》又说老子或是老菜子,或是周太史像。太史馆是秦献公时人,后于孔子百余年。他的唯一事迹见于《史记·周本纪》所说“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

为什么道德经不纳入教科书?

为什么道德经不纳入教科书?因为道德经还没完全解密,几乎所有的人都读不懂,所有”解读、译读”的书,都带走时代和个人的印记,与老子原意相距甚远。但《道德...为...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最佳回答]认识道,有个关键点,就是宇宙生命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即“道”.道中有四大:天、地、人(万物代表)、道自己.真正永恒的只有“道”,其余三大只是“道...

怎么去理解《道德经》中的“生也柔弱、死也坚强”?

老子是圣人,他的传统美德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顽強拼博,奋发图强……《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来柔软,其死也坚強。草木之生也柔软,其死也枯槁。故坚...当...

老子曰: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怎样理解?

我是颜小二述哲文,我来回答。老子的“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这句话,一来表明了“道”的“无名”、“微小”、无法操纵的特点;二来,由这句话的后半...天...

老子在函谷关写下的《道德经》原文,如今还能找到吗?

《道德经》问答70章:揭示老子的不宣之秘本章的正解,从来就没有人参透,饶尚宽所言很具代表性:“老子坚持的清净无为之道,有根据,有主旨,易知易行。然而,...03.第...

父母说:你都是我生的,在我面前你不能有任何隐私,对此你怎么看?

在这个越来越重视人权民主平等和尊重的社会里,竟然还有父母说:你都是我生的,在我面前你不能有任何隐私!我想说,这样的父母,他们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或者更...

《道德经》第二十章,“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这句话怎么理解?

“人之所胃不、可不胃”。所以什么是“不”,我们必须考虑。“我不能打架”是什么意思?我是能够打赢呢?还是不能打赢呢?,就是说我是能够打呢还...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