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全文 Diana舒领读-《美的历程》

Diana舒领读-《美的历程》

从今天起,每个周末我都将陪伴您阅读这本书 -《美的历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中国古典美的前世今生。

《美的历程》I领读前言

在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部分国宝,你是否曾经疑惑:面前这一堆石块瓦片、铜铁草纸,我既无法欣赏到它们的美,也不理解为什么它们价值倾城。难道仅仅因为它们是古人制作的?

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困惑,不妨和我一起从《美的历程》开始,了解中国古典美的历史,触碰古典美的脉搏。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撰写的一部中国美学经典著作,是对于中国古典文艺的一次回顾和巡礼。

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在任何文化中,都与“畅销”这个概念并不相关。但这一部美学著作,在1981年一经发表,却成了真正的畅销书,引领了中国大地上的“美学热”,并且影响深远,至今不衰。

书中,李泽厚以美为脉络,将文物、文学、音乐、建筑等不同领域完全打通,叙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之美。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冯友兰评价这本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作者李泽厚,湖南长沙宁乡县道林人,生于1930年,著名哲学家,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

这本书,我将完全按照原书的结构,分成10个章节来解读。

第一章 爱美的原始人

第二章 商周青铜饕餮

第三章 春秋战国艺术

第四章 楚汉浪漫主义

第五章 魏晋风度

第六章 佛陀世容

第七章 盛唐之音

第八章 中晚唐的韵外之致

第九章 宋元山水意境

第十章 明清文艺思潮

因为是个人解读,自然会加入自己的表述、思考和疑问。讲述不到位或者有误的地方,欢迎电联、讨论。

《美的历程》| 第一章 爱美的原始人

1.远古图腾

爱美之心,不仅人皆有之,而且古已有之。本章将带领你从原始的远古图腾开始,了解“美”在中国大地上是如何萌芽和初步发展的。

1-1. 原始人的项链

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是从猿人进化到人类的阶段。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70万年前-20万年前)和丁村人(12万年前-10万年前),他们手中的石器是纯粹的生产工具。但那时候的石器,既不规则,也不好看。

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2.7万年前-3.4万年前),他们手中的石器,已经被打造得均匀规整,甚至出现了石制的“装饰品”。而且有部分装饰品的穿孔都染成了红色。

美的历程全文 Diana舒领读-《美的历程》

图:原始人的项链

这说明,人类从原始人开始就是爱美的。他们对事物的形体、色彩、和尺寸均匀度,都已经有了朦胧的偏好。

这时候的石器,既可以作为劳动工具(物质基础),又可以制作成装饰品(精神领域上层建筑)。

山顶洞人喜欢染红自己的穿戴,还在尸体旁撒红色的矿物粉,这些颜色、事物和活动逐渐被赋予了人类社会独有的象征意义,形成了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也就是远古图腾活动。

这个时候的宗教、艺术、审美等因素是混杂在一起,都包含在巫术礼仪之内。

1-2. 女娲伏羲

中国古代传说中很多的神,比如女娲、伏羲、盘古、共工、轩辕等,他们是远古中华文化的代表,形象多是巨大的龙蛇,绝大部分时候被描绘成人面蛇身。

美的历程全文 Diana舒领读-《美的历程》

图:传说中女娲伏羲的形象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闻一多认为,它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以蛇为主体,加上兽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据推测,蛇的形象,是远古华夏氏族的图腾。华夏部落在不断兼并其他部落的同时,也把其他部落的图腾形象合并到自己的图腾中,直到“蛇”逐渐演变成为“龙”。

渐渐地,以“龙”为代表地华夏部落,控制了中国的西、北部。而“凤”则象征着占据着中国东方的部落。以龙、凤为代表的两大部族,经历了长期的战争,逐渐融合。

斗争的结果,推测是是龙(西方华夏集团)战胜了凤(东方夷人集团)。所以至今中国人还自称为“龙的传人”。

但是,“凤”代表的部落也很强悍。“龙”虽然赢得了战争,却没有办法完全吞并“凤”。因此凤的地位虽然低于龙,却还是保持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形象和地位,最后形成了龙飞凤舞这样的图腾旗帜,也为后世留下了龙凤呈祥之类的文字和画面。

龙飞凤舞的图像符号,凝集了原始的社会意识,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2. 原始歌舞

原始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面对很多影响部族存亡的事情,比如人丁繁衍,战争胜败等,他们只能寄希望于通过虔诚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来祈求上天神明保佑。所以他们对这种活动倾注了强烈的感情和信仰。

巫术礼仪活动,除了龙飞凤舞之类的图腾标记,还包括身体激烈地跳动、口中念念有词、狂呼高喊、以及器具的敲打击奏…这些行为在后世逐渐发展成舞蹈、歌唱、诗歌、咒语、以及器乐等等。活动中表达出的情节和内容,后来发展成了戏剧和文学。

这是1973年在青海出土的一个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舞蹈纹彩陶盆。盆上的舞者,手拉着手,步调一致,翩翩起舞。不要以为它只是呈现了原始人欢快起舞的场面。考古学家们相信,它主要是用来表现的当时严肃的巫术礼仪的。

美的历程全文 Diana舒领读-《美的历程》

图:跳舞纹彩陶盆

在原始人看来,巫术礼仪(礼)和原始歌舞(乐)密不可分,它们与部族的兴衰命运息息相关。

发展到奴隶制社会以后,中国人将它们分化成两条路径,分别代表精神生活的两面:相对约束的“礼”-正刑典章;和相对解放的“乐”-文学艺术。

后世总是将“礼”和“乐”同列并举,并且与政治兴衰联结起来。朝气蓬勃的时期总是“礼乐并重”的。但当人们谈起某个朝代“礼崩乐坏”,往往表示这个王朝已经衰败了。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发展,随着先民对自然的认识逐渐增加,巫术礼仪被不断理性化,逐渐让位于政治和历史。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基本完成了这一替代转换的过程。

3. “有意味的形式”

3-1.从动物纹到几何纹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出现最多的不是动物纹,而是抽象的几何纹。这一点,中国和全世界各民族都是一致的。

这是一只1950年出土于甘肃的马家窑彩陶瓮(新石器时代晚期)。从上到下的纹饰,分别是漩涡纹,水波纹和平行线。

有人解释为,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状态的水面,如:波涛汹涌、涟漪荡漾和平静如镜。作者李泽厚更倾向于,漩涡纹和水波纹分别代表蛇的盘曲状和爬行状。而蛇,是古越族的图腾。

美的历程全文 Diana舒领读-《美的历程》

图:马家窑才陶翁

原始人在陶器上描绘蛇、鸟、鱼、蛙的手法,从写实模拟,到写意抽象,甚至符号化。几何纹中融入了原始人强烈情感和特殊意义:既作为崇拜图腾的标志,也是同一族群共同体的标志。

3-2. 美的形成

克乃夫.贝尔说,

美的历程全文 Diana舒领读-《美的历程》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就像之前提及的,从具像动物纹向抽象几何纹的演变,并且融入特殊意义的过程,就是“美”形成的过程。 越是了解美背后的“意味”,就越是能欣赏到包含着这种意味的美。

比如条纹,在现代人看来只有颜色宽窄的不同;但看在原始人眼中,则可能代表蛇鸟鱼蛙和种族繁衍,从而产生喜爱、崇拜、厌恶、害怕等情感。

所以,让孩子们对历史产生兴趣的最好方法,也许不是填鸭式的背书;而是带他们到博物馆,对照着实物听工作人员作一场精彩的讲解,让他们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3-3. 陶器造型

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的两大因素。色彩是相对原始的审美形式,而对线条的掌握,则要困难得多。

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爱使用红色,说明他们已经对“颜色”有了审美感受。而对线条和造型的审美,一直到新时期时代的制陶工艺上,才体现出来。

这里我们来谈一谈陶器的造型。

这是一只仰韶文化的三足陶器,被收藏在西安历史博物馆中。从实用功能来讲,它下方通透,便于烧火;容量宽敞,有利蒸煮,用起来很是方便。从视觉效果来看,三足的造型,比两足稳定,比四足简洁,给人庄重神秘的感觉。

美的历程全文 Diana舒领读-《美的历程》

图:仰韶的三足陶器

这种造型,和宗教仪式中严肃神秘的氛围非常切合。所以三足器后来成为主要的礼器绝非偶然。

美的历程全文 Diana舒领读-《美的历程》

图:青铜三足鼎

但是,“有意味的形式”也可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原本的意味

而且器物一旦摆脱了纯粹的模拟写实,具有了“美”的意味之后,将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性格和道路,影响人们的观念和感受。后者也会反过来影响前者的发展。比如,三足器的演变。

在礼乐并重的商周时期,用青铜铸就的三足鼎,造型雄浑厚重,成为国之重器。

而在礼崩乐坏的东周,三足器就逐渐衰落,不再具有神秘崇高的地位。

等到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宋代,三足器却追求灵巧秀美,成为了“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清赏文玩之物。比如著名的汝窑三足洗和三足樽。

美的历程全文 Diana舒领读-《美的历程》

图:汝窑三足洗

美的历程全文 Diana舒领读-《美的历程》

图:汝窑三足尊

4.炎黄尧舜的时代

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和不同阶段。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是母系氏族社会,相对平和安定。之前我们看过这一时期的跳舞纹彩陶盆,纹样活泼淳朴,生机勃勃。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社会被父家长制替代。社会进入了炎黄尧舜时代,中国大地长期陷入大规模战争中,斗争剧烈而残酷。这个时期的陶器纹路变得威吓恐怖,使人感受到权威统治的力量。

黄帝统一中原后,龙山文化的黑陶器,造型上直线压倒曲线,纹饰上封闭重于连续,多是机械静止状态的纹饰,显得神秘严峻。

美的历程全文 Diana舒领读-《美的历程》

图: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黑陶

这正好也反映了之前提到的,社会背景和人的主观感受,影响器型纹饰的发展。

尤其龙山文化晚期的石锛纹样,连性质都开始起了根本变化,成为接下来的夏商文化中青铜纹饰的前导。

5.思考与补充:

5-1. 对于远古时期的文物和艺术,我们能否像原始人一样,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为什么?

5-2. 都是三足器,为什么“楚王问鼎”代表楚人窥视中原的雄心壮志;而三足洗却成了宋人的旖旎柔情?

小禅荐书 《美的历程》

点击上方“禅园听雪”可以订阅哦,阅读更多雪小禅经典文章

禅园听雪|中国最有人文情怀的公众号|

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全文 Diana舒领读-《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在新时期的重要著作,于2009年07月出版。该书将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厚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该书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曾影响了一代青年,引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步入美的殿堂。《美的历程》能在短时间内让人大致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得到美的熏陶,确实是一部很好的读物。

美的历程全文 Diana舒领读-《美的历程》

内容简介

《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并作了描述概括和整体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和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1981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此修订插图本,是作者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作了最新订正。全书插图作了调整,增加了四十余幅重要插图,用以佐证真论述、丰富其内容。

美的历程全文 Diana舒领读-《美的历程》

相关评论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这里以第六章《佛陀世容》为例说明。本章论述佛教石窟艺术。作者把它分为(甲)魏、(乙)唐前期和(丙)唐后期、五代及宋三个时期和类型。从这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可以明显看出艺术是如何决定于社会状况的。

从东汉灭亡到唐帝国建立,这中间的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期。朝代屡换,战乱频仍,阶级和民族的压迫剥削残酷而野蛮,常有暴虐杀戮,苦难无边。现实世界毫无公平和合理可言,于是佛教走进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在宗教中得到安慰,得以逃避现实世界。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这是第一时期。第二时期是唐前期,此时社会和平稳定,于是对佛国的想望和宗教的要求便有变化,在石窟中,则佛像有了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而壁画中先前那些残酷悲惨的场景图画也消失了,代之以各种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被作者称为“幸福存梦想,以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第三时期起于中唐,当时经济上较为发达,政治上科举制度确立,世俗地主势力大增,而中上层广泛追求奢侈享受。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它的后期。这一历史变化到北宋完成。而这一切在敦煌壁画中体现出来:现实生活的写真逐渐在壁画中占据重要位置,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而到了宋代,雕塑同样迅异于魏、唐。它不是思辨的神(魏)或主宰的神(唐),而完全是世俗的神,即人的形象。这时的石窟艺术,其宗教意义已微乎其微了。石窟艺术这三个时期的演变,正昭示着艺术的发展与变更正与社会的发展与变更息息相关。

再如第七章《盛唐之音》。提起唐代的艺术,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最先想到唐诗。唐诗正是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那么,它何以出现在这一时代呢?作者的分析给出了答案。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时代,帝国初始,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同样也带来了异域的文化。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在政治上,官阶爵禄日益代替阀阅身份,成为唐代社会视为最高荣誉所在。先前的门阀士族被压制,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与扩大,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知识分子可由考试而做官,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突破了先前门阀世胄的垄断,一条充满希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他们开放。等待着他们去开拓。个人、民族、阶级、国家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孕育出了盛唐艺术,孕育出了唐诗。它蕴含着对有血有肉的人们现实的肯定和感受,幢憬和执着,渗透着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灼着青春、自由和欢乐。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后者优美宁静,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美的历程全文 Diana舒领读-《美的历程》

精彩书摘

《美的历程》是一部小书,篇幅不过十几万字;《美的历程》又是一部大书,它考察了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工艺达数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读之使人神驰千年,遨游于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捕捉到华夏民族美的足迹。

《美的历程》全书按历史时期分为十个部分:

龙飞凤舞

远古时期的审美与艺术并未独立或分化,它们潜藏在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中。龙是中国西部、南部部落联盟的图腾旗帜,而凤鸟成为中国东方集团的另一图腾符号。它们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而原始歌舞正是龙凤图腾的演习形式,是巫术礼仪的活动状态。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的几何纹样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步变为抽象化、符号化,这正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像、观念积淀为感受。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炽烈情感便以独特形态积淀在线的几何纹饰上了。而就纹饰来看,新石器时代前期比较生动、活泼、自由、开放,而后期更为僵硬、严峻、静止、封闭、威吓,反映了权威统治力量的加重。

青铜饕餮

自夏代起,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开始了。此时的青铜器纹饰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的统治者的威严。饕餮纹,一种凶狠可怖的兽面纹,呈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正好可以作为那个充满战争、屠杀、俘获的时代的标准符号。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体的祯祥意义。青铜艺术狞厉的美的本质正是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同时,它显现出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随着巫术宗教传统的退色,青铜饕餮也失其权威,逐渐理性化、世间化,逐渐只能作为表现工艺技巧水平的艺术作品了。与青铜器同时发展成熟的,是汉字。甲骨文、金文开始了汉字美的历程,以其净化了的线条美表现和表达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兴和气势力量,终于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书法。

先秦理性精神

先秦百家争鸣中贯穿的一个总倾向就是理性主义,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为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基本线索。孔子用实践理性重新解释了原始巫术文化“礼乐”,将其纳入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儒家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道家突出自然即美与艺术的独立,二者刚好补充而协调。先秦建筑的艺术风格仍然是实践理性精神。平面整体、严格对称的土木建筑体制蕴涵了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

《诗经》中的民歌和氏族贵族们的某些咏叹,奠定了中国诗的基础和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其中赋比兴的原则影响久远,而比、兴正是使主体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途径。先秦散文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赋的原则,但仍然是情感与理解、想象多种因素和心理功能的交融。

楚汉浪漫主义

当理性主义在北中国取得优势的时候,南中国仍保持和发展着绚烂的远古传统。楚国诗人屈原代表了充满浪漫激情的根底深沉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传统在两汉得到继承,原始图腾、儒家教义和谶纬迷信在两汉交织共存,仍然是一个想象混沌丰富、情感热烈粗豪的世界。汉代艺术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汉赋、画像石、壁画和汉代精美的工艺品无不展示了这种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体现了时代精神。而力量、运动与速度构成了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阶级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新思潮,其特征就是人的觉醒。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叹成为时代的典型音调,而核心则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人与人格本身而不是外在事物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文的自觉是这一时期文艺的新形式,从曹丕到刘勰的文论中,“文”被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则是在创作题材上反映这种自觉。五言诗、骈体、追求词采华茂则从外在形式上体现了文的自觉。书法这种把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也是由魏晋开始自觉的。外表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著人生而非常痛苦,这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的深刻的一面。陶潜和阮籍分别创造了两种艺术境界,一超然世外,冲淡平和;一忧愤无端,慷慨任气。他们以深刻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

佛陀世容

本章内容是从南北朝到宋朝的佛教艺术。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战祸连绵,现实充斥着苦难,北魏的石窟壁画也多割肉饲虎等现实苦难的折射,沉重阴郁的故事表现出吸引煽动人们皈依天国的巨大情感力量。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是这个时代和社会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前匍匐着蝼蚁般的生命,折射出对现实苦难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隋唐的统一和安定形成另一种美的典型,唐代雕塑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形象更具体化、世俗化,壁画中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取代了残酷悲惨的场景,这个时期以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来取得心灵的满足和神的恩宠。中唐至宋,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宋代的雕塑,完全是世俗的神,即神的形象。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总之,在宗教艺术中,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异,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盛唐之音

唐代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和扩大,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中。诗歌由于时代的变迁走向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从刘希夷、张若虚到四杰,到陈子昂,直到盛唐的李白,痛快淋漓、天才极至,盛唐艺术奏出了最强音。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与李白的诗歌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正是一种音乐性的美。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门类,成为它们美的魂灵。以李白、张旭等人代表的盛唐,其艺术特征是内容不受形式的任何拘束,是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而以杜(甫)韩(愈)文为代表的盛唐,则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要求形式和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

韵外之致

中唐以来,世俗地主逐渐取代门阀贵族,这一社会变化由赵宋而确定下来,也正在这一时期,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的高度成就,风格繁多,个性突出。从中唐到北宋是世俗地主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而同样自中唐起,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深刻矛盾在酝酿,二者的互补也在逐渐充分展开。一方面是文以载道的倡导,另一方面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这种中晚唐以来的社会心理在词中找到了更好的归宿。在美学理论上,文艺中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成了美学的中心。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宋元山水意境

绘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高峰在宋元。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比如禅宗等,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北宋时期形成整个中国画的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形似,而要表达出内在风神,这又要建立在对对象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基础上。这是无我之境:情感思想不直接外露,而是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而传达。从北宋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逐渐在向有我之境推移,南宋时对细节逼真写实的追求和对诗意的提倡都达到顶峰,二者相得益彰。而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形似与写实便被主观意兴心绪压倒,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灵气罢了。元四家成为有我之境的代表。

明清文艺思潮

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描绘的是世俗人情,是近代市井风习图画。明清之际形成了巨大的启蒙思潮,以李贽为代表的儒学异端具有市民———资本主义的性质。这一时期的话本小说,具有生命活力和新生意识,反映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是对长期封建王国和正统儒学的侵袭破坏。还有戏曲、木刻等,共同构成了明中叶以来的文艺的真正基础。以此为基础,在上层士大夫那里出现了与正统古典主义相对抗的浪漫主义文艺洪流。李贽和他的童心说正是下层市民文艺到上层浪漫文艺的重要中介。甚至到《西游记》和《牡丹亭》,都在呼唤一个个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来。这一思潮在清初出现了倒退性的严重变易,市民文艺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变为感伤文学。从《桃花扇》到《红楼梦》,渗透了浓厚的人生空幻感,并走向批判现实主义的内在倾向。这时期的绘画同样经历了从市民特色和浪漫思潮到感伤,到对抗揭露的过程。它们共同体现反射出封建末世的声响。

美的历程全文 Diana舒领读-《美的历程》

作者简介

李泽厚,一九三0年生,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五四年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一九九二年至今任美国科罗拉多学院哲学系讲座教授。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家在启蒙的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了沉甸甸的人文关怀。其主要著作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我的哲学提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己卯五说》等。

李泽厚年少成名,当他还是个二十几岁的青年的时候,就参加了当时全国性的美学问题论战,以其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脱颖而出,卓成一家,奠定了其在中国美学界的重要地位。进入新时期之后,他不断拓展和深化学术探索,在美学、哲学和思想史研究诸方面,迭出新作,对于美学、哲学、文学和文化诸领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新时期的美学、文学理论的更新与突破,其人其作已成为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1981年成书的《美的历程》即是其新时期的重要著作。主编:春天排版:姜婷

▨End▨

雪小禅的禅园听雪

繁花不惊·银碗盛雪中国最具人文情怀的公众号

用文字腌制时间

煮字疗饥

过鲜衣怒马生活

享受银碗里的盛雪闲情

三生韶光贱的光阴里

指尖上捻花

孜孜以求

散发微芒

新浪微博:@雪小禅

公众微信:禅园听雪

相关问答

美的历程作者介绍?

李泽厚(1930年6月-),湖南长沙宁乡县道林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家。曾就读于宁乡四中,湖南省第一师范,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3年当选为巴黎国际...

《美的历程》故事梗概?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

美的历程第一章摘抄加赏析?

不要见怪,不要见外。田既不懈地追求生活,又不敢奢望生活过多地酬报和宠爱,理智而清醒地面对现实。绝不能松紧!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

美的历程里的好词好句好段?

《美的历程》好词:1.如醉如狂: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亦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2.粗糙:不精细;不光滑;不细致;草率。3.闲情逸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

有些语言美丽如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我”三次语言之美的...

[最佳回答]作者是善于发现美,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人

发现自己美的经历的作文_作业帮

[最佳回答]没有蓝天的博大,但有了白云的悠然,它就是最真的;没有梅花的幽香,但有了野花的淳朴,它就是最善的;没有江河的奔腾,但有了小溪的执着,它就是最美的;那...

美的中央空调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懂得

从1999年成立开始,美的中央空调引起当时行业领先的变频一拖多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进行自主研发,推出多项国内首创、行业领先的技术,一举成为国内多...

什么是美?有哪些特征?

世界上美的东西很多,而我一直认为最美的是在心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总让我们赞美自然的美丽,自然的美是无可厚非的,但也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世...

你经历过哪些对你而言的‘‘美的毁灭”?

亲人的算计,朋友的背叛,真的很难过。可是我还是想,那是我前生就这么对人家了,人家来算帐是应该的。所以我度过了难关,经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美的电饭煲第一款的发展历程?

尤其是电饭煲市场,不仅在多年的培育下,成为了家庭必不可少的电器产品,也被业内视为“创造大市场的小肥肉”。就在那时,美的电器洞察先机,在电饭煲市场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