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 - 刀郎
谁不是错过了四下报更的鼓声
总有人偷偷拨弄镜月的指针
罂缶的酒瓶化来绮纨与楼阁
绿芭蕉红樱桃孑然一身的过来人
未曾走到绝境路彼岸花不开
辛酸只为长安远倒卧在琼台
小心那流射的海市售卖开花杖
辽遥的天河啊纷纷流淌的挽歌郎
蓝采和啊 醉酒当歌
红颜易老转眼桑田泛清波
她也曾是越过了银河万里的荒原
他也曾是划破了绚烂流落在人间
唯有那不眠的凭栏与情仇依舍
是云摇是雨散都在同一个摇篮
邯郸梦啊古今同
荣华易去青山处处英雄冢
蓝采和 醉酒当歌
红颜易老转眼桑田泛清波
刀郎《翩翩》解读:
《挽歌郎》典出《唐传奇李娃传》,主角郑生原本前途大,却迷恋烟花女,最后流落街头唱挽歌为生。
《邯郸梦》典出《唐传奇枕中景》,主角卢生在邯郸驿站里做了个美梦,梦中度过了荣华富贵的一生,梦醒之时,却发现连黄粱饭都尚未煮熟。
蓝采和典出《太平广济卷二十二》蓝采和不知何许人也,每行歌于市,其所持大拍板长三尺,意歌曰: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
歌曲改编自《聊斋志异》短篇《翩翩》,原作讲述落魄浪子罗生,偶遇神秘女郎翩翩,最终重返人间的故事,表达了仙凡有别,人生如梦的怅惘,而刀郎则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更多唐宋传奇元素,配合道行曲调,演绎出另一种韵味。
“谁不是错过了四下报中的鼓声,绿芭蕉红樱桃,孑然一身的过来人”说的是光阴飞逝,年华渐老,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男女主角,萍水相逢,罂缶的酒瓶话来绮纨与楼阁,辛酸只为长安远倒卧在琼台,一个送上幻想,一个投入幻境,沉迷于彼此的酒色,只求一醉方休。然而真相早已被蒲松龄写在了男女主角的名字里,罗浮蝴蝶大如云就是麻姑五色群,初简三春为凤子,罗伦五色像花铃。罗生的大名是罗子浮,参叶一云的翩翩花城还能是什么?无怪乎小说结尾罗生再也没有找到翩翩,毕竟对蝴蝶来说,生娃之后继续撑上15年,已经是种族奇迹了,只不过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翩翩的怅惘就更甚一层了,男主是失意的浪子,女主却是寿命更加短暂的蝶妖。凡人以为邂逅了仙女,殊不知自家早已不知不觉堕了一回。辽东老客不胜悲,居家千年经始归,到头来,孰是孰非,孰真孰幻?谁做了谁的邯郸大梦,谁又是谁的沧海桑田?唯有蓝彩和拍板高唱,百岁光阴一梦蝶。
又有好事者将此词曲联由到了韩信:韩信是淮阴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当年韩信家道中落,经常去一位做亭长的朋友家蹭饭吃,一连在朋友家吃了数月的饭,除了看兵书也不干活。亭长的妻子十分厌恶他,就想了一个主意,四更做饭四更吃。于是就有了那个典故——晨炊蓐食。也就是四更做好饭,在被窝就给吃了。五更饭点到了,寒信进屋里一看空空如也的饭桌,他当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于是就绝然的离开,发誓这辈子就是饿死也不会再吃你亭长一顿饭。然后才有了刀郎写的那句“谁不是错过了四下报更的鼓声,总有人偷偷拨弄敬月的指针”,晨炊蓐食这个成语竟被刀郎写得如此唯美与无奈。
后来韩信在河边钓鱼充饥,一连几天都没钓上来。一位来洗衣物的大娘可怜他,就每天将自己的饭分给韩信一半,这一吃又是一月有余。这期间,韩信遇到了一位叫季桃的姑娘,二人虽没有订婚约,却都暗自喜欢的对方,奈何韩信连自己都无法养活,更谈何给季挑一个未来。
于是韩信便告别漂母,离开家乡,去了军营,在汉王那里拜了大将军。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奇谋帮刘邦平了三秦,偷渡黄河开创了声东击西的先例,并确立了楚河汉界,稳定了汉军,占领了北方,稳定了左丞相之位。
再后来,韩信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绿芭蕉红樱桃,孑然一身的过来人。这个时候,韩信依然是孑然一身去找寻当年他心爱的姑娘。自古红花配绿叶,如今韩信这个大绿叶回来了,奈何红花变成了红樱桃,樱桃虽是红色,却已为人妻为人母了。韩信与季桃终究是败给了现实,未曾走到绝境路彼岸花不开。
韩信在军事指挥上被后世称为兵仙,可是在人情世故官场上却是一片空白。很多事情不走到绝境,韩信始终看不明白。辛酸只为长安远倒卧在琼台。一生的辛酸,一世的征战,从来没有吃过败仗,只为了遥远的长安,最后却被一妇人所害,惨死于琼台中斗之上。小心那流逝的海市售卖开花杖,一定要小心啊,小心那虚无缥缈的诺言,小心他人许诺给你的那个会开花的权杖。刘邦曾许诺韩信三不杀五不死,即便如此,依然被吕后设计所害。在辽阔遥远的历史长河中,从不缺少哀悼英雄歌郎,古有苏轼、李太白,今有11首歌的刀郎。
韩信的人生是悲剧的一生,幼年丧父,青年丧母,受尽世人白眼,成年欲爱不得,最后被他追随一生的汉王所害。那么有理想有抱负的韩信,最后竟然是这样的结局,算了吧,算了吧,还是学蓝采和吧,进士及第的蓝采和,选择辞官归隐,游历山川大河。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古人混混却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蓝采和,对酒当歌,红颜易老,转眼桑田泛清波,青春易逝,红颜易老,沧海桑田也不过是转眼之间。他也曾是越过了银河万里的荒原,他也曾在无数个夜晚数过银河里的星星,想着天边的那个人,他也曾是划破了绚烂流落在人间,他也曾是天上的星星,划破了绚烂的夜空,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半个大汉,最后回到天上的兵仙。在这世上,花草树木,春天会开花,秋天会结果,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唯有那不眠的凭栏,唯有那梦寐以求的奢望,凭栏远眺的期待与爱恨情仇,让人依依不舍。是云瑶,是雨散,都在同一个摇篮。这奢望,无论舍与不舍,都将是蓝采和那竹篮中的云消雨散,终将是一场空。邯郸梦啊古今同,古往今来,那些追求荣华富贵的英雄,也不过是邯郸一梦。荣华一去,青山处处英雄冢。不信你看,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刀郎演唱的《翩翩》,旋律优美、流畅、耐听。有着很强的叙事性,故事感和画面感也是呼之欲出,质感、有张力的沧桑声音,有着最质朴的情感。
与《罗刹海市》同源,《翩翩》也是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中的篇目。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流传。翩翩是《聊斋志异》中的仙女形象。
富家公子罗生将家产挥霍一空,最终身染重病,沿街乞讨。心地善良的仙女翩翩对罗生心生怜悯,收留了他。翩翩用溪水酿制良药,为罗生治病,还采集树叶缝制成锦衣,给罗生穿。罗生受到感化,浪子回头,并与翩翩结为夫妻,生下一子。后来,罗生领悟到亲情的重要,带着儿子、儿媳回到了尘世。但当他想念妻子等再回寻时却再也寻不见翩翩……
毋庸置疑,刀郎的确是一位光凭唱法就能打动人的歌手,他的音乐太勾人了,更要命的是,他的文学功底也是很深。要不,怎敢对《聊斋志异》下手。
刘副校长诗云——蝴蝶《翩翩》化作仙,摘叶采云十五年。携子归家寻不见,仙界凡尘终隔断。刀郎神曲引经典,缠綿悱惻夜难眠。
又到了吃樱桃的时刻。你那里的樱桃什么模样?
我们蜀地的樱桃肉嫩汁满,甜中带酸,酸中有甜,薄如轻纱的皮稍一用力就会破掉,它的红是女人的唇色,性感又娇羞。
所以再粗狂的野汉,吃樱桃时也会拿出十二分的柔情。
1000多年前,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的时候,他隔壁的农民野汉就送过他一蓝这样的樱桃。
杜甫是个文人,自然比野汉更轻柔更小心,然而那樱桃还是破了些。
野人送朱樱
唐 ·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写”字大家可能会不理解。)
大小一样
红得水嫩
⑴野人:指平民百姓。朱樱:红樱桃。
⑵也自红:意思是说与京都的一般红。
⑶筠(yún)笼:竹篮。
⑶细写:轻轻倾倒。愁:恐怕,担心。
⑸万颗匀圆:指上万颗樱桃不大不小,均匀圆润。讶许同:惊讶如此相同。
⑹沾:接受恩译。门下省:官署名。肃宗至德年间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⑺大明宫:唐宫殿名,君臣在此上朝。
⑻玉箸(zhù):华丽的筷子。
⑼转蓬:蓬草遇风拨根而旋转,喻身世之飘零。
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熟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而相同。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唉!金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大涯如同转蓬。
这是一首“以小见大”的诗。
“西蜀樱桃也自红”
这是杜甫入蜀后第三次产生的亲切感受: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样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
这个也字是用得特别好,因为他曾经在大明宫见过红的樱桃,而今远离朝廷,漂泊蜀地居然又在看见,就很惊讶它也是这样的红。
“野人相赠满筠笼”
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樱桃成熟后却极其柔嫩,所以诗人说:我几次把樱桃从篮中移置盘内,生恐碰损,却仍愁碰破。
而樱桃大小相等,所以诗人惊叹“万颗匀圆”,为何大小竟这样相同呢?
二句写樱桃形体,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寓居蜀地,山野之人送来的小小樱桃,唤起了诗人记忆中的另一个时空:门下省、大明宫,堂皇的长安宫殿等。
唐人李绰在《岁时记》中记载:“四月一日,内园荐樱桃寝庙,荐讫,班赐各有差。”
诗的第三联正是写这个景象。“忆昨”,一切都恍如“昨日”;“擎出”,言其恭敬;“门下省”则透露出杜甫当时在左拾遗任上。
这两句在全诗中具有黄金般的质地,而这种感觉则是由“门下省”、“大明宫”烘托而出的。大明宫中有宣政殿,中书、门下二省都在宣政殿内,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
这一联的惊奇之处在于,诗人用两个专有名词不动声色地写出了对皇恩的感戴。专有名词在诗中给人的联想是很少的,但此处却给人堂皇之感,“门下”表现了空间的纵深,“大明”渲染出庄严辉煌的气势,两个实打实的名词被诗人巧妙地虚化了。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最后两句又回到现实中,金贵的盘子和华丽的筷子都不曾再见,意思是过去的岁月,我还在公职朝廷的时日都已经远去了,今天吃到这样的樱桃我也只能任由自己像无根的蓬草一样,随风而转了。
清·金圣叹《杜诗解》:唐人极有好起好结。此诗起句奇绝,出自意外,遂宕成一篇之势。妙在“也自红”三字,全篇用意不出三字。乃创见惊心之辞。言樱桃之色之红,我岂不知,然不过知之于宫中宣赐耳。若西蜀樱桃之红,我乃今日始见,则岂非因野人之赠哉。······后解推开题面,自写悲愤。说出起句“也自红”一段惊创缘故来。
相关问答
珠株?哧
良好,容易用手工工具加工,因此是一种上乘的雕刻材料。钉子、螺钉及胶水固定性能尚好。经砂磨、染色及抛光能获得良好的平滑表面。干燥尚...钉子、...
答案一:一加一在算错的情况下不等于二,答案二:人在恋爱时一加一不等于二,因为两颗心变成了一颗心了;一加一在分手的情况下既不等于一,又不等于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