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方式:关注【成长狗】公众号,回复“电子书”即可获得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读大学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在安德烈十四岁那年,龙应台离开欧洲去台北市政府工作,这一走,就是四年。等龙应台四年之后再回到安德烈身边时,她发现安安变了,以前那个让妈妈拥抱、亲吻、牵手,以至于让妈妈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站在龙应台面前的,是一个“不认识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样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等,龙应台dou一无所知。四年的时间,犹如一道鸿沟,把龙应台远远地阻隔在一个鲜活的世界之外,以至于“想和他说话,但是一开口,发现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说什么好”。面对母子之间这样的陌生和距离,龙应台决定打破。
这样的场景,一点也不难理解,14-18岁是快速成长期,这个阶段,成长的不仅是个头,更重要的是思想,当两人的交往出现四年休眠期时,当两人有了四年的距离时,你再想进入对方的世界,就必须想办法打破阻隔两人的坚冰,即使你们是母子。
为了了解安德烈,龙应台决定和安德烈互通书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两人一坚持,就是三年。
在35封来来回回的信件中,母亲慢慢走近了儿子的世界;在35次来来回回的争论中,儿子逐渐了解了母亲。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在这35封你问我答、我争你论的信件中,逐渐澄清了两代人的人生观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区别、思维区别,因为这不仅是两代人在对话,更是两种文化在对话。
对于作为母子关系的两个人来说,两人之间在生活和工作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母亲拒绝奢华、崇尚简单生活,在生活上从不浪费、不奢侈,对于这样简单的生活,儿子怎么看待呢?儿子的评价是“你的衣服就是披上一个装马铃薯的麻布袋或者盖上一条地毯”,儿子非常疑惑:“为什么不花点时间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自己从来没有听过的音乐?”再例如,对待写作,龙应台总是在好多天前就准备稿子,而安德烈非要等到交稿那一天才写稿子;龙应台写作时是“吹毛求疵,注重细节”,安德烈写作时是一边听音乐一边和朋友写MSN一边写信给妈妈;龙应台把写作当做“事”,安德烈把写作当做“玩”,他希望写的本身就是一个好玩的、愉快的过程,而不是工作压力……
这就是妈妈,这也是孩子,很多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家长的看法。家长要想培养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允许孩子对自己说“不”。
通过龙应台的文字,我再次审视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到底是什么关系?子女是父母的附属品吗?是父母的私有产品吗?父母有权利对子女的一生做出规划吗?
看看龙应台的文字,我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父母仅仅是子女来到世界的一个通道,父母仅仅是子女生命最初的守护者以及成人后的守望者。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眼睛热切地望着前方,奔向他的人生的愿景,而父母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父母和子女的缘分,就是在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时给他以守护,长大后给他以守望,并且,这守护和守望,还都是一厢情愿、自愿付出,仅此而已。
关于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看法,龙应台的文字也给人很大的启示。当安德烈对妈妈说,他也许会很平庸时,龙应台这样说:“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什么样的工作能够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你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比较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还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是的,人生过程本无意义,而我们就是要赋予它意义,我们赋予它意义的唯一方式就是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受生活的快乐。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时,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
除了对工作的看法,龙应台对朋友关系的思考也很精辟。她又打了一个比方:“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拦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以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很多时候,我们在感慨友情的难得,殊不知,是自己没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培植友谊。
《亲爱的安德烈》更具有一种温情,因为她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上去书写,但,即使是和十八岁的儿子的通信,睿智的人也在字里行间播撒下思考。
获取方式:关注【成长狗】公众号,回复“电子书”即可获得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壹点号特举行“荐一本好书”活动。壹点号大咖每人给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读者推荐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文/祖新兰
读《亲爱的安德烈》推荐理由:一本改善亲子关系的好书
“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这是我读《亲爱的安德烈》最喜欢的一段话。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十八岁的小伙子,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失去心中可爱的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这36封家书呈现出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思想上的交换。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两代人别样的沟通交流为读者带来焕然一新的思维和亲子方法。不是每一位母亲都能像龙应台这样与儿子对等地成功谈心。这位母亲,正努力用自己的经历,去换取青春期孩子的信任并重新认识彼此,读起来耐人寻味。
当年也正是这本书启发了我,懂得如何学会与上中学的女儿融洽相处。大对数为人父母都经历过孩子成长期的隔阂与困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抓学习采用简单枯燥的说教只能让青春期的孩子感到厌烦,甚至象安德烈那样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进而疏远心理距离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亲爱的安德烈》让人感受到了两代人之间思想上自由平等的对话,使我重新审视作为母亲的伟大力量。那一年女儿学习成绩一度停滞不前,身为家长,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龙应台为了重新认识十八岁的安德烈,不惜放下长辈的架子,忍受儿子不懈的嘲笑而报以贯穿始终的爱。树人先树己,晚上孩子自习课回家后,我放下手机并关掉家里的电视,主动与她在书桌前,相对而坐,她写她的作业,我看我喜欢的的书籍。彼此专注于自己眼前的事情,这样无形当中就有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里面。偶尔抬头触到对方的目光,嫣然一笑,静谧安好。晚上读书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变成了在陪伴中一起快乐成长,在“知不足”中更加激发了的求知欲,在笔墨书香中提高了知识境界。榜样起到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家长的表率,当把带有我的署名文章的报纸,无声地摆在女儿书桌上,小妞惊讶的眼神里分明是掩饰不住的无限崇拜,很显然这种教育方式胜过千百句唠叨。在共同进取中,读书学习成为我跟孩子沟通的纽带,能够融洽地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我们母女俩俨然一对闺蜜融洽相处,孩子也越发自律,主动管理分配自己读书学习的时间,顺利地度过了青春期。我努力了,她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最终取得预期的理想学习成就。
现在想来,真的应该感谢《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相关问答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
[回答]不一样的生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中国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孩子们本来就...
[最佳回答]不一样的生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中国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孩子们本来就...
这本书以龙应台与安德烈两人书信的形式展现,中间龙应台与安德烈交流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话题,也给阅读了此书的父母与儿女在处理两代关系上提供了指引,减少了矛...
亲爱的安德烈,经典语录中有一句话我深信不疑: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每一天,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因为它们会...
[回答]《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很早就听说《亲爱的安德烈》值得一看。昨天开始到今天,两天时间把它看完。他不太像一本书,他是一封封信的合集。原本我是以...
不是,初中课本有这篇课文,但不是中考规定读物不是,初中课本有这篇课文,但不是中考规定读物
1、如果你的父母已经年老、孩子已经到了青春期,你可以先看《目送》。《目送》龙应台围绕父母年老、孩子长大而渐行渐远等内容,讲述了内心的感慨、失落与放手等...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适合14岁开始看,这是龙应台和自己的儿子安德烈合著的一本书,当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回台北任职,于是母子之间的关系疏远了...
我倒是写过,不过没有电子版你可以从父母与孩子平等相互尊重这方面来写,还可以谈谈安德烈,比如他思想很深邃、不随主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敢于提出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