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上皇”的命运都是怎样的,为何乾隆能成为其中的“另类”

在我国古代有一类非常特殊的人群——太上皇。

这些太上皇大部分都是生前就交出皇位,给了自己的儿子,甚至给了自己的亲戚(晋惠帝司马衷)。而他们的下场也大多十分凄惨,换句话说,在古代封建历史上,能够正常死亡的太上皇都是少数。然而在这些人当中还有个最为另类的存在——乾隆

乾隆的太上皇计划不仅早有预谋,而且还与众不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眷明皇明皇全文阅读 古代“太上皇”的命运都是怎样的,为何乾隆能成为其中的“另类”

上图_ 乾隆皇帝(1736-1796在位)

一、太上皇们的“悠久传统”

纵观中国古代两千年的封建帝王,生前正常传位给儿子,主动交出权力的皇帝几乎是没有的。绝大多数的太上皇是被迫让出皇权,头顶无用的名头,日子过得也是相当凄惨,好一点的如武则天也得交权听儿子的安排。(然而几天就老的不成样子了)

那么太上皇是怎么来的呢?太上皇一词,最早出现在秦朝。秦王赢政统一天下后,自称始皇帝,也就是秦始皇了。所以他决定追封父亲秦庄襄王赢异人为太上皇。

颜师古在古籍中解释道:

“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曰皇;不预政治,故不曰帝也。”

可见,太上皇是不参政的,只是一个尊称,没有实际上的权力。

眷明皇明皇全文阅读 古代“太上皇”的命运都是怎样的,为何乾隆能成为其中的“另类”

上图_ 淝水之战遗址--八公山麓,寿阳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后凉太祖吕光是古代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太上皇。吕光本来是前秦的大将。前秦就是那个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击败的国家。吕光当时正在西域,就干脆自立称帝,建立了后凉,后来他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成了太上皇。(值得一提的是,他死了之后,他儿子的皇位被兄长篡夺了)。

从吕光开始“太上皇”不仅仅是个尊称,而且还代表了皇权转移给了下一代。从吕光开始,我国历史上的太上皇多达20多位,而且历经魏晋南北朝到清朝基本历代都有太上皇。

皇帝尚未离世,即将皇位传到自己的皇族手中,一般是父子相传,在古代称为“内禅”。毕竟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篡位都是打着所谓“禅让”的旗号,内禅至少从名头上来说好听的多。然而,看似和和气气的父亲传位给儿子的背后,又有多少当权者的血泪与无奈。这些太上皇们又因何“内禅”呢?

眷明皇明皇全文阅读 古代“太上皇”的命运都是怎样的,为何乾隆能成为其中的“另类”

上图_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

二、不得不说的“禅让理由”

要说这帮太上皇们归政(禅让皇位),不仅仅意味着舍弃无比尊崇的帝位,同时也意味着丧失无上的皇权,甚至意味着无法掌控自己的未来命运。所以在古代历史上来讲,“内禅”的理由大致有三种。

其一,被形势逼迫,被迫退位给儿子。

这个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唐高祖李渊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被迫传位李世民;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诛杀韦氏集团后,唐睿宗让位于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金兵大举进攻,宋徽宗让位给钦宗(让他背锅)。

还有一些比较奇葩的,比如遭受到母后挟持的也有,北魏的献文帝禅位于北魏孝文帝就是被冯太后逼的;还有迷信天象的,比如北齐武成帝传位后主高纬。(封建迷信要不得)

眷明皇明皇全文阅读 古代“太上皇”的命运都是怎样的,为何乾隆能成为其中的“另类”

上图_ 唐玄宗入蜀避安史之乱 《明皇幸蜀图》

其二,特殊情况发生,不得不当“太上皇”。

天宝之乱,唐玄宗出逃,肃宗灵武即位,玄宗当时遭遇了马嵬驿之变,失去了对禁军的控制权不得不让位于肃宗;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代宗(也就是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虽然最初并不想当皇帝,但还是临危受命。比较搞笑的是后来代宗当皇帝还上瘾了,在英宗回来以后还将他囚禁了很久。

其三,老皇帝主动禅位于其嗣子,为更好的纵情享乐或者退休。

比如北周宣帝宇文赟让位于幼子宇文阐理由很简单:他要纵情享乐了,所以他干脆就禅让皇位。还有的是厌倦政务,比如宋高宗传位孝宗,就是因为宋高宗年纪太大根本无法理政。其实看起来乾隆似乎也是属于这一类。但是实际上,乾隆还有个最特殊的问题——既然乾隆知道历代的太上皇下次一般都不太好,他为什么还要当呢?

眷明皇明皇全文阅读 古代“太上皇”的命运都是怎样的,为何乾隆能成为其中的“另类”

上图_ 郎世宁所画乾隆皇帝大阅图(局部)

三、十全老人和天选之子

在众多太上皇中,清高宗乾隆无疑是最特别的一个。在位达到六十年,江山也非常稳固,而且退位的时候已经是八十五岁高龄,还做到了主动禅位。在古代历史上,在位六十载的大一统皇帝除了乾隆,也就康熙一个,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外加上中国历史只有五位君主超过了80岁,梁武帝 宋高宗 武则天 忽必烈外加乾隆。更何况乾隆是主动禅让,所以三项合一说乾隆是最为特殊也毫不为过。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各朝太上皇退位以被逼让位为主,从内心里面决定自己要退位的是绝对少数,然而,乾隆就是这些为数不多者之一。

乾隆是我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他非常清楚各朝太上皇的命运,知道一旦自己大权旁落恐怕会下场十分凄惨,但是他仍然选择退位为“太上皇”。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甘愿主动退位呢?

眷明皇明皇全文阅读 古代“太上皇”的命运都是怎样的,为何乾隆能成为其中的“另类”

上图_ 乾隆帝的后宫妃子

其实有三个原因:

首先,为了兑现即位时的承诺。

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1735年10月18口),乾隆帝刚刚即位的时候,即焚香默祷上天:

“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弯苍眷佑,至乾隆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这是乾隆帝刚登基时,自己定下的退位时间。这个承诺,既表达了他对康熙皇帝(也就是自己爷爷)在位时文治武功的敬慕,也是为了向上天祈求可以让自己增福增寿,让自己能够像康熙一样长寿(事实证明他寿命更长)。

眷明皇明皇全文阅读 古代“太上皇”的命运都是怎样的,为何乾隆能成为其中的“另类”

上图_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即康熙皇帝

乾隆这个如意算盘打的非常响:

1) 自己能继位称帝主要就靠当年康熙喜欢自己传位给了雍正。所以这个爷爷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那是非常高大。

2) 乾隆非常清楚,自己要是能活到85岁那简直太不可能了(毕竟皇帝平均寿命在那摆着),所以这玩意也就算个空头支票,根本不用兑现。谁知道他真的活到了85岁,估计乾隆也觉得自己有些神秘力量加持,所以不敢不兑现承诺。

眷明皇明皇全文阅读 古代“太上皇”的命运都是怎样的,为何乾隆能成为其中的“另类”

上图_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735年)

其次,为了政权的平稳过渡。

一方面,乾隆生前就自行传位太子,实际上是把自己老爸雍正帝的秘密建储制度发扬光大了。也就是乾隆刚即位就把将来谁继承皇位定好,写在密盒里面,然后放在乾清宫牌匾后面。乾隆提前传位也可以防止有人在自己死后篡改遗诏(似乎是暗示他爹当年的做法),而且在传位的过程中“明颁诏旨,亲御殿廷,托付神器” ,这样的做法也能有效的防止了大臣、嫔妃和太监借机篡权,在维护清朝安定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慈禧微微一笑)。

另一方面,乾隆也可以让自己生前的一切大政方针在身后得以继续下去,避免自己的心血随着自己的去世付诸东流。(虽然实际上他也没什么心血能留下来)

眷明皇明皇全文阅读 古代“太上皇”的命运都是怎样的,为何乾隆能成为其中的“另类”

.

眷明皇明皇全文阅读 古代“太上皇”的命运都是怎样的,为何乾隆能成为其中的“另类”

上图_ 乾隆御笔《白塔山记》局部

最后,受儒家禅让思想的影响,希望获得一个好名声。

上古的唐尧虞舜作为圣君,一直被儒家津津乐道,虽然后世从来没人真正实现过(所谓实现的都是篡位)。

乾隆当时已经登基称帝超过达到了六十年,成就了所谓的 “乾隆盛世”,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在获得了极大成就感的同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成为千古第一人。所以他才搞了所谓的“十全武功”和“十全文功”,希望成为儒家所称道的圣君,被永载史册。

不过要是唐尧虞舜听说了乾隆的操作,估计得被气死。

可以说历代的太上皇的大多以悲剧收场,不过乾隆好歹还是喜剧收场,然而乾隆的喜剧背后却有着另一个人的悲剧——和珅,这位乾隆朝的宠臣在乾隆死后立刻被继任者嘉庆帝所杀,可以说某种意义上最后的这位太上皇一样没能逃脱这轮回的命运。

文:天光破云

参考文献:

【1】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帝起居注》

【2】《清高宗纯皇帝实录》

【3】《清仁宗睿皇帝实录》

【4】司马光等 《资治通鉴》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古代叙事画:打开隐秘在历史缝隙间的故事

作者:樊祎雯

不久前热播的古装剧《梦华录》中,《夜宴图》成为贯穿全剧的线索,多方力量角逐的焦点。剧中这幅图是虚构的,但类似的画作《韩熙载夜宴图》却真实存在过,至今流传。一幅画作,为何有如此之大的魔力?究竟是何种画作,能记录过往,作为证据?这类作品就是本期“艺术”聚焦的“叙事画”。

在没有相机、视频的年代,画作曾经起着记录当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有“以图证史”“图史相证”的说法。事实上,“叙事画”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

眷明皇明皇全文阅读 古代“太上皇”的命运都是怎样的,为何乾隆能成为其中的“另类”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传统中国画通常被分为人物、山水和花鸟三大门类。在人物画中,有一类描绘某些故事或系列事件,通常被称为“叙事画”,因为以人物或者历史事件题材居多,也被称为“人物故事画”或“历史故事画”。这类画作体现了中国绘画“成教化,助人伦”的功效,根据不同的画面内容,其绘画功能还可以分为这样五类:道德伦理教化、宗教精神传达、政治寓意阐释、个人志向明示和记录现实情景。

叙事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史中一个特别的存在。与重个人风格,内心性情抒发的山水、花鸟画不同,这类画作并非以画家为中心,而是以作品内容为中心,有些画作甚至没有留下作者姓名;与注重形神兼备的人物肖像画相比,这类画作的人物通常略小,画作构思方面更注重为作品内容服务。

梳理叙事画,打破了以画家、画派、文人画等为主线的主流中国绘画史书写方式,而以传世作品为主体书写画史,从而串联起一些被忽视的作品,形成了新的研究线索和系统。

魏晋南北朝叙事画:成教化,助人伦

中国画的叙事传统由来已久,溯其根源最晚可至汉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此铭旌本身两端系有丝带以悬挂,具有招魂作用,画作分天庭、人间、幽冥三部分,描绘墓主人灵魂升天之意。再有,现存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有“荆轲刺秦王”题材的描绘,这类画作也有明确的叙事意图。早期叙事画是单幅画面叙述一个故事、单个情节,即艺术家选取故事中最戏剧化、最高潮的场景表现出来,如《荆轲刺秦王》画像石就描绘了荆轲“图穷匕现”,割断秦王衣袖,匕首飞刺到柱子上,秦王大惊逃走的一瞬间。

魏晋南北朝是叙事画发展的形成阶段,视觉模式由“单个情节叙述”逐渐转变为多幅场景或情节来表现一个故事的发生发展,较为详细地呈现故事情节。在这一时期,人物画先于山水画、花鸟画成熟起来,这与这一时期绘画“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的功能有关,为当时的政治宗教服务是魏晋时期绘画的一个重要特点。画史中记载了曹仲达、田僧亮、戴违、杨子华等诸位大家,其中以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成就最高。这一时期的存世作品较少,有些还是后人的摹本,如杨子华《北齐校书图》为宋代摹本,再比如传为顾皑之绘的《洛神赋图》共有三种,分藏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尽管如此,从这些画作中还是可以窥见这一时期的叙事画风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英博物馆藏的《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根据张华(232-300)《女史箴》全文所作的图像。画作借历代贤妃的德行劝谏西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遵守妇德,“女史”在秦汉时期为宫廷女官的别称,“箴”,有规劝、劝诫之意。此文在当时广为流传,被称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

大英博物馆藏本是现存最早的绢本叙事画作。原文有十二段,画作现存九段,也可以称为九个故事,分别是:冯媛当熊、班姬辞辇、世事盛衰、修容饰性、同衾以疑、微言荣辱、专宠渎欢、靖恭自思、女史司箴。另遗失前三段,分别是:开宗明义、樊姬感庄、卫女忘音。

画卷以横卷结构自右向左展开,以题跋作为分隔,每段相对独立,如第四节题“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图绘两位仕女席地而坐对镜梳妆,左侧女子身下有席,身旁拜访梳妆盒及镜子,身后还有一位侍女帮其梳理长发。此段表现“人咸知修其容”,未体现“饰其性”,用反讽法来规劝女子比“修容”更重要的是“饰性”。

另外,敦煌魏晋时期的壁画为宗教内容早期叙事画的代表,这类宗教故事早期应该是口口相传的,后作为佛教故事的视觉传播材料。这些叙事画有些描绘了释迦牟尼的经历,可以称为“佛传故事”,如北周290窟壁画;也有些是本生故事,如莫高窟257窟《鹿王本生图》;还有佛陀度化众生的“因缘故事”,如西魏285窟的《五百强盗成佛图》就是这方面的实例。北魏所绘的《鹿王本生图》,也就是民间所谓的“九色鹿”的故事,是敦煌莫高窟保存最为完整、最完美的连环画和最具代表性的壁画之一。它描绘了释迦牟尼的前生——九色鹿王,他救了一个落水即将淹死的人后却被此人出卖的故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叙事画已经初具规模,无论是单幅还是连环画式分段叙述方式已经形成,人物画法逐渐成熟,也开始注重形神兼备,但山川树石画法相对古朴幼稚,即“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隋唐五代时期叙事画:政治寓意阐发

隋唐五代是叙事画发展的成熟期。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在以形写神基础上注重写实性,叙事画也随之成熟,出现了阎立本《步辇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等重要人物画家的代表作品。五代纷争并未阻止艺术的发展,周文矩、顾闳中、王齐翰等绘制了堪称典范的叙事画作品。

《步辇图》为初唐杰出人物画家阎立本所作,此作反映了唐初重要历史事件,绘唐太宗李世民坐于步辇之上会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形,周围有典礼官、翻译官及宫女等陪同,后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王松赞干布通婚联姻,画作为歌颂古代汉、藏民族友好交往的作品。

眷明皇明皇全文阅读 古代“太上皇”的命运都是怎样的,为何乾隆能成为其中的“另类”

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阎立本的画作多记录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张萱画作则多描绘贵族女子的生活情景及细节,如《虢国夫人游春图》就记录了天宝十一年(752)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姐妹虢国夫人及眷从盛装出游的情形,《捣练图》表现女子们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从左至右将捣练、络线、熨平、缝制等场景并于一卷优雅呈现出来。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以图绘形式再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情景,全卷分为五个场景,即琵琶演奏、击鼓伴舞、画屏小憩、玉人清吹、夜阑余兴,每段以屏风作场景分割。

上述画作均以工笔重彩形式呈现,都是真实情景的艺术再现,当然,也有艺术加工成分在。例如《步辇图》采取了夸大主要人物来突出主题,即唐玄宗比使者和大臣形象都要高大,主次人物一目了然;《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则描绘人物生动,且组合富有韵律,并通过衣着纹饰、环境来烘托并渲染画面气氛,创立了较为典范的唐代仕女画风。

《韩熙载夜宴图》在前人基础上,更加注重人物神情刻画,把韩熙载超脱不羁、沉郁寡欢、和尚尴尬回避及不同人物的内心淋漓呈现,人物较多却组织有序,巧妙运用家具作为分割,这种方式组织画面更加高明、有效。

另外,敦煌的佛教史迹画,如《张骞出使西域图》《张议潮出行图》,也开始注重描绘佛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佛教圣地和灵应的故事,甚至有些故事是可以和事迹文献作为应证。

隋唐五代时期的叙事画技法更加成熟,人物刻画较前代更为写实、造型姿态多样,通过服饰、动作、神情、环境等来体现人物身份、地位,更加有效的来表达要叙述的事件及情境,组织画面的方式也更加高明有效,图绘叙事的功能进一步加强。

宋元时期叙事画:多姿多彩的顶峰

宋元之际,画家队伍扩大,绘画技法多元,除了工笔重彩,还有白描、减笔画等,叙事画不再拘泥于表现单个或者几个人物,而开始用众多人物烘托场景,叙事画也不仅局限于人物题材,其发展进入高峰时期。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存世孤品,也是最为知名的风俗画之一。它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汴河及两岸风光,采取鸟瞰角度和散点式构图,将800余位人物组织在市郊、虹桥附近及繁华市区三段中,疏密得当,节奏分明,结构严谨,单个人物虽小,但却衣着、神情、姿态生动,画法工细灵活,真实呈现了宋代城市繁华面貌和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可谓叙事画到达高峰时期的代表作。这幅画作还被当成经典图像,被历代所追摹,最经典的就是明代仇英本和清乾隆时期宫廷画师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绘画。

南宋承接前代余续,由于其偏安一隅,文官政治发达,豪放派词风盛行,注重政治寓意的阐发也成为这一时期叙事画的特点,如《中兴瑞应图》《晋文公复国图》《诗经图》《采薇图》《文姬归汉》等。

《中兴瑞应图》卷为南宋画家萧照绘制,由十二段叙事性画面颂扬高宗顺应天命,继承大统的“中兴”主题,对南宋统治者的意义非同寻常。《晋文公复国图》卷传为李唐据《左传》所绘,描绘了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逃亡宋、郑、楚、秦等国,后光复晋国的故事。此作以连环画形式,成为“王朝复兴”这一题材的典范作品,也暗喻南宋高宗赵构复兴宋室的决心。李唐的《采薇图》借《史记》记载的商末贵族伯夷、叔齐以食周粟为耻,采薇充饥,最后饿死的故事,表现了反对投降的气节。

《诗经图》系列也是来源于文学作品,宋高宗和孝宗书《诗经》三百首,马和之奉旨绘图。《诗经》及其注疏为儒家经典文本,受到历代帝王重视,南宋帝王组织绘制此图,一方面是重视儒家经典教义,另一方面,高宗通过此对孝宗传达某些政治上的期待。值得一提的是,此卷将“写意”画法引入了叙事画中,改变了工笔、白描画风一统叙事画的面貌。

元代开始出现了花鸟题材的叙事画作。大英博物馆藏的元代谢楚芳《乾坤生意图》就是一幅工笔花鸟叙事画。此卷是元代画家谢楚芳绘制于元至治元年(1321),以工笔方式绘制的小虫营食为主题的画作。画作可分六个部分,每一组皆以数丛花草相互交错为中心、多种小动物穿梭其中。画卷看似生机勃勃、田园逸趣,实则描绘的是动物为生存而绞杀捕猎的场景,并借此比拟世事。后有多人题跋,以元人居多,由此可观元代文人心境。此图流传有序,绘制精良,代表了元代工笔花鸟写实画风的较高水平,也是承袭宋画写实画风的典范之作。元代以人物为主题的叙事画中,以任仁发《张果老见明皇》最为杰出。图绘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张果老及其弟子谒见唐玄宗李隆基的故事,画作抓住了张果老在唐明皇前施法术的一瞬间进行描绘。此作以盛唐为背景,人物表情生动,寄托了元代江南文人对唐宋以来文化的认同及复古。

北宋出现了众多人物众多情节的较为复杂的视觉化模式,将多个情节呈现在单个画幅中,即单幅多场景叙事,大约可类比于文学叙事中的综述。而南宋时期叙事画多为将文学图像化的政治宣传画,充满了王朝光复、治理国家的政治抱负。叙事画技法也开始多样化,除了工笔还有白描、写意。元代更是出现了花鸟为主的叙事画,进一步扩充了叙事画的内容,并且这一时期的画作也体现出少数民族统治下画家的矛盾心态。

明清时期叙事画:宫廷民间的分野

明清以降,叙事画开始更多的服务现实,记录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战争场景、名人事迹、行乐雅集等场景。在绘画技法、审美趣味、题材内容等方面,也开始出现宫廷与民间的分野,宫廷叙事画注重绘制影响国家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而民间尤其是文人则倾向于雅集题材,用于记录文人交往,抒发个人志向与逸趣等。

首先是记录重要历史事件、表现国家宏大叙事、宫廷生活类作品。这类作品创作主体通常是宫廷画师,以往的美术史中提及较少,却是极为有特色的明清叙事画,明代有《抗倭图》《平番得胜图》《南都繁会图》《宣宗行乐图》等,清代有《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姑苏繁华图》等。

《抗倭图》以手卷的形式呈现了倭寇入侵、百姓避难、水面交战及献俘报捷的情形,是集纪功与记事为一体的叙事画。借抗击倭寇成功这一历史事件,来彰显明朝强大的军事实力。事实上,任何朝代,军事实力都是核心竞争力,清代《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平定西域献俘礼图》《平定准噶尔图》等都是这类作品表现国家宏大历史的叙事画,同时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起到了军事震慑作用。

眷明皇明皇全文阅读 古代“太上皇”的命运都是怎样的,为何乾隆能成为其中的“另类”

明代仇英《倭寇图卷》局部

帝王巡幸图像的绘制是清代一类值得注意的特色,虽描绘的是帝王出行情景,但也是属于国家重要事件类叙事画。清代帝王推行“巡守之治”,因此帝王出行堪称历代之最。《康熙南巡图》的创制,奠定了这类图像的蓝图,《乾隆南巡图》十二卷依此所作。此图绘制了乾隆帝第一次巡幸江南的情形,其仿效康熙皇帝南巡旧例,从北京出发,经德州,渡黄河,顺运河南下,行经镇江、苏州、嘉兴、杭州及绍兴等市,记录了乾隆皇帝南巡期间省方问俗、察吏安民、视察河工、检阅师旅、祭祀禹庙和游览湖山名胜的情景。

除却宫廷,民间画作也有对于乾隆南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万笏朝天图》。此图用瓷青纸及金色所绘,相比《乾隆南巡图》更加金碧辉煌,取乾隆帝南巡前,苏州民众迎驾的情形。由于皇帝画像是不可以随意被描绘的,因此,这幅画作中用一顶黄伞盖来示意皇帝。事实上,在描绘《乾隆南巡图》前,画师徐扬曾绘制过《姑苏繁华图》,描绘了清代苏州繁华盛景。此可以看作是《清明上河图》这类风俗画传统在明清仍有延续,而明代则以《南都繁会图》为代表。《南都繁会图》展现了明代故都南京秦淮河两岸商业兴盛、人口繁密、生活富庶的市井画面。

与此同时,“杏园雅集”“兰亭雅集”“兰亭修契”等这类描绘文人雅集场景的图像也在明清文人中逐渐兴起。《杏园雅集图》是明代画家谢环所绘,以写实手法再现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九位内阁大臣在杨荣府邸杏园聚会的历史情景。明清文人热衷诗文活动,并会把与会的人一一绘出作为纪念,并把大家唱和的诗文作为跋尾装裱于画后。

文徵明绘的《兰亭修契图》则表现了广为流传的文坛佳话“兰亭修禊”,可从中窥见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景象——崇山峻岭,曲水流觞间文士雅士,或坐或卧,观景饮酒,潜心构思。

另外,明清时期也有据文学作品成图的,如明代画家杜堇绘《古贤诗意图》以选取古人诗篇书写后,按其诗意而作,兼工带写,较为有时代特色。明代《西游记图册》及清代《水浒图卷》《大观园图横幅》《聊斋图说图册》则是根据四大名著所描绘的图册或者手卷,将文学作品视觉化呈现。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人物画不及山水画、花鸟画兴盛,叙事画也有所衰落,但相比宋元,这个时期的叙事画题材、规模更加宏大,出现了十几卷同时反映一个主题的叙事画系列,叙事画册页也盛行起来,这些册页中有的取材于明清小说,极具时代特色。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叙事画肖像画也没有严格界定,如“苏武牧羊”这一题材就在任伯年笔下变成了以人物肖像为主体的画作,来抒发个人志向。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来源: 文汇报

相关问答

重生宫廷父子文?

穿越宫廷父子文:异世之绝世无双,逍遥天地游,韵华舞流年,妖孽萧隐,夜鸢,西岚妖歌,中毒,血娃娃,逆天太子,预定情人,清明暗月,墨碟飞花,诱瞳,索...穿越宫廷...

李隆基娶了儿媳妇杨玉环,那么后来李隆基的儿子怎么样了?你怎么看?

导语:众所周知,男欢女爱是人之常情,告子曰:食,色,性也,对于男女之情的渴望是隐藏在人们血脉之中的基本属性,一旦爆发就会产生常人难以抗衡的力量,就连古...后世...

唐明皇赐死杨贵妃,是爱江山还是爱美人?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自古帝王后宫佳丽三千,哪有真正爱情可言。但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却给我们上演了一场轰...

描写黄山冬天景的诗句?

1、石猴万载坐高崖,盼客归来手托腮;待到明年春日暖,漫山遍野故人来。——《猴子观海》2、山盟海誓长生殿,玉殒嵬坡痛断肠;魂寄蓬莱仙境地,明皇亲手画...——...

不厌一五晴指什么生肖

狗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不厌一五晴指什么生肖

狗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