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行天地 意融九州——甲辰说“龙”

【光明书话】

作者: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教授)

甲辰龙年,是中华民族的生肖年。“龙”这一图腾,将海内外华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华民族承续千年的精神力量之源。“龙”自何来,在典籍中有何形容,其演进与流布历程若何,所代表的中华文化象征为何,在新一轮生肖龙年到来之际,似乎又有了重新说道的理由。

狂凤御龙全文阅读 神行天地 意融九州——甲辰说“龙”

龙形剪纸 资料图片

狂凤御龙全文阅读 神行天地 意融九州——甲辰说“龙”

十龙图卷局部(宋) 陈容 绘 资料图片

狂凤御龙全文阅读 神行天地 意融九州——甲辰说“龙”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之《五月竞舟》(清) 郎世宁 绘 资料图片

狂凤御龙全文阅读 神行天地 意融九州——甲辰说“龙”

玉龙凤纹佩(明) 资料图片

司农之神

《管子·水地》曰:“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神游天地,主司雨水的龙,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保护神。

由于我国位居面向海洋敞开的东亚大陆,受太平洋环流带来的季风气候影响,宜于作物生长。因此,中国人很早就选择了以农耕为主的生计方式。考古发现,中国农作物的栽培有长达万年的历史。农业生产春种秋收,靠天吃饭,充沛的雨水是农作物生长的保障,同时雨量也须有节制,防止洪涝灾害发生。在人类力量幼弱的时代,靠天吃饭的先民,敏锐地观测到雨水来自东南亚的季风。为了农业的丰收与生存的安定,先民们便幻化出能屈能伸、能上能下、兴云布雨的东方神龙之象。

那么,神龙是何模样呢?《管子》说龙“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而《说文解字》不仅描述了龙的形体变化,而且记录了龙的运行规律:“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是变化莫测的时间之神与农事之神,《易·乾卦》曰:“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时乘六龙以御天”。

除典籍中的记载之外,考古发现也屡次证明龙为上古先民崇拜的圣物。从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猪龙,到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陶盘上的彩绘蟠龙、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绿松石龙,以及江南良渚文化的龙首玉镯,我们都能看到上古时代南北地区的龙神信仰。

龙在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记录。殷商甲骨文中已经出现“龙”的象形字,甲骨卜辞中多见龙与雨水的记载。在传世文献中,龙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这一记载。上古太昊伏羲,不仅是传说中的“长头修目”“龟齿龙唇”及人首蛇身呈“龙状”,而且属于春天之神,号称“春皇”,也是上古历法的开创者。他重视历法制订,《周髀算经》中有“伏羲作历度”的记载。他以天象中东方苍龙七宿的升降位置作为观测季节变化的标志,以黄昏时分天角星在东方地平线升起作为新岁的开始,这便是所谓的龙星纪年。

《汉书·律历志》云:“伏羲画八卦,由数起。”八卦最先可能是用来测度天时的历法。乾卦六爻,被视为季节变化的符号,称为“六龙历”,即“时乘六龙以御天”。六爻历中——初九“潜龙勿用”象征阳气在下,龙角尚未出东方地平线;九二“见龙在田”表示龙星已经显现在东方地平线上,阳光温暖,文德光耀;九五“飞龙在天”象征到了最好的季节,人事也达到最好的状态。

太昊伏羲时代基于天文观测与农事需要而形成崇龙的原始信仰,以东方苍龙在天空的升沉变化作为标示季节的依据,同时也将官员系统以龙命名,这的确有人类学所述图腾制的特征。由此我们认定,龙为古代华夏族的图腾是有道理的。学者冯时说龙的原初形象就是东方七宿构成的形象,中华民族对巨龙的崇拜,事实上是对东方星宿的崇拜。

首领之形

在神话历史化的汉、魏,龙与上古部落国家首领密切关联。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尧、舜、禹等上古人文先祖,无不与龙有着切近的联系。有的形似,如“伏羲龙状”,黄帝“龙颜有圣德”。有的直接成为龙的传人,如神农母亲女登“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阳山,而生神农”(《河图稽命征》)。还有的有御龙之力,如《论衡》卷第六记载“禹渡于江,黄龙负船”,再如昆仑山上有弱水而“非乘龙不得至”。除此之外,不仅有神龙负河图给伏羲、黄帝的传说,还有以龙为旗,黄帝五旗、东方青龙旗、中央黄龙旗等记载。

由此可见,龙在上古社会是普遍的崇信对象,而且与部落国家首领人物紧密关联。“龙”这一符号的传播,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牢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与心理基础。

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宋代人说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图画见闻志》卷一)。闻一多先生曾论述,龙是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龙的九似形体,是中华大地上众多民族信仰的融合,它象征着以伏羲、神农、炎帝、黄帝等以龙为图腾的民族对其他民族信仰的接纳,并最终成为完整的龙图腾。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特征,在“龙”这一形象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民族崇龙外,羌族、苗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都奉龙为图腾。羌族认为他们是神龙爷的后代;苗族有龙公龙母,自认是龙子龙孙;白族信奉龙神,自认是伏羲九子黄龙氏的后代;彝族将龙年龙月龙日龙时出生的人取名“支格阿龙”。

龙为农业民族的司雨之神,同时也是农业国家的保护神。

一般认为,夏朝是以晋西南农业部落为基础,建立在中华大地上的第一个国家。夏朝崇龙传统深厚,夏禹治水黄龙开道,夏启出行双龙为乘,《山海经》曰:“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

秦王嬴政号为“祖龙”,《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母亲因野外赤龙所感孕育了刘邦,由此龙与中国帝王结缘,原始的部族信仰上升为帝王信仰。此后,“真龙天子”也成为神化帝王权威的社会习语。虽然汉代王充等反谶纬迷信的思想家专门在《论衡·龙虚篇》中予以辨析,但社会上的龙神信仰传承不息,直至清代还以黄龙旗为王朝政治的标志。

在近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龙也依然是民族认同的精神源泉。抗日战争中,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空前增强,龙之精神鼓舞军民上下一心,救亡图存。改革开放,我们以龙的传人凝聚海内外华人力量,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

百姓图腾

在中国传统社会,虽然龙从起源上看与首领、巫师、贵族有关,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与帝王权力结合而成为威权象征,但龙毕竟是农业社会的神灵,与百姓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们为了风调雨顺,虔诚祭祀龙神,不仅在各地水滨修建龙王庙、龙王堂,还在泉眼水源处供奉龙王。龙主司水源,在百姓印象中,水潭常为龙神栖身之所,如《论衡》所说,“且龙之所居,常在水泽之中”。荀子曰“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龙不离水,水无龙不灵。

民间传说中的四海龙王,其水下宫殿是人间帝王皇宫的比拟。柳毅传书与龙女的传奇故事,让百姓们津津乐道。人们还以龙脉贯通地形地貌,例如认为昆仑山为东亚巨龙之首,其龙身逶迤到东海,龙成为东亚大陆一体化的精神具象。

麟、凤、龟、龙,为中国古代四大灵物。作为四灵之一,龙是吉祥美好的象征,在中国社会普遍流行。《广雅》认为,龙有四类:“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民间传说,龙生九子:蒲牢好鸣,囚牛好音,鸱吻好吞,嘲风好险,睚眦好杀,赑屃好文,狴犴好讼,狻猊好坐,霸下好负重。我们从汉、魏以来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中,以及铜镜、瓷盘、年画、剪纸等各种器物的图案中,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祥龙”形象。

在岁时节令,各地要举行游神赛会。在年节社火中,舞龙必不可少。舞龙,按场域分有祠堂龙、村社龙、坊巷龙,按形态分有香火龙、板凳龙、鱼龙等。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时节,也称青龙节、春龙节,人们吃龙牙(饺子)、龙鳞饼与龙须面,以祈平安。山西永济的青龙节,人们赤膊背着大冰块与大铡刀巡游,祈求农业丰收。端午时节,各地赛龙船以祈丰年,比如湖北孝感就有民谚:“不打龙船不得丰年。”

传统社会中国南北地区都有分龙节,分龙节的时间各地不一,但大体上在初夏与仲夏时节。按照《清嘉录》引用地方志的资料记载,“四月二十日为小分龙,五月二十日为大分龙,分龙次日雨,主丰稔”。俗谚有云:“二十分龙廿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分龙节后,“分方行雨”,咫尺之间,晴雨不同,百姓认为这是龙神使然。毛南族以龙神为主神,分龙节是毛南族的盛大节日。在夏至之后,毛南族会举行五月庙会,进行隆重的祭龙仪式,家家户户喜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供神以祈求丰收。

晋傅玄《龙铭》曰:“丽哉神龙,诞应阳精。潜景九渊,飞曜天庭。屈伸从时,变化无形。”龙能升天,又能潜渊,常常神龙见首不见尾。龙在民间习语中还象征着吉祥贵气,如以“人中龙凤”形容杰出人才,“龙马精神”显示昂扬气象,而龙腾虎跃、龙行虎步、虎啸龙吟、大泽龙蛇等语词更令人倍感大气磅礴。

甲辰龙年,充满朝气。甲为东方,是春天植物萌发之象,辰为伸展之意,意味春回大地。《说文解字》记载:“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震,民农时也。”甲辰年,不仅是一个生肖轮回的开始,更是生命力蓬勃之年。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10日 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老子犹龙 孔子如凤

■张腾宇 林梦佳

龙与凤是中国古人精神世界中出类拔萃的灵物。提及“人中龙凤”,不少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庞统,他们分别有“卧龙”“凤雏”的美称。其实在他们之前,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也曾被视若“人中龙凤”。

老子之学“不落言筌”

有趣的是,视老子为龙的正是孔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这则故事:孔子从老子处问礼回来后,弟子们想听听老师对老子的评价。孔子经过一番思考后表示,老子实在非同寻常,真不知当如何形容他。如果一定要讲一讲,或许可说“其犹龙”吧。

之所以会认为老子跟龙相仿,孔子作了简短的说明: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山中的走兽,虽不容易捕获,但并非不可能,因为我们可以把握住它们的生活习性。比如鸟,我们知道它会飞;又如鱼,我们知道它会游;再如兽,我们知道它会走。而要捕获走兽可以用网套,捕获游鱼可以用垂纶,捕获飞鸟可以用箭射。但龙不同,能飞、能游、能走,行踪不定,变化莫测。

在这里,孔子传达的言外之意就是,老子其人其学非一般的世俗知见所能范围与牢笼。换言之,老子之学“不落言筌”。

在《史记》之外,《庄子》也有一段相关记载——

“诲人不倦”的孔子见过老子后多日没言语,这让弟子们感到有些反常。有人问老师:您去见老聃,对他有什么规谏和教诲吗?孔子道:此言差矣!我所见的老聃是跟龙一样的人物,而龙不论是蜷缩起来还是伸展开来,都是那么从容自在,乘云驾雾而优游于阴阳二气之间。老聃就是如此,其德其能皆在我之上。在他面前,我只有瞠目结舌的份,怎么可能去规谏、教诲呢?

听了孔子的描述后,弟子子贡感到非常不可思议:难道人真的可以像龙那样做到安居不动而神采奕奕、静默深沉却深切感人、言谈举止如同天地运行吗?

在这则故事中,作者借孔子与子贡之口而言的“合而成体,散而成章”“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等,不仅体现了其心目中龙的形象,也体现了时人对老子“无为”主张的生动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在孔子将老子比作龙之时,老子似乎也把孔子比作凤。这则故事见于《太平御览》所引的一段《庄子》佚文中——

老子见到孔子及随行的弟子五人,便问孔子:他们都是谁?孔子根据弟子的各自特点分别作了介绍。听完之后,老子感叹道:我曾听说南方有种圣鸟,人们称其为凤。凤所居住的地方积石千里,栖息于如美玉般高贵、圣洁的琼树之上……凤鸟外表看起来十分华美,从头到尾无不彰显着圣明、仁义、智慧、贤德。

将孔子比作凤的,还有楚国的狂人接舆,这在《论语》中有明确记载。面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接舆边走边唱道:凤凰啊,凤凰!如今道德浇薄,世风日下!过去的已经过去,多言无益;未来的尚未到来,还可期冀。

孔子崇文“约之以礼”

从上述记载和故事中不难看出,将老子、孔子比作龙凤,其实是古人的巧妙比德,其所注重的不是外在的形似而是内在的神似。

大体而言,龙凤是想象的产物,是历史记忆“层累”的结果。从先秦文献来看,龙并非最高统治者的象征或“帝德”“天威”的标记,而似乎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可以豢养甚至食用。如《左传》有言:“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

从甲骨文来看,龙可能是有着巨口獠牙的动物。在宋代画家马麟的《三官出巡图》中,水官所御之龙的嘴上套有粗实的链子也体现了这一点。这亦与老子给孔子留下的“不怒自威”“难以说服”的印象有几分暗合。

随着宗教祭祀活动的发展与需要,龙逐渐从现实世界进入精神世界,并因其能飞、能游而成为沟通天地的媒介、人神交通的使者以及在天地间自由遨游的象征。河南濮阳的蚌塑龙虎图以及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等,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从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龙是作为马的高配版而出现的。在《周礼》中,就有“马八尺以上为龙”的说法。此外,正如有驷马之驾一样,神人所驾的龙往往也不止一条。据《山海经》记载,南方祝融、北方禺彊、西方蓐收、东方勾芒四位神人皆是“乘两龙”。

进一步来看,神人御龙折射出古人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这就是“游”。《庄子》开篇《逍遥游》描述了这种理想生活状态:“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似乎又合乎老子给孔子留下的印象,即老子思想“如天马行空”,贯通天地之间,穷究天人之际。

除了威猛而难以驯化之外,龙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屈能伸、能上能下,善于变化而不可捉摸。

《管子》有言:“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尚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

刘向《说苑》有言:“神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薄乎天光也,高乎其著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有类似的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这些描述同老子“贵守柔”之道有相似性。《庄子》进一步肯定了这一点:“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关于如何理解孔子口中的龙,马王堆帛书《二三子问》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提示:面对弟子们的发问,孔子作了耐心的解答,其核心观点是“龙大矣”,变化万方而不失本形,可谓至神至能。这也正是老子其人其学所体现的特点。老子身为史官,博览群书而学识渊博,通晓古今而志究天人,不可谓不“大”。

而之所以用凤来比喻孔子,则与凤之德密切相关。简而言之,主要体现为两点:“文”与“德”。

《山海经》说:“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可以说,“五采而文”是凤的鲜明特点,这与孔子其人其学亦相契合。作为夫子的孔子崇文,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希望以仁德教化民众,进而使天下从蒙昧走向文明。

与之相关联的是,凤凰也是一种圣德的象征。《尚书》有言:“箫韶九成,凤皇来仪。”而世人“知孔子有圣德”,故比孔子于凤。

不难看出,与龙主要体现为一种遨游天地间的状态不同,凤更多体现的是协和万邦、四方来仪的姿态。

一言以蔽之,老子犹龙,孔子如凤;一贵幽隐,一尚文明。龙与水相关,凤与火相关;水渊深而幽隐,火灿烂而文明。

通过对龙与凤的意象品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对老子、孔子其人其学的认识;通过对老子、孔子其人其学的领悟,我们又可以增进对龙之大、凤之德的了解。

(作者单位分别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山大学)

来源: 解放日报

相关问答

狂凤御龙男主角是谁?

狂凤御龙男主角是柳擎天。他是一个身怀绝技、机智勇敢的年轻侠客。柳擎天自小受尽欺辱,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得到了一本神秘的武功秘籍,从此踏上了修炼之路...

这位泰国女明星是谁啊?

泰国7台的美女明星,长相甜美,名字叫:Bowmaylada,1996年6月4日,身高:176出门,52kg,作品:美人钎,诺拉,绳拳,凤御龙,等等泰国7台的美女明星,长相甜美,名字叫:Bowm....

九辞是哪九辞?

九辞《九辞》为国内知名作家令尹天阑成名作,首发于晋江。内容简介《九辞》讲述了无所不知的先知楚九歌,在七国争霸的乱世之下,因无法忍受世俗压力,饮下剧...

2013年的歌有哪些推荐,歌手和歌名是什么,列出十位,有吗?

岁月是神偷,轻易偷走最珍贵的时间。往事不可追,唯有回忆作陪。今天,我们一起听听九十年代最好听的100首歌。1990年的岁末,没有严冬的寒冷,空气中弥漫着淡...1...

古代文,文开头,女主把头碰破了,然后在男主那里女扮男装打杂,男主貌似开男妓店的?

《三生三世枕上书》《传奇》《再生缘:我的温柔暴君》《非我倾城:王爷要休妃》天籁纸鸢的书奈何夏梦狂诗曲最后的女神奥汀的祝福月上重火顾曲贵族...

洪荒大陆v2.1正式版求先合什么装备和攻略?

还有如果没有木头:先去黑熊那拿个空瓶子,有机率属性翻倍:任务接》等五分钟后打死魔龙得魔龙头交给女娲》回小龙领属性奖厉》去副本影月神殿杀死那只凤凰》回...

凌天战神主角战灵分别是什么?

1凌天战神主角战灵分别是炎龙和琉璃凤。2炎龙是凌天战神的主角李逍遥的战灵,它拥有极强的火属性力量,可以喷吐熊熊烈火,造成巨大的伤害。琉璃凤是李逍遥的妻...

帛画在古代居然属于丧葬用品吗?

陈家大山楚墓的《人物龙凤图》的来源,历来有很多种说法,但应该是被盗墓者盗掘出土,后被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由于是盗掘出土,因此该帛画的出土情况已不可考。其...

战国时期的帛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代,楚先王庙、公卿祠堂,多画天地、山川之神,古代圣贤之像。我国古代丝绸早已有很大的发展,帛画大概是章服上“画绘之事”派生出来的。据《礼记·丧...

翡翠上雕龙是什么意思?

翡翠龙的图腾2017-02-08原创龙是帝王的象征,被奉为神灵之物,代表权威,更是有中国龙的精神。在风水学上,龙属“四灵”之一,有生旺制煞、驱邪避凶之效。...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