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苦炎热,我爱夏季长。——唐·李昂《夏日联句》
炎炎酷暑,我喜欢宅家读书喝茶,怡情养性,心静自然凉。
清人张潮《幽梦影》说:“读史宜夏,其时久也。”或许史书厚重,正好与夏日之长相契,故有此说。其实,夏日读书,大可率性而为,只要喜欢的书,来者不拒。
随手翻翻唐诗宋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令人耳目清凉。读一读《文化苦旅》,文中的书卷气文化味扑面而来。抽出《菜根谭》,看一看古人的智慧;翻一翻《东京梦华录》,品一品古代的风土人情;卢梭的《瓦尔登湖》,字字恬静,诵读之下,清凉沁脾。
还有《水浒传》景阳冈武松打虎的描写:“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大虫又饿,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惊得一身冷汗。
读一卷诗书,夏日也便清凉。
特别喜欢明代陈继儒的《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桐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蟪蛄鸣。
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
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
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
初夏之夜,月色溶溶,桐花飘香。一叶扁舟,驶过柳湾挂着渔网的茅屋,夜色静谧,棹歌声里草虫鸣。荷塘板桥边的竹林中透出一豆灯火,传来吟哦诗书声,这儿正是词人的茅舍。这淡雅的意境。多美呀。
夏日炎炎,最喜回到乡下的小院。
小院篱笆上爬满青碧的藤蔓,开满了黄的丝瓜花,白的葫芦花,红红紫紫的豆角花。花儿清香弥漫,蝴蝶、蜻蜓时飞时辍,姿态曼妙。
泡一杯清茗,坐一领蓑衣上,拿一把蒲扇,半天扇动一下。豆棚瓜架投下大片的阴凉,碎金般的阳光在碧叶上跳动,清风给你轻轻翻出要读的章节,优雅的花和蝴蝶相伴读书,无比惬意。读累了,随意躺在蓑衣上,看那繁星一样掇在青藤上的丝瓜葫芦,古意盎然。
小院里读书,晨有鸟鸣,午有蝉唱,夜晚流萤如星。这些景象,正如手里翻阅的《小窗幽记》云:“盛暑持蒲,榻铺竹下,卧读《骚》《经》,树影筛风,浓阴蔽日,丛竹蝉声,远远相续,蘧然入梦。”可见,读书全在心境,即便炎炎伏天,亦心生凉意。
五六月间无暑气;百千年后有书声。
——近代·胡君复《常熟虞山昭明太子读书台楹联》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晋·陶渊明《移居两首·其一》
当然,最惬意当属约上二三好友,喝茶聊古,翻阅几部古典名著。
消夏湾头云水深,浣纱人去剩飞禽。
石公石姥常相对,坐话沧桑阅古今。
这是清代诗人袁景澜《夏日村居》诗,看得见乡间老人在林边溪头赏鸟观花的情景,他们话古论今,悠然自在。一杯清茶,与好友团坐,读诗论文,清风拂面,凉意顿生。
有一次正读《聊斋志异》,朋友突发感慨:“你说读这些古典书籍是否过时了?也得习惯读些时髦的新书吧!何况我们都这么大岁数了,人也‘过时了’,读书还有用吗?”我一笑,随手翻到书中的《嘉平公子》说,嘉平有一美少年,“入郡赴童子试,偶过许娼之门”,让一个叫温姬的美艳少女看上了。这温姬三两天就与他私会一次。后来当得知温姬是个女鬼后,公子并不害怕,交往依旧。有天晚上夜雨忽至,温姬脱口一句“凄风冷雨满江城”,等待公子接下句。
想想那画面:细雨、红烛、纱帐、才子、佳人、诗词,“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清·席佩兰《寿简斋先生》)。
这么美好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简直就是隽永的人生意象。公子却无言以对,温姬大为扫兴,“公子如此一人,何乃不知风雅!使妾清兴消矣!”只好委婉劝说公子好好读书。
考试结束,温姬随之归家。家人得知温姬是一个女鬼,“戒公子绝之,公子不能听。”便请法师百术驱之,赶不走,撵不动,可见,女鬼的爱是真心的。有一天,公子在桌子上给仆人留了张交办事情的便条。温姬发现这便条里,公子竟然一气写了三个错别字!
温姬愤怒而失望地道:“有婿如此,不如为娼!”“遂白公子曰:“妾初以公子世家文人,故蒙羞自荐。不图虚有其表!以貌取人,毋乃为天下笑乎……”从此,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朋友读过后,我打趣说:“你看,一个不读书的‘绣花枕头’,连女鬼都嫌弃。”
读书不是跟风,不是人云亦云,不是附庸风雅,是让心灵收获安静。
我的读书有三个阶段:学生时代读课本,是为了考试;工作了当老师读教材,是为了教学;如今出于喜好与天性,读同心灵有归属感的书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旧书如故人。反复阅读喜欢的书,常读常新,书里那种醇厚如窖酒的香味慢慢渗透出来,回味无穷。书让我们忘却杂念,忘却自我的存在,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遥想盘古之初,生命是怎样诞生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书里行走,感知哲人的睿智;“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感受人生悲情的沧桑厚重。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书中的知识和思想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的,书不会白读。读书直接的收获是增长知识,间接的收获就是悄无声息地显现你的“风韵”。久居兰室,身染兰香;手不释卷,在泛黄纸页的文字里流连忘返,风雅自来……
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曦皇侣,只因素捻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
——宋·翁森《四时读书乐·夏》
盛夏,热浪喧嚣,隐居书中,书香氤氲,就像远古羲皇时代的人一样逍遥自在。树荫下与诗文相约,听瑶琴一曲,净化那颗因热而躁动的心。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炎炎夏日便清风柔和,心静、娴雅、清凉。
-作者-
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喜欢写作。教学论文、散文随笔、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
2014年6月22日,我正在河北沧州采访,准备吃晚饭时,突然看到手机上显示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消息。回到宾馆,我拿上相机就飞奔出去,来到清风楼下的大运河景观带,记录下了大运河夜色。
这是2014年6月22日拍摄的河北沧州市大运河景观带。
这是我第一次拍摄大运河,开启了对这一文化符号的探索之路。十年来,我深切感受到,大运河为沿线城市留下了古老的文化印记,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再次与现代城市联结。
悠悠河水,见证一座城市的蝶变
在位于沧州市区东南部的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呈“Ω”状的河道铺展在大地之上。漫步于此,视野开阔、满目绿色,草皮的清香和河水的清凉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多年前我曾来过此地,当时由于长期缺水,河道里杂草丛生,苗圃、鸡窝等私搭乱建非常扎眼。在采访时有市民表示,到河边遛弯这样的事,还需要勇气。经过河道清淤、垃圾清理、生态修复全覆盖等工程,昔日的居民生活“堵点”,如今已成为市民热捧的网红打卡地。
沧州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2023年5月16日摄)。
游船在沧州市区境内的京杭大运河上行驶(2023年5月16日摄)。
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已实现旅游通航,从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乘船约20分钟,便可到达南川古渡。汇集美食、文创、民俗等多种元素的南川老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南川楼、朗吟楼、百狮园、沧曲书舍等文化景观点缀在运河两岸,与现代城市建筑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古今交融的祥和景象。很难想象,四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老旧民房。
沧州市京杭大运河畔的南川楼(2023年5月16日摄)。
沧州城市景观(2023年5月15日摄)。
在沧州的市区与乡村,关于运河两岸蝶变的生动事例还有很多。作为一座应“运”而生的城市,大运河在这里绵延200余公里,良好的环境造福了沿岸百姓。“丰草繁花碧水流,河曲千载济沧州”,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2017年10月4日,在河北省沧州市,月亮与大运河景观带相映生辉(二次曝光)。
在运河人家,记录“守艺人”的传承
行走在大运河畔,我记录了很多平凡人的故事,有耄耋老人的“乡土文学梦”,也有千里追爱的感人故事,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户栖居运河的人家。
2014年秋,在位于大运河沿线的河北省泊头市,我结识了泊头六合拳的传承人石同鼎,此时的他正和儿子在自己开办的武馆里练武,一把红缨枪在手中呼呼作响。
2014年10月22日,石同鼎(右)及其弟子在六合武馆内练武。
泊头六合拳有400余年历史,石同鼎自幼跟随父亲习武,是泊头六合拳第八代传人。2006年,包含泊头六合拳在内的沧州武术被整体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同鼎成为国家级传承人。
2017年6月17日,石同鼎(中)在泊头六合武馆内教授小学生六合拳法。
2017年12月8日,泊头市东方小学学生在六合拳传承人石同鼎的指导下学习六合拳器械。
“自从2001年父亲离世后,发扬泊头六合拳的重任就落在了我的肩上。”石同鼎说,他编制的《六合拳进校园普及套路》已在泊头中小学进行推广。
通过多年来对石同鼎的采访,我欣喜地发现,泊头六合拳在石同鼎的努力下,走出武馆,走进校园,走上网络,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这项古老文化。
2020年8月5日,石同鼎直播六合拳拳法。
2020年11月19日,六合拳传承人石同鼎(下)在河北沧州泊头西关回民小学带领学生们练习六合拳。
也是在这一年,在泊头军西村一座不大的小院里,我见到了“三痴斋”泥塑第四代传人宋长峰,留着长发的他身着中国传统服饰,文艺范十足。
2014年10月22日“三痴斋”泥塑传承人宋长峰在工作室内制作泥塑作品。
2015年1月9日,在河北省泊头市文庙中学,“三痴斋”泥塑传承人宋长峰(前中)在教学生们制作鸟哨。
泊头“三痴斋”泥塑工艺创建于清光绪年间,当地流传有“寺门村的娃娃,黄屯的鼻(哨)儿,范庄的小簸箕儿,拿手要数三痴斋的小泥人”的顺口溜。
宋长峰很健谈,拉着我聊个不停,讲“三痴斋”的历史,讲他心中的发展规划;宋长峰也很专注,制作泥塑时不说话,只顾飞舞手中的刻刀。儿子在他的影响下,不大的年纪已经是一名制作泥塑的好手。
2014年10月22日,“三痴斋”泥塑传承人宋长峰指导儿子进行泥塑制作。
2017年6月16日,“三痴斋”泥塑工作室艺人在对泥塑进行绘彩。
2023年夏天,我在泊头市又见到了宋长峰,他的工作室已经换了地方,比以前宽敞了很多。他的儿子如今已是精壮小伙,打理着“三痴斋”的里里外外。
吴桥杂技,大运河滋养孕育的文化传奇
说到大运河文化,吴桥杂技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吴桥杂技的兴盛发展与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清时期,漕运的发达带动了沿河流域的经济发展,码头和村镇的兴起,给杂技艺人提供了活动场所。吴桥杂技艺人沿大运河走出家乡,南下北上,远涉重洋闯世界,获得了国际声誉。
2014年10月24日,吴桥国际杂技艺术学校的学生们在练功。
2014年10月24日,吴桥国际杂技艺术学校的学生们在大运河边练功。
吴桥国际杂技艺术学校坐落在大运河畔,在这里除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中国学生,还可以看见留学生的身影。2017年,我在这所学校里见到了来自爱尔兰的留学生杰西卡·杜林,时年27岁的她在这里学习呼啦圈和吊环,来中国学杂技前,杜林在都柏林当理发师。
2017年7月13日,来自爱尔兰的留学生杰西卡·杜林在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内排练杂技节目。
“我知道中国杂技是最好的,所以想来学习。”杜林说,她在学杂技的同时还苦练中文,计划毕业后在中国找一份可以四处游历的工作。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吴桥学艺,将古老的中国技艺带到世界各地,让中国杂技文化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自2002年招收第一批非洲留学生开始,吴桥国际杂技艺术学校已培养留学生600余人。
2018年7月30日,来自老挝的留学生们在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内练习转碟。
2018年1月25日,在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留学生依布萨(中)在练习杂技。
从2015年到2023年,我还拍摄了多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绚烂夺目、精彩绝伦的表演中,感受着杂技的文化精髓。
2015年10月7日,在第十五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闭幕式上,来自委内瑞拉的表演者走红毯。
2019年10月28日,在第十七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公益专场·B场演出中,沈阳杂技团、济南市杂技团的演员在表演《炫彩车技》。
2021年9月28日,演员在第十八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幕式上表演《俏花旦——集体空竹》。
2023年10月25日,在第十九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中国杂技演员在表演《龙跃神州——中幡》。
两千多年来,大运河以世所罕见的时空尺度流淌至今。渔火绵延,带来了物阜民丰,留下了文脉传承。一路行走,一路记录,运河两岸的人与事、物与景、欢与笑,所有留在我镜头里的画面,都是我对大运河无限敬意的表达。
记者:牟宇
编辑:郝建伟
相关问答
"清风有意难留我"是一句诗句,它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以下是该诗的全文: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
听说第一胎是女孩说明父亲智商高,第一胎是男孩说明母亲智商高,敢不敢和我拼一回智商?傻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我爱上你的那一刻开始的。“你喜欢长头发还...
这几首,太喜欢了,小时候大多背过了: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毛泽东...
远离你的人就让他顺其自然吧,别去挽留,因为强求来的情太过卑微。记住,在意你的人永远舍不得离开你,珍惜你的人即使转身,也会默默地关注你。我们要习惯任何人...
1、从此寻花问柳不再为谁痴痴等待,从此清风伴酒往后只剩我一人长久。2、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情是爱情和工作。3、女孩子第一次有男朋友,就像往红酒里兑了点水...
本人爱文字爱思考爱讨论,有时写一些古风诗词和即兴打油诗,偶尔也写点现代诗,但还是喜欢新韵诗词。个人认为写诗意境为上,主题次之,须押韵有美感,读起来抑扬...朝...
太阳无心暧人间,🌷🍁🍂细雨送情百花开,🍁🍁🍁🍁红颜多情为君子,🍁🍁🍁🍁上联:清风有意难留我下联:细雨无心且由他且由他上联:清风有意难留我下联:流水无情变...
非常,非常,非常认真地推荐!10本必看优质书籍奉上~让你活得更通透、过得更自由!1、《真实的幸福》——马丁•塞利格曼这本《真实的幸福》清楚地告诉我们幸...你...
14、我把孤独送给天涯,我把余生留给放下。15、走不尽的是流年,望不断的是云烟。16、一笑望穿一千年,几回知君到人间。17、往日情怀酿作酒,换我余生长醉不...1...
...但是经过观察,除了发现墙头有攀爬的痕迹外,并没有捉住人。就在老贾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次,韩寿应邀到贾府赴宴,贾充走到韩寿身边,闻到他身上奇香无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