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
九曲黄河汹诵奔腾万里泥沙,巨浪滔天狂风怒卷来自天涯。如今好像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跟我去拜访牛郎织女家。
[赏析]
这首歌写得很有气势。诗人从一个极其宏大的空间背景着笔,将流经万里的九曲黄河尽收眼底。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黄河从遥远的天际汹涌而来,携风卷浪,夹泥带沙,奔腾入海,景色非常壮观。不仅如此,诗人还展开想象的趐膀,创造了一个奇特的景观:黄河挟着狂风、踏着巨浪,溯流而上,直达天河,去与天上的牵牛、织女相会,想象美丽新奇,气势非凡。传说汉武大帝曾派张骞去寻找黄河源头,谁知张骞竟乘着筏子,逆流而上,一直到了天河,见到了织女。诗人借用这个传说故事,大胆地抒写自己的情怀。刘禹锡曾当过监察御史,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参加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他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但他不甘屈服。这首诗就是他不畏艰险,不断追求的奋斗精神的艺术写照。
《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是毛主席在1954年的夏季,于北戴河迎着7级台风下海游泳后,内心有感而创作的一首豪放词。
词中讲述毛主席在一个狂风骤雨的傍晚,于海上见到打渔船被汪洋吞噬的场景,于是联想到了“往事千年”,感叹古今裂变,新时代有了新的气象。
词作用语通俗,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白话翻译:
滂沱大雨降落在幽州和燕州的大地上,台风卷起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海上的打鱼船,置身于一片汪洋之中,此时谁能知道它去了哪里呢?
往事回溯到一千多年前,魏武帝曹操曾经在碣石山上,留下过《观沧海》的名篇。如今我们看到的场景,和曹操当年看到的是多么相似,可是人间社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的是毛主席在傍晚台风中于海上亲眼见到的情景,而下半阕写触景生情后产生了联想与感慨。但是上阕的写景,也不是简单地描绘风景,而是有所暗示。
毛主席开篇就写自己在傍晚于海上见到的狂风暴雨,同时借用“幽州”、“燕州”这两个意味深长的历史名词,暗示海上的风云变幻与历史潮流的动荡息息相关。
“幽州”在古代曾经是华夏主体王朝的北方边境线,一提到幽州,往往就意味着经年累月的血战,而燕州则是慷慨悲歌的“游侠”故乡。
“大雨”既是指恶劣的自然条件,也是暗示动荡变幻的历史、社会大环境。在这种风雷动荡的时刻,征战沙场的勇士与纵横江湖的游侠们,在暴风骤雨降临的黄昏齐集。
这个时候,毛主席没有去描写战士与游侠们的具体行动,而是对北戴河中一只小小的打鱼船的去向,进行了单独的描写。
那个年代的打鱼船都是渔民自制的小船,抵御风浪的能力较差。这样的小船在七级台风肆虐的大海上,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这只打鱼船到底是被汪洋吞噬了,还是被海水冲向了另一边呢?没有人能够知道。这一段描写具体展现了毛主席在动荡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伟大同情。
在词的下半阕中,毛主席对眼前的情景进行了历史的回溯与联想。他想到了一千多年前,魏武帝曹操出征乌桓的时候,也曾经经过北戴河的西南面。
那是一个秋天的傍晚,曹操登上了碣石山观海,写出了千古名篇《步出夏门行》,其中第二首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观沧海》了,诗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魏武帝曹操在这首诗中写出了秋天的傍晚,大海上的壮美景观。海边草木丛生,海上星汉灿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之时,大海上照样是一片日升月沉的壮丽景象。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已经52岁的曹操为了巩固既得的战果,决定远征乌桓,扫除袁氏势力的残余。他于五月雨季出征,为了抢得作战先机,他选择了一条很久没人走过的路。
曹操率军一路“堑山堙谷五百余里”,前后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从“无终”(大概在如今的天津)跑到柳城(如今辽宁朝阳南),一举端掉了乌桓的老窝。
这一战打得十分惨烈,“乌桓军大败,死者被野”。 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曹操此战对巩固中原的安全是有利的。
不过从生民的角度来看,结果是相当残忍的。 曹操之子曹植曾经写过一首《梁甫行》,描写战争结束后,乌桓一带百姓的生活场景。
诗中说当地的人居住在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为了躲避战争,这些人有家不敢归,以至于“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狐狸和兔子把民居当成了自己的天堂,在里面上蹿下跳,人反而跑到山林里面去当了“野兽”。所以说战争是把双刃剑,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从古至今,一直有人认为历史是靠英雄书写而成,但是历史何尝不是由人民的血泪书写而成的呢。 人民就像是狂风骤雨下,汪洋大海之中的那一条打鱼船。
毛主席一直都非常欣赏曹操,认为他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允文允武的真英雄,他的《观沧海》也是一首不朽的名篇。
不过曹操笔下的这首《观沧海》与毛主席写的这首《浪淘沙》比起来,还是欠缺了一点点人文关怀。
毛主席这首词最后的“秋风萧瑟今又是”,写的不是他与曹操观海具体的时间的重叠,而是指他当时所在的地点、风物的情状,大致与一千年前是相同的。
不过,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词中的“秋风萧瑟今又是”的所指:1953年,抗美援朝取得了胜利。到了1954年的夏天,中国的外忧问题暂时得到了缓和。
那个时候,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台湾问题了。那么,要不要像曹操平定乌桓一样,出兵解决台湾问题呢?
重点在于“换了人间”,以前的曹操是军阀,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可以视人命如草芥,如今的中国可大不一样了,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不会再出现不顾打鱼船死活的情况。
一直非常喜欢读毛主席的诗词,一边阅读,一边做自己的理解分析,尽管受知识的局限,有时候解读得不是太准确,但是坚持下来总还是有所得的。
最初读这首《浪淘沙·北戴河》时,发现它有模仿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的痕迹。不过词的立意、构思和叙事风格和后者截然不同,以至于毛主席自己不说,都没有人知道。
所以当时读完以后感到非常开心,以为自己又学到了一种创作“偷师”的技巧。但是对于词本身的内容,并没有做更加深入的理解。
如今重读这首词,由“秦皇岛外打鱼船”联想到革命战争背景下底层人民的困苦,再想到毛主席一向尊重与关怀底层百姓,把人民群众视为创造历史的真英雄时,才能真正理解词末“换了人间”的真谛。
人们常说,“五百年才出一个毛泽东”,像毛主席这样时刻把人民的生命安全与福祉挂在心上的好领袖,怎能不让人深切地追思缅怀呢!
相关问答
古读《浪淘沙》四年级上册全文登录注册?题目作业帮用户小学2017-08-17文字搜索太麻烦,试试下载APP拍照搜题问老师广告©2020作业帮作业帮协议邮箱:serv...
浪淘沙其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其二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
浪淘沙北戴河诗词原文如下:原文: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浪...
苏轼写的宋词《大浪淘沙》的全文是1、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
回答如下:大浪淘沙东逝水,浪花淘尽人如梦。江山如画掌中看,红楼梦里一场空。繁华落尽古今事,岁月如歌世事空。唯有青山不改色,岁月如歌世事空。风骚千古...
[最佳回答]浪淘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译文〗弯弯曲曲的黄河来自天涯,奔腾万里,它携带的泥沙也经历浪淘...
《浪淘沙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第一首演绎神话传说,第二首用象征手法表现爱情经受磨难,第三首写世事流变之理,第四首写游子情怀,第五首描绘锦...
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首...
一叶扁舟下五湖,雨航烟舸不须疏不是刘禹锡《浪淘沙》任何一首的句子。刘禹锡《浪淘沙》共十首,如下:1、《浪淘沙》刘禹锡莫道谗言如浪深,莫道迁客似沙沉...
《浪淘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长诗,意思是:九曲黄河弯弯曲曲,波涛滚滚,顺流东下。经受了千年万年的冲刷,河边的沙土显得异常的珍贵。现在人们已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