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路:颜渊的父亲,名无繇,《孔子家语》:“孔子始教于阙里而受学焉。少孔子六岁。”
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鱼。
请子之车:一般的解释都是说请求孔子卖掉车给颜回买个椁。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应该是用孔子的车子帮助拉椁。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用他的车为颜回助殡,孔子说:“(虽然颜渊和孔鲤)你的儿子和我的儿子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对你我而言,他们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只有个棺,也没有用我的车给他的棺再装饰个外套的。我不能步行而为颜回置办椁,因为我也忝列大夫们之后,按礼是不可以步行的啊!”
一看这段话,有个词立即涌现出来:天妒英才!
颜渊死于何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这样一看,颜回在孔子六十二岁的时候就死了。《孔子家语》中说:“颜子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蚤死。”等于说颜回又多活了三年。
然而从《论语》这句话上看,颜回死在孔鲤之后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二十岁而生孔鲤,孔鲤五十岁去世,然而颜回死的时候,他的父亲颜路曾向孔子提出“请子之车以为之椁”的请求,孔子当时以“鲤也死,有棺而无椁”为由拒绝了。这说明,颜回晚于孔鲤两年去世,死的时候是公元前481年。也就是说颜回死的时候是41岁!
如此一算,颜回生于公元前521年,死于公元前481年,颜回一生,大多为追随孔子奔走于六国,回到鲁国后,也没有入仕。
这一段《论语》,可以说是《论语》中,最容易引起歧义的一句话。我们一点一点往下看:
“颜渊死。”颜渊是孔子的弟子,孔子的弟子颜渊去世,他的父亲颜路白发人送黑发人,应该是一件很悲切的事。颜回死了,他的父亲颜路怀着悲痛的心情来到孔府,当时也许很多弟子都在现场,听到这一消息后,一个个叹惋不已!
“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礼记•檀弓上》记载:“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两重,大夫一重,士不重。”我们从中知道,“士”去世是不能有外椁的。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教化弟子,“礼”自然大家都是懂得的。颜回没有入仕,死的时候只能是“有棺而无椁”,这是基本常识。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之一,颜路应该懂得这一点的,但为什么还“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孔鲤前一年死,孔子也没有用自己的马车为儿子置办一个外椁,这个颜路是知道的。他知道孔子十分欣赏颜回,认为孔子对颜回的喜欢超过对孔鲤的喜欢,想着孔子可能会为颜回破例,于是就提出了这个要求。用孔子的马车装饰成外椁,在当时该是多用面子的一件事儿啊!
如果如此理解的话,大家一定要注意“以为之”这几个字,根本没有贩卖的意思。对于这句话,很多人解释成颜路请求孔子卖掉马车为颜回买椁,这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按照正常的逻辑,基本可以排除颜路要孔子卖掉马车为颜回买椁的说法。
颜路的问题提出来了,一看,也感觉合情,因为孔子认定颜回是自己的传道人,不幸英年早逝,用孔子的马车置办成一个外椁,让颜回风风光光安葬。丧葬之后,又给孔子的马车恢复了原样,按理说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于情于理看着都是可以的。孔子该怎么做呢?我们接着看:
孔子的传道人不幸早逝,我想孔子应该十分地悲伤。就在这个时候,颜回的父亲颜路找上了门——“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别人刚刚经历丧子之痛,说话就应该考虑周全,既能委婉拒绝这看似合情合理却有损礼制规定的请求,又能不伤对方的面子,还能对其他的弟子进行教化,孔子在这方面真是老师,不信,我们接着看: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我们看这句话,孔子说;颜回和孔鲤,这两个人啊,一个有才,那是你颜路的儿子。一个没有多大才能,那是我孔子的孩子。先进行安慰,别那么伤心了,你的孩子比我的孩子有出息多了。常言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我们只能顺天安命,节哀顺变啊!
颜回死,提及了孔子的儿子孔鲤。我们认识下孔鲤。孔鲤(生于公元前532年,死于公元前483年)。孔鲤名鲤,字伯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唯一的儿子。他诞生的时候,鲁昭公赐给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这句话隐含以下含义的:
一、我的儿子死的时候,也是只有一个棺材的,外面也没有用我的马车给孩子置办一个外椁,因为孔鲤不是“士”,自然不能有外椁的。尽管没有说颜回也没有入仕,没有做过官,但孔子这样一说,颜路就会明白的。一个没有入仕的穷苦人家的孩子是不能用士大夫的葬礼来治丧,来置办外椁的,这也不符合“礼”的规定。事实胜于雄辩!我是怎么践行“礼”的规定的,弟子们也需要学习的。
二、你这个请求似乎有些不对路啊!颜回是你的儿子,你想置办一个外椁,那是你作为一个父亲的事儿,不应该是我作为一个老师应该考虑的事儿啊!你看看,我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我都没有置办。我为什么要给颜回置办一个外椁呢?你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三、颜路啊,你的儿子颜回一生追求“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孔门一个贤者啊!他生前那么守“礼”,死后就因为丧葬不符合礼制的规定,你说说,你的儿子九泉之下,能够瞑目吗?如此一说,等于教化身边在现场的弟子们。
这话说完后,孔子恐怕一时还在伤痛中的颜路听不明白,又给出了一个委婉的说辞——“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不是我不答应你啊!颜路,这两天,万一鲁哀公让我上朝了,我的马车正给颜回置办成外椁呢,你说这是一件多么失“礼”的事情啊。你老师我一生讲究“礼”,你能忍心让我因为你儿子的丧事失礼吗?再者,我的车是鲁哀公赐给我的啊,那是让我用来办理公事的,不是用来办理私事的啊?如果我不用它办公事,而给你的儿子置办一个外椁的话,那就是对国君的大不敬啊!
我们都知道颜回家里贫穷。在这里,我们看孔子一个字也没有提,不是因为家里穷而不能置办外椁,这多给人面子啊!很多人该说了,你们家穷,买不起一个外椁,找我来了,对不起,我也没钱!现在的社会,这样的事儿太多了,不要说雪中送炭了,即使是锦上添花的事儿,人们都不愿意干,最喜欢的是落井下石!
还有一个原因,需要说明的。在古代,儿子先于父亲死去,也算是一种不孝的行为!但人死了,毕竟是一种丧事,即使是“士”的身份,也不能有外椁的,这叫做降一等身份进行安葬!
学习这一段《论语》,真心佩服孔老夫子,经典就是这样,越品越觉得经典!
对于自己心爱的弟子死去,孔子也十分悲痛,但他没有沉迷于师徒之情之中,而乱了礼制。孔鲤死“有棺而无椁”,颜回死,也是一样,更能彰显他们师徒情深!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谓的革命的情谊深如“桃花潭水三千尺”!
其实,这段话还有一层意思,我们需要认真体会的。颜路自己家里没有钱,为了死者儿子颜回挣得一点面子,向别人借钱负债来办丧事给活人看,这真叫作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对比了颜路安葬颜回的做法,我们再来看看孔子的做法:孔子的儿子去世,埋葬时是“有棺而无椁。”
对于死,孔子觉得这是天命所致,自然规律,提倡尊重礼仪,简便节俭处置丧葬。对于丧礼,孔子在林放问礼之本的时候,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篇》)(“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一般的礼,与其过于奢华,宁肯简朴一些;丧礼,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颜路提出的要求,不合礼数。孔子给出的答案是说自己不能违背礼制——“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面对别人的请求,犹如豆腐掉进灰堆里,吹也不是,打也不是,只好在左右为难中将就了“面子”,最后作出了违背自己意愿的决定或承诺。实际上,事过之后,许多人也追悔莫及,怨恨自己当初对“面子”过于看重,以至陷自己于“进退维谷”之境地。
生老病死,无可避免。学学孔子,顺应自然,淡定自在,放松心态!感受人间情怀,莫求虚名浮华。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路:颜渊的父亲,名无繇,《孔子家语》:“孔子始教于阙里而受学焉。少孔子六岁。”
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鱼。
请子之车:一般的解释都是说请求孔子卖掉车给颜回买个椁。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应该是用孔子的车子帮助拉椁。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用他的车为颜回助殡,孔子说:“(虽然颜渊和孔鲤)你的儿子和我的儿子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对你我而言,他们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只有个棺,也没有用我的车给他的棺再装饰个外套的。我不能步行而为颜回置办椁,因为我也忝列大夫们之后,按礼是不可以步行的啊!”
一看这段话,有个词立即涌现出来:天妒英才!
颜渊死于何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这样一看,颜回在孔子六十二岁的时候就死了。《孔子家语》中说:“颜子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蚤死。”等于说颜回又多活了三年。
然而从《论语》这句话上看,颜回死在孔鲤之后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二十岁而生孔鲤,孔鲤五十岁去世,然而颜回死的时候,他的父亲颜路曾向孔子提出“请子之车以为之椁”的请求,孔子当时以“鲤也死,有棺而无椁”为由拒绝了。这说明,颜回晚于孔鲤两年去世,死的时候是公元前481年。也就是说颜回死的时候是41岁!
如此一算,颜回生于公元前521年,死于公元前481年,颜回一生,大多为追随孔子奔走于列国,回到鲁国后,也没有入仕。
这一段《论语》,可以说是《论语》中,最容易引起歧义的一句话。我们一点一点往下看:
“颜渊死。”颜渊是孔子的弟子,孔子的弟子颜渊去世,他的父亲颜路白发人送黑发人,应该是一件很悲切的事。颜回死了,他的父亲颜路怀着悲痛的心情来到孔府,当时也许很多弟子都在现场,听到这一消息后,一个个叹惋不已!
“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礼记•檀弓上》记载:“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两重,大夫一重,士不重。”我们从中知道,“士”去世是不能有外椁的。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教化弟子,“礼”自然大家都是懂得的。颜回没有入仕,死的时候只能是“有棺而无椁”,这是基本常识。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之一,颜路应该懂得这一点的,但为什么还“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孔鲤前一年死,孔子也没有用自己的马车为儿子置办一个外椁,这个颜路是知道的。他知道孔子十分欣赏颜回,认为孔子对颜回的喜欢超过对孔鲤的喜欢,想着孔子可能会为颜回破例,于是就提出了这个要求。用孔子的马车装饰成外椁,在当时该是多用面子的一件事儿啊!
如果如此理解的话,大家一定要注意“以为之”这几个字,根本没有贩卖的意思。对于这句话,很多人解释成颜路请求孔子卖掉马车为颜回买椁,这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按照正常的逻辑,基本可以排除颜路要孔子卖掉马车为颜回买椁的说法。
颜路的问题提出来了,一看,也感觉合情,因为孔子认定颜回是自己的传道人,不幸英年早逝,用孔子的马车置办成一个外椁,让颜回风风光光安葬。丧葬之后,又给孔子的马车恢复了原样,按理说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于情于理看着都是可以的。孔子该怎么做呢?我们接着看:
孔子的传道人不幸早逝,我想孔子应该十分地悲伤。就在这个时候,颜回的父亲颜路找上了门——“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别人刚刚经历丧子之痛,说话就应该考虑周全,既能委婉拒绝这看似合情合理却有损礼制规定的请求,又能不伤对方的面子,还能对其他的弟子进行教化,孔子在这方面真是老师,不信,我们接着看: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我们看这句话,孔子说;颜回和孔鲤,这两个人啊,一个有才,那是你颜路的儿子。一个没有多大才能,那是我孔子的孩子。先进行安慰,别那么伤心了,你的孩子比我的孩子有出息多了。常言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我们只能顺天安命,节哀顺变啊!
颜回死,提及了孔子的儿子孔鲤。我们认识下孔鲤。孔鲤(生于公元前532年,死于公元前483年)。孔鲤名鲤,字伯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唯一的儿子。他诞生的时候,鲁昭公赐给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这句话隐含以下含义的:
一、我的儿子死的时候,也是只有一个棺材的,外面也没有用我的马车给孩子置办一个外椁,因为孔鲤不是“士”,自然不能有外椁的。尽管没有说颜回也没有入仕,没有做过官,但孔子这样一说,颜路就会明白的。一个没有入仕的穷苦人家的孩子是不能用士大夫的葬礼来治丧,来置办外椁的,这也不符合“礼”的规定。事实胜于雄辩!我是怎么践行“礼”的规定的,弟子们也需要学习的。
二、你这个请求似乎有些不对路啊!颜回是你的儿子,你想置办一个外椁,那是你作为一个父亲的事儿,不应该是我作为一个老师应该考虑的事儿啊!你看看,我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我都没有置办。我为什么要给颜回置办一个外椁呢?你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三、颜路啊,你的儿子颜回一生追求“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孔门的一个贤者啊!他生前那么守“礼”,死后就因为丧葬不符合礼制的规定,你说说,你的儿子九泉之下,能够瞑目吗?如此一说,等于教化身边在现场的弟子们。
这话说完后,孔子恐怕一时还在伤痛中的颜路听不明白,又给出了一个委婉的说辞——“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不是我不答应你啊!颜路,这两天,万一鲁哀公让我上朝了,我的马车正给颜回置办成外椁呢,你说这是一件多么失“礼”的事情啊。你老师我一生讲究“礼”,你能忍心让我因为你儿子的丧事失礼吗?再者,我的车是鲁哀公赐给我的啊,那是让我用来办理公事的,不是用来办理私事的啊?如果我不用它办公事,而给你的儿子置办一个外椁的话,那就是对国君的大不敬啊!
我们都知道颜回家里贫穷。在这里,我们看孔子一个字也没有提,不是因为家里穷而不能置办外椁,这多给人面子啊!很多人该说了,你们家穷,买不起一个外椁,找我来了,对不起,我也没钱!现在的社会,这样的事儿太多了,不要说雪中送炭了,即使是锦上添花的事儿,人们都不愿意干,最喜欢的是落井下石!
还有一个原因,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儿子先于父亲死去,也算是一种不孝的行为!但人死了,毕竟是一种丧事,即使是“士”的身份,也不能有外椁的,这叫做降一等身份进行安葬!
学习这一段《论语》,真心佩服孔老夫子,经典就是这样,越品越觉得经典!
对于自己心爱的弟子死去,孔子也十分悲痛,但他没有沉迷于师徒之情之中,而乱了礼制。孔鲤死“有棺而无椁”,颜回死,也是一样,更能彰显他们师徒情深!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谓的革命的情谊深如“桃花潭水三千尺”!
其实,这段话还有一层意思,我们需要认真体会的。颜路自己家里没有钱,为了死者儿子颜回挣得一点面子,向别人借钱负债来办丧事给活人看,这真叫作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对比了颜路安葬颜回的做法,我们再来看看孔子的做法:孔子的儿子去世,埋葬时是“有棺而无椁。”
对于死,孔子觉得这是天命所致,自然规律,提倡尊重礼仪,简便节俭处置丧葬。对于丧礼,孔子在林放问礼之本的时候,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篇》)(“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一般的礼,与其过于奢华,宁肯简朴一些;丧礼,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颜路提出的要求,不合礼数。孔子给出的答案是说自己不能违背礼制——“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面对别人的请求,犹如豆腐掉进灰堆里,吹也不是,打也不是,只好在左右为难中将就了“面子”,最后作出了违背自己意愿的决定或承诺。实际上,事过之后,许多人也追悔莫及,怨恨自己当初对“面子”过于看重,以至陷自己于“进退维谷”之境地。
生老病死,无可避免。学学孔子,顺应自然,淡定自在,放松心态!感受人间情怀,莫求虚名浮华。
相关问答
[回答]《安徒生童话》让我们幼小的心灵感受这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在咿咿呀呀,奶声奶气背着《唐诗三百首》中体会诗人的悲欢内心情怀,连同诗...在咿咿...
一场红楼一埸梦,梦中红楼黛玉情;三言醒世两刻意,意里醒世男女思。一场红楼一埸梦,梦中红楼黛玉情;三言醒世两刻意,意里醒世男女思。我是对不上来啦,胡诌一句吧...
朋友就足够了吗?我就...角色:师傅,徒弟开场:徒弟:师傅,您如何看待朋友的呢?师傅:怎么又困惑了?徒弟:不是困惑,师傅,是因为最近有个朋友的问题:人一辈子有一...
职场新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老板当老师。“这事我不会”,“没人来教我”,“为啥让我做”……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从学员到职员,最大的变化是:学校是要交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