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说:“《西游记》真是写得好,全部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在内了。”
一句话道破此书真谛:要想人生少一些磕磕绊绊,那就必须深谙为人处世的法则。
小时候我们看的是神话故事,长大了看的是人生哲理。里面的人物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百态,他们有各自的收获和结局。
其中蕴含的4个人生大忌,尤其值得我们警惕。
善心泛滥
一个人的善良固然没错,但如果善良过了头,那就成了灾难。
在这方面,没有谁比唐僧更有发言权。
“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这是唐僧内心的大善。
但有时候,唐僧的善心一旦泛滥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引来灾祸。
当师徒四人路过平顶山时,银角大王变成受伤的道士向唐僧求救。
试想一下,在此荒山野岭,突然出现一个受伤的道士,岂不可疑?
但唐僧偏偏信以为真,善心大作,一定要帮助这个“可怜的道士”。
他赶紧叫悟空来驮银角大王,结果悟空被银角幻化成的三座大山压住了,而他自己也差点成了妖怪的“盘中餐”。
在整部《西游记》中,唐僧像这样因善心泛滥而被抓走的事例数不胜数,甚至一度搞得取经团队分崩离析。
三打白骨精时,白骨精先后变成妙龄姑娘、年迈夫妇,以此幻象博得唐僧的同情。
幸好被悟空识破,将白骨精打死,他才免遭一难。
但悟空的举动却触怒了唐僧,他坚持认为悟空打死的不是妖精,而是普通百姓,最后更是狠下心来,将一心护他周全的悟空赶走。
没了孙悟空的保护,唐僧寸步难行,刚入宝象国就被妖怪变成了一头老虎,吃尽了苦头。
罗素说:“若理性不存在,则善良无意义。”
善良虽然是一种优秀品质,但失去智慧的善良就是愚蠢,甚至变成一场灾难。
正所谓,大仁不仁,大善不惠。
没有边界的心软,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毫无原则的仁慈,只会让对方为所欲为。
善,如果没有边界,那就会变成恶人的手段,好人的羁绊。
明辨曲直的善良,才是真正的慈悲为本。
狂妄自大
“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作为全书的主人公,孙悟空是十分耀眼的存在,但他有个最致命的缺点,就是狂妄自大,喜欢炫耀。
在菩提老祖门下学艺时,悟空便在师兄弟面前卖弄本领,惹得祖师很生气,最后将他赶出了师门。
在大闹天宫,面对如来的质问时,他更是大放厥词:
“这如来十分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
自以为翻云覆雨、无所不能,却不料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如此狂妄自大的后果,竟是被压在了五指山下整整五百年。
然而,五百年的“土深羁押”,依旧没有改变孙悟空的脾气秉性。
取经路上,当唐僧一行路经观音禅院时,受到寺中金池长老的款待。
这金池长老见唐僧仪表堂堂,又是从天朝上国而来,身上一定带着不少奇珍异宝,便请求唐僧拿出几样宝贝让自己开开眼界。
唐僧为人低调,别说没有什么宝贝了,就算是真有,也不会拿出来。
可悟空见金池长老夜郎自大,不禁心中有气,便怂恿唐僧把佛祖所赐的锦斓袈裟拿了出来。
结果引得金池长老贪心大起,想方设法害人夺宝,无故生出许多麻烦。
《省心录》里有句话:“自满者败,自矜者愚。”
所有你毕露的锋芒,一定会成为你日后的毁伤。
所以,成熟的人都懂得低调藏拙。保持低调不是懦弱畏缩的样子,而是静水流深的稳重。
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我们纵然拥有狂妄的资本,也不应该有狂妄的心态。
遇难则退
有一句话:“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人生就像一条逆流的河,我们都在“逆流而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方式。
有人在逆境中依然勇往直前,而有的人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抽身而退。
在唐僧一行中,要比谁优点最多,可能众说纷纭,可要论缺点最多,猪八戒第一,恐怕无人反驳。
尤其是他的意志力饱受诟病。
师徒四人来到西牛贺洲,在一个贾姓人家歇宿。
其实这贾姓母女四人是由黎山老母、观音、普贤、文殊四位菩萨所化,为的就是要试探师徒四人取经的心是否坚定。
当四位菩萨假意要招他们为夫婿时,唐僧不为所动,悟空识破真相,沙僧无动于衷,惟有八戒最为心动。
八戒懒惰散漫惯了,遇见这等好事,自然是不想再去取经吃苦。
结果可想而知,八戒被四圣设计捆住、吊在树上,脸上还贴了张纸条:“从此静心须改过,若生怠慢路途难。”
虽经菩萨点拨告诫,可他散漫懒惰的性情却一点也没改。
一遇到磨难,第一个闹着要散伙的是他;一遇妖怪,第一个打退堂鼓的还是他。
黄袍怪一难,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沙僧被妖怪抓走,小白龙则因刺杀失败身负重伤。
此时,惟有八戒还算是“自由身”,可他想的却不是如何打败妖怪、救出众人,而是对小白龙说道:
“沙兄弟已被他拿住,我是战不过他,不趁此散火,还等什么?”
好在小白龙含泪相劝八戒“千万休生懒惰”,这才请来悟空、度过此难。
整部《西游记》,单单猪八戒吵着要散伙就有不下十次。
可以说,如果不是这帮师兄弟的督促,八戒恐怕早就回高老庄去了。
罗曼·罗兰曾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勇敢者出众,畏难者出局。
很多时候,毁掉一个人的不是能力欠佳,而是懒惰畏难。
人生就是一场与自我的较量。今天你若畏难不前,明天便于优秀无缘。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走出舒适区,奋力攀登,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
你只管勇敢,上天自有安排。
随波逐流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独立有主见,一种听话没主见。
前者懂得自己思考,后者一块糖就能带他节奏。
《西游记》中的沙僧就属于后者。
在三打白骨精时,唐僧和悟空发生激烈冲突,八戒又在旁边煽风点火,师徒之间闹得不可开交,以至于唐僧要将悟空赶走。
当悟空被逼无奈要被赶走的关键时候,沙僧却选择了沉默。
悟空临走前,对沙僧说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
然而面对悟空诚挚动情的话,沙僧依然选择了沉默,竟毫无挽留之意,任凭事态发展下去。
后来在狮驼岭时,悟空被狮子精吞到了肚子里。八戒以为大师兄死了,便哭着回去要分行李散伙。
在此危急时刻,沙僧依旧是毫无主见,他不仅不去想办法,还迎合八戒:“二哥,分怎的?”
好在后来悟空成功脱险,不然这取经大业就此结束了。
宫崎骏说:“生命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随波逐流。”
生活中有不少人经常担心别人的想法,活在他人的目光下。
但细细想来,我们的生活并不缺复制品,而是缺少独一无二的自己。
看那些真正优秀的人,他们只不过是在努力地活出自己。
强者开道,披荆斩棘,弱者盲从,随遇而安
不要活在别人的眼中,也不要活在别人的嘴里,做一个内心强大的自己。
▽
人生太短,别醒太晚。
读懂《西游记》,你就会明白:什么是应该坚持的,什么是应该摒弃的。
人生亦是西行路,吾辈皆为取经人。
每个人都会在前行中经受苦难,同样,苦难也会促进我们成长。
先胜己,再胜人。只有克服了自己的缺点,才有底气战胜外在的艰险。
人生不易,避开四忌,守住本心,修得圆满。
来源: 国学一刻
作者:阿正&潇潇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 | 李思圆
来源:洞见(ID:DJ00123987)
吃饭七分饱,对人七分好。
小时候,我们都看过电视剧版的《西游记》,那时只对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百看不厌。
长大后,回到书本看原著,才发现,它讲的是我们的人性和人生。
聪明人多敛藏,愚钝者常炫耀
在《西游记》第二回中,菩提祖师瞒着其他弟子,将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以及飞举腾云之法等都传给孙悟空。
有一天,众人在松树下,有人套悟空的话说:“师父交给你的躲三灾变化之法,可都会么?”
谁知悟空得意地笑道:“不瞒诸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
为了证明自己,他立马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棵松树。
就在大家都在拍手叫好时,惊动了菩提祖师。
菩提祖师知道后,叫来孙悟空对他说:
“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
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于是菩提祖师一怒之下,将孙悟空赶走了。
当时孙悟空心里还有些不服,并没有体会到此中的良苦用心。
直到在第十六回中,孙悟空跟随唐僧到观音寺暂住一晚。
就在寺院里的老僧拿出自家的宝贝与唐僧观赏时,反问了唐僧:“老爷至上邦来,可有什么宝贝,借与弟子一观?”
原本唐僧推脱道:“可怜,我那东土,无甚宝贝,就偶是,路途遥远,也不能带得。”
但孙悟空立马说:“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到那件袈裟,拿与他看看如何?”
当时唐僧叮嘱,切不可将宝物露人,但悟空以为自己本事大,不会出岔子,结果老僧见后,起了邪念,想据为己有。
最终袈裟又被黑风山怪窃走了,幸好菩萨相助,才将其取回。
有一句话说:“聪明人多敛藏,愚钝者常炫耀。 ”
无论是钱财,还是名利,亦或优于他人之长,都要尽量学会低调,不要故意去显摆、卖弄和炫耀。
因为人性常常经不起诱惑和考验,若你引起了他人的嫉妒之心,就会为自己招来无数麻烦和祸患。
勿以小恶弃大美,勿以小怨忘大恩
或许,许多人对猪八戒的印象,就是好吃懒做。
其实在原著里,他是个很勤快,也很踏实、肯干的人 。
在第二十八回中,高老庄有一户人家,生了三个女儿,这个老人想要找个养老女婿,指望他撑门抵户,做活当差。
三年后,有一个汉子,就是猪八戒,说是福陵山上人家。
上无父母,下无兄弟,老人见他是个无牵无绊的人,就招他与自己的三女儿翠兰结为夫妻。
自从猪八戒进了门后,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昏去明来,其实也好。
唯有一些小事,让老人不满意。
比如猪八戒长得丑,食量大,又会飞沙走石,有点吓着周围的邻里。
于是老人就为了外人的评价和眼光,也因为嫌弃猪八戒身上的缺点,四处请道士去降服他。
但听了老人的话,就连唐僧也替猪八戒说好话:“只因他做得,所以吃得。”
而孙悟空在了解真相后,也替猪八戒打抱不平地说:
“你这老儿不知分限。那怪也曾对我说,他虽是食肠大,吃了你家些茶饭,但他与你干了许多好事。
这几年挣了许多家资,皆是他之力量。他不曾白吃了你东西。
他是一个天神下界,替你把家做活,又未曾害了你家女儿。”
后来,猪八戒随唐僧,去到西天取经。
直到走时,猪八戒也没有为难老人,更没有带走分毫为高家挣来的家业。
只是在临走分别时说:
“丈人啊,我的直裰,昨晚被师兄扯破了,与我一件青锦袈裟;鞋子绽了,与我一双好新鞋子。”
曾国藩曾说过一句话: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许多时刻,我们最常犯的错,就是因为一点错,就忘了别人所有的好。
其实,在这个世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有时,我们对他人的指责和抱怨,常常因狭隘和偏执。
有时,我们对他人的不容忍和不待见,也常常因计较和挑剔。
吃饭七分饱,待人七分好
众所周知,唐僧既是孙悟空的师父,也是他的恩人,若没有他,孙悟空还压在五指山下。
但我们会发现,虽然孙悟空也有赌气、出走之意,但他从始至终,对唐僧那是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但唐僧对这个处处护自己周全的孙悟空,仿佛并没有太多怜爱,反而是百般挑剔和刁难。
在第六回中,唐僧和孙悟空在行走途中,遇到了六个强盗,威胁他们留下马匹,放下行李,不然就会取其性命。
但当孙悟空,将这些人一一打死时,唐僧却不体谅孙悟空此举是为了保护他,不得已而为之。
责怪孙悟空到:
“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
无独有偶。
第二十七回中,师徒们行到嵯峨之处,唐僧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
孙悟空陪笑道:
“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
唐僧此时心中大为不快,他责备悟空懒惰。
悟空当时很委屈,这一路走来,其实自己才是那个又受气,又受累,还处处不讨好的角色。
但既百口莫辩,他只得硬着头皮出去。
其实,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最依靠的人是孙悟空。
但他最不怜惜和体谅的人,恰恰也是孙悟空。
有一句话说:“吃饭七分饱,对人七分好。 ”
有时,我们的掏心掏肺,换来的是对方的变本加厉。
有时我们的披肝沥胆,换来的却是对方的肆意妄为。
其实,人往往能够伤害的,都是在乎自己的人。
因为我们吃定了他们的不离不弃,所以才会肆无忌惮地去折磨和伤害他们。
也因为我们吃定了他们的无怨无悔,所以才会露出人性最坏,最自私,最不讲理的那一面。
虽然《西游记》是一本神话小说,但它放在现实中,处处是学问和智慧。
我们读书,其实是在读人,更是在读人性。
在唐僧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定执着,也看到了懦弱和挑剔。
在八戒身上,我们看到了憨厚忠实,也看到了世俗的偏见。
在悟空身上,我们看到了勇敢,也看到了爱炫耀和强出头。
人到了一定年龄,读懂一本书,也就读懂了往后的生活。
李思圆,洞见(DJ00123987)旗下专栏作家。洞见,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读者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问答
本段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文如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尘不染,万虑皆空,扫地怕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池中有鱼钩不钓,笼中买鸟常放生,闲来...本段出...
扫地都害怕伤害地上的小虫,怕飞蛾扑火,用纱布把灯罩上,形容很对万物生灵都有仁爱之心扫地都害怕伤害地上的小虫,怕飞蛾扑火,用纱布把灯罩上,形容很对万物生灵...
[最佳回答]6:花开两朵各表一支---戏分两段各演一曲7: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8: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9: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0:病从口入...
但唐僧却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连伤母女两命,违反戒律。第三次白骨精又变成白发老公公又被孙悟空识破。唐僧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
[回答]1)唐僧分别在哪些地方收了徒弟和马?答:五指山--孙悟空高老庄--猪八戒流沙河---沙和尚鹰愁涧---白龙马一(2)列举《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
4.渣滓犹能肥沃土,精华何必待千金。——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5.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唐·白居易《蝇虫赋》这些诗句中,...
[回答]好词好段:只见那行者自南山顶上,摘了几个桃子,托着钵盂,一筋斗,点将回来;睁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掣铁棒,当头就打。唬得个长...
...中国的俗语很多都从佛教得来的,这个说法源于佛教。明朝有个高僧,在圆寂之前久久不死,等到过一会儿才圆寂,等到死去之后众人发现他在保护一只蚂蚁。到了后...
谢谢邀请回答。经路上,途经车迟国时,孙悟空和三个妖精变化的国师进行多场较量,最终大获全胜,且无一败绩。不但顺利消灭了妖精,解救了此国受难的和尚,还让...孙...
对偶突出唐僧爱惜生命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