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范》的作者司马光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年六十八(~),字君实,陜州夏县人。司马光不但精于治道,能掌握如何治理的精要;也通晓历史,他主持编著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
《宋元学案》中提及司马光的事迹与家训有关者,有以下几段:
从此段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的行仪,不仅有贤才,也有德,对家人的做到孝友。
《宋元学案》又记:
司马光不仅言语笃实,行为也都光明磊落,而得到天下人的尊敬、信任,并且有一定的学识与智慧。
钱穆先生在《宋明理学概述》中,论述司马光:
他亦以史学名,但他的史学与欧阳修不同。...。光则多着眼人事经验,以及随宜因应。(如其资治通鉴)他可谓是史学中之经验主义者。...,光则是一史学家。史学家往往着重在近代,所以他并不鄙薄汉唐。...。惟其他的史学多注重在人物上,所以他常说:“治乱之机,在于用人,邪正一分,则消长之势自定。每论事,必以人物为先。”《遵尧录》
司马光长于史学,且注重在人物,或与此《家范》多引史实有关。钱穆又说:若论光自己为人,则是珠光玉洁。...。温公之学,始于不妄语,而成于脚踏实地。《刘漫堂麻城学记》
司马光在《家范》当中甚为推崇“礼”,其本身也能身体力行,进而发挥“礼”的效果。
司马光所作之《家范》,成书时间不详。《家范》的题目是司马光自己订立,而此名称的来源,根据《四库提要》:
书名源自于唐朝狄仁杰的一卷〈家范〉,“范”有法式、法则之义,所以这部《家范》,是要向家人、后来的学者,教示治理家庭的法则。 司马光在《家范》中就有说“有家行隆美,可为人法者,今采集以为《家范》”;又研读整个内容,可发现《家范》绝大部份的内容,多是引用史实,讲述某一历史人物在此方面,足以为楷模的言行,所以与其说“范”是规范,不如说是有模范、典范的意涵,想要使研读的人,对这些历史上的人事典范,生起景仰的心、进而仿傚。
在卷六〈姪〉之篇,就只有举出人事,前面没有引经传,也没有论述,仅最末有“古之贤者,事诸父如父,礼也”,由此也可以证知,“范”字应该即是建立模范的意思。
司马光祠的司马光像
《家范》之首是《周易》〈家人〉卦辞、〈大学〉、《孝经》、〈尧典〉、《诗》〈思齐〉篇,是全部《家范》的序言。之后内容依伦理关系,细分成治家、祖、父母、子、女、孙、伯叔父、侄、兄弟、姑、姊妹、夫、妻、舅甥、舅姑、妇、妾、乳母等十九篇 。内容都是“杂采史传事可为法则者,亦间有光所论说。”
前面提到司马光精通历史、注重人物,所以能够“杂采史传事可为法则者”。如此引史实,可产生多重的效果:一、可使人对道理的认知更深刻;二、加强印象;三、有如何实行的具体典范;四、若遇不同的情形,则有前例可供参考。
司马光祠
对每个观念,司马光在《家范》中采取的模式,多是先引述经传、或是自己作论述,中间是可做为此观念典范的几则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末尾再一简要的结语。
《家范》编著的动机,在卷一中,司马光说:
本于〈大学〉所言,治国在齐其家之理,采集经史兼及子书中,圣人正家以正天下之法,及后世卿士以至匹夫,家行隆美可为人法者,编成《家范》,以示家人。
所以本书编著的动机,是要提供家人一套治家以至于正天下的典范 。
而《家范》的核心精神在于“礼”,卷一〈治家〉中即言:“夫治家莫如礼”。前有引述古人的话,来说明“礼”是什么:
卫石碏曰:“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齐晏婴曰:“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由此可知,司马光《家范》中,其所谓的“礼”,是在人际关系中,居于某种的身分时,所应抱持的态度,以及基于此态度而应该采取的言行。这样的态度、言行,可以达到一种和顺、美好的境界。
关于“礼”,司马光在其编著之《资治通鉴》,首章即言:
司马光其后再分述纪纲、分、名之意涵与重要性。
由此可知,“礼”乃是天下所有的人,在人际间对待的态度与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本分,而本分又取决于其所处的名位。有了礼,人与人之间便能和谐相处,进而让国家安定繁荣。
而近人周何在其《礼记:儒家的理想国》一书中,更明白地说明“礼”的意义是:
人类聚居,组织家庭,形成部落社会以后,由于情感和理性的作用,在人际关系中,自然产生了一些维系彼此共同生活实际需要的原则。这些原则最初也许祇是一些抽象的概念,经过我国古代聪明睿智的领导者先后着意地强调,使之具体化,更予以普遍推广实行之后,在社会人群中也确实发生了维持秩序的效果。于是逐渐发展而形成中国固有传统文化中,色彩最浓厚,影响最深远的重要单元,那就是“礼”。
“礼”是维系彼此共同生活实际需要的原则,可以维持社会的秩序。
周何在《说礼》中则另外说明道:
关于礼的内涵本质,《春秋左氏传》里有几句话说得很好: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昭公二十五年传文)
政之舆也。(襄公二十一年传文)国之干也。(襄公三十年传文)
经,是永远不变的原则;义,是崇高完美的理想;行,是实际生活的规范;舆,是推行政教的工具;干,是国家社会的组织制度。
“礼”实际上包含了抽象的原则与理想,也有具体的规范,而可广泛至推行政教、广及整个国家社会。
而《家范》即以“礼”为核心精神。当“礼”面对不同的五伦关系,在〈治家〉中,就说明建立五伦关系、各个的核心精神: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明确的点出,处在不同人伦关系时,应该有的态度与核心精神。
治家的核心精神是“礼”,因此其主要实践方法,就在于实践“礼”,《家范》中说:
夫治家莫如礼。
而实践“礼”的时候,最重要、首要的是“男女之别” ,《家范》中说:
男女之别,礼之大节也,故治家者必以为先。
《家范》接着就“男女之别”,列出要实践的项目:
“男女之别”要实践而注意的这些项目,可以说很多而细微,但无非都是要防微杜渐,预防若是男女无别,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这样可以在婚前,让男女间保持距离,免除任何问题的发生;而婚后则可以让夫妇间避免很多问题,例如外遇,以及外遇所衍生的许多严重问题,使家庭有和谐的关系,进而促进社会的安定。
参考文献:
〔清〕陈宏谋:《宋司马文正公光年谱》 〔清〕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 〔宋〕司马光:《家范》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钦定四库全书荟要》) 周何:《礼记:儒家的理想国》 周何:《说礼》来源:运城新闻网
《家范》是司马光所著家训,因司马光身后受赠温国公,又被称为《温公家范》。《家范》共十卷十九篇,首载《周易·家人》卦辞以及节录《大学》《孝经》《尚书·尧典》《诗经·思齐》诸篇语录,作为全书之序,正文从《治家》至《乳母》。除首卷《治家》外,其余各卷按照祖、父母、子、女、孙、伯叔、兄弟姑姊等分类,根据不同的人在家庭中的不同角色,为其提供行为规范。《家范》“采集经史兼及子书中,圣人正家以正天下之法,及后世卿士以至匹夫,家行隆美可为人法者”,系统地阐述了古代家庭伦理关系、治家原则,以及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为历代社会士大夫所推崇。
司马光的《家范》把中国古代传统政德“家国一体”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在司马光看来,齐家就为了实现治国,从而最终达到天下平。司马光认为,若要把国家治理好,必须首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不能管教好自己的家人,却能去教育别人、教化百姓,这种事是不存在的。因此,司马光强调,治家“莫如礼”,并对齐家规范作出了规定,要“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为人父者,要“爱子教之以义”;为人母者,要“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为人子者,则应以孝为天经地义,为行动之准则。
更为重要的是,司马光不仅对“家国一体”进行思想层面的论述,还在实践操作方面提出了具体方案,从祖、父、母、子、女、妻等关系入手,通过圣侯之言和王侯将相的故事,为家庭成员树立典范。这是因为,爱护自己的亲人,是用来爱护自己的;爱护天下的民众,是用来爱护自己的亲人的。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自身就会稳如泰山,永无危殆,别人怎么能够侵犯、侮辱呢?所以,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都是先亲爱自己的九族,然后才能够推及施加到他人身上。不言而喻,个人修为不仅对规范自身行为极为重要,还影响到家庭成员。更是最终涉及每一名社会成员。因此,只有做好自我,才能实现正天下的目的。
《家范》提出了以廉以俭、以德以礼的家庭教育对后代为人从政的重要性。家风德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在家训中指出,“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司马光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中国古代人普遍的做法是:“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麦盈囷仓,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犹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作为祖辈,没有不希望为儿孙谋利的,可是真能谋利于后代的却很少。对此,司马光认为,应该用为人处世的道理来教育子孙,用遵纪守法来管理家庭。否则,就会导致子孙后代只知道追逐利益,而没有了道义,“惟知有利,不知有义故也”。因此,在司马光看来,圣人和贤达之人的高尚品质不仅对自己有利,还能够惠及子孙,他们留给后代的是高尚的品德修养和完善的立法熏陶,传予子孙的是廉洁的品质和俭朴的作风。
《家范》鲜明地提出了严格家人教育对为官从政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家训中的“严私德”不仅要求对自己严格,还要严格教育家人,管好子女,教育好妻子。
《家范》对于如何管好家人提出了众多的理论观点和具体做法。司马光认为,家风的形成从一开始结婚成家的那一刻就决定了,“正家之道,靡不在初”。这是因为一旦对家人过分宠爱、纵容,就会带来恶果。其中对妻子而言,“初而骄之,至于狼犺,浸不可制”。对于子女来说,“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司马光认为,自古以来,过分宠爱子女带来恶果的事例举不胜举,多少人只知道疼爱自己的子女,却不懂得如何教育他们,以至有些人变成了危害他人、辱没祖先、扰乱社会甚至是亡命天涯的人。爱孩子就应该教育孩子,培养他们成人。疼爱他们,却让他们走上邪路,哪里是真正地爱孩子呢?显然,家风家教管教不严,必然对从政者带来严重的问题。因此对待孩子,就要从小进行管教,“‘儿幼未有知耳,俟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之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对于妻子,不仅要使其自身具备德行,还需使其可以辅佐丈夫,助之功成名就。所以《卷耳》求贤审官,《殷其雷》用义来劝诫丈夫,《汝坟》勉励丈夫做人要正直,《鸡鸣》警诫相承,这些都是贤内助的功劳。(《学习时报》)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4.B5.C6.C【解析】4.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将文本中关于“家训”的文字通各选项表述逐一对照,以发现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曲解文意,原文...
[最佳回答]【小题1】①概念和形式。②内容广泛【小题2】B【小题3】D解析【小题1】分析:“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
温公家训就是司马光家训,家训也称家范,由于司马光身后受赠为温国公,所以把他编著的家训典籍称为《温公家范》。《温公家范》共十卷十九篇,首载《周易·家人...
在古代,教育孩子品德的书籍众多,其中一些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学习。这些书籍不仅注重品德教育,还强调个人修养、家庭教育以及社会道德等多个方面。以下...
先秦时期虽是中国传统家训思想产生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当时人们崇尚“易子而教”的观念,认为为人父者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反而效果不好,故士人阶层很少亲自教子,...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家风家训。家风,就是一个家庭...
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
1.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他的著作《母育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世界图解》是历史上第一部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课本;代表作《大教学论...
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并未撰写过类似《帝范》的著作。《帝范》是唐朝李世民所著的一本关于帝王统治之道的书籍。然而乾隆皇帝在他的执政过程中确实撰写了许多诗文...
包含“家?”的词语:家具家眷家庭家俱家人家景家严家伙家园家慈家乘家居家君家私家乡家室家当家族家畜家弟家山家令家道家境家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