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密: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69章)

老子说,用兵有言:"我不敢主动进攻,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寸步,而宁可后退一尺。"此之谓有队列就好像没有队列,举臂好像没有臂膀,对着强敌就好像没有敌人,执着兵器就好像没有兵器。没有比轻敌的祸患再大得了,轻敌几乎断送了江山家国。两军实力相当时,哀痛的一方必然获胜。

不敢全文阅读 道德经解密: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道德经书简

老子在本章通过军事方略探讨了"哀"的内涵,得出了"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的结论,阐明了"哀兵必胜,骄兵必败"的哲理。

1、 轻敌丧国。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为了增强自己家国的实力,纷纷进行改革。改革的结果就是使得诸侯国间的力量发生悬殊变化,使得强大国家吞并其他弱小国家成为一种常态。春秋五霸就是这场兼并战争中的脱颖而出者,诸侯间的高频率战争关乎一个家国的兴盛,关乎一个家国的灭亡。战争方略是关乎战胜胜利与失败的关键,因此研究战争方略就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物资与人力是战争的两个基本要素,诸侯国间纷纷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富国强兵,富国就是使国家财物充足,这是战争进行的保障性要素。只有强兵才能使得一个国家的战斗力强盛,将帅与士兵是构成战斗力的关键而具有决定性的要素,而"意志力"与"信心"则是战斗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国与小国军事力量的强弱不同,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必然不同,每场战争中所采取的军事方略也具有很大的差别。在战争中,力量强大的一方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君主雄心勃勃,将帅自信十足,士兵们也意气风发,就像蜗居高山林中的饿虎。而力量弱小的一方则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只有防护与坚守,君主胆战心惊,将帅缺乏信心,而士兵却是畏缩不前。老子引用兵家之言说:"我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此言应该是对弱国将帅的军事方略的概括。对于力量弱小的诸侯国在战争中采取的是守势而不是进攻,他们是宁可后退一尺而不愿前进寸步,这是由诸侯国所处的情势所决定。弱者就像羊,面对凶狠残暴的虎狼有的只能是防守,进攻只能是得到被虎狼吞吃的结果。弱者也像犀牛,体形可谓庞大,力量可谓强壮,面对虎视眈眈的虎狼也只能是结成团队利用尖角去积极防御,单个犀牛最终也是逃脱不了被吃掉的下场。在战争的博弈中,力量弱小的诸侯国永远处于劣势,永远处于被宰割的地位,这就像一个放在案板上的羔羊,只能发出哀痛的叫声。"哀"是处于劣势的诸侯国的普遍具有的情绪特征。处于劣势的哀国与哀军最后的走向有二种,一是投降。诸侯国投降以后,可以做大国的附属国,也可以充当大国的臣僚。二是反抗。反抗有消极反抗与积极反抗两种,无论是积极反抗还是消极反抗,都主要指对待战争的态度、情绪与信心等。"积极反抗"是对家国未来和战争结果怀有乐观的态度、昂扬的情绪与必胜的信心,而"消极反抗"则是对家国未来和战争结果持有悲观的态度、低沉的情绪与失败的信心。对待战争的两种态度,决定了诸侯国的两种命运和命运走向,也必然决定了诸侯国的两种结果。

不敢全文阅读 道德经解密: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雾锁叠山呈墨树

老子在探讨了处于劣势的诸侯国军事方略后,还指出了处于劣势的诸侯国将帅与士兵的状况:"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从队列上说,缺乏整齐雄壮,而是拖拖拉拉,一副缺乏训练的样子。从精神上说,缺乏精神斗志,而是耷拉着臂膀,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从警觉性上说,缺乏灵敏警觉,而是毫无警觉意识。从兵器上说,缺乏尖兵利器,而是钝枪秃箭。低沉、战斗力量衰弱、兵器落后等状况是处于劣势的弱国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这样的战斗状态永远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这也注定了诸侯国失败的命运走向和结果。

强国战胜弱国、大国战胜小国是诸侯国间战争的一般规律。但在诸侯国间常年战争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弱国战胜强国、小国战胜大国的案例。处于劣势的一方之所以能够战胜优势的一方,究其原因是由于高超的战略战术,孙武的《孙子兵法》记载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案例,是弱国取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法宝。毛泽东同志说,从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形下,"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的游击战的十六字方针都是战胜敌人的法宝。正如毛泽东所说,重视敌人是战胜敌人的法宝,而轻视敌人却是遭受失败的直接根由,即使是强国或大国假如轻视敌人也必将遭受到失败的命运,因此"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是富有哲理的经验的概括。老子认为,轻敌是战争失败的最大祸首,轻敌可能会断送整个家国的命运。以此而论,轻视敌人所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一次战斗、一次战争的失败,甚至可能会带来整个家国的灭亡。因此,轻敌的危害是巨大的。

不敢全文阅读 道德经解密: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随意涂抹成墨宝

2、 哀兵必胜。老子说:"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当战争的双方军事实力相等或均衡时,即把跟兵法兵器等战争因素剔除以外,消极反抗抑或积极反抗就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性问题,而人是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究其实质,战争是由将帅士兵们对于战争的态度、情绪与信心等要素构成,诸如正义战争、同仇敌忾等情绪或情感等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性的要素。"哀"的蕴涵非常复杂,"哀"表明的不仅仅是战争中的一方处于劣势,更重要的还是处于劣势一方的情绪或情感的直接写照。"哀"是处于劣势一方的哀怨和悲鸣,"哀"还是处于劣势一方的竭力抗争,是一种被宰杀之前的绝望的反抗。"哀痛"本身是一种力,是一种潜在能量的爆发,这是一种排山倒海的力量,这是一种颠倒乾坤的力量。"哀痛"本身还是一种势,是一种不可侵犯的气势,是一种夺人心魄的钢刀,是一种刺人心魂的利剑。"哀痛"还是一种气,是一种气场,就像寒冷的剑锋,就像冰冷的眼光,这种气场具有杀人于无形的力量。这种哀痛的力量具有狠猛与犀利的特点,它就像群狼围攻雄狮一样的凶狠,像饿虎扑向猎物一样的勇猛。哀者必胜有着诸多成功的案例,譬如吴越战争的事实即是例证。老子认为,当两军的战斗力对等或均衡的时候,哀痛的一方必然能获取战争的胜利。哀军必胜彰显的是人的力量,老子关注到了战争中最活跃、最具变化、最本质的起决定性的因素。因为战争究其本质,在古代社会是人与人间的一种智力与体力上的较量,是一种综合国力的较量,在现代社会战争是一种文明程度的较量,是一种科学技术的较量,是一种先进武器的较量。哀者必胜是给处于劣势地位的诸侯国的一剂药方,是对处于劣势地位诸侯国提供的一种对待战争的方略,也是对处于劣势地位诸侯国对待战争的鼓励与强心剂。老子在谆谆地教导力量弱小的诸侯国做好"哀者"这篇文章,充分发挥哀者的战斗力,期望他们能够扭转或摆脱失败的局面,以期守卫住自己的家国。这里有两个课题需要探讨。

不敢全文阅读 道德经解密: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工笔铸就水乡景

(一)发挥"哀兵"的作用。这里有两个案例值得关注,一是卧薪尝胆。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国亡家破的仇恨,每天卧薪尝胆,休养生息而励精图治,培植自己及国民的"哀兵"思想,——刻骨仇恨与复仇意识。十年之后,越国最终战胜了吴国。这是"哀兵"战胜骄兵的案例。二是抗日战争。一部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一部成就哀兵的历史,也是一部哀兵的复仇的历史。汇聚人心与报仇雪耻是这场战争进行的动力,也是这场战争获取胜利的关键。如何利用好"哀兵"的情绪或情感,把"哀兵"的复仇情绪或情感汇聚一起并转化成一种抗击的洪流,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汇聚与转化"哀兵"成为洪流的策略是本课题的核心。

二是设计好使强国迈入"轻敌"的陷阱。恃强倨傲、飞扬跋扈甚至刚愎自用是强者与生俱来的劣根性。道德改造的着力点就在于改造这种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就在于剔除和克服掉这种种的劣根性,这就是道德改造的目的。恃强凌弱、目空一切是这些大国强者的普遍心态。处于劣势的诸侯国如何培植大国强者的骄纵心理,放纵大国强者的骄纵欲望,设计使大国强者的君主与将帅产生并放纵他们的骄纵心理,使这些大国强者产生并放纵他们的轻敌思想,并最终迈进轻敌的陷阱。需要知道,骄纵的心理是大国强者所固有,处于劣势的诸侯国要在如何培固与放纵大国强者的骄纵心理上下功夫,不断地刺激大国强者的这种骄纵心理,不断地制造某种失败的假象,最终使得大国强者步入骄纵与轻敌的陷阱。这是处于劣势诸侯国必须做好的第二个课题的核心。

不敢全文阅读 道德经解密: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挺竹绿树加远山

我们说,用兵需要"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这是善于退让的军事理论,是弱者的战争理论,但它的实践意义却是有着极大的局限性。至于说"抗兵相若,哀者胜矣。",虽然这只是哀兵获取战争的个例,却也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对战争来说,战略战术是战争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的作用与意义是巨大的。军事实力毕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要素,是影响战争的决定性要素,对战争的意义不容忽视。

焦宏《老子翼》引用吕吉甫言说:"道之动常在于迫,而能以不争胜。其施之于用兵之际,宜若有所不行者也。而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则虽兵犹迫而后动,而胜之以不争也,而况其他乎。何则?主逆而客顺,主劳而客逸,进骄而退卑,进躁而退静。以顺待逆,以逸待劳,以卑待骄,进骄而退卑,进躁而退静。以顺待逆,以逸待劳,以卑待骄,以静待躁,皆非所敌也。所以尔者,道之为常出于无为,故其动常出于迫,而其胜常以不争,虽兵亦由是故也。诚知为常出于无为,则吾之常无行,其攘常无臂,其仍常无敌,其执常无兵,安往而不胜哉?苟为不能出于无为,知主而不知客,知进而不知退,是之谓轻敌,轻敌则吾之所谓三宝保而论之者,和于丧矣。故曰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夫唯以不争为胜者,则未有能胜之者也。故曰: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分析的是极为细微而周密。张松如也说,"今人或谓老子以退为进的方针,在军事方面,则表现为以守为主,以守取胜的主张。这条总的作战原则是不对的,但老子提出的不可轻敌和双方兵力差不多相等的条件下,悲愤的一方将获胜等见解,还有它合理的地方。",张松如先生的分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唐朝王真《道德经论兵要义述》也注说,五千言的《老子》"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这个论断有些不切合实际。客观地说,老子是反对战争的。假如诸侯国被迫地卷入战争,弱者的一方就要采取守势,这是由于老子谦退忍让与无为静柔的哲学思想所决定。老子通过对战争理论的表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老子并不是兵家,他只不过是在用战争的案例的分析来论证它的哲学观点。

不敢全文阅读 道德经解密: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绿竹所船荡烟雾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九章,意思是,兵家说:我不敢主动出击而宁愿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

曾仕强先生解读

老子言道不言兵,传道不传兵,但是老子也很清楚,兵强国家才会强,兵弱国家一定弱。强者可以战,也可以不战,它有主导的权力;弱者只有被迫,完全没有主动权,这是现代人无可奈何的命运。 老子当年就感受到了。

用兵有言 。“用兵”就是善于用兵的人,他们常常这样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就是说我们这些打仗的人,不敢主动出击,就是不敢为天下先。其实这句话,在现代比在以前还重要。

现在每个国家都在演习,谁敢发第一枪?都不敢。因为现在资讯透明化了,谁发第一枪都是赖不掉的。

以前卢沟桥事变,还可以赖说,这是中国人先动手的,因为那时候资讯不发达,摄像机都还没有,口说无凭,那我们也没有办法。现在钓鱼岛谁愿意开第一枪?谁也不愿意。所以为什么会僵化在那里,你敢你就先动看看,一动就后悔。

日本也知道,当年的甲午跟现在的甲午,情势已经完全不同了,所以他不敢动。我们也是不能动,因为如果动就变成我们是侵略者了,给了大家很好的借口。

所以这个情势其实很简单,日本已经心虚了,他老想激怒我们,让我们发第一枪。但是我们有《道德经》,我们不怒,虽然我天天警告你,但是我不怒。我不为主,我为客,你打我,我不会放过你,可是叫我先打你,我不干,这是上策。

“不敢进寸,而退尺”,我不愿意为了一片土地就进了,结果后面引起很大的问题。我愿意暂时不动,但是我不会忘记,我会告诉全世界的人,钓鱼岛永远是我们的,可是我用不动来消弥战祸,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都是《道德经》告诉我们的。

不敢全文阅读 道德经解密: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茉莉花

傅佩荣先生解读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指挥军队的人说过:“我不敢采取攻势,而要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

用兵有言 ”四个字,代表是古代作战的经验。事实上在《孙子兵法》里面也提到过很多类似的观念。古代中国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从夏到商到周,到春秋战国时代,战争更是多得不得了。长期累积下来之后,很多人对于战争都有基本的观念。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做任何事,先要立于不败之地,把基础稳固站好。守住没有问题的话,你还可以考虑设法进攻。一开始就要攻的话,至少比别人多好几倍的兵力。尤其在攻打城墙的话,还要各种装备配合,损伤也可能更大。相对的,采取守势的话就比较容易了,先天就占有优势了,这叫做“不敢为主,而为客”。代表你不要主动发动战争。如果进行防守式的战争,要保家卫国,那就比较容易取得胜利了。

不敢进寸,而退尺 ”。因为作战这种事,易退难进,有时候要以空间换取时间。你要往前进一寸不容易,但你往后退一尺的话,空间比较大了。等于是你前面要为客,要居于被动,这边要退尺,代表是让自己有更大的转圜空间,可以以逸待劳。

不敢全文阅读 道德经解密: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茉莉花

南怀瑾先生解读

这一章是老子引用兵法,以说明道德应用的原理。在后世的军事哲学与兵法运用方面,老子这一段话是极其重要的,更是军事哲学思想的中心之一。

老子这一段话,不是老子自己的创作,他自己在文章中表明是“用兵有言”,说是抄录下来的。但是,也可能是说,这是汲取老祖宗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用兵有言”,是上古老祖宗们对军事哲学的研究。这个兵法,在世界军事哲学上也公认是最高的。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老子在这里是讲战争的艺术,等于战争的应用哲学,看起来是不争取主动,绝对是被动。实际上的意思是不主观,不固执成见,而是绝对的客观。其中哲学的道理,是要进一步了解真正的客观形势。

真正的主动是中心不动,不受环境的影响,所以说,“不敢为主而为客”。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视客观的形势而动,不固执自己的主观,历史上很多人物把握了这个道理获致成功。有人用了这一节的道理去创业即大获成功,做生意大发财的则屡见不鲜。所以,“不敢为主而为客”这句话,就是善于适应环境,把握时代的脉动,把握一切的条件,而顺着环境自然趋势,达到自己的成功。

不敢进寸而退尺 ”,这个道理,后世发展成一句名言——以退为进 。上古用兵的最高哲学,常常不求进一寸而是退一尺,退就是真正的进。在我们中国的战争史上有很好的例证,故意退兵,结果是打胜仗,因而产生了一个战争的原理——骄兵必败。

一般来说,一个屡战屡胜的部队,打到最后,眼睛打红了,头打昏了,嘴笑开了,接下去也就完了。有时候敌人故意引诱你,故意让你每打必胜,培养你轻敌的骄气,对方所引用的,就是“不敢进寸而退尺”的原则。让你嘛!让你胜利到昏头的时候,然后一包围,你就整个完了。

“不敢为主而为客,不为进寸而退尺”,这两句话是老子之前上古时代的兵法,老子也做了文抄公。在这本《道德经》中,老子做了两次文抄公,本来千古文章一大抄,这也没有什么稀奇的。他在上经中提到“建言曰”,所谓“建言”就是中国古代的格言。第二次文抄公是这里的“用兵有言”,引用四句名人的话来说明他自己的道理。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相关问答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究竟出自哪首诗?作者到底是谁?...

[最佳回答]一般认为是最后一个,而且小学课本采纳的也是这个版本,但有人提出《题峰顶寺》和《夜宿山寺》极有可能是同一首诗的不同抄本.而现在又有人产生新的观...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的意思-懂得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的意思是平常从来不敢轻易鸣叫,但是它叫的时候,千家万户的门都打开。这句诗形容的是公鸡,出自唐伯虎的《画鸡》,...

没有做出成绩不敢说辛苦古诗?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早秋山中作》,其古诗全文如下: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无才...

白宥珺和龚桀是哪个小说里的人物?

《只是不敢再爱你》文案:三年前,白宥珺为了龚桀失去一切,父亲,财产,名誉……三年后,当白宥珺不敢再去爱了,那个人却又把他绑在身边,让他无法和心爱的人在...

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真的是因为胆怯吗?

问题:宋之问著名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真的只是因为胆怯吗?前言这首诗写于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问...

古诗画鸡的全文是: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详细释义?

这是唐伯虎写的,写的是他画的白鸡唐伯虎《画鸡》诗:激发向上的精神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唐伯虎就是唐寅,明...

举杯畅饮不敢醉出自哪里?

倦,午夜...作者:佚名四旬已过,半生薄凉。也曾克己奋发,胸怀激荡。幻想红衣白马,气吐眉扬,终是柴米挫了锐气,染了风霜。江湖故人十年奔波。游子倦,午夜知音,...

天为罗帐地为毡全诗?

全诗: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作者明太祖朱元璋白话译文:天是我的罗帐,地是我的毡毯,日月星辰伴我入眠,睡梦中...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与人。的意思-懂得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出自《孝经.天子章》。大概就是说:关爱自己亲人的人,对其他人的态度也不会差;尊敬亲人的人,对其他人...

有些伤痛,何可言,何能言,何处言,何时言什么意思?

人的难处和伤痛,有各种各样的,有能解决的,有不能解决的,不能同一而论。有些苦别人能看到,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有些痛,经过宣泄可以减轻,最无奈的最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