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分享的这幅赵孟頫《大学》帖,在其作品中属于比较长篇的作品了,其结构严谨极致,笔法圆润遒劲,乃书中妙品。
《大学》是曾子所作,是中国古代讨论教学理论的重要著作,主要观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说明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之间的一致性,代表着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我们做人、处事和治国都有深刻的教育启发意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之道,源自《大学》一书中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字简洁而深刻地概括了大学的宗旨和目标。那么,什么是明明德?什么是亲民?什么是止于至善?这三个问题,将是我们探讨大学之道的主要内容。
我们来看看“明明德”。这里的“明”是动词,意思是使……明亮;“明德”则是指人的德行。所以,“明明德”就是使自己的德行明亮,也就是修身的意思。在儒家看来,修身是一切道德修养的基础,是达到人格完善的第一步。只有修身,才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因此,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修身养性,明德立人。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亲民”。在古代汉语中,“亲”有亲近、亲爱的意思;“民”则是指人民。所以,“亲民”就是亲近人民,关爱人民。在儒家看来,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更是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地方。因此,大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这就要求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品德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
我们来看看“止于至善”。这里的“止”是动词,意思是到达;“至善”则是最高的善行。所以,“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最高的善行。在儒家看来,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因此,大学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引导学生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之道,就是通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教育,培养出既有深厚专业知识,又有高尚道德品质的社会精英。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更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样的大学之道并不容易实现。它需要大学的教师们具有高尚的教师道德,以身作则,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它也需要大学的学生们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积极向学,不断提升自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相关问答
列为四书五经之一实际只是一篇文章《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
[最佳回答]一: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却不好好读书,而且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
[最佳回答]主人有所感触,就把书借给他.于是他便成了学问家
《大学》开宗明义即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朱熹...
每个学校的大一英语课应该都不一样吧。不过基本考试内容应该都差不多的。经历过高考的各位英语水平应该都不差,大学英语考试的难度应该是略高于高考...
(原创)“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出自于儒家经典《大学》之中,是这本书的主要核心。其“德”的内容是弘扬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光明...(原...
[回答]是的,国家重本是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不会因省份有差别,而一本二本因不同省份却有不同。一本二本,在不同的省份招录批次是有很大差别的。重本在中国重...
儒家的思想学说与人生哲学,是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主要根源,而《四书》所包含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则代表了儒家学说的精髓,也代表了我国固...
我国的第一经济大省的广东,其省属高校的经费预算抢眼,有9所高校的经费预算超过了10亿元。而广州大学一骑绝尘,2021年的经费预算高达40.74亿元,远超211、双一...
[最佳回答]《大学校园生活作文》文章正文:转瞬光阴,似水流年,四年的大学生活匆匆而过,作为一名毕业生,在踏上新的征程之际,总会回头看看曾经走过的一段路.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