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汉学家罗季奥诺夫说:“读懂了老舍,就了解了中国人。”
读老舍先生的文字,就像在蝉鸣蛙叫的夏日傍晚,拿把蒲扇,端个小凳,坐在巷口,听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讲故事。故事讲的皆是市井街巷里生长出来的,小人物的悲欢。 一如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老舍先生就由小羊圈胡同的祁家三兄弟说开,再现了抗战年代北平城中的人间百态:
惶惑如瑞宣 ,满腔报国理想,却为小家安危,踌躇不前;无耻如瑞丰 ,空有个人私欲,舍义偷生卖国,蝇营狗苟;
热血如瑞全 ,心怀国仇家恨,周旋敌特险境,视死如归。
他们是特殊年代的鲜明符号,更是现实社会无数人的缩影。
读懂他们的故事,你会明白:你的命运,就藏在你的选择里。
瑞宣:深埋理想,过好现实
鲁迅曾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来形容饱受磨难又逆来顺受的人。很多人对祁家老大瑞宣的评价就是如此。
他是最先觉醒的那一批知识分子,民族危亡之际,却徘徊在忠孝之间。 他想奋起反抗为国尽忠,但又因对小家的顾虑,缩回到了小小的四合院里。
小说的开端,当被问及对时局的看法,瑞宣直言:“还是打好。”
他深知打才是中国人唯一的出路,可家庭的重担,又让他没法不顾一切去参军,去作战。
他只好继续顶着亡国奴的屈辱,苟且而活。
被神父嘲笑“改朝换代是中国史上常有的事”,瑞宣愤而辞职,不再教课。做不到为国捐躯,起码还能做到“不食周粟”。
但他又不能让一家老小饿死,只好另求他人,再谋生计。
来源:豆瓣电影
作为祁家长孙,实际的当家人,一家老小的生计,像一块巨石压在瑞宣的肩上,使他不能振翅高飞。
于是,犹豫、煎熬,惶惶数年。
被理想和现实反复拉扯的瑞宣,又何尝不是现在的你我? 曾豪言“我辈岂是蓬蒿人”,却活成谨小慎微的打工人;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却活成泯然于众人的路人甲。
理想被现实团团围困,出走,心不安;妥协,心不甘。
但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如果在十四岁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四十岁时仍是理想主义者,他又未免幼稚得可笑。” 人到中年,没有谁能独为理想不顾一切。为了现实安然,暂将理想深埋并不可耻。
就像《长安三万里》中的高适,为建功立业,三入长安,三次碰壁。为谋生计,他在达官面前表演枪法;入仕不中,他在陇亩田间躬耕十年。但他自始至终坚持理想,终于在四十七岁被举荐。此后浴血奋战十三载,从一个遗落民间的村野诗人,崛起为大唐帝国的封疆大吏。
来源:豆瓣电影
现实有时残忍,但理想始终美好。我们无须因为一点挫折就说现实打败了理想,更无需屈服于现实,就此将理想封印。理想和现实从来不是非此即彼,哪怕一时不如人意,也希望你能对理想,保留一丝温和的坚持。
瑞丰:放纵欲望,丢失底线
豆瓣有个话题讨论: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迷失自己?
有个回答一针见血:沉迷欲望的时候。
祁家老二瑞丰,就是因为深陷欲海,忘记做人的底线,最后痛失所有。
战争之初,全家人忧心忡忡,瑞丰夫妻却淡定地玩扑克,听日本广播,早早适应了“奴隶”身份。
看到汉奸冠晓荷、大赤包过得风生水起,他想方设法讨二人欢心,以求得一官半职。
哪怕不能获得实利,只要能弄到一杯咖啡,两块点心,他也觉得心满意足。
保定陷落,他主动请缨,带领学生游行。任务完成他兴奋不已,仿佛自己干成了天底下最大的事。
靠着亲戚的关系,瑞丰入了教育局,做了科长,成了名副其实的汉奸,为此他沾沾自喜。
来源:豆瓣电影
目睹特务招弟如鱼得水,他削尖了脑袋也想挤进特务的队伍里去。
国家民族于他只是一些名词,假若出卖国家可以使衣食更好,他连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为了无尽的欲望,瑞丰无底线地作践自己,最终落得个惨死狱中的下场。
生活中,不少人把自己活成了瑞丰:他们只捡便宜,拒绝牺牲,能为欲望贱卖灵魂。
他们追求最实际的好处,寻觅最省力的捷径。
可一朝成了欲望的囚徒,注定害人害己。
来源:豆瓣电影
就像电影《消失的她》中的何非,本是一个想要靠努力改命的人。
偶然接触到赌博,尝到了当有钱人的滋味后,何非便在赚快钱的欲望里越陷越深,欠下一身债。
为了钱,他设计追求木子,骗木子进入婚姻。为了活命,他狠心谋害木子,失去了做人最后的底线。
欲壑难平,人性萎缩,何非害了深爱他的人,也作茧自缚害了自己。稻盛和夫说过:“欲望本身不是罪恶,凭借欲望毫无节制地为所欲为才是罪恶。” 追求欲望是本性,但倘若为了一己私欲,舍弃尊严、丢掉底线,便会坠入罪恶的深渊。
人活一世,行有所止,欲有所制,切莫被无尽的欲望蒙蔽了双眼,丢失了人性。
瑞全:控制情绪,强大内心
祁家老三瑞全是个热血青年,他性子急有决断,战争一爆发,便铁了心要抗战。哪怕还没决定怎样走,向哪里走,他的心就早已飞了出去。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还不走?再不走,我就要爆炸了!”
“溜出北平去再说,走一步再打算第二步!”
被困在家里的他心急火燎、如坐针毡。
当终于有机会出去,瑞全兴奋得不住地打嗝,恨不能一步跳出城去,加入军队作战。那时的瑞全是个不管不顾、风风火火的青年,着实让大哥瑞宣担心。再次出现在北平城时,瑞全脱胎换骨,成了独当一面的“新青年”。
战争的历练,让他变得克制又冷静。面对数年未见的大哥,他淡定地演戏,不流露一点激动的情绪。
来源:豆瓣电影
曾经的心上人招弟成了特务,瑞全毫不手软地把她当作猎物,引诱她进山洞,将她掐断了气。
他沉着地思考,周全地设计,自如地穿梭在敌人和特务之间,完美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
相比以前的鲁莽、冲动,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瑞全,多了几分沉稳,他“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言于表,悲欢不溢于面”。
他不沉溺于儿女情长,一心只有国仇家恨,最终成就了大事。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善于隐藏情绪的人。
他们很少深陷情绪,而是专注解决问题。
工作上挨领导批评,他们不内耗,而是反躬自省加以改正;
婚姻中和伴侣不和,他们不冷战,而是坦诚相待耐心沟通;生活中遭他人冒犯,他们不反击,而是冷静交涉维护权益。
他们始终在践行《一生的资本》里这句话:“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
来源:全景视觉
遇事将喜怒适时地掩藏,受挫将情绪短暂地抽离,铆足精力与问题死磕,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真正成熟的人,都善于控制情绪。
写在最后
有人说:“无论过去多少年,无论读过多少遍,老舍的作品都能让你品出新的滋味儿。”
他写的是过去的人,但那些人物的影子,却散落在现实生活的角角落落。
瑞宣一次次对现实低头,但他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爱国理想;
瑞丰在欲望的深渊里一步步沦陷,丢掉了做人的底线,也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瑞全在历练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成长为理智成熟的有为青年。他们在不同的选择中,走向了不同的路。
愿我们在现实的磋磨中,不放弃对理想的热爱;在欲海的追逐中,不丢失做人的底线;在情绪的冲动中,不忘记理智的约束。 做出正确的选择,修炼更好的自己。
如果感到迷茫,不妨重读经典。
作者:孙静,阅读沉淀,写作成长。
《四世同堂》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一部话剧作品,于1949年首次上演。这部作品深入描绘了当时北京老城区的人民生活和家庭矛盾,展现了中国社会变革时期的困境和冲突。
《四世同堂》以一户四代同堂的家庭为背景,通过不同代人物的生活故事和冲突,呈现了封建家庭传统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剧中的主要人物有老祖、老父、老母、女儿媳、女儿、孙女等,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剧中,老祖代表了封建传统观念的坚守,老父则代表着旧时代的保守与固执。女儿媳代表着对传统束缚的反抗,女儿则代表着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剧中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变革时期的矛盾和问题。
《四世同堂》不仅成功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还通过细腻的对话和情节展示了社会观念和家庭关系的变化。这部剧以其真实、生动的刻画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被誉为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对中国话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1、指的是四代人同堂.通俗点说就是某人、父母、祖父母、祖祖父母同时都还健在.2、《四世同堂》,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所创作的长篇中文...
[最佳回答]:这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是老舍先生正面描写抗日战争,揭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讴歌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爱国精神的不朽之作.作品以祁家...
老舍的《四世同堂》中的“四世”是指【四代】四世:四代。即曾祖、祖父、父亲、儿子。同堂:同处一堂;同居一家。【四世同堂】指祖孙四代共同生活,无一人离世。...
1、《惶惑》。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北平沦陷时期,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祁老人渴望圆满的度过80大寿,然而日本人突然打进来,使表面本来和睦的胡同变得风云四起。钱家...
四代同堂是:曾祖、祖父、父亲、自己。下辈四堂是:自己、儿子、曾孙、玄孙。四世同堂意思是指祖孙四代共同生活,无一人离世。即曾祖、祖父、父亲、自身。四世...
《四世同堂》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全书共分十二章。每一章都以一定的主题贯穿,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事件的叙述,挖掘出深层次的人性和社会问题。第一章...
四世同堂是指四代人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的状态。1."四世"是指爷爷(或奶奶)、父亲(或母亲)、孙子(或孙女)、曾孙(或曾孙女)四代人。2.四世同堂通常是...
从词汇上来说,四世同堂是指祖孙四代共同生活,同居一家。从文学作品上来说,《四世同堂》是指老舍写的长篇小说,书中描绘了日本占领北平后,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从...
说的是: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
找书吧,书看起来会很快,感触也会很多的。找书吧,书看起来会很快,感触也会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