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总有两本《唐书》,一本编于五代年间,另一本编于宋仁宗时期,相隔了一百多年。其中,编于五代时期的那本被称为《旧唐书》 ,由后唐的史官编纂,他们站在唐朝官方的角度来写历史;而编于宋仁宗时期的那本则叫做《新唐书》 ,具有隔代修史的特点,代表宋朝人对唐朝的看法。
据说宋仁宗在读过《旧唐书》后,感到很不满意,他批评这本书“卑弱浅陋”,于是命欧阳修和宋祁重编一本《新唐书》。宋朝人对这本《新唐书》很满意,赞扬它“事增于前,文省于旧 ”,给予很高的评价。
耐人寻味的是,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的时候却不依据《新唐书》,而是以《旧唐书》为据。对此,有人就曾说:“司马氏修《通鉴》,悉据《旧史》,于《新书》无取焉。 ”然而,这种说法是不客观的,司马光虽然主要以《旧唐书》为主,但在遇到两本《唐书》互相矛盾的地方,他并不是只采旧史,而是进行考证分析,择优而录。
《旧唐书》与《新唐书》之间有不少矛盾的地方,有些是出于史官的疏忽而造成的笔误,有些则是本着“为尊者讳”的原则,故意篡改历史,所以需要辩证分析。
《新唐书》想要还原被《旧唐书》掩盖的历史
《新唐书》的编纂者们对《旧唐书》不满意,所以有意要消除这本书的影响,其中在论赞方面,《旧唐书》的内容几乎被删除殆尽。欧宋二人专门为《新唐书》写了原创性的论赞,阐述宋朝人的价值观。
在内容上也《新唐书》也对《旧唐书》进行了删减,从删除的地方可以看出欧宋二人对史料的取舍倾向。按理来说,史书追求的是周详悉备,能不删的地方就尽量不删。但欧宋二人对《旧唐书》的删减幅度很大,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想要追求文字精简、通俗易懂的阅读效果,嫌弃《旧唐书》过于冗杂的毛病。
《新唐书》对《旧唐书》的删减之处可以通过对比两本书的内容来查找。其中,传记里的文章 被删得最多,例如《长孙无忌传》中把唐太宗的《威凤赋》删除;《李百药传》里的《封建论》全被删去;《李密传》中讨伐隋炀帝的檄文一字不取;《李德裕传》中的数篇文章也全被删削。欧宋大概认为史书的任务在于记载传主的事迹,而并非收录其著作;因为在宋朝时,经、史、子、集已经分开,传主的文章可以收入本人的文集里,并不需要在史书传记中全篇采录。这种删减的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使《新唐书》读起来很通顺流畅。
此外,《新唐书》对志怪的内容也很排斥,认为这些记载可信度低,不值得收录。例如《刘沔传》原本记载了刘沔曾夜战负伤,卧于草丛之中,因月黑而不知归路,正愁苦之际,忽然梦到有人拿着蜡烛来为自己引路,于是他便循着烛光走回了营帐。这段内容神秘诡异,是否真实只有刘沔本人才知晓,所以《新唐书》将其全部删除。
然而,《新唐书》中也有许多不该删却被删掉的内容。其中本纪部分删减得最厉害,据统计,《新唐书》里的本纪字数只相当于《旧唐书》的十分之三,其删减程度可想而知,疏漏脱误,亦可见一斑。
既删了该删的,也删了不该删的
《旧唐书》的篇幅要比《新唐书》大,其内部皆依据唐朝实录,按理来说应比后者详细。但由于唐武宗之后的史料缺失,导致《旧唐书》对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帝这六朝的历史语焉不详。也就是说,在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历史中,关于最后五十多年的记载相对简略。这点从《旧唐书》的《皇后传》里就看得出来,在写到武宗的母亲韦氏、宣宗的母亲晁氏、懿宗的母亲王氏时,都备注了“事阙 ”两个字。连一国之母的事迹都无从知晓,可见这个时期史料残缺到了何种程度。
《新唐书》自称“事增于前”,它的一大功绩在于补足了唐朝最后五十多年的历史。例如关于张议潮归唐的事迹主要见于《新唐书·吐蕃传》,而《旧唐书·吐蕃传》中则查无此人;《牛僧孺传》增加他上疏指责宰相之事,此为牛李党争的开端;《李德裕传》增加他为政敌求情的若干事迹,使李德裕变得更加立体,一改之前人们将他视为打压异己的权臣形象;《田令孜传》增补唐僖宗在田令孜的怂恿下,荒淫享乐,强夺商旅财货之事,以见唐僖宗之昏以及田令孜之恶;《黄巢传》叙述了王仙芝与黄巢发生矛盾的过程,使人们对农民军的认识更加深入。
在《皇后传》中,《新唐书》也增补了《旧唐书》里缺失的若干内容。而在有关于唐宣宗 的地方,两本书甚至还出现了针锋相对的记载,其中必然有一方篡改了历史。
唐宣宗是唐朝的倒数第五位皇帝,他统治的十四年是唐朝最后的和平时期,在这之后便发生了庞勋之乱和黄巢起义。因此唐末的人很怀念宣宗时代,将那段时期称为“大中之治”,而唐宣宗也被描绘成了一个明君,人称“小太宗”。
《旧唐书》里说:“史臣曰:臣尝闻黎老言大中故事,献文皇帝器识深远 ,久历艰难,备知人兼疾苦。”又给予他高度评价,说:“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文、景不足过也 。惜乎简藉遗落,旧事十无三四,吮墨挥翰,有所慊然。”还说:“李之英主,实惟献文 。”
这段评论说明《旧唐书》关于唐宣宗的记载不是建立在充分的史料之上,而是根据遗老们的记忆,将唐宣宗视为汉朝文景一样的明君。这种评价难免有主观之嫌,而且史官可能在对比五代的混乱局面之后,无意中美化了唐末的历史。
唐宣宗是否像史官描绘的那样完美无缺?
在《新唐书》里,这段评论全部被删除,改为:“武宗 用一李德裕,遂成其功烈。然其奋然除去浮图之法甚锐,而躬受道家之箓,服药以求长年。以此见其非明智之不惑者,特好恶有不同尔。宣宗 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呜呼,自是而后,唐衰矣!”
这段评价是根据增补的内容来做出的——《旧唐书》虽然如实记载了唐武宗迷恋仙丹、迷信方术的昏愚之处,但对唐宣宗也追求长生不老的事迹却全无记载,在写到唐宣宗驾崩时只说:“八月七日,宣遗诏立郓王为皇太子,勾当军国事。是日,崩于大明宫,圣寿五十。”好像唐宣宗是正常死亡一样。
在《新唐书》里则进行了增补,《崔慎由传》说:“宣宗饵长年药,病渴且中躁 ”;《毕諴传》又说:“玄伯又治丹剂以进,帝饵之 ,疽生于背。”《资治通鉴》则记载得更为详细,说:“上饵医官李玄伯、道士虞紫芝、山人王乐药,疽发于背。八月,疽甚,宰相及朝士皆不得见......上已崩。”这说明唐宣宗跟唐武宗一样,都迷恋神仙方术,乃至于误食仙丹而死,不可谓明君矣。
此外《新唐书》还记载唐宣宗时期每年财政支出三百余万,“有司远取后年乃济 ”,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宣宗又使“茶、盐之法益密 ”、“两池榷课大增 ”,不断地盘剥百姓。《刑法志》还说:“宣宗亦自喜刑名,常曰:‘犯我法,虽子弟不宥也。’然少仁恩,唐德自是衰矣。”一边是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另一边又是敲骨吸髓的苛捐杂税,再加上惨酷寡恩严刑峻法,便成了亡秦之政了。故而宣宗一死,大唐帝国便接连爆发农民起义,这绝不是偶然的。
因此,唐宣宗固然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君主,但他并不像《旧唐书》描绘的那样完美;相比而言,《新唐书》中的唐宣宗更显得真实。
唐朝的统治危机已经出现在唐宣宗之时
关于唐宣宗,还有一处的争议很大,那就是他逼死郭太后之事。
郭太后是郭子仪的女儿,嫁给唐宪宗为妻,生下唐穆宗;唐穆宗又生了唐敬宗、文宗和武宗。而唐宣宗作为宪宗的幼子,在武宗驾崩之后,他才以皇叔的身份继位。郭太后对于唐宣宗来说乃是嫡母,而唐宣宗的生母本姓郑,《旧唐书》说:“内职御女之列,旧史残缺,未见族姓所出、入宫之由。”可知郑氏的出身并不高贵,关于她的史料也不甚详细。
《旧唐书》对郭太后的评价颇高,认为她可以比肩东汉的马、邓诸后,她一生“历位七朝,五居太母之尊”。对于这么一个长辈,作为“明君”的唐宣宗自然也是礼敬有加了,《旧唐书》中写道:
“既而宣宗继统,即后之诸子也,恩礼愈异于前朝。大中年崩于兴庆宫,谥曰懿安皇太后,祔葬于景陵。”
认为唐宣宗对郭太后很孝敬,郭太后也在大中年间得到了善终。然而,这处记载其实掩盖了一个皇家丑闻,篡改了历史 。
《旧唐书》掩盖了一段弑父逼母的宫廷丑闻
根据唐人裴庭裕《东观奏记》的记载,当初唐宪宗因误服仙丹而燥热,被宦官杀死;为此,唐宣宗怀疑其兄唐穆宗和郭太后参与了弑君的阴谋,因此在他登基之后,便“诛除恶党无漏网者”,郭太后为此“心怀惭惧”。
《东观奏记》又说唐宣宗的母亲郑氏原先是郭太后的侍女,因而有宿怨,这令郭太后更加感到不安。有一天她跑到楼上去想要跳楼自尽,结果被人拦了下来。《东观奏记》里写道:
“左右急持之,即闻于上,上大怒。其夕,太后暴崩,上志也。”
《新唐书》与《资治通鉴》都采用了《东观奏记》里的这段记载,都不认可《旧唐书》。
因此,历史的真相可能是这样的:郭太后曾做过太子妃,正妻的地位已定;唐宪宗登基之后,却迟迟不肯立唐穆宗为太子。之后,吐突承璀谋立沣王恽。这令郭太后和唐穆宗感到了危机,于是他们便指示宦官陈弘志弑杀了唐宪宗。唐穆宗登基后,吐突承璀和沣王都相继含冤而死。在穆宗与其子敬宗、文宗、武宗的统治下,朝廷迟迟没有抓捕弑杀宪宗的凶手,而是含糊了事。彼时,唐宣宗尚年幼,但已怀恨于心。所以当他被宦官拥立之后,便软禁了郭太后,并将其逼死,仅葬在景陵之侧。
《旧唐书》为了给唐朝皇帝隐恶,故而篡改了穆宗弑亲父、宣宗逼嫡母的历史,在《新唐书》中才还原了真相。
《旧唐书·王维传》
原文及译文
原文: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阕,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
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乾元中,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缙自有传。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
译文:
王维,字摩诘,是太原祁县人。父名处廉,官位终於汾州司马,家迁到蒲,於是成为河东人。
王维在开元九年考中进士。奉养其母崔氏以孝见称。和弟王缙都有俊才,在博学多艺上也齐名。兄弟友好,为士人们推崇。历任右拾遣、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居母丧,因哀痛毁伤得骨瘦如柴,几乎不能胜任服丧。丧满除服,拜授吏部郎中。天宝末年,任给事中。
吃药使自己下痢,诈称哑了。安禄山平素怜爱他,派人把他接到洛阳,拘禁在普施寺,强迫他接受伪官。安禄山在凝碧宫宴会他的徒众,乐工都是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王维听了很悲伤,暗中作诗说:“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裏。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后,陷没在叛贼中的官分三等定罪。王维因为《凝碧诗》传闻到皇帝驻跸之地,肃宗称赏他,恰好王缙请求削免自己的刑部侍郎官职来赎兄罪,於是特别赦免他,责授他任太子中允。乾元年间,迁任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又拜任给事中,转任尚书右丞。
王维以诗名著称於开元、天宝年间,兄弟在两都做官,凡是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恭迎他,宁王、薛王待他如同师友,王维尤其擅长五言诗。书画更是极其神妙,笔迹措思,和造化相参,而创立画意经营圆绘,就有所不足,至於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於天机,不是一般绘画的所能企及了。有人得到《奏乐图》,不知道奏的是什么,王维看后说:“这是《霓裳》第三叠第一拍。”好事者召集乐工来演奏,一点也不差,都佩服他的精思。
王维兄弟都信佛,平时经常吃蔬菜,不吃荤血,到晚年长斋,不穿华美的衣服。得到宋之间蓝田别墅,在辋口,以辋水周绕房舍,修建竹洲花坞,和道友裴迪泛舟往来,弹琴赋诗,歌咏整天。曾汇集他在田园所作的诗,称为《辋川集》。在京师时每天给十几位僧人施斋饭,以玄谈为乐。斋中没有别的,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专心惮诵。妻去世后不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完全屏除尘世之累。乾元二年七月去世。临终之际,因为王缙在凤翔。忽然索笔作辞别王缙的书信,又给平生亲友作告别书几幅,大都是勉励朋友信佛修心的意思,扔下笔便去世了。
代宗时王缙任宰相,代宗好文,常对王缙说:“卿兄在天宝年间诗名冠於当世,朕曾在诸王座上听到过奏他的乐章。现在有多少文集,卿可以献进来。”王缙说:“臣兄在开元年间有诗百千余篇,天宝乱事后,十不存一。最近在中外亲故间相互搜集汇编,总共得到四百多篇。”次日把它献上,皇上优诏褒赏。王缙另有传。
编辑张英超
相关问答
汉书的作者:班固;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唐书的作者:五代后晋时官后唐书的作者: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总...
《旧唐书》和《新唐书》,原名都是《唐书》,是后世朝代依据唐朝史料,整理编撰的官方唐朝历史。之所以会有新旧之分,是后人为了区分两个版本而后加上去的。《...
1、卷数不同《新唐书》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
旧唐书。《新唐书》和《旧唐书》所描绘的历史时期是一样的,但是续写这两本书的时候确实有差别,《新唐书》是在宋朝的时候写的,而《旧唐书》则是在后晋时期写...
《新唐书》记载,入藏第一人当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汉名无记载,其父史书也未记载。史书记载文成公主为宗女,不是皇帝的女儿。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
后唐书主要说的是晚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书主要说的是晚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书应该是宋朝人写的。
[最佳回答]何为重电子字词?干脆全文翻译算了: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
旧唐书200卷后晋·刘昫等编早在后梁、后唐两代,就已经开始了搜集资料、编撰唐史的准备工作.《旧唐书》的正式编撰始于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
后唐书并不是正史。正史是指由官方编纂的、对历史进行系统性记载和总结的史书。在中国历史上,正史一般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等到中原兵戈四起,天下战事频繁,韦陟经常自认为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却遭到后生毁谤,被君主怀疑,常常郁郁不得志,于是感叹到:“我的道路困厄到这个地步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