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草根儿入仕》
作者:百荷书房
关键词:玄幻
简介:
钟阳大学毕业后回到矿山,在做宣传干事的时候,结识了地区工会的女干事钱英。他做梦都没有想到出身草根,却能有机会步入官场。是由于某种神秘的原因,他被调入南江市委组织部,并迅速升为常务副县长到百山县挂职。在此期间,他为夏云天平反,并与代县委书记李正达展开一场较量。后为代县长、县委书记......在仕途起伏跌宕中,锻炼了钟阳的政治智慧,考验了他的执政能力,也让他在政治上迅速成熟起来。故事环环相扣,震撼人心。
推荐指数:⭐️⭐️⭐️⭐️ 点击下方卡片立即阅读
(此处已添加小说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精彩试读:
第一章 草根也有机会
钟阳大学毕业后回到巫山煤矿,被组织上安排到工会搞宣传。工会只有三个人,主席汪家平,福利干事余强。搞宣传不是很忙,但是要搞好也不容易。矿部办公大楼前有一排宣传栏,那是每个月都要换的,这就是钟阳的主要任务。
钟阳想,既然在这个位置上,就要干出点成绩。好在他的笔头子过硬,上大学时就在文学杂志上发表过散文。正好这时井下瓦斯超标,不能生产,矿长张雪松力排众议,大胆采取利用通风井倒抽瓦斯的措施,很快使井下生产恢复了正常。这真是一个好题材,钟阳想,何不在这上面作点文章呢?于是花了两天时间写了一篇长达万言的报告文学,题目叫《一个人和一座矿井》,然后请通风队的黄玉春用楷书抄写在宣传栏的版块上,别看黄玉春年龄不大,书法在矿上却是数一数二的。
新一期宣传栏二十块版面上,全是这一篇报告文学,一出世便在整个矿山引起了轰动。赞成的说写得好,文笔优美,情节生动,比看小说还过瘾;反对地说什么狗屁文章,纯粹是拍矿长马屁。不过绝大部分工人都认为写得好,他们也知道钟阳不是好拍马屁的人。钟阳在上大学前就是巫山煤矿的工人,由于性情直爽,也曾得罪过不少领导,他上大学完全是凭真才实学考取的。
但是令钟阳没有想到的,因为那一篇报告文学,矿党委书记对他的态度疏远了。余强更是阴阳怪气地在他面前说:钟阳,要不了多久,矿长就会重用你了。
钟阳说:这到是我没想到的,该不会是歪打正着吧。
余强是书记刘胜友的人,当然和刘书记是一个鼻孔出气。
渐渐地,钟阳发现矿部机关的人事关系也是很微妙的。工会是党群口,归刘书记管。书记一疏远他,本来和他关系不错的人,自然也就回避他了。一次支部会上,就有人含沙射影地攻击钟阳:我们取得的成绩都是集体的智慧,不要搞为某个人歌功颂德的事,难道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的教训还不够吗?
难道自己满腔热情写的报告文学真有问题吗?钟阳不想信。他上大学前,在采煤队上班,对矿长张雪松就很钦佩。张雪松是四川人,也是四川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虽说是矿长,却天天在井下和工人一起干,很少坐在办公室里。如果没有在巫山煤矿工作五年的经历,他钟阳也写不出《一个人和一座矿井》。当然他也知道,书记和矿长在暗地里较劲,他为矿长写文章,就被书记划为矿长的人了。
那次到南江市总工会报送劳动竞赛的材料,接待他的是一位年轻的女干事钱英,看上去也不过二十五、六岁。中午钱英请他吃饭时,他把为矿长写报告文学的事说了,想不通有人会在支部会上批评他。钱英美丽的大眼睛扑闪了两下说:真的吗?稿子你可带来了,我想看一下好吗?
钟阳说:我带了一份打印稿,你看过后就还给我,不要给其他人看好吗?
钱英笑着说:看你怕的,也不是反动文章。
钟阳说:你要这样想,还是不要看了吧,反正与你们也没什么关系。
钱英撒着娇说:好好,就依你,我一个人看行了吧?
钟阳这才从包里把打印稿拿出来,递给她说:下次我来你还给我。
虽然只是初次接触,钟阳对这个比自己小几岁的美女干事还是很有好感的。
下午钟阳就坐车回到了巫山煤矿,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因为这篇文章将给他的命运带来巨大转机。
2
一个星期后的一天上午,党办秘书小陈打电话叫他过去一下,说是刘书记找他有事。钟阳上到三楼,在刘书记办公室里有两个陌生人。刘书记介绍说:小钟,这是市委组织部的库科长和张秘书。库科长从沙发上站起来和他握手,张秘书对他微笑着。
他坐下来,库科长便开始了解他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对他的家庭情况问得比较详细,然后就没有说什么了。他下楼时,张秘书拍着他的肩膀说:小钟,在这好好干,不要和书记关系搞僵了。
他当然明白张秘书话中的含义,点点头说:也许矿长更了解我。
张秘书笑笑,没有再说什么。
钟阳在政治上其实也是比较敏感的,市委组织部派人来了解他,不会是闲着没事干,肯定是有原因的。他觉得应该跟矿长通个气,不能让书记一个人说了算。当天晚上,钟阳就去了矿长家,把市委组织部来人找他的事向矿长说了。矿长沉默了一会说:这事我还不知道,小钟,你现在最要紧的是安心上班,如果真有什么情况,我们会向组织上说清楚的。
钟阳委屈地说:矿长,你不知道,我写的那篇文章给我带来多大的压力。
矿长说:你放心,天塌不下来。
第二天上班,余强看他的眼神怪怪的,是嫉妒还是讽刺?他也不想搞个明白。汪家平主席对他还好,因为余强盯着那主席的位子呢。
叮叮叮……电话响了,余强接过后对他说:钟阳,是一个女士找你。
他接过电话,一听是吕莎的声音,就说:你是怎么知道我在这里啊?
吕莎在电话里说:我现在调市委政研室了,对你的情况怎么会不知道呢?
钟阳说:祝贺你啊,高升了,什么时候过来玩啊。
吕莎神秘地说:钟阳,告诉你一个内部消息,你有可能要调到市里来。
钟阳一惊,哪会有这么好的事?他这个草根出身的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怎么会调进市里去呢,他是想都不敢想的,随即说:不会吧,你是不是弄错了?
吕莎说:我也不跟你多说了,你就等消息吧。说完就挂了电话。
吕莎是他在江城学院中文系的同班同学,对他这个来自煤矿的学生很欣赏。当然他也知道,吕莎的父亲是解放军南下时的团长,后来在南江市主政多年,虽说已退二线,但是南江市的好多领导还是他的老部下呢,吕莎的话不会是空谷来风。尽管他知道吕莎对他有那个意思,但他对吕莎没有非分之想,何况他也有了妻子。
三天之后,矿长从南江市开会回来,把他叫过去说:钟阳,你是不是把你写的那篇文章给了胡书记?
钟阳说:没有啊,我怎么敢给胡书记呢,也没那个必要啊。
矿长接着问:你是不是给了其他人呢?
钟阳这才想起了钱英,于是说:我给了市总工会的钱干事,她要看。我嘱咐她不要给其他人看的。
矿长说:胡书记很欣赏你的文才,让组织部把你调过去,调令这两天就要到了。
钟阳说:真的吗,我不敢相信。
矿长叹口气说:我们这里是留不住你了,你的文笔确实很好,希望你今后有更大的发展。我这次到市里开会,还特地到市委组织部去了一趟。
钟阳说:矿长,不管在什么地方,我都不会忘记你对我的帮助。
矿长说:不要记住我个人,这也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国家需要人才,我们也要小局服从大局。
第二天,市委组织部的调令就到了巫山煤矿,看着调令上鲜红的大印,钟阳这才相信,命运真的要改变了。
本文节选自《草根儿入仕》,喜欢的朋友点击上方小说卡片,即可阅读全文
谈到唐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科举制 ”。
诚然,唐代的“科举制”极为优秀。但科举并非唐人入仕的唯一方式,在唐代入仕方式有科举、门荫、荐举、军功、辟署、纳资 等。这些渠道,都曾使得不同阶层的人们提高政治或社会地位,实现人生的逆袭以及阶层的跨越。
唐人步入仕途,一般均要先取得出身才能参选授官 ,而军功出众,武艺超绝者,则可以不受此限制直接入仕。
军功入仕是最直接的当官方式,而且升迁迅速。是无法通过科举、非显贵宗室的寒门及贫民入仕的最佳途径。
大唐盛世
下面,老陈将带大家走进唐代的军功入仕,一起来了解唐朝的军功入仕制度,看看贫农在唐代能否通过军功实现逆袭。
春秋时期,诸侯国中就己出现因功赏赐制度,这可以看做是军功爵制的雏形 。
“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困免” 《史记》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当时晋国就为在克敌制胜中立下军功的军人进行了赏赐 。赏赐中等级分明,晋文公时有可以食邑的高级爵位,也有仅封爵的低级爵位。晋定公时更是分成受县、受郡、赐田以及获得人身自由等五种等级。庶人、工商业者与奴隶更是可以通过军功摆脱贱籍获得自由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主,进一步进行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强化了春秋时期的军功行赏制度。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史记·商君列传》
秦国通过改革为军功建立新的等级制度,宗室贵族没有军功就会被开除贵族籍,而有军功者则被授予各种政治经济的优待,地位得到巨大提升。这显示出军功成为决定政治地位的关键因素 。
商鞍确立军功奖励制度
秦一统六国后,商鞍确立的军功奖励制度与措施经过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完备的二十等爵制 。刘邦灭秦后,刘邦非常重视军功爵制,朝廷对战争中立功将士,无罪无爵者皆赐爵位大夫,己经为大夫者爵位再加一级。若为七大夫以上者,可以食邑,七大夫以下则免除全家摇役。
“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下》
北魏时,军人立功后会有记载详细信息的勋券作为凭证 ,这些勋券上记录军人部队所属行台的编号、立功者姓名、具体军功内容以及何处作战。之后勋券会一式两份发放,一份留给立军功者本人,一份保存在行台中,这样就会避免政府保存不当造成档案遗失以至信息混乱。
丹书铁卷
“斩首成一阶己上,即令给券。一纸之上,当中大书,起行台、统军位号,勋人甲乙。斩三贼及被伤成阶已上,亦具书于券。各尽一行,当行竖裂。其券前后皆起年号日月,破某处陈,某官某勋,印记为验。一支付勋人,一支付行台。” 《魏书》
北周时创立勋官制度,用作奖励军功,酬赏将士,并且还拥有等级标准 :
“勋官者,出于周齐交战之际,本以酬战士” 《旧唐书职官志》
隋朝的勋官制度直接承袭北周,隋文帝与隋场帝时期又进行两次重大改革,形成两套勋官等级。
唐立国后直接参考并部分继承这些军功管理方法与授官制度 。军功制下军官的选拔对象大为增加,不仅寻常百姓能通过军功得到爵位,甚至奴隶也可因此免为庶人。除此之外,它还带来许多政治经济上的特权,为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契机。
1、直接军功入仕
直接军功入仕者往往军功出众、武艺超绝,他们不像勋官入仕者需要番上获得出身再参选授官,而是通过立殊功直接入仕 。
“若破国王胜,事愈常格,或斩将寨旗,功效尤异,虽不合格,并委军将临时录奏。皆审其实而授叙焉” 《唐六典》
通过立殊功直接入仕能够“升迁迅速,不数年即至高品。”。最有名的莫过于薛仁贵 ,他在在征辽过程中精于筹谋、武勇绝伦,身穿白衣的打扮引起了唐太宗的瞩目,从平民一跃成为从五品下阶的游击将军。
“特引见,赐马两匹、绢四十匹,耀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仍令北门长上,并赐生口十人” 《唐书·薜仁贵传》
白袍将军薛仁贵
由此可见,军士在战争中如果立下大功,入仕是比较容易的,而且升迁速度也快。只要你个人武力及军事能力突出,可以不必依赖于寒窗苦读。
2、勋官入仕
公元624年,唐政府对官职进行了全面调整。制定了从上柱国到云骑尉,从正二品至从七品的勋官节级,专门用以奖酬功劳。
“勋获之等级,谓军士战功之等级。若牢城苦战第一等,酬勋三转,第二、第三等差减一转。凡破城、阵者……,上资优与处分,次资稍优与处分,……,无资常勋外加两转。” 《唐六典》卷五
酬勋等级与军士立功大小和身份等级相关,地位愈高者入仕几率更大,升迁速度也快于常人。白丁、卫士、杂色人的军功奖励方式也有专门规定,实际上从制度上打开底层人民、寒门进入官僚阶层的窗口。
强大的唐朝军队
唐初尚武,勋官入仕的机会较多。主要原因是战争不断,需要军事人才冲锋陷阵。但至高宗武周时期,习文作赋,征文射策的科举风潮兴起,勋官的境遇已经不同往昔,不仅入仕难度增加,而且即使获得出身做官后,仕途前景也受到压制。
“小来好文耻学武,世上功名不解取。虽沽寸禄已后时,徒欲出身事明主” 《放歌行答从弟墨卿》
唐代前期兵制主要是府兵制与兵募制,到开元时期,府兵失去社会地位,被人们轻视,这种制度也逐渐走向崩溃。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政府决定改革兵制:以长从宿卫代替府兵轮番宿卫,以长征健儿代替府兵镇兵。
“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取京兆、蒲、同、岐、华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号‘长从宿卫’……其制:皆择下户白丁、宗丁、品子强壮五尺七寸以上,不足则兼以户八等五尺以上,皆免征镇、赋役。” 《新唐书·兵志》
这就是召募制 ,从史料中可以反映出几个问题:其一 ,所征募兵士的身份和条件都发生改变,只要身体强壮,诸色人等皆可。士兵由从原来持有田地的土户变成无产业的客户。其二 ,士兵不再定期差替、强制征发,而是长期驻守自愿应募。其三 ,政府对士兵增加许多赏赐和优待,包括不需要再自己装备衣粮与军事用具而全由政府承担、免除士兵赋役、可以不用与家属分离而直接使家属随军,以及获得所镇守边地的田地屋宅等等。
唐朝的轻步兵
这些招募士兵的政令只要求应募者身强力壮即可,没有身份等级规定,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装备费用。农民参军后还可以举家搬迁并获得土地房屋,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使家庭摆脱贫困的好机会 。
军功制度方面,由于显庆之后勋官滥授以至价值低落、勋赏不行,参军人员阶层构成也发生改变,因此政府多用阶官化的清贵文职事官以示嘉奖,并大行钱粮赏赐满足士兵物质需求。
“每获一生,酬获人绢十匹。”
同时还应注意到,唐代前期军功入仕者都直接被中央兵部授官,但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力弱化,军功入仕者基本由藩镇授以职级,再向中央奏请官职,在入仕晋升中职级与军功缺一不可,其中军功往往成为向上奏请的重要条件。
1、唐各时期军功制度及贫农向上晋升的渠道的变化
唐初崇尚武艺。战争纷乱、局势动荡的局面也使军阀广泛招募流民以扩大自身军队。社会下层的贫农在难以维持生计的情况下,只能参军以求自保。
“开仓以贩贫民,应募者日益多……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资治通鉴.隋记八》
爱生娃娃的李渊
李渊集团为激励将士以争取人心获得战争胜利,通过广泛授勋以网罗人才,积极吸纳投诚的降军与贫民加入部队。隋末唐初,这样由贫民通过军功进入高官行列、特权阶层的人不在少数 。
到了贞观时期,唐太宗、高宗相继在辽东作战,大量征兵为百姓军功入仕提供了条件:
“无不勇放赴敌,争从召募。矜其普力者不可胜数,或引佩刀刺股以示勇决”《册府元龟》
普通百姓皆希望以军功博取功名禄位以实现阶层跨越,以军功博取功名并以此提高身份地位成为人们较为普遍认同的观念。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府兵制与兵募制度开始建立,因此参军者的社会阶层己经发生改变。由于府兵选拔时身份条件与经济限制,贫农不具备参军资格,也无力负担府兵所需自备的工具钱粮,勋官入仕上升的阶层已经从贫民转向中产以上农民和中低官员 。
到唐代后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召募制下政府招募士兵不再重视身份家境,凡有武艺者皆可应征 。应募者都是无产无户不事农业生产的客户,他们以当兵为职业,需要靠当兵所得收入谋生和养活家庭。
军阵
但由于政府财政困难,这些职业兵依靠固定发放钱粮难以养家,因此只能选择频繁出征打仗获得军铜赏赐,用尽一切机会从朝廷中得到更多钱物来保障自己与家人的生活,具有逐利性。
“稿赐之费,日以万计,风雨寒暑,复加劳来,犹时喧哗,邀求不己” 《资治通鉴》
“旧例发军,人给二嫌。石以支计不足,量减一匹,军人聚怨。又将及岁除,促令上路,众愈不悦。杨弃乘其衅谋乱,出言激动军人。四年正月,军乱逐石” 《旧唐书·李石传》
如果军赏不行或赏赐不够,士兵往往怨声载道,甚至消极应战或者果断叛乱、驱杀上司。这些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最高的愿望只是在藩镇下过丰厚安定的生活,没有政治野心,重钱财而轻功勋 。
2、产生的影响
贫民阶层受到唐代军功政策影响最大。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时间长。 唐初武德时期与开元年间改革兵制之后,贫民都是军队重要力量,他们以此为契机通过军功获得官职、财富与社会地位,这个影响时间远远大于别的阶层。
其二,范围广。 军功对贫民阶层来说,是为数不多可以实现阶层跨越的渠道,因此军功政策在贫民阶层中影响范围甚广。唐朝统治阶层对贱口严格控制,他们想摆脱贱籍、获得自由大多只能按照政府规定的老免,政府赦免,官府代赎,自赎等方式。商人则可以通过科举、辟署、纳资、贿赂多种方式实现阶层跨越,实现向上流动。然而对于贫民来说,他们缺乏生产资料和土地资本,又没有家学渊源和读书条件,相比而言参军没有身份限制,入仕升官也无需苦读,因此军功成为向上仕进、追求功名以及获得财富的重要道路。
赏赐军功
其三,作用强。 贫农在两个时期都能通过军功获得十分优厚的待遇。隋末战争中,李渊集团为争取社会基层支持,允许大量贫农流民通过军功入仕。唐王朝创立初始,官僚阶层中不乏有贫农流民出身者。而在中晚唐时期,贫农则多是通过参军与军功换取物资赏赐,实现经济上向上流动,这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实属难能可贵。
受到军功政策影响,贫农阶层实现向上流动的社会阶层是不断变化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隋末唐初是第一个时期,战乱使贫民暂时放松人身依附关系,突破身份限制,通过军功进入官僚阶层。
贞观到显庆时期是第二期,府兵制的确立使得参军阶层转向中产以上农民,他们一般由勋官间接入仕以向上流,贫农基本上没有上升渠道 。
开元之后为第三期,这时政府已经将兵制改为召募制,职业兵取代义务兵,他们多是流离失所的破产农民,并以当兵为职业养活家庭,因此对待军赐表现出重物质轻勋赏的倾向。政府为安抚军队便多用钱粮酬赏军功,士兵通过物质赏赐也完成经济上向上流动。
唐代军功政策影响甚广,相比较而言贫民阶层受惠时间最长,范围较大,作用更强。
军功入仕作为唐代主流选官制度的补充,选拔过程中较少受到门第、财富的限制,因此不断输送底层人才进入官僚队伍,扩大了统治基础。
全文完。
图源自网,侵必删。
期待关注,欢迎评论区留言。
相关问答
差不多就是精忠报国的意思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