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视频加载中...

【原文】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 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二、背景资料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三、理解词义

1.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2.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3.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7.延伸:延长伸展。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五、问题归纳

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4.第1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5. 24段语言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6.如果把“多好的梨花啊”改为“多好的姑娘啊”,表达效果一样吗?

不一样,赞美“梨花”这位姑娘,又会使人与自然界的梨花联系起来,增强了美感。

7.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8.说说“闪出”这一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闪出”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们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体现了她们活泼、快乐的特点。

9.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诗句,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了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0.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

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1.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小说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小说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六、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写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课后习题解答

一、第一问“我”和老余:投宿,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瑶族老人:专门给小茅屋送粮食并与“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解放军战士:盖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

第二问小茅屋的照料者和建造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二、文章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设置了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当“我”和老余见到瑶族老人时,误认为他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一次误会;后来见到一群哈尼小姑娘时,误认为她们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二次误会。三个悬念:“我”和老余一看见小茅屋出现在梨树林边时,心想: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是第一个悬念。“我”和老余碰见前来送粮的瑶族老人,老人也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使“我们”对“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产生疑问,这是第二个悬念。当哈尼小姑娘告诉“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建造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想:解放军为什么要建造这房子呢?这是第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的设置,使文章收到了回环往复、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第一问: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梨花,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②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梨花,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③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第二问:“驿路梨花”这个标题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同步练习】

积累运用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1)这个陡峭(dǒu qiào)的山崖令人胆战心惊。

(2)别看他家里的摆设很简陋(jiǎn lòu),但是一家人相亲相爱,过得也很幸福。

(3)石家庄是一座适合悠闲(yōu xián)生活的城市。

(3)这所房子虽然有些旧,但主人却一点儿也不想修葺(xiū qì)。

(4)这位曾经露宿(lù sù)街头的流浪汉靠着不懈的努力和坚持终成一位为弱者抱不平的大法官。

(5)他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实在是折损(zhé sǔn)我们啊!

2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

A.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B.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C.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D.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解析:B项数字是表示概数,中间不用顿号。)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网络不仅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更关系着国家安全。

B.医生表示,戒烟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C.这部电视剧,对我很熟悉,因为它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D.通过开展“校园书香节”,使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

(解析:B项语序不当,应将“治疗”和“预防”调换位置;C项主客体颠倒,应是“我对这部电视剧很熟悉”;D项缺主语,删掉“通过”或“使”。)

4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B)

有一句话说得真好:“一个人走,走得快;但是一群人走,走得远。”________

①人生的旅途上少不了朋友,有了朋友就可以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痛苦。

②的确,没有人弱到不能帮助别人,也没有人强到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③因为分享的快乐是加倍的快乐,而分担的痛苦却是一半的痛苦。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5 .请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上联。

上联:世间雷锋时时现

下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课内精读

阅读从“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至文章结尾,回答问题。

7 .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着重号词语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激之情。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8 .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有什么作用?

插叙了十多年前,一队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推己及人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的故事。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9 .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美丽、活泼、热情、助人为乐。

学法点津

设置悬念

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作品中的一种艺术处理方式。它包括“设置悬念”和“解释悬念”,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

【典型例题】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哪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第一个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却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族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第一次误会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误会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这样设置悬念的写作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技法点睛】

1.设置悬念的方法:

以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以人物某一时刻的言行或心理描写、以环境描写、以记叙场面或一段情节、以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为悬念。

2.设置悬念的作用:

(1)在篇首设置悬念。创设环境、营造环境,引出下文。快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2)在篇中设置悬念。承上启下,使文章情节一波三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当代散文|驿路梨花

文/ 曹雁行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就会对日常的柴米油盐家常琐碎衍生出一种由衷的厌倦,于是向往异地他乡,向往诗和远方。那一年,我怀着对出生地的好奇与向往,装起一本《中国公路地图》和简易行囊,在盛夏季节的清晨,开着自己的老别克,踏上了北去的旅途。

离开东营地界,高速沿渤海湾一路顺畅,可是一到山东与河北的交汇地带,大货车、油罐车多了起来,越是快到收费站的路段越堵,车辆蜗行,一个小时都没开出一公里,被前后左右走走停停的大货车流裹挟,我在车里一阵一阵的头晕,费尽千辛万苦,终于熬到过了万家收费站,找了一个停车区把车停下,就放任自己爽利地呕吐起来,那一顿大呕仿佛把自己的心肝脾肺都呕了出来,直至吐出黄绿色的胆汁,方才抹净自己满脸的鼻涕与眼泪。彼时彼刻,头脑却异常清醒,终于意识到,自己随性潇洒,快意江湖的个性,这次要碰上“石头”了,前路漫漫,不知还会遇到何种未知的艰难。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自己选择的路,硬着头皮也要走下去。

就那样,走走停停,开累了就在高速停车区停下睡觉,开腻了就下高速,到沿线稍大点的城市游走,找有名有姓的馆子,也找人流熙攘的路边摊,寻找不同于自家厨房的苦辣酸甜味道。好在,越往北开,车辆越少。终于,在第三天的晚上9点多,我驶上了一条貌似高速的盘山省道,不出意外,再有几个小时,就能到达绥芬河辖下建新村我亲戚家了。星月当空,夜里的公路,空旷无人(车),四围都是高耸着的墨黑色群山,夜风袭来,不仅凉爽,还有一丝寒意。为了让自己不犯困,我打开车窗,减缓车速,任由凉风吹在脸上,徜徉在夜色里正悠哉悠哉。突然,一阵疾风袭来,不知哪块云彩兜不住湿气,天空噼里啪啦落起了雨,赶紧打开雨刮器,可这时眼前的一幕已经严重地惊呆了我,手足无措间赶紧踩了一脚刹车。随着雨滴落下,路面涌起一米多高的白色雾气,霎时间我仿佛进了仙境,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手机都没信号的荒山野岭,难不成我遇到了鬼魅魍魉?!手疾眼快,赶紧关了车窗,锁了车门。又急忙重新轻点油门儿,打开双闪,以两边逡黑的大山做参照,慢慢向前滑去。终于,车辆前行中,随着雨速的减缓,路面的雾气也逐渐淡了下来。回过味儿来,抹干头上和手上的汗水,我暗自笑了笑自己好没见识。

盛夏季节,高纬度的阳光格外炽烈,照射在柏油公路上,造成了极高的地温,但是山里雨水温度却较低,仿佛凉水浇在热锅上,霎时激起一层水蒸气,就是这“仙境”的来历。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从这以后,再不慌张,不管前路上神秘兮兮的蹲着一只一动不动的野狍子,还是一只乱窜的黄鼠狼,我都不疾不徐,避让而行。不知何时起,前方出现了一辆车灯昏暗的小货车,我一改遇车爱狂飙超车的恶习,慢慢尾随其后,保持70公里左右时速,保持两百米距离。不知开了多久,终于前路出现了“建新”蓝色路标,那一日,午夜过后我终于来到一片漆黑的村落,引得此起彼伏一片狗吠。

休整半日,第二天中午就随亲戚七拐八绕,来到一处奇妙的所在。一片浓密的白桦林深处,一条水流湍急的河边,有两栋古朴低矮的原木小屋,屋里则完全现代化装备,一张带转叠的大圆桌,上面早已摆好了过尺长的一条江鱼,还有若干乡土特色菜,盛情难却,只好大快朵颐。窗外疾驰而过的河流,就是乌苏里江,江对面是俄罗斯。一路艰辛劳顿早已烟消云散,

不管杯中是茅台还是二锅头抑或高度伏特加,也不在意心头涌起的是对故乡的热爱还是他乡的感怀,纵使分不清终点和旅途,一杯热辣辣的烫酒下肚,升起万丈豪情,谈何江河故园,此刻都在脚下。

多年以后,极少出发。在我生活的这片黄河水淤积而成的大地上,安安稳稳,踏踏实实地过起了昔日不屑一顾的鸡毛蒜皮日子。春天一来,我瘸着一条半月板损伤的残腿,游走在东营各条鲜花盛开的马路、公园、绿地,看完护城河边的连翘,又去探寻胜利大街的玉兰,满心满眼充斥着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时不时把傻瓜手机拍的照片发个朋友圈炫耀。终于在四月初,把聚光灯定格在植物园,每天早上去那里听鸟鸣,检视那一片桃林、那一片海棠、那一片樱花,举着一部手机的识花软件,认识了大部分花花草草、姹紫嫣红。

这一天,应朋友之邀,去广饶县小刘桥村看梨花。朋友说要在乐安大厦集合,再去村里,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妥妥地把脑子扔家里了,点开高德导航我就开车出发。一路听导航让上南就上南,让右拐就右拐,从516国道上了227省道,眼看还有五分钟车程就到了,手机上另一个朋友发来了小刘桥村的定位图,点开链接的高德导航,咦?怎么又向东折回去516国道了!合着从东城正直往南五十多公里就能到的目的地,我愣是开出个七十多公里的长途旅行。还好,终于来到了小刘桥。

这个村的路非常宽,房屋规划整齐,路面宽敞,顺着村子主路向西,路北是村委会,路南有乡村剧场,丝毫让人感受不到这是到了村里,这和城市居民小区的干净整洁毫无二致,甚至更胜一筹,要比,得和别墅区比。因为人家的村居,都是小四合院。除此之外,村里还建有革命历史展览馆、民俗展览馆,村子朝向街道的白墙画有水彩壁画,在历史展馆对面的墙上,还谱写了一首歌儿的词、曲——小刘桥村村歌!真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经典展现。

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七语下第15课《驿路梨花》彭荆风原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走进村委会,屋里屋外,也正办着一个展览,小刘桥村“庆祝建党100周年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红色报纸收藏展览”。是小刘桥村一个叫刘效强的村委委员,历经好几十年收藏的红色报纸,一细看之下,很感震惊,居然有1919年 的《湘江评论》以及《向导》《政治周报》《新青年》乃至我们国家、党发展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相关报纸,简直堪比一家历史博物馆。不禁让人感叹,老百姓对党和国家的拥护、爱戴之情、之心。

从村子里任意一条南北道一直向北走,走到庄稼地里,走到阡陌之中就会眼前一亮。我为写这一亮,遍寻古诗不得。诗人曾用“梨花一枝春带雨”形容女子清丽脱俗,惹人怜爱,可这里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三千佳丽欢聚一堂,不是雪似梨花,而是梨花似雪,在春四月间,那是一片三百亩地的梨园,而此时正值梨花吐蕊,绿叶闪烁,满园飘香,一眼望去,花枝抖动,蜂飞蝶舞。好一番清雅、脱俗景色。毫无城市里园林景观斧凿之感,这一片素雅之美盛大的迎面而来,不娇羞,不扭捏,这是乡村的日常,是百姓的生计之所在。我于是和朋友们在梨园里轻浮活泼起来,摆各种姿势拍照,愈加映衬得人老梨花白,花美人皆羡。

玩累了,朋友带我们坐车七拐八绕,来到了梨园深处,小木屋!此木屋虽不如彼木屋古朴,造型简易,但营造温馨田园之园丁之心可见一斑,果不其然,桌上有乡野土菜,让人一见如故,甘之如饴。木屋之外,引渠灌溉的沟渠里是排着队游玩的曲项白鹅,为这一幅农家乐的画卷增添了灵动一笔。朋友们在木屋中,以茶代酒,谈古论今,一袭香风吹过鬓间,我仿佛醉了,一时间又分不清这是故乡,是他乡。总之,胸中涌动着浓烈的无以名状的感动,不管是三千公里外的北地,还是黄河入海的东营,于我来说,他们都是我人生旅程中深深热爱的土地!

今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回首一百年间,这个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中,在党领导下,我们民族打赢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倒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历经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有无数革命先烈抛洒了自己的热血,在曲折向前中最终迎来了我们生活的这个繁荣美好的大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一份子,我坚信,我们的红船,还会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想到此,就为小刘桥村的梨花,起名驿路梨花吧。

(图片源自网络)

《当代散文》 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126.com、 sdca98@163.com

电话:13210570289 (入会) 18765312921 (投稿)

壹点号当代散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问答

驿路梨花是什么类型的小说?

驿路梨花的体裁是小说。《驿路梨花》是一篇表现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淳朴民风的小说;是一篇表现雷锋精神发扬光大的感人小说;也是一篇表现互帮互助...

驿路梨花是小说还是散文?

《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作者是彭荆风。这篇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故事发生在哀牢山,作者通过写解放军同志以及梨花等哈尼族小姑娘在...

驿路梨花是真的吗?

《驿路梨花》是作家彭荆风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发生在中国西南边疆民族风情和时代精神的故事。作品通过描写解放军和哈尼族小姑娘关于“驿路梨花”的故事,展...

驿路梨花中写了哪些人-懂得

1、“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2、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3、梨花:照料小茅屋4、解放军:建造小茅屋作者在优美的文字和特殊的梨花山林里讲述...

驿路梨花作文_作业帮

[最佳回答]山,好大的山!起伏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我和在云南本地生活多年的老余,站在这座高大雄伟的山脉之下,向那直冲云霄的...

阅读驿路梨花注意故事写到那些人物,看看他们分别作了什么事,想一想梨花有什么象征?

一是通过瑶族老人和梨花妹的介绍表现出来的;二是通过写过路人的感情心情和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小茅屋做好事来表现的;三是通过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来表现的;四...

驿路梨花写的哪里?

《驿路梨花》是一篇具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文章,作者主要讲述的内容是:以小茅屋为中心,讲述了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

驿路梨花题材?

驿路梨花的题材是小说,属于文学作品范畴。它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寻找和发现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同时,驿路梨花也有一些常见的主题和元素,例如成长、...

驿路梨花选自哪本书?

驿路梨花出自宋代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意思是道路上的梨花。原文:《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白发将军亦壮哉来,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

《驿路梨花》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怎么做?

《驿路梨花》这篇小说,通过解放军同志,以及梨花等哈尼姑娘在瑶山设立一个驿站,通过几件小事写出了“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这篇小说,通过解放军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