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志:再读吴官正同志的《闲来笔潭》

在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的电视直播中,天安门城楼上中央老领导的身影里,又看到了吴官正同志那熟悉而又亲切的面容。

闲来笔潭全文 搜书志:再读吴官正同志的《闲来笔潭》

国庆假期里,我又找出吴官正同志2013年出版的《闲来笔潭》一书通读了一遍。书中提到2000年3月,他对滨州城区个别市场贩卖假酒现象的关注。这让我回忆起他在山东工作期间,我作为一名党报普通记者记录下的有关他的几个片段:

一次是1998年1月,吴官正同志来山东工作不久,在省八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担任滨州代表团随团记者的我,在济南珍珠泉宾馆,当面采访他。

当时的背景是,党的十五大新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作为滨州地区惠民县补选出的省人大代表,以滨州代表团成员的身份来参加分组讨论后,与大家合影留念。这时,我抓住机会,快步走到他身边,先是自报家门,介绍自己是滨州日报的记者,然后请他对他的选民、350万滨州老区人民讲几句话。因为事先并没有跟他或是他的秘书说要以这种方式采访他,所以我的这个做法是有些冒失的。但吴官正同志没有在意我的“突然袭击”,和蔼地看着我,认真地回答:“我希望滨州地区经济发展得更快,社会进步得更快,老百姓富裕得更快,生活得更幸福!” 周围的同志们一齐热烈鼓掌。我采写的新闻特写《吴官正同志的希望》第二天在本报发表。地委、行署领导和报社领导都非常满意。几天后,本报还以此次采访为由头,发表了《不负重托,开拓奋进》的评论员文章。一些县市和单位也将吴官正同志的希望写进年度工作报告。

闲来笔潭全文 搜书志:再读吴官正同志的《闲来笔潭》

第二年我又随团到济南参加省“两会”报道,吴官正同志来看望滨州代表和我们工作人员时,团里一位领导同志特意介绍我说:“这是滨州日报的随团记者,他去年在珍珠泉采访过你。” 吴官正同志笑了,把手伸向站在代表后面的我。显然,他也没有忘记那一幕。

此后,一直到2002年3月山东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连续六次省人代会,吴官正同志都要到滨州代表团来参加讨论。我因为在八届六次会议上采访他首战告捷、表现出色,成为滨州团的保留随团记者,所以有机会多次当面聆听他的发言。

我还记得2001年省“两会”期间,在新落成的济南山东大厦滨州厅,吴官正同志与代表们谈起反腐倡廉时,趣解“权”、“钱”、“色”三个汉字的构造。他说:“你们看这个繁体的‘权’字,左边是个木棍;右边上面是个草头,像把雨伞;中间是两个口,是老百姓的嘴巴;下面是个‘佳”字。我们共产党的干部,要是能为老百姓遮风挡雨,老百姓就会真心夸我们好;反过来,要是我们不为老百姓办好事,老百姓就要拿那个拐棍‘梆’我们了;这个‘钱’字,一边是金银宝贝,另一边就是两把利刃,还是手莫伸哟;‘色’字头上也是一把刀……”

除了开会,吴官正同志还多次到滨州的县区、乡村和企业调查研究。1998年11月下旬,天气已经很冷了,他在滨州住了整整一个星期,足迹遍及最贫困的惠民等黄河以北的县和乡村,与老百姓促膝交谈,了解情况。以吴书记这次调研为核,时任地委副秘书长马明德同志带领我和报社另一名年轻记者李志武撰写了社论《厚望激斗志,开创新局面》,社会效应良好。

2000年夏天,他在博兴县一个农业机械厂调研时,对厂长说:“老百姓攒钱买台机器并不容易,质量千万不能有问题。”在邹平县一家棉纺企业,他认真地嘱咐企业所在乡镇的负责人:“棉纺厂里年轻的女孩子多,又要上夜班,社会治安一定要抓好。”

2002年国庆节期间,他携夫人到邹平县的企业和农村调研。在养鸡专业乡镇焦桥镇,他和夫人来到田间地头,详细询问禽蛋的市场行情和老百姓的收入……这是他在山东省委书记任上最后一次来滨州。在一个多月后的党的十六大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离开山东,到中央纪委工作。他那浓重的江西口音、民主务实的作风、朴实幽默的谈吐,让我永远难忘。

闲来笔潭全文 搜书志:再读吴官正同志的《闲来笔潭》

2013年春节前后,吴官正同志在济南小住期间,接受夫人建议,开始研习铅笔画。他没请方家指导,不拘题材,率性而为。鸟兽花木、山水人物皆入其作。“岛叟”是吴官正同志的笔名。

在《闲来笔潭》开篇,吴官正同志说起自己名字的由来。

在他临出生前,因村里一户恶霸将脏水泼到祖母身上,叔叔一气之下动了手。上县城打官司,恶人先告状,被判赔给他家18担谷子,否则就要坐牢。没有办法,叔叔卖壮丁顶人当兵,得了18担谷子。这时他出生。叔叔感慨地说:“本来是我有理,到头来却输了官司,我看就叫‘官正’吧。”不久后叔叔因病死在军中。祖母悲痛欲绝,眼睛都哭瞎了。“文革”中,有人攻击吴官正,要他改名字。他说,我的名字没有想当官的意思。又有谁知道,这个名字来源于这样一桩痛心疾首的往事。

考上清华大学后,因为家贫,为去北京的路费犯了愁。找到村里,知道家里到秋季可以分得24元钱,便请求提前给18元钱。村长说要向乡长汇报。找到乡里,乡长想了一下说:“不行,你没钱可以不读呗。”后来是夫人张锦裳的哥哥和其他好几家亲友一起凑钱,才到了北京。接站的同学看他有些冷,拿了一件旧大衣给他穿。钱剩得不多了,班里又提前给他发了10天的伙食票。毕业时,作为优秀毕业生,受到蒋南翔校长和北京市领导接见。

正是因为家境贫寒,最清楚老百姓的不容易,后来又得到党和国家的爱护,更加懂得感恩报效国家人民和珍惜自己的每一步成长。吴官正同志在书中感叹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作为政治人物都有开头,有个好结局不容易。

这种心情,常伴吴官正同志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当然也体现在他的《闲来笔潭》整部书里。

这部书中收录了张锦裳同志的回忆《相伴五十年》。文章中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吴官正同志已经担任了武汉市长,但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交不起市里给的大房子的水电费,一家老少三代七口人长期挤在一套小房子里。楼上一拖地,下面就漏水。一遇到这种情况,吴官正就对家人说:“莫做声,上面拖完了不就过去了吗?”

文章说到,他到山东后一边工作一边调研,吃饭还是老习惯,坐下来就吃,有时还没等热菜端上桌,吃点凉菜就走人。这一点我做记者时有体会。吴官正同志来滨州的县区调研,省里、市里包括县里的工作人员,大家吃饭都是紧赶慢赶,从不拖延时间,才能跟上吴书记的节奏。2000年,胶东干旱缺水,他到烟台、威海调研,连续几天舍不得洗澡、洗衣服。

张锦裳同志在这篇文章中说,回忆这些东西不是要留下什么,而是希望后人了解我们过去曾经有过的那段艰难经历,从而能够关心和理解群众的疾苦,更加珍惜现在,更好地向前看。希望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忠于党、忠于人民,绝不忘本,多做一些有益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事。

作者:钱杰

赏析《闲来笔潭》

前中纪委书记吴官正的大作《闲来笔潭》本人差不多10年前就拜读了。前2日在今日头条有网友发了其中的几篇,我又仔细阅读了一遍,再次触发了我的敏感神经,我想将我的赏析逐步发出,了却我多年的夙愿。

闲来笔潭全文 搜书志:再读吴官正同志的《闲来笔潭》

相关问答

吴官正《闲来笔潭》一书的目录是怎样的?-红网问答

《闲来笔潭》全书收录了回忆、随笔、散文、小说、对话等多样体裁文章,是作者童年记忆、求学经历、以及部分工作回忆的记录。《闲来笔潭》共分5部分...

串串花穗还有什么这样的词语?

串串花穗还有这样的词语:皑皑白雪。释义:皑皑:洁白的样子。洁白的积雪银光闪耀。例句:冬日的早晨,公园里的树木和草地都被皑皑白雪覆盖,非常美丽。引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