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无
【引觞漫谈】
步入中年的人们,胸中应该装了很多现在年轻人不知道的时代记忆吧。
我小时候看电视剧,经常听到一个对白,“哈哈哈哈,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啊”,这句话又常常和“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自来投”混在一起,组合成我脑海中深深的一幅画面。
“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句话好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因为人生,多的就是奇奇怪怪的机遇巧合,许多事情你努力的追求,往往结果不如人意;而有些时候你不再追求了,它们却自己屁颠屁颠的来了。
比如升职加薪,比如找遥控器,比如我们做自媒体的写爆款。
你苦苦追寻的那个过程,就叫做“踏破铁鞋无觅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达的也是相似的意境。
铁做的鞋底都能“踏破”,这当然是夸张,可也足以描述我们为一件事情所付出的努力艰辛,最终却还是“无觅处”,像极了大多数人求而不得的一生。
这句话的出处,其实是宋代诗人的一首短诗,这现如今家喻户晓的“金句”,也是诗人总结自身经历后的长叹,因为有着切实的人生经验,所以读来才这么的打动人吧。
【临其诗境】
诗人的名字叫做夏元鼎,在宋代大家辈出的时代里,并不是一个知名的人物,其诗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道的地方,大多数人知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句话,却根本不知道它的出处在哪里,只是当成俗语来用。
夏元鼎的一生,早年曾经入仕途,奔走了几十年,到50岁之后却幡然悔悟,精研道教。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不多,甚至连最基础的生卒年都不知道,只是约略的估计出他大概的活动时间在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
他年轻的时候,跟随着永嘉诸老游历山水,对于道教的阴符兴趣浓厚。有一次游历到了祝融峰,下山之后,就对外宣传自己受到了仙人的指点和传授,也因此开始对外传教,作讲义,自号云峰散人、西城真人。
所谓的仙人传授,自然是子虚乌有之事,至于后来作讲义有没有骗到人,我们也不知道,但是他能做诗词这一点,我们还是可以从他流传下来的作品看出来的,其作品中还有许多是表露自己对于道教的理解,说他倾心道教,应该是不假的。
【经典原文】
绝句
宋代:夏元鼎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条分缕析】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应该是作者去崆峒山拜访当地道教,学习他们文化时候的作品。关于这首诗的前两句,现在并没有权威的解释,只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
至于说最后两句的感悟,到底是因为在崆峒山、湘湖中悟到了什么,还是从当地的道教文化中学到了什么精髓,抑或是在万卷诗书中读出了什么真理,我们是不得而知的。总之这次崆峒之行,应该并不算白来。
其人既不以诗词闻名,对于这首诗要解释的地方也不多,更多的还是关于这句传颂千古金句的理解。
我发现,能够流传下来,并且到现代还能够一直被普遍使用着的金句,往往有几个显著且共同的特点,一个就是句中的对比色彩极为强烈,比如这一句中,踏破铁鞋与不费功夫的对比;另一个则是句子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正是这些修辞的运用,让句子中的冲突更明显,也更容易让人代入进去,理解其中的感情。
仅仅讲述个人的感受是不会打动人的,唯有用比喻等手法让人代入进去,让自己的情感变成普世的,作品才有流传后世的可能和价值。
说来惭愧,旅居宝鸡二十多年,拜谒金台观次数居然屈指可数。
第一次寻访金台观,约莫在四五年前,时值春节,我把父母接到宝鸡过年,哥嫂一家也来宝鸡团聚。春节放假,闲来无事,碰巧那年孩子高考,听说金台观香火很盛也很灵验,便想着去金台道观去拜拜神仙,祈求神仙保佑,以期得偿所愿。
坦率地说,我与普天下的芸芸众生一样,没有特别笃定的信仰,都是临时抱佛脚,遇到家中有事,才想起神仙的好来。于是,一大家子人便来到金台观。那日寒风凛冽,冬阳惨淡,但见道观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在山下买炷香,沿着台阶步行上山,但见亭台楼阁,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香烟缭绕。在玉皇阁的大殿前,母亲虔诚的下拜,口中念念有词,施了布施----不用问,母亲的祈愿肯定和孩子的学业有关,尽管我没有跪拜祈愿,但也没有制止。这不是封建迷信,这是祖母对孙儿最美好的祈愿,愿神仙护佑,愿心想事成。
那是我第一次拜谒金台古观,尽管走马观花,但也惊诧不已,一个处于闹市边缘的香火之地,竟如此的景色秀丽,如此的气象万千,真令人着谜。
结果自不必多说,孩子也算争气吧,考到了理想的学校。偶尔,我暗自沉吟:这或许还有神仙的功劳吧。
第二次寻访金台观,是在三年前。那年暑期,客居京师的大学童鞋来电:孩子中考结束,久仰宝鸡为周秦文化发源地,青铜器之乡,碰巧回西安省亲,想来宝鸡参观,与老同学一叙。我自不敢怠慢,那童鞋旅居京城二十余年,又是大学教授,寒暑假常带着孩子周游列国,见多识广。宝鸡尽管历史文化厚重,但与历史遗迹众多的京师相较,还是有些自惭形秽。然而,虽然柴门寂寂,却也满涵天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宝鸡自有独特之处,作为东道主,我肯定要把最有特点最为风光,也最能体现宝鸡特色的地方介绍给老同学和孩子,给她们留个好印象。
宝鸡的特色旅游景点太多了,可只有一天的时间,连走马观花也不可能,思来想去,最后,我聚焦到两个地方:一是青铜器博物馆,二是金台观。
青铜器博物馆自不必说,全国独一份,就连故宫博物院里也有很多宝鸡出土的文物,那里面浓缩了中国最古老,也最灿烂的历史文化,非去不可。金台观作为真人张三丰当年修炼之地,距市区不远,加之这位同学当年可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金庸迷,“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中的道教历史掌故很多,来宝鸡,到祖师爷这儿拜谒下,是必须的。
时值仲夏,溽热难耐,蝉鸣聒噪。我陪着老童鞋和孩子边走边逛,孩子果然很厉害,来之前功课做得很足,对青铜器博物馆和金台观的历史沿革、文化遗迹侃侃而谈,让我这位自诩还知道点周秦文化的“老宝鸡”也有些汗颜。我记得在金台观里,孩子给我讲述了三丰真人当年如何从辽东起家,周游崂山武当,又如何在金台观修炼,终成一代宗师的故事,听得我目瞪口呆。帝都的孩子,果然厉害,佩服佩服。
两次走马观花,但我对金台古观还是有了初步印象,这个“不为依陈宝,浮云自往来”的道家修炼之地,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引来四方信众、八方来客拜谒,肯定有独到之处。
于是,趁着这个无法回老家的春节,我第三次来到古观,准备好好参观一下。
宝鸡市区东西走向,南依秦岭,北靠黄土台塬,渭河穿城而过,金台观就在台塬之上。相传当年张三丰真人在故乡辽东接触到道教后,便迷恋上了,自十八岁起便游历四方,传道解惑,期间曾短暂地做过两年的中山博陵(今河北定县)县令,然而,他平日里闲云野鹤惯了,难以忍受官场约束,于是便挂印辞官,带着两名家童飘然远游,嵩山、武当、崂山、福建邵武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踪迹。元末时期,张真人路过宝鸡,但见这里山清水秀,苍松翠柏遍布山间,黄土台塬间小径蜿蜒,深邃清幽,心中十分惬意,便决定在山中的金台观居住下来。一日,张真人站在金台观上南眺,之间对面的鸡峰山巍峻挺拔,三座高峰挺立苍润,直插云霄,恰巧这时,旁边有人请问他尊姓大名,他就随手指着渭河对岸鸡峰山的三座高峰,说自己号“三峰”,于是,人们便称他为“三峰居士”。后来他更名为“全一”,字“三丰”。这就是“张三丰”名号的由来,金台观因此而名扬天下。
张三丰定居金台观后,结庐构殿,吟诗作赋,挥毫写书,练功种地,修行传道,行医救生,广布善事,深得当地居民的喜爱和拥戴,自此,金台观的香火日盛,每日进香许愿的信众络绎不绝。如今的金台观依山就势,玉皇阁、三清殿、八角亭、三丰洞等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样式。有人说,这种建筑样式和流传至今的道规教义就是年张真人定下的。
依我看,金台观有三绝:一曰福天洞地,二曰历史遗迹,三曰先贤箴言。
金台观的建筑大多依山修建,就地取材,在黄土台塬间挖掘窑洞,形成道观,是关中平原为数不多的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窑洞式道观古建筑群。黄土台塬巍巍如已到屏障,长长的又如伸长的双臂,将这处秀丽的古迹拥在怀中。春日站在道观南眺,黄花漫山遍野,小径通幽香远;秋来草木葱茏,天高云淡气爽。道观内地势高旷,视野开阔,沿山而上,曲径通幽,古柏参天,更显得道气森然。道观设在这绵绵黄土台塬之间,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娇羞迷人,真是一处福天洞地。
金台观历史遗迹众多,有据说是张真人的手植柏,有真人遗物“翻瓦罐”“神锄定柱”,还有很有名的“瓜皮书”诗碑。据说此碑原在池州(安徽青阳)青牛宫内,宝鸡商贾士子至安徽经商游学,到青牛宫拜谒老子,访真人遗迹,得睹刻石,爱不忍去。后因重金布施,方求准允拓捶四帧真迹携回,裱褙后悬于洞内。后烟熏火燎,破损逐增,恐其湮灭,遂请巧匠镌石二方矗之观内,方使真迹留传至今。然而,我以为,金台观最令人着谜之处,不在于建筑雄伟,不在于香火鼎盛,也不在于灵验如斯。而在于刻在墙上的《道情四首》,抄录如下:
其一:觅古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空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採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合光过几年,访道需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
其二:炼秫米须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提清静无为空坐闲。访道需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
其三: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佛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补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之间当玄关。这也是千门万户也,百尺高杆,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需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
其四: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瞎修盲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提清静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需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
这四首分别讲了如何悟道、访道、授道、修道。每篇的一句相同,皆是“访道需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既说修道要有悟性,通晓天理,又说修道不仅仅看书本,还要听真人神仙口耳相传。
“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人生在世,草木一秋。我们都是岁月的匆匆过客。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谁都逃不出岁月的流逝。不管是快乐的时光,还是悲伤的瞬间,时间都在不急不慢地前进着,不会为谁的留恋而多做停留,也不会因谁的厌倦而加快脚步。成也好败也好,爱也好恨也好,富也好贫也好,始终是过眼烟云,平常人,平常事,平常心,平平淡淡才是真。
相关问答
绝句夏元鼎〔宋代〕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译文:到崆峒山访问道士来到了湖湘边,我读了万卷诗书越读...绝句...
王铎赠汤若望的《诗册》,它的全文如下:过访道未汤先生,亭上登览,闻海外诸奇地尽夷夏相,天连江海容。丹梯倚霄汉,金阁凌虚空。八荒凑六合,万国共朝宗。...
法律法规咱不讲,单讲道德与良心。父母养你不容易,为儿成长操碎心。十月怀胎娘辛苦,盼你快快长成人。一丝不挂到人间,父母从此忙不停。挖屎喂奶洗尿布,...
[最佳回答]悲叹人生的短暂,曹操的梦想是成就功业,因此他渴盼广纳贤才;痛感官场的污浊,陶潜的梦想是归隐田园,因此他决定义辞官职。悲叹人生的短暂,曹操的梦想...
1.《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2《九华山白衣》涧水潺潺声...
[回答]宋·夏元鼎《绝句》:“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何仙姑访道”意为“何仙姑去寻求道”的意思。据传说,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为何仙姑的女子,她十分聪慧,但又对人间的繁琐事务感到不满,于是决定去寻求道的真...
"慨然访道入南山"是一个比喻性的表达,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心境平和、豁达开朗,心生向往自然、追求精神寄托的状态。其中,“慨然访道”指的是充满慷慨激昂之情、心...
适归故乡,迂道往访。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工作或其他客观原因,久离自己的故乡,这次正好要回到故乡,顺便绕道拜访多年不见的故友。这是一种思念故友的常情,...
51级以下等级落后的道友可以通过完成战斗获得大量经验,同时可解锁物资供奉,供奉指定物资也可获得大量角色经验哟!加速追赶再也不是梦,后进道友们快奋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