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人的经商必备;《计然七策》原文及译文解析

计然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计然并不是真实姓名,而是取善于计算运筹的意思。据说他是老子的弟子,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尤长计算。《史记·货殖列传》说范蠡曾拜计然为师。他教给范蠡“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范蠡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计然七策全文 古代商人的经商必备;《计然七策》原文及译文解析

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

《史记·货殖列传》有载——

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

“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计然七策全文 古代商人的经商必备;《计然七策》原文及译文解析

《计然之策》讲的全部是发家致富的商业之道。它有三方面商业原则:第一个原则,叫做“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这个原则,在商业经营中被称为“待乏”,第二个原则,叫做“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就是价格涨到一定程度时,要把货物像粪土一样抛售出去,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时,要把货物像珍宝一样买进来;第三个原则,叫做“务完物,无息币,无敢居贵”,就是不能太贪心,不能囤积居奇,要在理想价位果断脱手。

1、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这些话极为精辟地揭示了商品价格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他指出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们就会将资源集中到这里,供给自然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供大于求,价格则会狂跌,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经营活动不能从众,要从供求关系的角度,确定自己的经营品种。 “一贵一贱,极而复反”。在进行经营活动时,不能苛求过高的利润,在价格高到适当程度时应果断抛售,这就是“贵出如贱土”;在价格低谷时,应大胆地买进,这就叫“贱取如珠玉”。事物的量变在积累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对于商家来说,对事物“度”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2、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物之情可得而观已。”意思是说要有目的地进行自己的经营活动,认识市场规律,有遇见地储备物资。根据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前做好货物的购销工作。他认为天时变化的规律是可知的,“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就是说影响市场变化的无非是这样一些基本因素,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做出判断是经营成功的关键。 范蠡还曾提出农业经济循环学说,他认为“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即天下六年一次大丰收,六年一次小丰收,十二年一次大的饥荒,这些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例如大旱之年应收购舟船,因为其价贱,而旱后船只必会成为紧俏商品。“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夏则资裘,冬则资xi”,即夏季贩运皮裘,冬季早售葛麻。只有将经营的眼光放到未来需求最迫切的市场上,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3、 财币欲行如流水

“财币欲行如流水”,“无息币”。这就是说,在营销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资金流转的通畅,不能把过多的资金积聚在自己的手中,这就叫做“无息币”。不要看轻薄利,在资金加速运转的情况下,实际上就已经达到了增加利润的效果。而一味地囤积居奇,抬高物价,则有可能血本无归。这就是“无敢居贵”。毕竟高额利润不可能时时存在,薄利多销实际上就是将风险转化为利润的最佳方法。范蠡认为谷贱伤农,太贵又伤害商贾的积极性,因此缩小价格波动的幅度,无论对商家和买家来说,都是最受欢迎的。

4、 务完物

“务完物”意即一定要保证所经营的货物质量。在采购货物时,对易腐烂的东西,切勿长期存储,贪图价高;还要防止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务指一定,是强调的意思,说明对产品质量的看重。

5、 择人任时

“择人任时”是指经营策略。商业经营需要认真选择贸易伙伴和良好的贸易时机。“择人”强调的是职业道德,在这一点上,他的观点是“与时逐而不在责于人”。“任时”强调的是贸易时机的预测。“择人”与“任时”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有机联系,既不可只顾贸易伙伴的和谐而放弃适宜的贸易时机,更不可看准了贸易时机而认钱不认人。

计然七策全文 古代商人的经商必备;《计然七策》原文及译文解析

所谓计然之七策,主要指“农业丰歉循环论”、“平籴论”和“积著之理”。

关于“农业丰歉循环论”,《越绝书·计倪内经》说:“太阳三岁处金则穰(意为庄稼丰熟),三岁处水则毁,三岁处木则康,三岁处火则旱”。这就形成了六年一穰、六年一旱或者十二年一大饥的循环。计然认为只要掌握这种年岁丰歉的循环知识,就可以预测粮食及其他商品的价格变动趋势,以便利用它促成国家财政丰实和使个人致富。

所谓“平籴论”(也可称做平粜),是主长由国家在丰年收购粮食储存,备荒年发售,以稳定粮价。计然指出,“夫粜二十钱病农(谷贱伤农),九十钱病末(粮贵伤商人),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辟矣!”他主张使粮价维持在三十至八十钱之间,做到“农末俱利”。

计然七策全文 古代商人的经商必备;《计然七策》原文及译文解析

至于“积著之理”,指的是经商致富的一些原则。这些原则是:

(一)“务完物,无息币”

意思是说要使货物及时周转,且周转得净尽无余。如果使货物长久停息则无利可图。

(二)“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此称之为“待乏原则”,即利用旱涝寒暑之机,低价购进,待贵而售,随时逐利。

(三)“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即是要掌握商品供求关系变化趋势和规律,乘机购进与销售。

(四)“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宝”

此指商品价格的变化规律是“贵极必贱,贱极必贵”。经营者要时刻观察和掌握贵极贱极的规律和商品价格信息。抓住购进和出售的关键时机。

(五)“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对易腐的食品不要久留,更不要等待高价出售。否则,将因小利而招来亏损。

(六)“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经营之道似细水长流。流则活,滞则死。搞活是经营的原则。

计然就提出了如此精辟和周密的经济原理,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实在不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商学大师。

经商古籍《计然七策》,鬼谷子亲传-范蠡活用,值得收藏-细细品读

据说这本《计然七策》是鬼谷子的老师传给他,之后他又传给计然,计然再传给范蠡,如此流传下来。这本《计然七策》,是范蠡在隐退后整理批注的,人们都说里面讲的是一个致富术,可以熟练运用书中之策的人,便可财满天下。

计然七策全文 古代商人的经商必备;《计然七策》原文及译文解析

那么,所谓“七策”指的是哪七策呢?

1.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物之情可得而观已。”意思是说要有目的地进行自己的经营活动,认识市场规律,有遇见地储备物资。根据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前做好货物的购销工作。他认为天时变化的规律是可知的,“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就是说影响市场变化的无非是这样一些基本因素,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做出判断是经营成功的关键。 范蠡还曾提出农业经济循环学说,他认为“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即天下六年一次大丰收,六年一次小丰收,十二年一次大的饥荒,这些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此称之为“待乏原则”,即利用旱涝寒暑之机,低价购进,待贵而售,随时逐利。这里的“资”,是需要和购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气干旱,出现旱灾时要购买船只,当出现洪涝灾害时要购买车辆。从表面上看,好像与现实需要是相反的,是不切实际的经营思想,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天旱之后,可能会出现洪涝,洪涝之后也可能出现旱灾,都需要早做准备,以防不测,不要只看到眼前的旱灾和水灾,而要做好旱灾之后有水灾和水灾之后有旱灾的准备工作。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也必须充分兼顾到利和害的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方面,这样才能解除可能发生的祸患;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方面,这样才能把握即将到来的机会。

2.价格调控论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谷物粜的价格太贱则损害农民利益,农民受损害不努力生产,农田就会荒废。谷物的价格太高则会损害工商业者的利益,工商业受损害无人从事工商业,就会使经济发生困难。谷价如果低至就会损害农民,谷价如高至就会损害工商业。如果把谷价限制在不低于、不高于的幅度内,就会对农业和工商业都有利。如能这样'平粜齐物',关卡、市场都不匮乏,不就是治理国家的办法吗?

范蠡“农末俱利”的思想有重要意义。这表现在:首先,他提出了谷贱伤民、谷贵伤末的问题,通过把价格调整到一定范围内而作到“农末俱利”。这样既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又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协调发展。其次,他明确提出了商品价格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当地处理好谷价与其他商品价格的关系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范蠡试图通过调整价格促进生产和流通,这都是通过经济手段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这也是值得注意的。再次,怎样把物价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呢?范蠡主张用“平粜”的办法,这就需要丰收年国家把粮收购储藏起来,在歉收年缺粮时国家再把粮食平价粜出,这样才能起到平定粮食和其他物价的作用,这就叫做“平粜齐物”。

3.实物价值论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要使货物及时周转,且周转得净尽无余,如果使货物长久停息则无利可图。“务完物”意即一定要保证所经营的货物质量。在采购货物时,对易腐烂的东西,切勿长期存储,贪图价高;还要防止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务指一定,是强调的意思,说明对产品质量的看重。在营销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资金流转的通畅,不能把过多的资金积聚在自己的手中,这就叫做“无息币”。

计然七策全文 古代商人的经商必备;《计然七策》原文及译文解析

4.贸易时机论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对易腐的食品不要久留,更不要等待高价出售。否则,将因小利而招来亏损。不要看轻薄利,在资金加速运转的情况下,实际上就已经达到了增加利润的效果。而一味地囤积居奇,抬高物价,则有可能血本无归。这就是“无敢居贵”。毕竟高额利润不可能时时存在,薄利多销实际上就是将风险转化为利润的最佳方法。范蠡认为谷贱伤农,太贵又伤害商贾的积极性,因此缩小价格波动的幅度,无论对商家和买家来说,都是最受欢迎的。

5.价值判断论

“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怎样才能知道哪些货物会涨价和哪些会跌价呢?只要看这些货物的数量多少,或者说要看哪些过剩和哪些不足就可以知道其价格涨跌的情况。这里的“有余”就是“供过于求”,“不足”就是“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则价格必落;反之,则价格必涨,这正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物价规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杰出经济学家计然,就已充分认识到这一规律的存在。在两千年后的证券市场,这一规律仍在延续。 一方面,当市场容量较小,外围资金充足时,由于股票“供不应求”,因此,股价就会上涨;另一方面,当市场不断扩容,而外围资金不能保持同步放大时,股票相对于资金就“供过于求”,股价就会回落。

6.物极必反论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涨价的货物,涨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这种关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度”或“极限”的思想以及物极必反的观点,是典型的辩证思维。在股市中,即使是业绩极为优良,最具有投资价值的个股,当它涨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滑落下来,这充分体现出物极必反的市场规律。

7.资金周转论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计然告诉治国者或商人,既要明白物以稀为贵和物极必反等规律,更要善于运用这些规律,大胆地作出决断。即当货物极贵之时,要能当机立断,把货物看成粪土一样尽可能地抛出;反之,当货物极贱的时候,要把货物看成珠玉一样尽可能地购进。做到这点需要投资者有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但是,相当多的投资者却喜欢涨时看涨、跌时看跌。这种情况造成股市上涨到高位时,投资者总是盲目追涨,而股市跌到低位时,投资者却恐慌性地割肉斩仓。投资者必须克服这种思维惯性,切实做到:在股价上涨到一定高度,获利丰厚时,坚决将其卖出;当股价跌到一定深度时,要抵御各种利空消息的干扰,坚决地逢低买入,并且要像对待珍宝一样地爱惜手中的廉价筹码。经营之道似细水长流。流则活,滞则死。搞活是经营的原则。

计然七策全文 古代商人的经商必备;《计然七策》原文及译文解析

图文均来自网络 涉及版权 联系删除

相关问答

计然七策全文?

计然七策:1、捐货币以悦其君臣;2、籴粟囊,以虚其积聚;3、遗美女,以惑其心志;4、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5、遗之谀臣以乱其谋;6、疆其谏臣...计...

财神的原型是哪些历史人物?

多图多字预警。“财神到底是谁?”这问题一共6个字,要讲清楚可费劲了。因为中国民俗文化中财神爷有好几十个,各种传说不计其数,很多资料记载也不详细,各种...

吴王中越王的美人计而不自知,难道西施真的是“祸水”吗?

我是资深人士说文史,这个问题我来答!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西施如何是从洗衣女,变成所谓的红颜祸水的!在中国历史上,要论对于女性最美丽的赞美,莫过于沉鱼落雁...灭...

心理学杂志有哪些,哪些比较实用,比较好

[回答]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消费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