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著名两大梵文史诗之一,精校本约两万颂,包括《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和《后篇》,以罗摩与悉多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故事曲折动人,语言艺术精湛,被印度人称为“最初的诗”。整部史诗蕴含着深厚的印度民族文化传统,对铸造印度民族精神起了重大作用,并对后世印度文学和东南亚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蚁蛭,生平不详,尊为仙人。《罗摩衍那》的故事长期在民间口头传承,其成书时间漫长,约从公元前4世纪起就不断有民间艺人对之进行增删修改,约在2世纪才基本定型。蚁蛭仙人并非史诗的创作者,而是加工整理者。
《罗摩衍那》以罗摩与悉多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中间穿插大量枝蔓故事,篇幅浩大,内容繁杂,又因其成书时间漫长,具有不同时代的社会思想烙印,因而从不同的侧面可以解读出不同的思想内容。然而,作为印度民族“最初的诗”,《罗摩衍那》的核心思想价值在于以文学的方式确立了印度社会秩序的规范。
“罗摩衍那”的意思即“罗摩传”,全书主旨即是为印度帝王罗摩树碑立传。罗摩是印度阿逾陀国十车王经过祭祀天神后所生的长子,被视为大神毗湿奴的化身。因此,史诗一开始就确立了印度古代帝王的神性,是神在人间的代理人,从而树立帝王在百姓心中不可动摇的权威性。罗摩身具神性,智慧超群,勇猛无敌,爱戴百姓,“具备了一切德行”,在他统治下,国泰民安,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史诗以大量篇幅把罗摩塑造为一个完美的明君,确立了帝王品行的标准,为后代帝王树立了仿效的榜样。罗摩作为长子,本该顺理成章继承王位,却因其父王后妃之间的矛盾斗争而被流放森林长达14年。其异母弟婆罗多登基为王。婆罗多在执政期间,始终供奉着罗摩交给他的一双鞋子,意为代长兄暂时监国。罗摩明知父王流放他的决定不公,但无条件服从,这是子从父、臣忠君;罗摩主动接受流放的命运,并信守诺言,以让其异母弟弟登基,这是兄爱弟;婆罗多同样信守诺言,始终不自视为国君,供奉罗摩鞋子为君,在罗摩结束流放回国后,他便让位其兄,这是弟尊兄,更是不逾矩。
因此,史诗以封建社会常见的宫闱斗争确立了王室家庭内部的忠信孝悌规范。在流放森林期间,罗摩的妻子悉多被十首罗刹王抢去,罗摩遍寻悉多不得。其间,罗摩帮助猴王哈努曼夺回王位,哈努曼则侦探到悉多的下落。在神猴哈努曼的帮助下,罗摩大败罗刹王,并将悉多解救出罗刹王的魔宫。
因此,史诗以罗摩与神猴哈努曼之间的相互帮助确立了朋友之间的信义规范。罗摩的妻子悉多执意跟随罗摩流放,颠沛流离,相濡以沫;当悉多被罗刹王掳去,她力拒各种威逼利诱,守身如玉,忠贞不渝;当她获救,罗摩怀疑她的贞洁时,她奋勇投身火中,接受火的考验,证明清白;当罗摩无法平息民众对悉多贞洁的质疑,便顺从民意,忍痛将已怀孕的妻子抛弃在恒河岸边。悉多被蚁蛭仙人收留,并生下双生子。蚁蛭仙人创作《罗摩衍那》,并教授双生子唱诵,罗摩由此获知他们是自己的亲骨肉。面对无法消除的民众质疑,悉多投进地母怀抱,罗摩铸悉多金像,与爱妻朝夕相对。最后,全家团聚在天国。
因此,史诗以悉多的忠贞不渝、坚贞不屈、忍辱负重确立了女性的品行规范。我们不能以现代道德意识去批判罗摩抛弃悉多之冷酷无情,而是应当理解女性的贞洁是封建社会的廉耻规范。罗摩不违逆民意对悉多贞洁的质疑,忍痛割爱,树立了古代帝王应以社稷为重的行为准则。
《罗摩衍那》篇幅浩大,一般读者可选择季羡林译《〈罗摩衍那〉选》(人民文学出版社),该节译本选取了史诗主线故事,省去了枝蔓插话,情节集中,方便读者了解全书精华部分。若想全面深入了解整部史诗,可选择季羡林译《罗摩衍那》(全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可参阅另一部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
文 | 厕所所长
早就听说《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两大史诗,对于我这种从小看《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长大的史诗迷来说,当然不想错过,上学的时候就想找来一读。但当时没有全译本,只有译林出版社出的一个节选本,虽然买了,也没细看。
译林版《罗摩衍那》
后来到了2010年,季羡林先生去世,外研社出了《季羡林全集》,里面包括他全部的著作和译著。彼时我在香港,想买一套而不得其便,终于在五年之中寻寻觅觅,零零散散地买齐了整套(外研社的《季羡林全集》中,《罗摩衍那》为第22-29册),然后就一直放在书柜里吃灰,直到最近,才有时间把它“请”出书柜。
外研社的《季羡林全集》
整套书的装帧不可谓不精美,书壳上题写“季羡林全集”的题字,在下方做了一个假的腰封,上面是本书简介和季羡林先生做过淡出处理的头像。简介后方还印了季羡林本人的小印。
封面
剥去书壳,是硬精装蓝色绒布面的内里,银字题写“季羡林全集”和书名,封面设计大体上中规中矩。
翻开书,灰色的扉页后是铜版纸印刷的季先生的一些手迹和照片,每册收录各不相同的数张,如果买齐全套,也可合为一部图册。
《罗摩衍那》全书是诗体,用梵文写成,诗律几乎都是“输洛迦”,即每节2行,每行16个音节。全文共分为7章,24000对对句。季羡林的译本与原书一样,分为七卷,每卷前面都有译者撰写的剧情概要。除第六卷篇幅较长分为上、下两本外,其余各卷均单独成本,所以全套季译罗摩放在一起就是前面看到的八本。
前后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读完了全书,总体感觉还是有点失望的。用季羡林自己的话来说:
这一部大史诗,虽然如汪洋大海,但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只需要比较短的篇幅,就可以叙述清楚,胜任愉快,而且还会紧凑生动,更具有感人的力量。可是蚁垤或者印度古代民间艺人,竟用了这样唱的篇幅,费了这样大的词藻,结果当然就是拖沓、重复、平板、单调;真正动人的章节是并不多的。
全书大抵是印度英雄罗摩的故事,所谓“衍那”(yaṇa),大概是我们常说的“历险”。故事平平无奇,大概就是罗摩天生神力,骨骼清奇,出生开挂,长大无敌。他娶到自己的妻子悉多,随后悉多被魔王掳走,罗摩又与神猴联合,救回悉多的故事。故事情节比较枝蔓,在上述主线故事中,又加入了许多支线故事,还有一些似乎是后世窜入的内容,于是洋洋洒洒就有七大卷。
梵文原文如何不得而知,但就中译本来看,整部史诗似乎略显轻浮,不够凝重。季羡林在后记中说道
随着翻译工作的进展,我越来越觉得别扭。我觉得,我使用的那种每行字数大体上差不多的诗体,还不够理想;还不如干脆译成七言绝句、少数五言绝句式的顺口溜,这样也许更接近中国民歌。
这一段话里,应该包含了两种译法,一种是在前几卷使用的“那种每行字数大体上差不多的诗体”,另一种是在后几卷使用的“干脆译成七言绝句、少数五言绝句式的顺口溜”,那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各举一例。
例一
在任何地方,没有任何人,
会看到自己儿子的死亡,
女子们永远不会守寡,
她们永远对丈夫忠诚温良。(1.1.72)
例二
这个大湖真神奇,
湖中清水甜如蜜;
没有灰尘不动荡,
成群水鸟在湖里(7.68.5)
不知道译者为什么摒弃了前一种译法而取法后者,但在我看来,似乎前面的译法更有史诗的味道,后面的译法,真的全成民歌或顺口溜,变得索然无味。因此,在这部书的阅读中,其实有一种高开低走的感觉,越读到后来,越希望全书早点结束了。
不过,尽管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季羡林先生毕竟是第一个把《罗摩衍那》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人,据他自己回忆,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十年中,他欲为无益之事,来遣有涯之生,译书好比在密不透风的墙上,凿壁取光:
当时,“四人帮”还在台上,耀武扬威,飞扬跋扈,“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我虽然不再被“打倒在地,身上踏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但处境也并不美妙。我处在被打倒与不被打倒之间,身上还背着不知多少黑锅。国家的前途,不甚了了;个人的未来,渺茫得很。只有在遥远的未来,在我所看不到的未来,也可以说是在我的心灵深处,还有那么一点微弱但极有人的光芒,熠熠地照亮了我眼前的黑暗,支撑着我,使我不至完全丧失信心,走上绝路。其间差距,也不过一头发丝宽。现在回想起来,还不寒而栗。我曾相信,自己的一生恐怕很难看到这光芒来到我面前了。我的归宿大概是到一个什么边疆地区或者农村,去接受一辈子“再教育”。
好在全本《罗摩衍那》终于译完,季羡林先生也没有去接受一辈子的“再教育”。他一生九十八载寒暑,想来曾有求全之毁,亦曾有不虞之誉。我虽极不推荐大家去看这个中译本,但合上书本,想前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毕竟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解析:1.A;2.金香木的树影,小孩的影子;3.略
古印度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史诗。在古印度,两部伟大史诗,不仅显示了古代印度人杰出的智慧,而且开启了艺术的先河,它们就是...
罗摩神是神之国国家的,也可以称神之国社区。罗魔神是神之国的创立者,也是最高级别的领袖,是以西杰国王的父亲。罗魔神精通各种武艺和法术,武艺超绝,领袖能力...
以下是猴王哈努曼与罗摩的故事:哈奴曼(Hanuman),别名哈鲁曼,印度教神话人物,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解救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之妻...以...
作者把这一人物置于内外矛盾交织的背景下,浓墨重彩,着力刻划,获得了深入人心、流传千古的艺术效果。当然,罗摩身上还有许多应当摈弃的糟粕,如宿命论、封建家...
泰戈尔的诗好不好呢,李敖是这么说的,好书,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藏书十万册,有些书不值得看:有些书已经过时,有些书写得还没我好。泰戈尔这本《飞鸟集》...
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1、文...
突然消失古代超文明---死丘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太多的古代超文明,然而往往都突然消失,仿佛就从来不曾存在过,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比较幸运的被掩埋在历史...
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品之一。季羡林是文学大家,出过散文集《赋得永久的悔》,曾主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他的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代表作《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