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二章 纵欲遗祸 无为归真

五色使人目盲①。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②。

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③。

五味使人之口爽④。五音使人之耳聋⑤。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⑥,故去彼取此⑦。

词句注释:

①五色使人目盲:五色,指颜色众多之意,形容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目盲,指眼睛看不见,形容眼花缭乱,让人迷失。

②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驰骋,追逐纵情;田猎,打猎。驰骋田猎,意指纵情于名利、钱财、酒色等;心发狂,指心浮气躁狂乱妄为。

③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难得之货,同《道德经》第三章之“难得之货”,指稀奇之财物;行妨:行走受到妨碍,指看见好东西迈不开腿、走不动路,迷恋于物,为不得之苦。

④五味使人之口爽:五味,指酸、甜、苦、辣、咸,指美味佳肴;爽,差错之意,口爽即味觉失灵、无法辨别味道。

⑤五音使人之耳聋:五音,指宫、商、角、徵、羽,指歌舞乐曲;耳聋,指听不进别的声音。

⑥为腹不为目:腹为内,目为外。腹,同《道德经》第三章“实其腹”之腹,是指内心修养。目,在此代指包括口、耳、舌、身等在内的外部物欲生活。

⑦去彼取此:彼指“为目”,此指“为腹”。

纵欲返古全文 道德经第十二章 纵欲遗祸 无为归真

经文今译:

沉迷于花花世界容易让人迷失自我,纵情追逐名利钱财物质会让人心浮气躁狂乱妄为,贪恋于稀奇财物会让人行为不正,醉心于美味佳肴会让人舌不知味,迷恋于歌舞乐曲会让人听不进其他声音。

所以有道之人治理天下,是让民众会支配衣食住行等物质为民所用,而不是让民众被外部物质所奴役。因此不要追逐外部物欲横流的生活,而要守持内心清静恬淡的生活。

纵欲返古全文 道德经第十二章 纵欲遗祸 无为归真

本章解读:

在本章中,老子对物欲生活的过度追求提出批判。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但过分地追求物质,会导致无穷弊端,因此老子希望人们无为归真,自然生活。

大千世界精彩纷呈:有五色、五味、五音、可田猎、还有难得之货,它们满足了人们的生存生活,但人们对这些有形或无形物质的过度迷恋追逐,给人类自己的目、口、耳、心、身带来极大的冲击,以致盲、爽、聋、狂、行妨,弊端丛生,积重难返,小到个人身心有疾,大到自然灾害频发,莫不由人过度追求物欲所致。

这些五色、五味、五音等物质(即“有”),人们应该凭借自身的心智(即“无”)合理运用,以求得人与物和谐共存。但人的心智被自己的欲望所蒙蔽,心智玄鉴蒙尘无光,欲望杠杆打破“无”和“有”的平衡关系。

人本应作物的主人、以心役物、以物养己(即“为腹”),现却偏要做物的奴隶、以物役心、以物役己(即“为目”),这是人类故意自作聪明吗?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纵欲返古全文 道德经第十二章 纵欲遗祸 无为归真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核心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只是形式有所改变容颜,就让人类难以认识自己。

看看现在的情况吧:

见到“难得之货”,会“行妨”,会负债累累超前消费,会“为盗”而锒铛入狱;

一日三餐俱是“五味”,肥胖、三高等富贵病随身而行;对着手机屏幕的各色视频又是一夜无眠,第二天昏昏沉沉地去工作,能出绩效吗?

每天工作压力很大,心浮气躁,有时家庭也会鸡犬不宁,一天又一天,浑浑噩噩,自己却从未停下来清静一下,还说自己太忙了。

为追求财富排行而造假、为追求权力显贵而钻营,最后潮水退却,发现自己才是那个光脚的,“有”没了,“无”也早没了,一切归零,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就算想出家,最后发现家也没有,从哪里出去呢?

……

还是回归到我们自己的“无”吧,修复我们自己无形的心智,回归到恬淡生活、认真做事的初心,找回我们自己,“无”中会生出真正的“有”来。看看老子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吧:

第二章: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第三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第八章:上善似水,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第十章:营魄抱一、抟气致柔、涤除玄鉴、爱民治国、天门启阖、明白四达;

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利;

本章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

纵欲返古全文 道德经第十二章 纵欲遗祸 无为归真

老子老了吗?不,我依然要说:“老子很年轻,老子之道在人心中点亮人性之光辉”。

听了老子话的人们道随其身,日子正常,生活幸福;不听老子话的人,也应了老百姓的俗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有人说孔子之学是入世的学问,老子之学是出世的学问,而我则说老子之学是“无”的学问,孔子之学是“有”的学问。“无”是“有”的基础,不识“无”怎会知“有”呢?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也。

望着大道上来往的行人和如梭的车流,我忽然有所感想:遵守规则的人,规则也会保护他。

道德经50章:与虎谋皮,置身危险境地,纵欲享乐,生之厚福之薄

大家好,我是雅风,感谢关注雅风国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道德经第50章,这一章主要是讲养生之道,老子用一组数据以及形象的比喻阐述了清心寡欲在养生中的作用。我们来看第50章的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样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珍藏版 道德经 正版 ¥32.8 购买

这一章的核心内容是讲“摄生”,也就是养护生命,延年益寿的道理。生和死是很沉重的话题,很多人不敢直面这一话题,而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生给我们带来欢喜,而死亡给我们带来恐惧。很多人谈“死”色变,但是不管我们如何惧怕死亡,死亡都不会对我们心生怜悯之心,它总有一天会降临到我们头上,这是谁也无法避开的。所以,有出生就会有死亡。既然如此,我们如何才能使生命尽可能长久呢?在老子看来,一个人的嗜欲太重,就会快速地走向灭亡。一个人敛欲守静以心合道,他就能够长寿。

纵欲返古全文 道德经第十二章 纵欲遗祸 无为归真

“出生入死。”“出”即出现于世上,也就是出生的意思,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入”即入于地下,也就是死亡的意思,是从有归无的过程。世间万物皆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如此循环往复,才能生生不息;人自然也不能例外,生与死是人生中最大的事。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生之徒”即天生长寿,并且寿终正寝的人,“死之徒”即天生短命,夭折而亡的人。这句话用一个大约的统计数据揭示了人类生死的规律,在所有人中,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所谓的天生,用现在的话说其实就是先天因素,也可以说是遗传原因。这是人类个体的差异化表现,也是自然的常规。

老子接着说道:“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他认为,在所有人之中,原本可以长寿,但是由于自己妄动妄为的缘故而早亡的占了十分之三。这里所说的“自己的缘故”,指的是自己对生命怀有贪婪和恐惧的心态。因怀有贪欲之心、恐惧之心和执着之心,而使自己陷入郁郁寡欢、忧心忡忡或者出离愤怒的状态。人之所以短命,正是因为贪生怕死,过于执着,违背了生命的自然性。

纵欲返古全文 道德经第十二章 纵欲遗祸 无为归真

这里我要重申一遍,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出生入死和贪生怕死,都不是现在形容英雄和懦夫所用的概念,而是指对生命的态度;我们经常说生死有命,就是说我们无法自由地延长寿命,只能坦然地面对它。所以老子认为,善于养生的人,必定少私寡欲,过着一种清静质朴、纯真自然的生活。过度的不合规律的干预(如炼丹服药),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人类有思想意识,正是有了思想意识,才使得人摆脱了蒙昧,逐渐变得聪慧起来,从而进入了文明时代。然而,人类变聪明以后,便滋生出了贪欲心和执着心,这些都是人类痛苦和烦恼的根源。比如对于多数人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与期盼中的情形是相反的:人家有姣好的容貌,自己却没有;人家有华丽的衣服,自己却没有;人家有豪车有别墅,自己却没有;……思来想去,总觉得生活对自己不公平。这样一来,郁闷的情绪就挥之不去,时间长了还会损害自己的身体,这对养生是极为不利的。

纵欲返古全文 道德经第十二章 纵欲遗祸 无为归真

那么生活条件好的人又如何呢?他们在社会的世俗比较中占有优势,然而正是这种优越感,会让他们更加贪恋生命的美好,过多的享乐,过度的滋补,甚至还有人奢望能长生不老,炼丹,服药;结果本来可以长寿的,却因为肆意妄为、透支生命,纵欲过度,以至于身体不堪重负,而过早夭亡;佛家有句话这样说:势不可去尽,话不可说尽,福不可享尽,凡事太尽,缘分早尽。这不正是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的道理所在吗?

天生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天生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本来应该长寿,但由于肆意妄为而短命的人又占了十分之三,这加在一起是十分之90,那还剩余10%,这极少比例的10%就是老子所说的善摄生者,“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行走在道路上,如果遇到伤害人的犀牛和老虎,我们该如何应付呢?犀牛和老虎都是异常凶猛的动物,它们不惧怕人类,更没有分别之心,不会因为我们的怕与不怕而决定自己的行动。

纵欲返古全文 道德经第十二章 纵欲遗祸 无为归真

对于得道的人来说,即使他们面对的是老虎和犀牛的利爪和尖角,他们也不会受到伤害,因为他们心里没伤害的的概念,就算犀牛和老虎再凶猛,也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即便换成别的野兽或是别的场合,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合乎大道大德的人,即使身在战场,也一定会冲锋陷阵,而不畏惧敌人的刀剑.对死亡没有丝毫的畏惧,那么刀剑的锋刃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威力;其实,老子在这里并不是说善于养生的人可以变成神仙,不再遭受世间的危险和苦难;反而老子恰恰是在用兕虎和甲兵来比喻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无形的危险,骄奢淫逸,声色名利,都是和大道相悖的,都是养生道路上的阻碍;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坦然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这些诱惑和得失,即使遇到危险也会无所畏惧,那么这样才算是符合人生的客观规律,也就真正懂得了养生之道。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在本章的最后,老子通过一句“以其无死地”,概括说明了善于养生之人不会遭受锋利的刀剑、凶猛的野兽伤害的缘由,即善于养生之人顺应天道,依照客观规律行事,不把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外患便不能靠近他的身体,所以也就不会因外患而造成死亡了。反之,如果由于个人的贪婪好争,做出与虎谋皮,与兕谋角,以兵强天下的事来,就是置自己于危险的境地,等于自己在作死,那损寿早亡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纵欲返古全文 道德经第十二章 纵欲遗祸 无为归真

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分析一下老子所处的时代的特征了。春秋末年,战火不断,人的生命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一面对这种情况,老子提出了对生死的看法:战争的胜负是无法预料的,所以不应以你杀我夺的战争来保护自己;奢侈和纵欲对生命是没有任何益处的,所以也不应以奢侈的生活方式来保养生命。老子希望人们能够达到少私寡欲、淳朴自然的境界,所以提出了清静无为、恪守大道的原则,合乎大道的主张;老子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合乎道,就会害人害己,这是造成寿命变短的人为因素.也是人们应该极力避免的。

人们对死亡存有畏惧,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来之不易,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该好好珍惜生命。但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珍惜生命、养护生命要遵循客观规律,既不能过度贪生,过多地享受或纵欲,也不能过分怕死,过多的滋补或进药;而是应该让生命顺其自然地释放能量,实现人生价值,以此来表达人们对生命的珍重。

纵欲返古全文 道德经第十二章 纵欲遗祸 无为归真

我们最后再看一遍译文:

人从生下来一直到死去,长寿善终的有十分之三;短命而亡的有十分之三;生下后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但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对待生命太过度,贪图享乐,奉养过厚了。曾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行走遇不到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不会受到杀伤。犀牛虽凶,却对其无法用它的角;老虎虽猛,却无法对其施用它的爪;兵刃虽锋利,却无法对其施用它的锋芒利刃。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好,第50章我们就分享到这里,这里是雅风国学,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敬请关注,评论和转发,谢谢大家。

相关问答

聂北和黄夫人是什么小说?

应该是《赘婿》作者:愤怒的香蕉《赘婿》是一部历史穿越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宁毅穿越到武朝的故事。小说以宋朝为历史背景,刻画了一个王朝末年的衰亡景象。朝臣...

《离骚》全文_作业帮

[最佳回答]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

离骚全文,速回速回速回_沪江网校知识库

离骚先秦·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

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全文?

全文离骚先秦·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

列子学射(古文翻译)?

列子学射(古文翻译)译文: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向关尹子请教射箭的道理。关尹子对他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够射中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那...列...

书谱全文原文?

书谱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

老话说“淫过,必有祸”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为人处世,一定要有分寸,若太过,容易招致祸端。古人云:万恶淫为首。此“淫”并非淫荡之意,而是过度的放纵,《道德经》认为“过度”是一切恶的形成,淫过,...

屈原写的《离骚》全文。节选一段加翻译?

屈原《离骚》家世生平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朕皇考曰伯庸: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摄提那年正当孟陬啊,...虽体解吾犹未变...

我就想问问在家的大佬爷们都在看什么连续剧?有哪些推荐?

全民阻击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普通大众尽量呆在家里、不出门,就算尽本分了,如果闲来无事就追剧吧。那么,在家的大佬爷们都在看什么连续剧?今天2月18日(正月二...在...

楚辞中带草头的字?

离骚屈原〔先秦〕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