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明朝的皇家朱家作为天下第一家,也有自己的“家训”。洪武二年夏四月乙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实现朱氏世代为继的长远目标,开始编制《祖训录》,构建大明封建诸国以及官属之制,以此约束子孙朝臣。洪武六年五月,《祖训录》拟成。《祖训录》即是《皇明祖训》的雏形。经过多次修订,《皇明祖训》才问世。
有明一代,上至天子,下至朝臣百姓,皆将《皇明祖训》奉为圭臬。这部《皇明祖训》究竟有何魅力呢?
上图_ 《皇明祖训》 首章
一、《皇明祖训》:“屡经改易而后成书”
《祖训录》作为《皇明祖训》的前身,一开始就是朱元璋对于明朝基本政制的训谕。在朱元璋眼里,《祖训录》是总结自己艰难创业经历而得出的“旧章”。如果后人不违背这部书,就可以“永保天禄”,如果违背此书,就是违背祖训。毋庸置疑,《祖训录》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部很重要的书。
所以朱元璋有生之年一直在修订此书,屡经改易,最终促使《皇明祖训》成书。《皇明祖训》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政治体制
废除肉刑。朱元璋长于民间,熟谙人情善恶,对于奸顽刁诈之人,会给予法外加刑,令人畏法。但他认为守成之君长于宫廷之中,不知人情善恶,使用黥刺、腓、劓、阉刑等肉刑可能会误伤。
废除丞相。朱元璋认为秦朝开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而汉、唐、宋等朝设立丞相,有不少小人作为丞相“乱政”。而明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彼此制衡,分理天下事务,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所以稳当”。因此不许后人立丞相。
上图_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 即建文帝
2.宗藩事项
洪武年间,封藩的诸王逐渐开始显露对帝室的威胁,为了确立继任者朱允炆对其叔父辈诸王的权威,朱元璋不得不修改《祖训录》,意图收管明朝诸侯王的权力。
如在用兵上,规定常选指挥控制王国镇守兵,诸侯王要提出合理的理由才能调遣镇守兵。在王国司法方面,剥夺诸侯王独立处理违法人员的权力,规定诸侯王必须将嫌犯送往京城审问治罪。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规定亲王和大臣不能同入宴会,限制诸王建造“离宫、别殿及台榭游玩去处”。
3.规定了不征之国
朱元璋对限山隔海、僻居一隅的夷国不感兴趣,认为他们的土地不足供给,民众不好管理,又惧怕子孙凭借富强无故兴兵,所以其规定了一批不征之国,即朝鲜、日本、大小琉球、暹罗、占城、爪洼、白花、渤泥等十五国。总的来说,朱元璋确立了守边有备,不征邻国的和平外交政策。
上图_ 《皇明祖训》之不征之国
4.对为帝者的要求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对明朝皇帝提出了一些细节要求。这里举几个例子。
第一是存敬畏之心。朱元璋认为君主如果心生怠慢,取乐天下,就会有灾祸。统治者尤其需要关注春天至秋天这种播种收获之时是否有天灾。如有天灾,及时赈灾,让百姓活下去。如无天灾,也要给农人一些优惠,让百姓过得更好。
第二是要求皇帝具备辨别忠奸是非的能力。朱元璋指出,赋予一人官职,要“临事试之”,认真观察这个人具体表现如何。如果臣子投机取巧,壅蔽人主,那又怎么办呢?朱元璋也想到了对策。在《皇明祖训》中,朱元璋直截了当地要求人主做到“广耳目,不偏听”。在制度上,朱元璋规定如果下层有“可言之事”,无论他是九品芝麻官还是优伶之人,都可以直接到御前告奏,在这个过程中,各衙门如果阻滞下言上达,就将被视为奸臣。
第三是做到赏罚分明。在“赏”方面,朱元璋认为赏赐是一门大学问,如果“赏功不当”,难以让人信服,那长此以往一定会产生祸患。在“罚”方面,朱元璋认为“罪加善良”,会引起天怒,天都怒了,人肯定是没有好日子过的。
上图_ 明太祖朱元璋坐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二、明朝皇帝对《皇明祖训》的遵循情况
由上可以看出,《皇明祖训》不但确立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外交策略,还对皇帝提出了许多细致的要求。如果明朝皇帝能对《祖训》一一遵循,说不定能够实现朱元璋子孙后代无穷尽的愿望。但事实上,明朝皇帝很难将《皇明祖训》的要求一以贯之。
那么明朝皇帝对《皇明祖训》的遵循情况如何呢?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种情况。
1.老实遵循《祖训》行事
《皇明祖训》是朱家“家书”,朱家子孙还是有不少愿意努力遵循《祖训》的。这里举几个例子。明成祖朱棣依照《祖训》不用“墨、劓、剕、宫”之刑的要求,命令官员用刑“必钦必慎”,做到合理刑罚合理,不冤枉良善之人。明宣宗更是显露出全方位继承《祖训》的决心,在朝廷大事、宫闱嫡庶、个人言行等方面都努力向《祖训》要求靠拢。明宣帝以后,明朝皇帝则在选定继承人方面忠实地遵循《祖训》。
《皇明祖训》规定了藩王即位的一些事项。皇帝无子,则嫡出皇弟为继承人,庶出的皇弟就是更加年长也没有即位资格。如天启帝驾崩,弟弟崇祯皇帝即位。天启帝本来有过三个儿子,但都夭折,按照《祖训》兄终弟及的规矩,天启帝应该选择年长嫡皇弟传位。当时,天启帝只有皇五弟朱由检一个嫡皇弟,所以当然是朱由检即位。
上图_ 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年—1644年)
2.在朝臣规劝下依照《祖训》行事
可明朝皇帝毕竟是皇帝,是有资本“任性”的。《祖训》规矩那么多,不是每个人都想一一遵守的。但朝廷百官还是经常会经常拿出《皇明祖训》规劝皇帝,于是皇帝迫于压力,还是或多或少依照《祖训》行事。这里举几个例子。
明英宗时,英宗打算祭山川坛,但是又不想亲自主持,于是问阁臣李贤能不能让功臣代劳。李贤马上搬出《祖训》表明不可,说前朝是可以找功臣代替主持的,但是《祖训》说祭祀必须由皇帝亲自主持。明英宗无奈之下只好亲自出马,下令让工部建斋宫,以此解决住宿问题。
上图_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
正德皇帝是有名的游戏皇帝,在即位伊始,就留心骑射,游观苑囿,纵情逸乐,一派昏君作风。英国公张懋等人马上以《皇明祖训》劝谏正德,说守成的君主应该心存敬畏之心,如果心生怠慢,必有灾祸。正德看到《祖训》马上变乖了,马上回复:“卿等所言良是,朕皆体而行之。”
明宪宗热衷方术,朝臣李贤很清楚这一点,指出《皇明祖训》规定,凡是庵观寺院,“烧香降香,祈告星斗,已有禁律。违者及领香送物者,皆处以死”,这就让明宪宗暂时收敛。
这些例子中的皇帝看起来很听话吧?实际上,明朝皇帝在即位之初一般都十分敬重《皇明祖训》,至少口头上不敢直接违背《皇明祖训》。但皇帝亲政后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就更倾向于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了。
上图_ 明正德皇帝的圣旨
在即位初还愿意敷衍朝臣的正德帝,后期为所欲为,干尽荒唐之事。朝臣用《皇明祖训》劝谏,正德一律不看不回不理,力求眼不见为净,耳不听则明。当然,正德帝时明朝皇帝中的极端个例,大部分明朝皇帝看到朝臣摆出《皇明祖训》劝谏,还是会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有所收敛的。
明朝皇帝在个人生活方面很难做到事事遵循《皇明祖训》,但在政治制度、国家大事上,明朝皇帝总体还是不违《皇明祖训》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皇帝也是人,有自己的癖好,也有人性的弱点,不可能做到事事贴合《皇明祖训》中营造的完美皇帝形象。但朱家是皇家,皇帝真在大事上违背祖宗之法,这于国于家都是不肖。在注重伦理的封建社会,背上违背祖训、殃及天下的恶名,那是谁都不情愿的。
作者:夏祯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皇明祖训与明代政治》朱伟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皇明祖训》都写了些啥,朱元璋为什么规定"一字不可改"?
对于朱元璋,你说他是胸无点墨的要饭和尚也好,说他是不学无术的乡村莽夫也罢,但你不可否认,他写出了令整个大明王朝都奉为圭臬的永恒经典——《皇明祖训》,作者一列明晃晃地写着"朱元璋"三个大字。此书是朱元璋为巩固皇权统治而专门编纂的对后世子孙的训诫录。
自洪武六年出版成书后,《皇明祖训》的出发点就证明了它不是摆设,而是行如法律的一种皇权象征。朱元璋对此书曾立下军令状:"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说得已经非常明确,后世不论皇帝还是文臣,都不能修改其中的任何一个字。那么这本祖训里究竟写了些啥,竟让朱元璋这么在乎?
首先大家需要明白,朱元璋对祖训的重视程度非常之高。《皇明祖训》始纂于洪武二年,成书于六年,九年又加修订条款,二十八年再次勘正,最终才成为如今的成品。接着我们来看其构成部分,祖训共分为十三章,分别为:首章、持守、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内官、职制、兵卫、营缮、供用 。
首章相当于编书总则,朱元璋在此详述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通过前朝经验所得的历史观。他从住山洞的野民开始说起,渐渐有了社会体系,然后又有了规矩和章法,所以大明必须要有一套永垂不朽的至理真言去指导后世行为,只有这样"天地、祖宗亦将孚佑於无穷 ",天道和祖宗都会护佑。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还在总则里提出了四点比较"奇怪"的硬性要求。
一,禁用"黥刺、腓、劓、阉割 "等酷刑,并且谁敢提出恢复这些惨无人道的刑罚,那么他将会被凌迟处死,而且全家遭殃,可见朱元璋是铁了心要废除酷刑;二,权利中枢之中不再设立丞相一职,这一点朱元璋就有些武断了,因为他觉得秦汉唐宋等王朝的覆灭都与丞相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他为了避险,就废除了实行了两千余年的丞相制。
三,皇亲国戚犯法不与庶民同罪,除了谋反之罪不赦之外,其余罪罚都要经过王朝审判法庭仲裁才可定罪,皇帝是主法官,而不得擅自拿问,从此条可见,朱元璋对子孙后世以及同宗同族有着极大的宽容;四,朱元璋提出了对于邻国的对外方针政策,他将朝鲜、日本、大小琉球、安南等东南沿海国家列为"不征之国 ",即永远不去征服的对象。
首章之后,剩下的十二章主要阐述了朱元璋对"敬天法祖 "的一些言论和看法,即敬拜天帝和祭扫祖先。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朱元璋对于仁礼之法还是十分在意的。接下来小解将剩余十二章的主要内容以关键字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持守: 自我持身之道,重点强调了节俭;严祭祀: 严肃祭祀行为,规定祭祀程序;谨出入: 谨言慎行,三思后行,不可轻易动止;慎国政: 不是说兢兢业业就可以,朱元璋的意思是多安插耳目,广泛收集一手情报,这为后来的锦衣卫和东厂的诞生打下基础;
礼仪: 各种礼仪,上到外使觐见,下到吃饭喝茶,必须遵循礼仪,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规定了后世子孙的取名定式,比如燕王朱棣的后代用字为"高瞻祁见佑 厚载翊常由 慈和怡伯仲 简靖迪先猷" ,可惜大明只传到了"由"一辈就已陨落;
法律: 精简版的大明律法;内令: "内"即内宫,女人不得干政;内官: 对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以及宦官的一些规定;职制: 王孙封爵的参考准则,以及王府等级的设定等;兵卫: 国家军队编制问题,分守镇兵和防卫兵;营缮: 规定王宫规格和格式,不得超越;供用: 主要是对附属国的管理规定,包括岁银以及回赠。
整体来看,《皇明祖训》涵盖了国家发展所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是朱元璋为让自己一手缔造的帝国能够永传万世而绞尽脑汁想出来的精髓,作为这个帝国的第一代主人,他当然要定下帝国运转的法则,他认为只要遵循这个法则,大明就可以永续,所以他才会立下规定,规定后世子孙不可擅自更改。
相关问答
没得明皇祖训《皇明祖训》最早称《祖训录》,于洪武二年成文,后数易其稿,于洪武二十八年正式颁布。除序言外,共分13章:首章、持守、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
大明祖训是真实存在的,就是朱元璋亲自主持编撰的《皇明祖训》,这本大明祖训主要是朱元璋给他的子孙后代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以此来约束皇室子孙的行为,达到巩...
[最佳回答]“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稳固统治.明朝时期,明太祖为了强化封建皇权,稳固...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出版了拥有绝对版权的《皇明祖训》,并在书中宣布了15个永不征伐的国家,日本也在其列!朱元璋不攻打日本,也告诫自...洪武...
朱元璋曾历时六年,七异其稿,审定了《皇明祖训》规范了后世之君的为政方略,内容详细,主要有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等,至于后世皇帝没能尊从的,我认为到不是...
我来说一些明朝时期的冷知识。嘉靖万历爷孙俩在位时期超过大明王朝的三分之一嘉靖皇帝本是一个藩王,武宗朱厚照英年早逝,于是让他来继位,他在位45年,是明朝...
[最佳回答](1)西周;(1分)分封制。(1分)(2)撤销丞相。(1分)(3)军机处;(1分)君主专制(君权集权)的不断加强。(2分)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材料一...
1、起兵的由头朱棣起兵,用的是“靖难”这个借口,而这个借口,来自于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中的一条。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朱棣“靖难”,实际上完全不能成...
朱雄英。朱雄英(1374年12月1日―1382年6月12日),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孙、明兴宗朱标嫡长子、明惠帝朱允炆的异母兄,生母是孝康皇后常氏。朱雄英于洪武七年...
“不征之国”是明朝朝贡体系以及海禁政策下的重要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版的《皇明祖训》宣布将朝鲜、日本等15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告诫...